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案例是对一个习得性无助大学生咨询干预的个案。在咨询干预过程中,主要采取认知疗法和行为矫正方法进行辅导、训练。经过十余次咨询之后,当事人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咨询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认知疗法行为矫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案例一般资料
(1)当事人基本情况:吴晶(化名),女,19岁,湖南株洲人,体型微胖,中招大专三年级学生。
(2)当事人背景资料:既往史:身体一直不好,血压比较高,有肾炎。家族史:祖父母和父母无明显身心异常。家庭情况:幼年时,父亲脾气不好,动辄骂她没出息,有时还动手打她。7岁时,父母离婚,由母亲抚养。母亲是一名会计,家庭经济条件一般。17岁时,父母复婚。个人史:7岁后,一直在母亲的溺爱下生活,爱发脾气,使小性子。小学、中学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进入大学后,学习上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技能技巧课程的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结束后,有几门功课不及格。第二学年,担任了班级劳卫委员,逐渐表现出较多的情绪問题和人际交往问题,并经常旷课,进而要求休学,班主任多次教育无效。
(3)对当事人测查情况。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我评价低。感知觉正常,记忆力下降。身体状态:身体检查后,医生告知并无大碍,只需按时吃药即可。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受损,与班级同学关系很差,很少与人交流,独来独往,无学习动力。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结果显示:
其最显著的症状是焦虑分值达到4.0分,其次是人际关敏感因子、抑郁因子分值较高,均已超过中国常模的2分。智力评估:韦克斯勒智力测验(WAIS-RC)IQ为97,智商正常。教育学评估: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无积极性,上课不专心,经常逃课,作业、工作任务经常无法完成。
2 对当事人的描述
当事人自述:是父亲抛弃了我和母亲,一直很恨父亲。自从父母复婚后,心里就不再相信任何人。学习上,特别害怕上钢琴课,一上课就怕得发抖,没有信心学好,索性就逃课。感觉周围的人都在伤害自己,与同学相处时常常发脾气,关系弄得很僵。身体不好,总感觉不舒服,没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事情,感觉很无助,总想休息、想休学。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曾经一个人呆在房顶,有想跳下去的念头。
我的观察:吴晶来咨询室时,衣饰整齐,眼神忧郁,情绪低落,话少,常常陷入沉默,手心冒汗,神情紧张,言语不流畅,思维反应缓慢,说话吞吞吐吐,对咨询者不信任。
母亲陈述:吴晶身体有病,一直在吃药,但不是很严重。我与她父亲离婚后,一直由着她的性子,从不打骂。她在家脾气不好,常对我发火,但又很依赖我。后来,我又与她父亲复了婚,她几乎不再跟我们说话。平时喜欢睡觉,感觉她老是睡不醒,在家时几乎不考虑学习的事情,每次回家后都不愿意回学校。她似乎永远长不大。
3 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评估。当事人的精神低沉、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和自卑,感到极度痛苦。
(2)诊断。当事人不愿意和人交往,害怕上课,经常出现脸红、紧张、手心出汗、悲观失落等状况,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显示其智力正常;SCL-90量表显示其总分、阳性项目数、大多数因子分都高于健康分数的水平,抑郁程度属中等偏上;教育学评估,其主要表现是对学习没信心、没动力,上课不专心,经常逃课,无法完成作业和工作任务,不愿意与人交往。综上所述,吴晶的问题可诊断为习得性无助。
(3)诊断依据: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当事人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感到痛苦,想改变目前的状况,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就容易导致其努力避免失败,力求避免无法实现的目标,情绪抑郁、焦虑,并以自暴自弃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事人智力正常,只是由于家庭的变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同学和老师的消极评价使她经常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久而久之,她就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自信心受到伤害,形成“我不行、我很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产生对学习无能为力、对人际关系没有控制感的心理状态,并引起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根据这些症状诊断其为不健康心理——习得性无助。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均支持本诊断。
4 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近期目标)。用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和观念,使她能够从抑郁中走出来,消除焦虑、害怕、紧张、痛苦等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增加自我效能感,增加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感和力量感。
(2) 最终目标(长远目标)。让求助者能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实现人格的完善。学业取得进步,人际关系充分改善,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5 咨询方案
结合对当事人的分析和专家的建议,拟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矫正法进行治疗。
(1)方法与原理。认知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期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患者关于自身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教会患者一些适应环境的技能,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行为疗法(或称行为矫正疗法)是实用并且常用的方法。它以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一般采用正负强化的奖惩手段来改变或塑造人的特定行为。其中正强化手段包括口头奖励、实物奖励等,而负强化手段则包括口头惩罚、实际惩罚。
(2)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适当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教育程度和受训背景,告诉她心理咨询的作用、意义及局限性,让对方明确咨询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助,并再三强调保密原则。
(3)时间和费用。每周一次,每次50分种,根据咨询的情况进行调整。要求遵守时间和遵守约定的义务,心理咨询对本校学生是免费的。
6 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的划分。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分为心理诊断阶段(1-2 次),心理咨询阶段(3-8次),结束巩固阶段(9-13次)。
(2)阶段任务及完成情况。
第1次: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一次见面时,吴晶对我有防御心理,表现出一定的阻抗,说话缺乏连贯性并时常陷入沉默。我不时以微笑、点头表示对她的理解、关注和鼓励,通过关注、共情等技术与她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2次:确定咨询目标。通过当事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学习生活情况及一些容易回忆起来的有关事件,使我对她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我让她做了几个心理测验(前面已有阐述),结合测量结果和她的描述,初步诊断为习得性无助,并确定了咨询目标和方案。
第3-6次:认知疗法。首先,用事例介绍认知疗法的合理情绪理论。然后,让她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意识,对每天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求她将自己的想法全部报告出来,与她一起分析,找出她在遇到困难时一贯采取的归因方式。再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教她将成功归因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为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让其排除“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的归因倾向,有效地保护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通过演练合理情绪理论进行思维巩固训练,例如:朗读自己的优点,进行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的自我辩论等。通过多次客观化的训练,吴晶对自我的看法有了改变。
第7-8次:行为矫正。通过认知疗法,吴晶习得性无助问题中的成就动机低和认知障碍有了一定的改变,逐步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但如果吴晶的适应行为得不到改善,前面的努力仍然白费。接下来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其学习困难状况,建立适应性学习行为。鼓励她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在之后的每次咨询过程中,对她表现出主动与人交往的行为,给予表扬并鼓励其发扬。至此,吴晶不仅情绪得以稳定,而且学习动机、与人交往动机都有增强。
第9-12次:巩固咨询效果。结合钢琴回课进行操练,巩固合理信念和正确的行为。在钢琴回课前,让她以合理的思维方式,确立合理的目标,并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嘱咐她以“重过程,轻结果”的姿态投入,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咨询时间之外结合多种形式巩固咨询效果:(1)家长干预。首先指导其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做出相应调整。对母亲,使其认识到自己以往教育方式的弊端,及时进行调整。认知上,要引导当事人树立对社会、对人的良性的信念,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同时,要求母亲对自己过去所说的中伤父亲的话道歉,為父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做必要的铺垫。对父亲,引导其理解当事人目前的状况,使其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练习在生活中给当事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努力弥补与当事人情感上的裂痕。(2)班主任、任课教师干预。班主任通过班级小组活动巩固其与同学的联系。在班级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使当事人在班级事务中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帮助其增强个人控制感。与任课教师沟通相关情况:钢琴课和舞蹈课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当事人进行耐心指导,寻找当事人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与鼓励。
第13次:帮助她对未来做出规划。使其获得这样的信念:“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好的明天”、“每个人都要学会照顾自己,不能假手于他人”、“有好的意志力才能获得成功”。帮其确立生活目标,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构建美好生活蓝图。
7 咨询效果评估
我们对当事人的学习、生活状态进行了追踪,发现当事人的情绪明显好转,抑郁的情绪逐渐消除,对自己建立起信心,开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业、生活中,能主动与周围同学热情交流,没有再出现强烈的休学念头。她本人也觉得心情放松了许多,最重要的是她感觉自己并不比别人笨,自己并非什么都不行,明白了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她母亲也逐渐转变了教育方式,给她写了很多鼓励信。
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评,显示当事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下降明显,都达到了正常值,表明咨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认知疗法行为矫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案例一般资料
(1)当事人基本情况:吴晶(化名),女,19岁,湖南株洲人,体型微胖,中招大专三年级学生。
(2)当事人背景资料:既往史:身体一直不好,血压比较高,有肾炎。家族史:祖父母和父母无明显身心异常。家庭情况:幼年时,父亲脾气不好,动辄骂她没出息,有时还动手打她。7岁时,父母离婚,由母亲抚养。母亲是一名会计,家庭经济条件一般。17岁时,父母复婚。个人史:7岁后,一直在母亲的溺爱下生活,爱发脾气,使小性子。小学、中学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进入大学后,学习上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技能技巧课程的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结束后,有几门功课不及格。第二学年,担任了班级劳卫委员,逐渐表现出较多的情绪問题和人际交往问题,并经常旷课,进而要求休学,班主任多次教育无效。
(3)对当事人测查情况。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我评价低。感知觉正常,记忆力下降。身体状态:身体检查后,医生告知并无大碍,只需按时吃药即可。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受损,与班级同学关系很差,很少与人交流,独来独往,无学习动力。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结果显示:
其最显著的症状是焦虑分值达到4.0分,其次是人际关敏感因子、抑郁因子分值较高,均已超过中国常模的2分。智力评估:韦克斯勒智力测验(WAIS-RC)IQ为97,智商正常。教育学评估: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无积极性,上课不专心,经常逃课,作业、工作任务经常无法完成。
2 对当事人的描述
当事人自述:是父亲抛弃了我和母亲,一直很恨父亲。自从父母复婚后,心里就不再相信任何人。学习上,特别害怕上钢琴课,一上课就怕得发抖,没有信心学好,索性就逃课。感觉周围的人都在伤害自己,与同学相处时常常发脾气,关系弄得很僵。身体不好,总感觉不舒服,没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事情,感觉很无助,总想休息、想休学。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曾经一个人呆在房顶,有想跳下去的念头。
我的观察:吴晶来咨询室时,衣饰整齐,眼神忧郁,情绪低落,话少,常常陷入沉默,手心冒汗,神情紧张,言语不流畅,思维反应缓慢,说话吞吞吐吐,对咨询者不信任。
母亲陈述:吴晶身体有病,一直在吃药,但不是很严重。我与她父亲离婚后,一直由着她的性子,从不打骂。她在家脾气不好,常对我发火,但又很依赖我。后来,我又与她父亲复了婚,她几乎不再跟我们说话。平时喜欢睡觉,感觉她老是睡不醒,在家时几乎不考虑学习的事情,每次回家后都不愿意回学校。她似乎永远长不大。
3 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评估。当事人的精神低沉、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和自卑,感到极度痛苦。
(2)诊断。当事人不愿意和人交往,害怕上课,经常出现脸红、紧张、手心出汗、悲观失落等状况,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显示其智力正常;SCL-90量表显示其总分、阳性项目数、大多数因子分都高于健康分数的水平,抑郁程度属中等偏上;教育学评估,其主要表现是对学习没信心、没动力,上课不专心,经常逃课,无法完成作业和工作任务,不愿意与人交往。综上所述,吴晶的问题可诊断为习得性无助。
(3)诊断依据: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当事人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感到痛苦,想改变目前的状况,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就容易导致其努力避免失败,力求避免无法实现的目标,情绪抑郁、焦虑,并以自暴自弃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事人智力正常,只是由于家庭的变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同学和老师的消极评价使她经常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久而久之,她就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自信心受到伤害,形成“我不行、我很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产生对学习无能为力、对人际关系没有控制感的心理状态,并引起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根据这些症状诊断其为不健康心理——习得性无助。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均支持本诊断。
4 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近期目标)。用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和观念,使她能够从抑郁中走出来,消除焦虑、害怕、紧张、痛苦等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增加自我效能感,增加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感和力量感。
(2) 最终目标(长远目标)。让求助者能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实现人格的完善。学业取得进步,人际关系充分改善,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5 咨询方案
结合对当事人的分析和专家的建议,拟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矫正法进行治疗。
(1)方法与原理。认知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期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患者关于自身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教会患者一些适应环境的技能,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行为疗法(或称行为矫正疗法)是实用并且常用的方法。它以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一般采用正负强化的奖惩手段来改变或塑造人的特定行为。其中正强化手段包括口头奖励、实物奖励等,而负强化手段则包括口头惩罚、实际惩罚。
(2)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适当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教育程度和受训背景,告诉她心理咨询的作用、意义及局限性,让对方明确咨询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助,并再三强调保密原则。
(3)时间和费用。每周一次,每次50分种,根据咨询的情况进行调整。要求遵守时间和遵守约定的义务,心理咨询对本校学生是免费的。
6 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的划分。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分为心理诊断阶段(1-2 次),心理咨询阶段(3-8次),结束巩固阶段(9-13次)。
(2)阶段任务及完成情况。
第1次: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一次见面时,吴晶对我有防御心理,表现出一定的阻抗,说话缺乏连贯性并时常陷入沉默。我不时以微笑、点头表示对她的理解、关注和鼓励,通过关注、共情等技术与她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2次:确定咨询目标。通过当事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学习生活情况及一些容易回忆起来的有关事件,使我对她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我让她做了几个心理测验(前面已有阐述),结合测量结果和她的描述,初步诊断为习得性无助,并确定了咨询目标和方案。
第3-6次:认知疗法。首先,用事例介绍认知疗法的合理情绪理论。然后,让她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意识,对每天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求她将自己的想法全部报告出来,与她一起分析,找出她在遇到困难时一贯采取的归因方式。再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教她将成功归因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为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让其排除“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的归因倾向,有效地保护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通过演练合理情绪理论进行思维巩固训练,例如:朗读自己的优点,进行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的自我辩论等。通过多次客观化的训练,吴晶对自我的看法有了改变。
第7-8次:行为矫正。通过认知疗法,吴晶习得性无助问题中的成就动机低和认知障碍有了一定的改变,逐步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但如果吴晶的适应行为得不到改善,前面的努力仍然白费。接下来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其学习困难状况,建立适应性学习行为。鼓励她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在之后的每次咨询过程中,对她表现出主动与人交往的行为,给予表扬并鼓励其发扬。至此,吴晶不仅情绪得以稳定,而且学习动机、与人交往动机都有增强。
第9-12次:巩固咨询效果。结合钢琴回课进行操练,巩固合理信念和正确的行为。在钢琴回课前,让她以合理的思维方式,确立合理的目标,并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嘱咐她以“重过程,轻结果”的姿态投入,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咨询时间之外结合多种形式巩固咨询效果:(1)家长干预。首先指导其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做出相应调整。对母亲,使其认识到自己以往教育方式的弊端,及时进行调整。认知上,要引导当事人树立对社会、对人的良性的信念,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同时,要求母亲对自己过去所说的中伤父亲的话道歉,為父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做必要的铺垫。对父亲,引导其理解当事人目前的状况,使其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练习在生活中给当事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努力弥补与当事人情感上的裂痕。(2)班主任、任课教师干预。班主任通过班级小组活动巩固其与同学的联系。在班级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使当事人在班级事务中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帮助其增强个人控制感。与任课教师沟通相关情况:钢琴课和舞蹈课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当事人进行耐心指导,寻找当事人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与鼓励。
第13次:帮助她对未来做出规划。使其获得这样的信念:“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好的明天”、“每个人都要学会照顾自己,不能假手于他人”、“有好的意志力才能获得成功”。帮其确立生活目标,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构建美好生活蓝图。
7 咨询效果评估
我们对当事人的学习、生活状态进行了追踪,发现当事人的情绪明显好转,抑郁的情绪逐渐消除,对自己建立起信心,开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业、生活中,能主动与周围同学热情交流,没有再出现强烈的休学念头。她本人也觉得心情放松了许多,最重要的是她感觉自己并不比别人笨,自己并非什么都不行,明白了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她母亲也逐渐转变了教育方式,给她写了很多鼓励信。
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评,显示当事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下降明显,都达到了正常值,表明咨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