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然》改为《科学》具体改了些什么,它们各自的要求和教学目的有什么不同?结合多年来对科学课的教学和探究,本文在此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自然》;《科学》;课改;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把过去的《自然》改为了现在的《科学》,但它究竟改了些什么呢?通过多年来对科学课的教学和探究,现谈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教学要求的改变
《自然》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热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而《科学课程标准》则提出:小学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和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从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开始,积累科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良好的科学技术、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例如:
《食物链》一课,《自然》的要求是:1、让学生了解食物链、食物网;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而《科学》的要求是: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使学生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2、通过画、找食物链,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食物网;3、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激发探求科学的志趣。
由此可见,教学要求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
二、教学内容的改变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册教科书共有24课和两项课外研究,包括6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1、植物知识(1--3课);2、宇宙知识(4--6课);3、电的知识(7--10课);4、空气的知识(11--15课);5、人体的知识(16--22课和第一项课外研究);6、生物知识(23--24课)。
第二项课外研究“气象指数”,指导学生认识与天气情况相关又与人们日常活动关系密切的一些气象指数。教材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学生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其次,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儿童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都便于儿童亲自动手。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科学第十册内容是由“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包括各10课共40课。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已从前面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一改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弊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使课程染上了较浓的时代色彩,同时具有了更强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过去的自然课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费尽心思地讲解,得出的结论要求学生会背。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害怕违背大纲的要求,而使学生掌握知识不全面不牢固,取不到好的成绩。
而《科学》提倡的是以人为本,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把自己(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激励者,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例如,《科学》第十册,随着教材教学内容的复杂和抽象程度的加深,使探究活动的水平也有所提高,较完整和较独立的探究活动相对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对探究过程中的围绕研究课题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及实验操作、交流、分析整理信息等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促进学生的探究技能及思维水平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自然》改为《科学》课也不仅仅简单地改变了学科的名称,在名称改变的背后,还包含着很多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自然》第十册课本及教师用书
[3]《科学》课本及教师用书等
【关键词】《自然》;《科学》;课改;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把过去的《自然》改为了现在的《科学》,但它究竟改了些什么呢?通过多年来对科学课的教学和探究,现谈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教学要求的改变
《自然》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热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而《科学课程标准》则提出:小学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和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从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开始,积累科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良好的科学技术、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例如:
《食物链》一课,《自然》的要求是:1、让学生了解食物链、食物网;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而《科学》的要求是: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使学生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2、通过画、找食物链,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食物网;3、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激发探求科学的志趣。
由此可见,教学要求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
二、教学内容的改变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册教科书共有24课和两项课外研究,包括6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1、植物知识(1--3课);2、宇宙知识(4--6课);3、电的知识(7--10课);4、空气的知识(11--15课);5、人体的知识(16--22课和第一项课外研究);6、生物知识(23--24课)。
第二项课外研究“气象指数”,指导学生认识与天气情况相关又与人们日常活动关系密切的一些气象指数。教材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学生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其次,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儿童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都便于儿童亲自动手。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科学第十册内容是由“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包括各10课共40课。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已从前面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一改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弊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使课程染上了较浓的时代色彩,同时具有了更强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过去的自然课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费尽心思地讲解,得出的结论要求学生会背。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害怕违背大纲的要求,而使学生掌握知识不全面不牢固,取不到好的成绩。
而《科学》提倡的是以人为本,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把自己(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激励者,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例如,《科学》第十册,随着教材教学内容的复杂和抽象程度的加深,使探究活动的水平也有所提高,较完整和较独立的探究活动相对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对探究过程中的围绕研究课题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及实验操作、交流、分析整理信息等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促进学生的探究技能及思维水平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自然》改为《科学》课也不仅仅简单地改变了学科的名称,在名称改变的背后,还包含着很多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自然》第十册课本及教师用书
[3]《科学》课本及教师用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