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课堂的特征、实施路径及问题思考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aixiaoaixiao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浙江省初中综合社会科“素养立意”课堂的特征入手,探讨素养立意课堂转变的实施路径,其包括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材處理方式、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同时,提出了当前学科素养目标要真正落地于课堂教学之中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综合社会科;课堂教学;素养立意;特征;实施路径
  有人说中国教育已开始进入“素养时代”,核心素养几乎是无人不晓。那么,素养立意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如何实现从传统课堂向素养立意课堂转变?实现的路径又是什么?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长期所从事的初中综合社会科教学,将一些思考与研究分享于大家,并求教于同行们。
  一、素养立意课堂的特征
  素养立意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特征?从教学目的看,掌握知识只是手段,应对考试也不是终极目标。素养立意的课堂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素养,为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思维的角度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素养立意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与学科内容相关联的学科品格。在素养立意课堂的理念下,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作业设计、考试评价等方面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表1描述了初中综合社会科素养立意课堂的特征。
  以上分析,突出素养立意课堂的特征,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叙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突出素养的课堂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教学,学生对一定数量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的积累,也是形成素养的必备条件。
  二、素养立意课堂的实施路径
  如何从传统课堂走向素养立意课堂?有哪些路径?笔者的思考如下: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素养立意课堂需要转变哪些观念?首先要改变“育人观”。如果教师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背诵和重复操练,目的是为了考个好分数,历史课便成了“背死课”,最终成为“累死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让学生背书和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如果教师想在课堂上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那么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是思考、讨论、探究和动手操作。其次要改变与拓展“知识观”。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据不同的标准,知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L.W.安德森等人的研究,他们把认知领域的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1]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技能,包括学习方法。而元认知知识是有关学科学习的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反馈和体验等学习策略的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知识狭隘地理解为只有历史事实和概念,应该还包括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以及其他有关的“情感类”知识。
  (二)转变教材处理方式
  传统课堂重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是把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像“手术刀”一样割成一块一块[2]8,如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然后教师一块一块地进行讲解,讲得很细,深怕漏掉一个知识点。而历史事实知识的累积,背诵别人的思想(如历史结论),不可能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素养首先是来自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所以,需要转换教材的处理方式,以“多棱镜”式的分析方法,[2]9即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处理教材,做出整体设计。如在“洋务运动”一课教学中,笔者从“向西方学习”“李鸿章的活动”“近代化”三个不同视角,用整体设计方式来处理教材,以问题为抓手,告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下面,笔者把三种不同的设计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表2、表3、表4)。
  (三)转变教学方式
  我们要“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与探究问题。具体做法有:(1)设计开放性、思辨性的历史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2)概念辨析,学科体系是由概念构成的,概念学习很重要,要让学生弄懂概念,需要引导学生回答这个概念“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敏感度;(3)不同立场的历史文献的阅读,历史史料的真伪辨析,评估资料的可靠性;(4)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对不同历史结论的讨论和思辨,即历史解释;(5)“神入”的历史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历史感;(6)基于历史学科的项目学习,这些项目可以是课内项目,也可以是课外项目;(7)重视程序性知识学习,特别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学习技能培养,如因果关系分析、推导结论、史论结合、用年代尺表示历史事件、区分事实与观点等。
  (四)应用多种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素养(包括能力和品质)除了思维能力部分,很难用纸笔测验的方式加以评价,所以需要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如在学生学习“工业革命”这一内容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采用“阐述性短文”形式呈现学习结果,并提出了明确的评价要求:(1)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用自己的话解释工业革命的含义。(2)你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驱动力和原因是什么?(3)解释工业革命的结果,举史实证明。(4)解释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5)总结全文,你认为工业革命的意义何在?教师还可以对上述每一个问题进行赋分。再如,教师在“工业革命”这一内容教学之后,要求学生用PPT形式呈现它的学习结果,具体要求有:不少于10张PPT、图文结合、主题突出、阐述清晰。当然还可以采用展板、卡通画、小论文、网页等形式来呈现学生自己的学习结果。但无论如何教师都要设计好评价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表现性评价量规设计。当然,量规也有很多种形式。总之,笔者以为,评价不改革可能很难推动素养教学的真正落地。
  三、构建素养立意课堂面临的问题思考
  要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笔者认为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或叫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看,最高位的应该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后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下是学科核心素养,再下一个层面应该是课程标准,最后是课堂教学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素养目标是一种长远目标,它与课堂教学目标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是作为一种理念来指导教学的。而课堂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习某一内容之后要达成的预期学习结果,这种学习结果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检测的和可操作的。所以,教师在理解学科素养一级指标的前提下,要着力研读其二级指标,否则很难将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直接联系起来,编制好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需要教师做“二度整合”,形成“操作型定义”,即课堂教学目标。
  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评估的问题。怎么证明学生一节课学习之后,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学完之后能干什么。历史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容易评估,而素养目标的评估就难了。笔者以为一节课、两节课当然无法证明学生已经具备了某个素养,反过来,如果大多数课堂都无法证明学生学会某个素养,那么又如何保证最终实现素养目标呢?
  因此,要把素养目标真正落实在课堂之中,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
  [2]杰夫·佩蒂.当代教学实用指南[M].姜学清,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从近几年高考单选题来看,熟记3500个词汇,弄清英语所有语法结构,是巧解单项选择的关键。因为单项填空题考查的重点是语言的基础知识。词汇里考得最多的是形容词、名词、动词、动词短语、介詞短语等;而常考的语法有时态语态语气,三种从句,非谓语动词,倒装,主谓一致等,另外就是口语和谚语等,语境灵活,题干新颖,迷惑性较大,不容易做。那么如何在单选题中拿高分呢?  第一,排除干扰法。  就是在分析句子时将起干扰
2018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思想品德部分,紧紧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突出学科本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服务学生成长、引领教学改进为目标,在命题内容和形式上继承创新,不少试题理念先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启示深刻。其中,第24题作为非选择题的第一道试题,是整张试卷的突出亮点所在。  【真题再现】  (2018·河北·24)回应诉求,感受文明。  材料一: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的“机动车不礼让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传承原“思想品德”的基础上,无论体系编排还是内容设置上,更注重了传统文化、生活实际、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方面教育。因而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从“治学”“修身”“济世”三个方面探析该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治学;修身;济世;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的最终价值追求。那么,怎么“立德”?怎么“树人”?事实上,中国学
总体来看,近几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稳中有变,呈现出江苏卷自身的亮色:紧扣考试说明,体现出重视诗词积累,重视文本的细读的鉴赏要求,试题难度不大,但有区分度,有效地起到指导一线教学、发挥选拔的功能。  一、2014年试题回顾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摘 要:运用联系生活情景、再现历史场景和转换时空背景等策略创设情景课堂,将抽象的历史形象化、具体化,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开拓思维空间的基础上加深其对历史的理解,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情景教学;历史情景;教学情景创设;策略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获取知识需要经历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等信息交换的过程,而“感知注意”行为的获得需要借助情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首先准确把握试题中所给材料的主旨,否則就会出现“离题”、“跑题”等现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所给“材料”的主旨呢?  一、抓标题  有些“材料”是有标题的,而这些标题,有的是对“材料”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则是对“材料”主旨的直接揭示,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把握住了“材料”的主旨。请看下面这道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
“有文采”,这是对文章语言的要求。文采不是什么神秘之物,是凭直觉就可以感知的。例如我们读名家的文章,常有词清、句丽、出语如连珠之感,这就是“有文采”的表现。需要指出的是,记叙文词句漂亮,行文华丽,固然是“有文采”,但更多的情况下,文采指内含的一种韵味,一种气派,一种光泽,它以自然流露为上。如作家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结尾处写道: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
摘 要: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为例,结合北大才子创业故事,重点介绍主题式课堂设计的三部曲,即“围绕主题,精选话题”“巧问妙答,彰显主题”和“精彩小结,点亮主题”,具体阐明了主题式课堂教学是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主题式课堂;教材研读;主题确立;课堂设计  新课改倡导“用教材教”的新理念。笔者以为,主题式课堂教学是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华丽转身的有效策略。现以“新时代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为第二批进行新高考改革的四个省份山东、北京、天津、海南统一命制高考模拟样卷。其中,文言文考点强化了信息的筛选概括,新增主观表述题,难度明显加大。这是多年来全国卷从未考过的题型,预示着未来的全国卷将悄悄“变脸”。这一新题型更加有利于考查同学们的文言核心素养,进入或即将进入新课改省份的同学应引起备考的高度重视。  那么,如何应对这一新题型呢?  首先,要明了命题的常见角
文言文考查,总离不开词义的理解。这些词义往往是临时义,命题者一般不会照搬书上的原句来测试。因此,这就给同学们答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过,如果平时学得牢,用得活,并且掌握一定的方法,我们在答题时一定可以准确推断。下面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以形为本,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帮助。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