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探讨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大多数城市正在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日间照料中心。本文以芜湖市为例,了解其建立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行状况,探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对策,以推动并完善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的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养老居所。
  【关键词】社区 养老模式 日间照料中心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经济社会转型的矛盾造成养老保障服务需求的迅速增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芜湖市常住人口为354.51万人。截至201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61万人,约占户籍人口的16%,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并以年均超过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末,全市老年人口将占全市人口的18%以上。[1]如何改善老年人生活的现状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社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社区作为除家庭之外老年人生活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社区息息相关,更主要的是在福利多元化的观念下,社区已经成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个责任体,社区更是在解决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行现状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了满足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医疗保健、文化生活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活动场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为所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开放,针对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低收入或低保老人等社区内需要日间照料的所有老年人。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托管照顾、膳食供应、紧急援助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一是在社区的基础上,让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功能状态,可以在社区中安享晚年;二是通过更好的照顾老人以帮助老人的家人缓解压力;三是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服务通过评估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
  二、芜湖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这种由政府支持、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新型养老模式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老问题,但是它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一)服务对象出现偏差
  由于没有建立对服务对象的评估及准入机制,仅仅依靠社区有限工作人员的力量,无法对社区所有有需求的老人进行日间照料。因此,日间照料中心只能接收持有县级以上医院健康证明并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而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无能力进行照顾,无法接收,造成照料服务对象范围缩小。实际上应该根据老人的不同健康状况及自理能力提供相应程度的服务。
  (二)宣传不足,观念落后
  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挑战下,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对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宣传力度小,大多数人没有掌握照料中心的相关信息。同时中国传统式的家庭养老的观念在一部分老年人思想中根深蒂固,不愿意接受养老机构类型的服务,也难以接受照料中心这类新生事物。
  (三)资金不足,设施不完善
  政府单一且不稳定的财政资金作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转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这种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的资金来源,很难长久且稳定的维持下去,运营资金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无法满足中心的运营成本以及日益发展的需求,中心的发展也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中。同时日间照料中心在初级阶段中,设施方面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比如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和体娱乐器械设施都较为单一,有些设施的设计则忽略了老年服务设施应该具备的防滑和防碰撞等功能,没能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同时存在服务设施陈旧、设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四)中心人员服务水平低
  在目前阶段,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的大部分服务人员是一些仅凭经验工作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的人,他们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之中虽然接受过上岗人员的短期培训,但是这些培训仅仅是一种专业性不强的社会培训,对老年人的问题的了解缺少专业化的服务理念。同时由于服务工作收入低且繁琐劳累因素,导致中心内部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五)老年人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发挥有限
  实际运营中我们没有发挥老年人组织和协会的作用,没有让他们组成一个组织去服务管理自己,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主动权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特长去参与日间照料中心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还有就是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志愿者培训和激励机制,志愿者无法在养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志愿者的专业水平不高,大多数志愿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不能提供专业服务并满足养老服务的要求。
  (六)评价体系与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没有有效的评价机构去对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进行高效统一的评价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中心。同时运营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实质上还未将安全保障付诸于实际操作,再加上社区缺乏专业护理队伍,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心理关爱、紧急救援等多方面服务,无论从人员上还是制度上都无法稳妥应对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三、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的建议
  2011年12月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框架,提出要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构建符合我国特点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要想改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现状,就要通过强化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来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
  (一)加强宣传力度和观念引导
  政府作为养老服务的推动者和监督者,需要在运营前期加强宣传力度,要让老年人明白建这个中心的目的来理解并接受社区日间照料,加强老年人的思想引导,运用传媒工具推广和普及日间照料中心的现实价值和相关知识来转变老年人的观念,帮助人们解决在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切实感受到这种养老模式的优越性,提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吸引力让老年人来中心休息娱乐就餐。   (二)拓宽资金渠道
  发展日间照料中心,需要丰富的资金来源。因此日间照料中心的运作发展要实现多方筹措运行资金。社区可以通过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经费支持,通过福利彩票筹集、慈善捐助和企业投资等社会力量投入以及街道社区自酬等多种形式拓宽资金来源。同时可以适当鼓励社区服务产业化经营以使其自身得以更健康的发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低偿或有偿服务项目类的营利服务来扩大资金来源。另外可以通过政府出资建立基础配套设施,社区承担公益岗人员的工资和老人服务项目相应承担的部分费用,逐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的资金链条。
  (三)完善服务设施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置与配置,需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基准,体现物质生活、精神文化、情感和心理关怀等方面内容。以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为基础,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引进一些普遍适合老年人生理特征的文体器材,并建立起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活动场所,在场所内设置专业人员以提供应急服务。同时积极与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院和康复机构等其他养老服务模式相沟通合作,逐步完善养老设施网络。
  (四)提高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提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是从根本上做好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的关键。需要加强管理招聘、培训、工资福利等环节,形成一套完整培育和管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体系。在员工培训机制方面,引入医疗护理专业人员并且定期进行心肺复苏、卫生、安全、沟通技巧等内容的培训。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的咨询及指导服务。同时扩大社区老人覆盖面比如开发诸如上门服务和短期暂住服务。同时不断深入研究服务内容,向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形成康复养老,医养合一的状态。
  (五)建立评估评价体系
  建立针对性的服务对象准入评估机制,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和个人意愿,提供个体化服务。以评估机制为基础,动态评估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逐步建立日间照料中心的评价体系,提供日间照料中心规范化、促进中心的快速发展。
  (六)加强志愿者队伍
  整合挖掘辖区内义工志愿者资源,动员在校学生、社区党员干部、爱心居民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与日间照料老人的交流、沟通和文娱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服务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专业护理人员、“三支一扶”中的支医人员或社区的专业社工组建一支队伍,定时为老人提供无偿服务。
  (七)探索建立多元化服务模式。
  探索多种运营模式。结合辖区的以老年人需求为基础,抓住重点服务内容定位。有计划地采取志愿者与其结对帮扶形式,定期上门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也可以采取由社区干部包片负责的形式,调动社区专业社工,定期、定时普及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同时,积极与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即在社会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尝试用社会资本或社区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协会,来管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是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二者优势相结合而形成的,是一种适合芜湖市目前社会发展状况的养老方式。因此,通过加强对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使更多的老年人在各方面都得到更好的照顾,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国家统计局普查数据
  {2}《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参考文献
  [1]魏安阳.芜湖市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江淮时报》,2014年,CN34-0053.
  [2]陈笑楠.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吉林大学研究生论文,2008年,第4页.
  [3]王祥红.小议托老所养老的积极意义.现代商业,第282页
  [4]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6]王祥红.小议托老所养老的积极意义.现代商业,第282页
  [7]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
  [8]李洁.浅析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改革与开放,2012年.
其他文献
8月14日至15日,由富滇银银行联合主办的第10届中小商业银行CEO论坛在昆明成功举行。此次论坛以“新业态、新策略”为主题,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等,以及来自国内外的151家银行、36家机构,超过650位嘉宾参加了论坛,其中,20多位嘉宾进行了演讲。富滇银行董事长、论坛名誉主席夏蜀作了主题为《中小银行事业部制理论分析与路径选择》的演讲,行长、论坛执行主席李春晖致
期刊
【摘要】许多国家都曾经发生过银行危机,积累了大量的坏账需要处理,本文简要回顾总结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发现各国具有不同的国情,因此实际处置方法也有所差异,但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性的经验可以借鉴,不良资产处置应坚持:剥离后由专门机构处理与银行自主核销相结合,清理和注资相结合,市场化处置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宏观政策和微观措施相结合。  【关键词】不良资产 美国 日本 韩国 印
期刊
【摘要】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承担着稳定国内经济形势、维护经济安全、激发市场活力、实施宏观调控等一系列职能。银行金融机构实施创新战略,有其巨大的现实价值。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驱动力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两方面。对于银行金融机构来说,通过创新可以实现创造更多利润、规避金融风险、发挥自身功能等一系列目标。而推动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需要采
期刊
今年7月17日,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这位优雅、博学的百岁老人现在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在喜欢清净的氛围中陶冶着自己高贵的灵魂。知心友人为此赞她;“性情如兰 ,守静功力了得!” 此语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教授倪志良在《守得安静,才有精进》一文中所言。他在文章中提到,“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了得,她和钱钟书一样专注学问,春节时,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不让客人进屋,
期刊
8月31日,为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学习型企业,强化理论学习,助力战略转型,我行邀请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巴曙松先生来行做“中国金融政策趋势与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专题讲座。巴曙松先生详细分析了上半年全国经济形势,对下半年经济形势作出判断;以优化国家资产负债表为出发点,提出利用金融市场出表重塑国家资产负债表,通过金融市场实现地方债务风险重组;以全球视角把握了中国金融改革
期刊
【摘要】近两年来,随着出口形势的进一步严峻和世界范围的经济萎缩,招商引资面临着从感性招商向理性招商、随机性招商向必然性招商、综合性招商向专业性招商的转变。如何把握关键点、选准切入点,引导招商引资从粗放向集约转变,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城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县域经济 招商引资 方式转变  招商引资对于弥补县域经济建设资金不足、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建设、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期刊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雇佣关系问题凸显。如何建立和谐的雇佣关系以适应转型发展趋势,解决其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文明的目标显得迫切而重要。本文通过对“海底捞”在雇佣关系问题上的案例探讨,希望从雇佣伦理角度解答如何构建新型的和谐的雇佣关系。案例研究发现,建立和谐的雇佣关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性化的雇佣伦理理念,在制度、组织和文化三
期刊
【摘要】农村信用社根据国家的资金投向政策,积极扶持农民承包种植经济山林,绿化美化荒山,力争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关键词】信贷 支持 三农  广西基层农村信用部门根据国家的资金投向政策,积极扶持农民承包种植经济山林,绿化美化荒山,力争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信贷调查报告如下:  现有个体种植经营户李某,因经营承包经济山林,需购买树苗资金55多万元,自筹有资金17多万元,资金出现缺
期刊
【摘要】与传统的养老模式相比,居家养老模式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适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但是现在农村以青年人为主体的人口迁移,流动现象以及老人要抚养留守儿童问题给居家养老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接下来本文以亳州市利辛县为例探讨农村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
期刊
【摘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安排。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迫切需要。本文将通过对淮南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调研,了解淮南市在大病保险推行过程中的政府相关具体政策制定、政府企业的合作模式、信息化平台建设、城乡居民参保待遇等情况,探析大病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