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在上海、南京、成都召开专家、学者、老同志座谈会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thj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面世一年,为了听取意见,进一步做好1998年的编辑出版工作,本刊社长郑惠、主编杨天石、副社长姚鸿、社长助理徐庆全等,于1997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分头赴上海、南京、成都三地召开座谈会,邀请当地有关专家、学者和老同志审议刊物,提出批评和建议。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四川联合大学;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给了我们热情的支持和帮助。
  现将座谈情况简略报道如下。
  
  上海
  
  上海的座谈会召开于10月25日。与会者普遍认为,办《百年潮》很有意义,办出了特色。陈沂同志认为:党史上有很多问题不清楚,现在的领导人对党史也不是很清楚,因此,把有些问题弄清楚很有必要。他并批评说:现在有些纪实文学就是扯谎文学。上海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也指出:现在不少党政干部对近现代史、对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了解太少,有必要进行近现代史的“启蒙教育”。与会者对《百年潮》的文章给予于热情的赞扬。原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华兴以“美不胜收,爱不释手”作为自己发言的开端。他认为刊物拨开迷雾,使人见到了历史真相,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力度,文史俱佳,确实在“信史”和“美文”上下了工夫。《文汇报》学林版主编施宣园说:刊物第一期有百分之八十的文章被转载了,办得很成功,可以说,后来居上,前程无量。《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金福安称:看《百年潮》,感到我们的出版界前进了50年。他说,我们的《报刊文摘》是《百年潮》的二传手,每期都要转载二、三篇。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说:《百年潮》的真实感强。收到刊物后,我还没有看,被博士生拿去了。他们看了之后,震动很大,有吃惊的感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昭称赞刊物办得“很有气魄,开阔”,“有个性”。上海社科联副主席林炳秋教授批评以前编写的党史信誉不好,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他说:《百年潮》的出版对上海报刊界将是推动力。原《上海摊》主编伍云甫表示:看到刊物很兴奋,很钦佩,只有在北京,才能办得出这样的刊物来。
  与会专家也对《百年潮》提出了希望或批评。著名学者王元化提出:刊物发表的文章一定要准确,不准确的东西,宁可慢一点、弄清楚了再上。姜义华和上海党史研究室主任邵有民教授等都主张保持刊物的高品位,宁可雅一点,不要过分随俗。施宣园提出,题材要多样化,力求能反映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南京
  
  南京的座谈会召开于10月29日,到会学者25人。南京大学教授马洪武称赞刊物的内容好,质量高,知识丰富,使用不易见到的第一手资料,这些优势除《百年潮》外,很难有第二家。他还赞扬《百年潮》的文章写得生动,容易接受,可以一口气读完。张宪文教授转述了他所知道的台湾学者的看法,他本人也认为刊物办得既严谨,又活泼,真实性强,为历史界作出了贡献。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授李作民认为:《百年潮》吹起了一股清新之风、改革之风,所发文章既有重大的现实感,又有翔实的资料,文笔也好。他特别赞扬《胡绳访谈录》等文章,认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史滇生说:《百年潮》来了,大家争着看,明年计划为从事教学的研究人员每人订一份。他认为:1.《百年潮》所反映的都是重大问题,人们比较关心,层次高,格调也比较高。2.观点和材料比较新。3.可读性强,文笔生动活泼,没有沉闷感。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景峰也以“爱不释手”四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为《百年潮》总结了四大特点:实事求是,文章真实、可信;重在现代,突出当代,兼顾百年;以我党、我军为主;思想性、理论性强。南京政治学院王前副教授以新、深、活三字概括《百年潮》的特点,说是一看标题就想读下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魏知信则肯定,《百年潮》处理专业性和群众性的关系比较好。
  南京学者提出:目前,《百年潮》论述的文章较少,是否应纪事和论述兼顾?可否进一步增加容量?可否多选发有价值的历史照片?有些重要史料,能否以适当方式注明出处?还有的学者直率地批评个别文章内容单薄,可以不登。
  
  成都
  
  成都的座谈会共召开两次。11月7日首次召开于四川联合大学。四川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天府新论》主编唐有进说:1-5期都看了,一句话:好!他说:现在历史刊物多,但有些文章的真实性可疑,既想看,又怕看;《百年潮》的文章则完全可靠,研究党史的学者能从中找到不少需要的东西。川大历史系陈廷湘说:大学里的中国近代史教学能否常讲常新是个问题,《百年潮》出来了,可以帮助讲出新意。川大学报郑松元认为,反映建国以来的历史刊物很少,这是《百年潮》的价值所在。西南交大社科系朱铃教授自称是《百年潮》的忠实读者,1997年掏钱为教研室8个同志每人订了一份。他说,今年他们自己都订了。他为刊物总结了诸多特点:信息量大,每期都能看到新鲜的史料;可靠,是真史,不是野史;勇于提出发人深省的观点;史论结合好,说服力强,感染力也强;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什么人都开卷有益。
  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天宝、杨超等出席了11月10日在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召开的座谈会,他们都赞扬刊物办得好。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辛文说:为政治需要而改写历史,歪曲历史面貌的现象屡见不鲜,《百年潮》的好处就在于真实、客观。四川省政协的另一位副主席章玉钧说:《百年潮》有看头,有学头,有说头,有可读性,每篇读后都有所得。省委讲师团黄本根说:读《百年潮》,许多过去弄不清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他认为刊物既可以作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参考、学习十五大文件的参考,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党的传统,也符合新时期治史、修史的需要,还可以作为治学的榜样。刘熠同志称赞刊物品格高,语言美,可读、可收藏。
  四川的老同志和学者们也对刊物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杨超同志希望刊物要深入到近代历史的各个侧面,他幽默地说:“不能完全说党话。”原四川省社科院院长陈文希望《百年潮》坚持原定的办刊方针,保持特色。还有些学者对刊物的宣传、发行、校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三地归来,感受到了各地老同志、学者对我们深切的关心和火辣辣的热情,使我们深为感动,深受鼓舞,也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近期,我们将召开会议,研究各方提出的意见,将1998年的刊物进一步办好,以回报广大读者、作者。
其他文献
早在20世纪初年,社会主义思潮即传人中国。当时,孙中山和同盟会的一部分会员向往社会主义,主张将中国建成“社会国家”。但是,梁启超等人则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为此双方展开过激烈争辩。它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论战。在这一论战中,梁启超等人有许多错误观点,但是,也有若干相当警辟的思想,例如1906年,他在《杂答某报》一文中说:  既行社会革命,建设社会的国家,则必以国家为一公司,且为独一无二之公
期刊
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人,对“天天读”都会记忆犹新。那时,神州大地,不论是办公室、车间、商店,抑或是军营、教室、田野,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天天早晨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人人手捧“红宝书”,或朗朗诵读,或默默研习,时间或长或短,读完之后才各做各事。由于天天如此,“雷打不动”,所以称为“天天读”。  “天天读”虽然诞生于“史无前例”的年代,被认为是一项伟大的创造,其实它本身并非“史无前例”;那例证,就是国
期刊
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发生政变。我使馆不承认政变后的政权,迅速撤回国内。我从柬埔寨回国后的第二天,就接到通知,要我到中南海西花厅,参加周总理主持的会议。到会的有姬鹏飞、乔冠华、韩念龙三位副外长和亚洲司司长曹克强等,还有我们使馆的二秘孙浩、张龙宝等。会议首先由我汇报撤馆情况和对柬形势的估计,然后展开讨论,最后由周总理作了总结发言。他肯定柬埔寨“三·一八”政变是美国人操纵得手的,大家一致认同。 
期刊
邱路(以下简称邱):去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并特别强调了国有企业效益持续滑坡的问题。本刊1997年第6期曾发表您关于国企改革曲折过程的谈话,不久前我们又从《中国工商时报》的报道中,看到您提出对国企改革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一下,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国企改革的新思路以来,已经过了一年多时间,国企改革仍然举步维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期刊
1990年2月26日,吴忠将军在海南因车祸不幸逝世,卒年七十一岁。虽然他十年前已从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离休,但身体一直很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吴忠将军意外地过早辞世,使了解他的老首长、老战友、老部下都痛惜不已。  差堪欣慰的是,吴忠将军的悬案经过历时十年的审查,终于在他有生之年作了结论。1987年6月30日中央军委批准的北京军区党委《关于吴忠同志问题的审查结论》明确指出:“吴忠同志一九七一年
期刊
一    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十分关心台湾问题。社会上早就传闻他在弥留之际,为交待有关台湾问题,特意召见了罗青长。后来,电影《周恩来》编入了这一情节。  《周恩来年谱》(1949至1976年卷)出版之后,我查到1975年12月20日这一天,上边也仅记下这样一段话:“上午,体温三十八度七。约罗青长谈对台工作问题,询问台湾近况及在台老朋友的情况,嘱咐不要忘记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但是,问了哪些在台老朋
期刊
毛主席曾对乔木说过,江青不会做什么工作,你们也不要用她。但是,后来主席改看法了,曾对周扬说,江青看问题很尖锐。    文艺方面的调整    第三次文代会召开的时候,国家已经发生了困难。在困难中,大家感到有些事搞得过“左”了。经济方面是这样,文艺方面也是这样。1961年,中宣部着手调整,文艺处召开一系列的座谈会,听取文学、音乐、美术等各方面的意见,感到文艺工作管得太死、太乱,存在简单粗暴的现象,双百
期刊
1949年4月,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代表党中央到天津视察,着力纠正当时城市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倾向——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左”倾情绪,解除资本家担心共产党将发动工人对他们的剥削进行清算斗争的疑虑。他在同天津资本家座谈时,曾说过“剥削有功”的话。这曾是高岗用来散布流言;猛烈攻击刘少奇的一发重型炮弹。党内不少同志也曾认为这句话是少奇说“走了火”,“不够妥当”。  但是,历史档案表明,类似“剥削有功”的话,
期刊
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是“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最重大政治事件之一,是亿万人民积怒在胸的一次总爆发,终于导致了“四人帮”的垮台。  事隔二十多年,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来龙去脉,人们知道得并不具体、详细;“四人帮”及其控制下的人民日报,在这一事件中做尽的坏事,人们知道得也有限。但历史是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每当人们回忆这件往事时,常为不知其细节而流露出几分遗感。基于此,作为一名记者,又曾经是人民日报
期刊
承蒙邮寄《百年潮》数期,使我有党史、现代史的研究及记述为之面目一新的感觉。龚育之《几番风雨忆周扬》情文并茂,率真诚挚,感人尤深。  国庆期间细阅今年(按指1997年)第5期,看到李新《范文澜的几个失误》,举“古为今用”、“外行领导内行”、“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三个例子,说明一代大师亦难免有失误之处,并希望后人不要由于他的“误指”,而进入他的“误区”。对于作者的某些见解,可能并非所有读者都能赞同,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