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皓君 艺术酒店,更要混搭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个中文名字。”刚一落座,眼前的这位奥地利帅哥就如此说道。
  尽管Kurt Macher如今尚不通中文,但他知道自己有一个中文名字——麦皓君。
  出生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皓君,津津乐道于自己有一位著名的老乡——施瓦辛格。和施瓦辛格一样,麦皓君一度去往美国发展。和施瓦辛格不同的是,他如今来到了中国,担任成都博舍酒店的总经理。
  博舍酒店,以艺术品收藏、展示为亮点,本身又融入于文保建筑笔帖式。已经来蓉半年多的麦皓君,与同事们度过了来华后的第一个中国新年。在他的眼里——成都如同自己的家乡格拉茨一般,有着古老的建筑和醇厚的民风;另一方面,成都又像他呆过的美国加州一般,年轻,有活力,充满娱乐性。


  当我从成都飞回上海的时候,在博舍酒店顶层外墙悬挂了一个多月的“金猴”雕塑已经撤出,新的藝术品即将进驻。提及金猴,澳大利亚著名雕塑家丽莎·罗伊特(Lisa Roet)的作品,以濒危的金丝猴为原型,将金丝猴的形象嫁接到熙攘繁华的大都市中,成为成都人街谈巷议的艺术现象,无论是否与艺术沾边者,都会时不时提及。在麦皓君眼里,这就算是一种混搭。而混搭,又是麦皓君对成都人的美好感觉之一。
  每段经历都幻化出新味道
  麦皓君曾经干过厨师,这与如今他所从事的酒店管理工作,看似有点儿联系,实则关系不大——厨师和酒店管理,术业有专攻。那么,麦皓君又是如何从厨师变身成酒店总经理的呢?
  “我的母亲是一名甜点师,从小我就吃着妈妈做的点心长大。这影响了我的择业观。”坐在博舍酒店的法餐厅,麦皓君要了一杯清水,对我娓娓道来。
  在成为厨师以后,麦皓君像每一个奥地利男生一样,在成年之后必须参军服役。退役以后,他得到了国家给予的去酒店管理学院学习的机会。“在奥地利,教育体系是很注重专业性的,如果没有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很难从厨师转行为酒店管理者。”麦皓君对我说。
  从酒店管理学院毕业后,麦皓君曾在半岛、在马可波罗集团工作过,由此在北美,在香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对传统酒店行业的SOP标准化流程,麦皓君早已熟稔,在成长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酒店管理者后,麦皓君希望实现自己的更多梦想。譬如在酒店服务上,更加个性化。正好此际,有一个机会——成都博舍酒店总经理职位虚席以待。
  在纽约的时候,麦皓君就知道四川。“纽约遍布川菜馆。”麦皓君如此说。


  在法餐厅,我尝到了用成都腊肉与西式餐料混搭而成的沙拉。麦皓君介绍说,这是来自波尔多的Jerome所玩味的厨艺,是将中式餐点的口味糅进法式小酒馆风格而激荡出的美好滋味。而法国大厨Jerome,甚至能用一口带有京片子味道的汉语询问我菜肴的口味。事实上,他在重庆生活了多年,并且他还是个重庆女婿。
  对于麦皓君来说,Jerome是他需要的能将博舍酒店带入理想境界者,而对于他来说,中国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味道。比如他曾经在香港工作,他觉得那里每个人无论何时都步履匆匆,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能按时赶往工作地点。而到成都半年多,特别喜欢这座城市令人放松的氛围。“在酒店工作,我常常感到压力很大,但当我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街上面带微笑、步履轻松的人们,我就会很快放松下来。成都人对新事物很包容开放,对外国人也很友好。相比其他中国城市的人,他们中更多人没有让我觉得在这里自己就是个外国人。”
  成都的混搭风让博舍更美好
  在罗伊特的金猴来成都以前,曾经在北京的瑜舍逗留。“毕竟成都位处西南,距离金丝猴的老家更近,所以似乎成都的人们更关注这只大猴子。”博舍市场传讯总监庄晏溱对我说。
  一只硕大的金丝猴雕塑,挂在棱角分明的高层建筑顶楼,本身就显得非常混搭。而博舍酒店的大堂,是百年老建筑笔帖式。所谓笔帖式,是清代一个翻译机构——当年将官方文书中的满文、汉文进行互译。在太古酒店请英国著名设计师事务所Make Architects担纲设计的方案中,将现代建筑风格与成都本土元素结合,酒店立体的网状外墙,以竹子、砖瓦及石材等建材打造。优雅的竹林掩映中,现代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的传统精髓互相辉映。比如现在的笔帖式,经过精心设计和整修之后,成为了博舍酒店迎接客人的第一站,这里包括了客户体验区,会议室、图书室以及画廊。


  在麦皓君看来,这样的混搭,很成都。“我接触的成都时尚人士,似乎与上海、香港不一样。成都潮人会上身穿Zala,下身穿LV,再背个Gucci包。这样的混搭,在上海、香港很少看到,但在成都,这样的混搭很多。”麦皓君说,“但我觉得这样很好啊。我觉得比上海更摩登。”在博舍的中式下午茶,我感受到了一种让茶回家的感觉。英国人发明的下午茶形式,配以中式点心,无论中外人士,都找到了共鸣。而在茶室,我竟然吃到了在上海都能算绝对正宗的四喜烤麸。一问方知,大厨恰恰是从上海特地的请来。
  我这样问麦皓君:“太古酒店集团在北京有瑜舍,在上海也即将有大动作,在成都有博舍。你是如何看京、沪、蓉三地和太古的三个项目的。”在成都,博舍所在的远洋太古里,已经成为潮人汇集之所,我甚至感叹——中国再无一个大城市会有如此大手笔、大面积的类似太古里的项目。原因是没有哪个大城市还会在市中心拥有如此面积、富有历史感,又能够进行大面积动迁的地皮。成都恰恰是在适当的时候,运作成功。
  麦皓君对我提问的回答是:“成都真是个很棒的城市。我来了半年,很喜欢成都人。四川人对成都引以为豪的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我在香港、上海等其他城市,似乎没觉得当地人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有如此强烈的历史好感。同时,这座城市又特别有活力,我感到就像美国加州的旧金山。”来到成都后,麦皓君和本地同事一起走街串巷,吃过老妈蹄花,尝过麻辣火锅,甚至还在郊游时去过青城山。   提起艺术感觉,麦皓君说:“北京是个很有艺术氛围的地方。就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北京最早萌芽。上海,同样较早拥有当代艺术市场,也更国际范儿。成都,我觉得未来的当代艺术空间也足够大。因为成都有中国最好的美术院校之一——四川美院,这座城市也正在兴起一些不错的画廊。特别是成都正处于这样一个发展时期——尚没有太多平台推广当代艺术,这就给我们酒店带来了不少机遇。”


  庄晏溱介绍,博舍画廊与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合作,每季度为客人展示众多出类拔萃的艺术作品,介绍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影像等前沿的当代艺术领域;此外,每月定期开展讲座活动及跨界艺术交流活动。除此之外,酒店公共区域也收藏了来自亚洲7位著名艺术家的 12件藝术品,包括涟漪灵动的石雕,将高科技动画与传统相结合的墙挂装饰,抽象大气的金属雕塑等等。
  艺术品消费市场仍需慢慢培育
  2016年12月11日至2017年1月11日,日本艺术家九九个展《Ai Yo爱哟》在博舍展出,这是艺术家近期创作的关于爱与线的绘画和装置作品。
  九九说:“这几年我画了些长卷布画。当有空间展示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利用那个空间,用作品的形式满满地说出点什么。我的作品看似每次都呈现的不同,但其方向都是关注人类、生命、地球等,说出来都是严肃而可笑的宏大命题。”有评论认为,在笔帖式展出这一作品,看出了中国宋代哲人陆九渊的哲学观“心即是宇宙”。我觉得,在古代建筑中展示这一当代艺术,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视觉范本。
  在博舍展出的当代艺术品,已有前来询价者。但比起在博舍酒店式公寓出手阔绰的租客来,这些当代作品似乎仍显得有些落寞。它们静静地在酒店的空间里,不时有客人驻足观看。与笔帖式门外太古里的热闹相比,却显得冷得多,静得多。
  在与麦皓君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在他看来,目前成都当地的有钱人不会把太多的资金用于艺术品消费。按他的话说:“在成都,中国文化并没有在艺术品消费上,将底蕴体现出来。这一点,是由成都这座城市的消费基础决定的。”确实,过往岁月,从温饱,到小康,到如今更高阶段的小康,乃至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但消费习惯的改变却需要岁月的磨砺。习惯了将钱财花在吃穿上,由此带来的,则是一些有钱人宁愿花许多钱买一瓶酒,却不愿意以同等价位买一幅画。


  当然,成都并非没有艺术品消费市场。比如在武侯祠,我就见到了一场传统书画拍卖会。在成都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敦煌艺术大展,人头攒动,特别是四川籍大画家张大千敦煌摹本的复制品,吸引了不少买家。同样,来自埃及的古文物特展,也吸引了大批市民参观。可以说,成都本地的艺术品消费潜在人群,还是很多的。只不过需要慢慢培育。
  “艺术品消费,与个人喜好有关。有些人买艺术品,只为了买回去陈列。有些是为了爱好而收藏。”麦皓君说,“作为酒店,我们希望能提供更好的环境来陈列艺术品,这样才有机会培育艺术市场。艺术品消费市场仍需慢慢培育。”


  Q&A Kurt Macher感触最深就是清代老建筑
  《财富堂》:成都博舍酒店的设计中有许多中国传统的元素精神在内,你对这样的设计有甚么样的看法?
  麦皓君:我们奥地利人,非常欣赏历史文化。成都博舍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就是看到两座清朝时期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通过英国设计师事务所Make Architects的巧思、翻新修复,重现眼前,并且将既有的东方古建筑物与新建的两栋西式现代的的客房和服务式住宅结合;将中式元素与西方建筑设计、新与旧、完美的融和。
  《财富堂》:你如何看待中国众多的豪华酒店?成都博舍酒店又如何在竞争激烈中脱颖而出?
  麦皓君:成都作为二线城市中迅速发展的城市之一,随着更多酒店品牌的进驻,酒店业市场竞争正处于白热化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家酒店要脱颖而出,必须为客人营造与众不同的服务、独特的礼遇以及令人难忘的体验。博舍的优势在于其重要的历史建筑物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成为了极具风格的精致豪华酒店。并且位于现如今最热门的风尚购物地标—— 成都远洋太古里。


  《财富堂》:对于成都博舍酒店未来有什么目标与计划?
  麦皓君:你看,我们有个与众不同的很古典的男士理发区。我希望客人能从中体验到更多理发以外的元素,比如历史感、艺术性等。
  我们会延续与高端奢侈品牌的跨界合作,联合艺术家与有影响力的人士,为客人营造一些定制化私密独特的体验。我们也想重新挖掘出快被遗忘的中国传统厨艺、工艺与文化之美,并通过博舍的画廊策展、协助延续提倡这些美的重要性。还有文学的链接——我们会善用博舍图书馆中的2000册藏书,定期举办与文学相关的活动和我们的客人有更深层的联结。
其他文献
两只莲蓬,一束雏菊,一张精美的桌布,再加上数件别致的陶瓷和银器。将这些毫无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就能让餐桌变得性感起来。  你也許会说“不就是吃个饭嘛,用得着这么挖空心思拗造型吗?”但正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餐桌艺术家Bernhardsson女士所说的那样:“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这句话,被引用甚多。所以,吃饭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能让它充满了美和记忆,那就更是一种餐桌艺术了。  花点心
期刊
2016年的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Art Basel Miami Beach 2016)于12月1-4日在迈阿密海滩会议中心开放,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69家画廊参展,呈献来自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及非洲著名画廊所代理的现代及当代大师作品,并展示新晋艺术家作品,除 “艺廊荟萃(Galleries)” 主展区之外,展会还包括 “限量编制(Edition)”“艺术史事(Survery
期刊
“工匠精神”成为最近网络和各种媒体上的热词,“工匠精神”一词甚至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过去的一年里,故宫文物修理工、日本的寿司之神、欧洲的制表大师、奢侈品牌的老师傅,乃至北京胡同里的剃头匠……各种工匠风靡各大媒体,收获粉丝无数。  那么,所谓的“工匠精神”是不是中国的传统?我们今天到底是要学习别国的工匠精神,还是复兴我们的传统的工匠精神?工匠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为什么有的工匠把自己称
期刊
除了第一次来巴黎觉得非常梦幻之外,我记得我曾多次说过对巴黎无感了。之前的巴黎由许许多多碎片组成,大皇宫的Dior秀、凡尔赛的写真、蓬皮杜屋顶的时髦餐厅、莫奈的花园、乔治VI、香榭丽舍秋天的落叶、无数浪漫的米其林餐厅、连屋顶都开满鲜花的咖啡店,惊艳的Grazy Horse和我印象中迷人的夕阳下在蒙马特高地俯瞰整个巴黎城……即使是如此许多,这些记忆如相册里泛黄的照片正渐渐褪色,我仍然说不上来哪个是巴黎
期刊
先科普一下Stefan Simchowitz:  此人是艺术收藏家、策展人、艺术顾问。生于南美,居于洛杉矶。是社交网络狂热的爱好者,用来自我推广,发掘新兴艺术家以及推广他投资的艺术家。他认为在艺术界,社交网络拥有与艺术评论,艺术论坛等同样权威和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他热衷于炒作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并为此受到艺评人的抨击,他主要通过大量持有他们的作品,快速炒作后,出售给他富人圈层的生意伙伴来获取高额的
期刊
每次艺术品拍卖都涉及竞价阶梯。竞价阶梯是拍卖师在主持拍卖时,为便于竞买人竞价而设定的价格增减幅度,增价拍卖中的上行竞价阶梯也称为“加价幅度”,减价拍卖中的下行竞价阶梯也称为“减价幅度”。通常在增价拍卖中,拍卖师使用的竞价阶梯有固定式、递增式两种。固定式竞价阶梯是在拍卖过程中加价幅度固定不变,主要用于竞价上涨空间不大的拍品,如破产企业的财产、房地产、汽车等,比如某房地产起拍价50万元,加价幅度自始至
期刊
“无”建筑  宜川驱车1小时左右来到下车点,我们选择步行前往基地,经过15分钟左右的路程,突然映入眼前的是惊喜,可以俯瞰基地全景,餐厅位置更是尽收眼底的重要部分。  由于要满足餐厅面积需求,所以必须增建,经过思考,决定用“无”这字来体现整个餐厅建筑部分,即按照条形阵列的方式延续窑洞的拱形往前方推16米,经过组合拆解形成具有围合式的窑洞建筑,中间的天井具有借光、通风、室内外互动剧场等功能,中国人居讲
期刊
最近围绕着抗议特朗普的事件中,有美术馆参与的活动也显得特别重要,这是一个因特朗普而引起的藝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再一次强强联手,比如《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也对这样的活动作了报道:1月21日华盛顿白宫和纽约特朗普大厦前,包括纽约历史学会(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伦敦盖特学院(bishopsgate institute和华盛顿史密森尼美国国家历史博
期刊
这是一幅罕见的双面画作。画作正面描绘了圣者塞巴斯蒂安在被束缚在树上的图景,背面则是研究光和影的光学折射示意图和注释文本。画家参考了8幅画册中的圣徒画像,文本和相应的科学研究,画作在2016年3月份由私人藏家送至巴黎的TAJAN拍卖行,同年12月,通过身份验证,被三位顶级专家共同确认为是达·芬奇的作品。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策展人Carmen C. Bambach,曾在2003年策劃过达·芬奇的特
期刊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光,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记忆中,都象征着希望和温暖,象征着被救赎。我们如此熟悉它,却又说不清它究竟是什么。  对于光的最初认识,从我们出生起就存在了。襁褓中的婴儿睁开懵懂的双眼,凭借手术室里的那盏灯光,开启了对世界的探索;冬日游荡在街头的旅人,因为太阳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心底最阴霾的角落;夜晚漆黑的天空,伴随着流星的一闪而过,变得熠熠生辉,充满生机……  而创造了许多关于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