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洲:长缨在手 中原逐鹿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身于军人家庭的张苏洲,身上不免带着些许英武之气,他说话中气十足,行事一板一眼。“要么不干,要么争先”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在执掌安徽电视台的4年间,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内部机制,凭借敏锐的市场眼光践行“大剧”战略,推动了安徽卫视的品牌升级,布下了安徽广电发展的新格局。
  
  盘点2010年中国内地电视荧屏热播大剧,一度掀起收视狂潮的《三国》定当榜上有名。但当初这部剧差点下马,却鲜有人知。
  “当时国内写‘三国’的不止一个本子,而且编制团队都很强。最后,经过论证,我们果断拍板投了这个本子。”《三国》剧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拿到安徽电视台第一笔投资的。
  为此,导演高希希和制片人杨晓明两次来皖致谢,“两次大醉……”可以说,张苏洲是《三国》的第一位“伯乐”。
  2006年4月,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苏洲开始兼任安徽省广电局局长、安徽电视台台长。他一手抓机制改革,一手抓内容生产,在短短四年中,为安徽广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殷实的“底气”。他的雷厉风行、敢作敢当,亦有似于当年三国曹操之谋略与胆识。
  
  唯才是举
  
  在下属眼里,张苏洲不怒自威。
  “开会不许迟到,送到我手上的文件不能有错别字。能力水平固然重要,但首先事业心、责任感要强。做事不认真、工作不投入,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从迟到到错别字,张苏洲到任后,即从细节开始整顿全台的工作作风。
  台里的部主任三更半夜没接过他电话的恐怕极少,“迷迷糊糊,没等你搞清怎么回事,只听一阵咆哮……”台里一位中层干部逗趣地说。只要是他交代过的事情,都会给你一个时限,等到了那一天,电话会一准儿响起,“你别以为我忘了……”
  张苏洲不但记忆力好,而且精力旺盛,这一点很多业内同仁大概都有所领教了。“很多时候,连我们都跟不上他的节奏。他思维很活跃,事前反复论证,但决定下来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出个结果来。”在安徽台广告中心主任査道存看来,同事们对张苏洲不能说是“怕”,准确地讲,是一种敬畏。
  张苏洲严谨的做事风格与他的家庭不无关系。他出身于军人家庭,为了让记者能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他解释道:“我的家庭很像《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家。”张苏洲自小受到的熏陶就是是非分明、刚正不阿。那还是在文革时期,他上中学的时侯,“我放学回家,看见我家楼下贴满了批斗父亲的大字报,结果我半夜爬起来全都给它撕光了”。父亲在他心中是一座山,“父亲严格冷峻,我不爱表扬人,这一点应该是随了他”。
  沿袭家风,军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不由自主地渗透到工作中,渐渐地,也就形成了他主基调严格、高效、务实、目标明确的管理风格和模式。“这几年最大的感受便是安徽广电整体的精神风貌变化很大,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台里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提拔就是表扬”, 惜以言辞夸奖下属的张苏洲非常重视干部的晋升和人才的培养。2007年以来,安徽台通过竞聘上岗,重新聘任正处级干部16人,副处级干部42人,一大批年青、有学识的人才充实到安徽电视台的领导岗位中。“想干事的人给机会,能干事的人给平台,干成事的人给位置。有时候就是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人才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保障,安徽台最大的财富就是这支专业化的、有着职业理想和激情的人才队伍”。接着,张苏洲笑言,“螺丝还是要经常紧一紧,因为时间长了,人容易‘飘’……”
  除了人才以外,张苏洲认为,用制度来管理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安徽广电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与学习培训体系,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得优秀人才辈出,也因此,新闻、娱乐等多档自办栏目相继开花结果,形成了优质节目阵线,与电视剧战略形成良性互补。
  
  大剧屯田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在资源、人才、观念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地区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安徽的广播电视事业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6年以来,安徽广电经营创收实现高速稳定增长,持续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幅。2010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广告创收将达22亿元,安徽卫视单频道将超过15亿元。
  “归结起来,安徽台实现快速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目标明确,坚决有力地实施了‘品牌、人才、赶超’三大战略。二是我们的团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和激励手段上的探索从未止步,这是我们事业科学发展的保障。”张苏洲如是说。
  安徽电视台素以电视剧大台著称。2007年底,张苏洲提出“从电视剧播放大台向制播大台转变”的战略思路,近几年又确立了“大剧独播,长剧定制,热剧有我”的竞争策略,三管齐下,使安徽台的品牌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凭借多年在电视剧方面的眼光与魄力,张苏洲带领安徽台,在抢占大剧资源、深化独播特色、加大引进力度、掌控热门好剧的同时,加快电视剧自制化步伐。四年下来,安徽电视台投资拍摄电视剧超过2400集,而且多项作品获全国大奖。2009年,安徽卫视更是一举拿下新版四大名著的首轮上星播映权。
  2010年9月至11月,《新安家族》、《山间铃响马帮来》、《一一向前冲》、《政协主席》等4部电视剧连续在央视一套、八套播出,标志着安徽电视剧实现了发展史上的历史性突破和跨越。
  对于自制电视剧的甄选标准,张苏洲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安徽卫视自制剧不是盲目跟风、追逐市场热点,而是根据安徽卫视自身的观众群基础及安徽文化背景,立足自身优势,有的放矢。”如《包青天之七侠五义》是基于包公是安徽人,“作为安徽电视人,我们有义务把包公正义廉洁的精神宣传出去”;还有《新安家族》讲述的是徽商的传奇经历,该剧编剧和导演都是安徽人,真正可称“安徽人写安徽事”。
  纵观中国卫视群,很显然,“大剧战略”确立了安徽卫视的独特定位。从“电视剧大卖场”到“剧行天下”再到“爱传万家”,安徽卫视近几年实现了三次品牌升级,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兼顾受众规模和内容特色的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三年耕有九年储
  
  “我们会坚持电视剧战略不动摇。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自办栏目和大型品牌活动的开发与创新。”为此,张苏洲提出了“实施电视剧战略和打造自办栏目双腿跳跃”的概念。这几年,安徽台重点打造了一批精品电视栏目;“国剧盛典”、 安徽卫视春节联欢晚会、“江淮情”大型慰问演出,以及年度新闻人物、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等大型电视品牌活动,为提升竞争力和品牌价值贡献了力量。
  2009年8月1日,安徽广电新中心全面开工建设,这是安徽广电多年能量蓄积的一次重磅发力。
  天鹅湖畔,“龙”形设计——安徽广电中心占地273亩,主楼高276.5米,一期工程35万平方米,集演播、直播、办公等功能于一体,拥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3600平米演播剧场。2011年1月16日,安徽卫视春节晚会将在这里盛大开场。新广电中心的建成使用将为安徽广电事业的飞跃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这也体现了安徽广电要么不干,要干就争创一流的风格”,张苏洲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贷款,都是这些年的积累”。“先栽树,后乘凉”是张苏洲对“远见”的通俗表达。新中心的“大手笔”有赖于安徽广电这些年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张苏洲认为,要让安徽广电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发达的根系”是根本所在。他在全台提出“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建设学习型组织。“只有把学习作为全面提升竞争实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才能向上端的‘枝叶’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
  耕耘自然少不了要开疆拓土。安徽卫视现已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100%、县以上城市95%覆盖,并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落地入网,覆盖人口突破10亿,被评为“TV地标”、(2010)首届中国省级卫视覆盖传播力第一名。此外,安徽台共在海外建有13个外宣窗口阵地,全年通过7个电视海外播出窗口向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地播出电视节目18100分钟。2009年3月,国际频道开播,覆盖美国、加拿大,2010年底,又在欧洲、澳大利亚和新加坡落地。安徽电视台还先后在欧洲、美洲、澳洲等地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安徽电视周,在海外树立了安徽良好的形象。
  过去的耕耘已结出硕果,今天的耕耘预示着未来的收获。2010年12月23日,合并重组后的安徽广播电视台挂牌成立,张苏洲任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他对记者说,“安徽广播电视台最新提出的文化理念是建设‘和谐广电,魅力广电,实力广电’。希望安徽广电能够成为大家精神的家园,事业的平台,生活的港湾,这将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传媒》:前不久,在南昌的中国广告节上发布了一组数据:2010年上半年,全国电视广告仅增长15%,低于广告市场17%的整体增幅。报纸、杂志是电视广告缩减的获益者,增幅分别为22%和21%。对于电视广告增幅放缓这一现象,您怎么看?
  张苏洲:2010年上半年,报业广告增长比较快。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基数的问题。打个比方说,报纸增长1千万,增长率有可能就是百分之几十,而电视增长1个亿,增长率不过是百分之几。因此,对于电视产业,我们仍然抱有十分的信心。全国的增幅是一个平均值,我这里有我们财办昨天提供给我的数据:截至2010年10月,安徽台台本级广告收入增长25%,安徽卫视增长了27%。
  另外,网络广告市场出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同比增长了88.3%。只不过,网络广告一般都集中在一些大的运营商手中,如新浪、腾讯等。从我们自身来看,安徽广电的新媒体业务也乘势而上。安徽网络电视台自2010年4月6日上线以来,流量节节攀升,已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第一张省级网络电视台牌照。安徽网络电视台预计2010年经营创收就可以突破1千万,这应该算得上是省级电视网络媒体之首。
  《传媒》:您如何看待当前省级卫视的竞争?安徽卫视又是如何在竞争中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的?
  张苏洲:省级卫视竞争的加剧是电视产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今年以来,省级卫视的竞争格局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一是省级卫视整体提速。2010年1月至8月,省级卫视市场(收视)份额从2006年的19%增至28%,全天市场份额达1%的频道有9个。二是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逐步显现,收视份额向排名前列的卫视集中,包括安徽卫视在内的四家卫视组成的第一阵营占据了35%以上的市场份额。三是晚间黄金档的竞争十分激烈,导致收视竞争出现向全天蔓延的趋势。四是“61号令”实施后,广告收视率与节目收视率的比值提升至80%以上,单元时间营销价值加大。
  电视竞争,越来越由屏幕竞争的表象进入到系统竞争的实质,今天的竞争是品牌影响力之争,整体运营能力之争,也是内部机制和管理水平之争。面对激烈的竞争,安徽卫视仍须立足自身发展,将着力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资源储备,形成规模优势,把“独播化、自制化、大片化”作为电视剧策略的新方向。二是主动参与全面、系统、立体的收视竞争,让频道的抗击打能力在全天候的竞争中实现质的飞跃。三是强化新闻和综艺,整合优质资源,释放创新潜能,形成自办节目的品牌体系,促进内容架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四是加强与新媒体的渠道融合、互动发展;加强与境内外文化机构的多维度业务对接,整合资源,共同发展;加强与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媒体营销新模式,立足媒体前沿,抢占发展先机,稳步提升安徽卫视的品牌价值。
  《传媒》:您怎么看新世纪头十年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您对未来中国广电事业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判断?
  张苏洲:这十年是中国传媒业发展最快的十年。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事业、产业齐头并进,规模、收入增长迅猛。如央视广告收入从几十亿到现在的200多亿。二是中国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扩大,中国电视“走出去”正在探索前行。三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是本世纪的一件大事,网络已经不止是媒体,而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四是在这十年中,特别是后五年,中国省级卫视频道群异军突起,份额猛增,成为传媒业的一大现象。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我认为中国广电业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第一,马太效应逐步显现,省级优秀卫视仍有很大上升空间。第二,国内媒体与国际传媒集团的合作将会有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在影视和娱乐方面。第三,跨区域、跨媒体的传媒集团将有很大发展,广电媒体要向全媒体的方向发展。第四,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竞合态势,网络电视台会有新发展。第五,广电媒体的上市将会迎来一次高潮。
  《传媒》:广电行业制播分离的改革逐步推开,在您看来,改革的关键是什么?现实难点在哪里?在这方面,安徽广电有哪些经验或创新举措?
  张苏洲:当前广电行业备受关注的热词,除了制播分离还有三网融合,而这两个问题恰恰可以有关联地去看。
  制播分离和三网融合都是为了解决垄断和低水平竞争,长远来看,其对广电乃至信息产业的影响是十分积极的。应该看到,制播分离一方面可以促进广电内部竞争,催生优质内容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三网融合后大量的内容需求预备了生产条件。而三网融合既给了广电跳出行业参与竞争的机遇,又让广电内容生产的传统优势有了新的出口和空间。
  制播分离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播出平台与制作机构,也就是事业机构与公司之间,在利益诉求、价值观念、交易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电视播出平台之一,安徽电视台在实现电视剧资源的制播分离上是国内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在成本控制、规避风险、增加收益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近两年来,我们也开始有步骤地尝试非新闻类的娱乐、谈话和专题节目的制播分离。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不能简单机械地谈制播的“分”,在“分”的大背景下,也要善于灵活使用制播“整合”。为了应对电视剧越来越高的价格,安徽台近年采用投资、预购、定制、自制等各种方式灵活生产,全面掌控优质资源,获得高性价比,这实际上就是又一种制播整合的方式。
  总之,分也好,合也罢,前提是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开发新的盈利模式,有利于打通产业链条。
  《传媒》:2011年,安徽广电设定了哪些新目标,将实施哪些新举措?
  张苏洲:随着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宏观战略付诸实施,安徽广电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广播电视站在全新的起点,即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新理念、创新模式,找准增量空间,把实现效益扩张作为第一要务。具体来讲,要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做“事”。向掌控内容的上游进发,凭借内容生产和集成播控的牌照资源,加大优质电视剧和新闻、娱乐节目的量产,在内容和版权的竞争、与新媒体的合纵连横上占据主动。
  第二篇文章是做“市”。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形成以内容生产为主轴的一主多元的产业链,整合资源,做实以安徽卫视为核心平台的广电主体。同时探索新业务,催生新模式,实现新目标。
  第三篇文章是做“势”。加大管理转型的力度,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实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优化,进一步激发活力,打造以安徽卫视为代表的频道、频率品牌集群,实现媒体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双重跨越。
  
  人物简介:张苏洲,曾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处长、副部长,2006年4月起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安徽电视台台长。2010年12月23日,安徽广播电视台成立,张苏洲任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
其他文献
到底是把报纸做成新闻纸还是观点纸,长久以来在新闻界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种以往看似只存在于业务理念争论中的命题,在全媒体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被重新审视。在新时代条件下,面临新媒体的冲击,权威、独到的观点,深入准确的新闻报道永远是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  当下的传媒运营实践中仍然存在这样两种方向。  一种方向是呼吁当前新闻界回归信息本位。当今,“厚报”流行,但每天的新闻有限,不少报
期刊
在媒体如林,思潮如海的情势下,中国传媒大学坚持对“共和国党报”的研究与提升,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受命对一些研究者的发言进行点评,不敢怠慢,且有体验。    (一)  初步分析了党报进行全媒体综合性业务探讨的根据。主要有二条:一是新技术的出现及迅速推广;二是在这种新技术迅速推广的基础上,党报消费群体及读者的阅读习惯的颠覆性改变。肯定了党报全媒体业务拓展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也对这一探讨提出了若
期刊
2006年3月,《南都周刊》创刊,最初的定位是做《南方都市报》的周末精华版,经过三年的发展和探索,该刊于2009年3月改版,从形态到内容设置上,全面提升杂志品相,现在已成为南方报业集团旗下一份面向中国中产阶层的成功城市杂志,其发行量突破25万份,经营收入突破3200万元,影响力在全国几个大的新闻类杂志的排名中逐步靠前。  在激烈的新闻类杂志竞争中,《南都周刊》为什么会异军突起?它的发展有什么诀窍?
期刊
2010年3月12日,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旅游局推出“非凡出租车之旅”(The Extraordinary Taxi Ride)活动,即招募游客乘坐出租车免费游览,探秘西澳大利亚。此前,已经在数百位报名的出租汽车司机中经过网上投票确定了西澳最佳出租车司机道格斯莱特(Doug Slater)。4月9日从西澳首府珀斯出发,持续9周,总长1.1万公里。旅行期间后勤补给人员全程跟随,随团摄像师负责记录每个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毕磊)12月6日,北京西国贸大厅华灯溢彩,暖意融融。第五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这里召开,200多期刊人相聚这里,盘点一年的收获,谋划未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主持。  201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特殊年份,“十一五”规划圆满结束,“十二五”规划蓄势待发
期刊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电视行业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在《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广电总局第61号令)、《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广电总局第63号令)等一系列政策颁布实施的推动下,电视产业在上一年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媒体品牌竞争创意升级,国有、民营影视剧企业各领风骚,电视剧、广告营销模式发生变革,产业融合化转型趋势进一步凸显。   
期刊
乌戈查韦斯于1998年被选为委内瑞拉总统。从那时起,查韦斯和他的政府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新的传播策略,以保持控制权、传达社会主义思想和反对私营媒体,加强控制媒体和传播政府的能力。这些传播策略包括:1.开办国内电视节目“你好,总统先生”,并且自1999年5月23日起在广播中同时播放;2.从2000年开始,开展宣传活动,标语是“现在的委内瑞拉属于所有人民”;3.在2002年8月19日建立信息通讯部;4.
期刊
尊敬的国际期刊联盟主席阿让普瑞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够在金秋时节的西子湖畔与大家相聚,共同就“数字革新,期刊未来”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国际期刊联盟再一次把重要国际性会议放到中国召开表示衷心感谢,向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为承办此次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诚挚敬意!   2007年,第3
期刊
在首尔的咖啡馆里,你常常可以看到坐在邻桌的年轻人,手里拿着智能手机,总是忙着敲打键盘。他们一会儿把手机屏幕给旁边的朋友看,然后引起一阵笑声。他们并不是相互之间在闲谈,而是各自与twitter上的网友聊天,时不时分享着那上面的新鲜事儿……这种情景在韩国很常见。  韩国是世界上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据韩国官方的最新统计,全国移动通讯用户已逾5000万,普及率高达102.4%,这意味着韩国已经人手一部手
期刊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快速变革的世界中,数字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对全球出版业的影响可谓巨大。对此,作为日本杂志协会主席、日本NHK出版集团总裁,我所持的观点是:数字技术给杂志业带来的是机遇。面对这个机遇,我们不但不应该躲避,恰恰相反,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所带来的种种可能,创造出无穷的新价值。  日本NHK出版集团的主营业务包括NHK广播电视和杂志出版,旗下多家杂志的内容涉及烹饪、器具、健康等各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