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体》App上看到设计顾问“陆智昌”三个字时,有些讶异。一时无法将这样一位纸本书装帧设计大师与电子出版联系到一块。后来得知,陆智昌对于电子出版的关注已十年有余。此次担任《三体》App设计顾问,并非他第一次与电子出版亲密接触。早前,他曾与《南方周末》报系新媒体主编吴蔚合作,在三星的平板电脑上做过尝试。
拿到《三体》试样后,陆智昌就内容结构、版面构成、字体应用和操作体验等方面,与吴蔚进行了细聊。“可能用了多年的电子阅读器,就将以往的体验作为蓝本,尝试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但看着吴蔚兄眉头紧皱,就知以国内技术水平,暂时还是没法实现出来的。最后只能在试样的基础上作部分的改良。”在采访中,陆智昌将这次尝试描述成一次“探讨”,“是两人在上一次技术上的探讨的延续”。
亲身参与过不同物理形态下书籍的装帧设计,尤其是此次在《三体》App设计上的尝试,陆智昌最大的感触是:“电子书已是大势所趋,已经改变着这个世界,改变着读者的习惯和行为,改变着作者对创作的思考,改变着出版的生态。”也因此,他现在反而更专注、更珍惜参与传统书籍出版的机会。
“接下来会做更多的纸本书,或许是对传统出版的一份敬意,相信也是自己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工作二十多年最好的结果。”陆智昌说。
Interview 对话 书香两岸×陆智昌
书香:在阅读体验上,电子书与纸本书的设计上有哪些不同的要求?
陆:这很难说,得先要厘定何谓“电子书”。纸本书就是纸本书,各类型都清清楚楚,而“电子书”这类新鲜事物,其形其式还得有待探究,但可以预期的,这种新载体至少不是一次“纸本书”单纯意义的电子模式的移植,它必引发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读者习惯、销售渠道、出版社角色等等的重新思考。这样与其去探讨电子书与纸本书的设计上不同的要求,倒不如去说两者最一致的要求,是如何清晰、有效地体现作品的价值。
书香:纸面阅读时,图书的油墨,纸张质感都会影响阅读体验,电子书用什么手法强调它的特色?
陆:那种通过不同质感(如用纸)传达各种感受的方式,在电子书上似乎是没法仿效的,只能用视觉效果和软体应用上去考虑,但碍于目前硬件和软件水平所限,很多电子书在这方面的尝试都不太成熟,现在最踏实的做法,倒不如追求更清晰的编辑思路和更高的编辑水平。
书香:在纸本书上,好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版式,或者有不同的字体,在电子书上,这样的细节对于阅读感受的增加作用是否明显?为什么?
陆:这又是一个难题,尤其是电子阅读更主张个性化和自主定制,读者都能轻易地随个人喜好在阅读器上调整设置,以往纸本书上的考虑,可能很多都没法简单地应用。
说起来,我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总是在地铁车厢内看看别人用手机或平板在看什么?若果是看书的话,看看他们在看什么内容?如何看?这种不良的观察都有十年了。看到这些“先进”的读者,我都因而怀疑书籍设计的作用,直至今天,我还是看到北京地铁车厢内有人用着两寸不到的手机屏幕看书看得入神,这是令人沮丧的现象——不过倒印证了我一直对书的设计的看法——内容比设计更重要,设计对读者单纯的阅读行为而言,作用其实有限。这些现象值得再三思量、惊醒。
关乎细节,现在的电子书的所需要的细节可能和纸本书不同,若果以现有的软硬件来说,它更迫切是在屏幕质量展示和操作流畅性上的考究。
书香:您觉得《三体》的这只App,具有纸本书所有没有的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
陆:很难用一本书去论述,即使有优缺点,对大体而言也没有多大的说服力。说点个人感受吧,从多年前用Sony PRS-505阅读器到iPad到Samsung Galaxy Note手机,类似的机器有六七台左右,但我还是认为Sony PRS-505是最好的最能取代书本的;也让我认识到电子书的最大优点:消灭了书的物理重量和体积。我得要承认我是很惧怕整理或搬动家里的书的人,相信这是世上最艰巨的事情,但它轻易地解决了。
若真要挑缺点的话,是消失了对物的依恋的特质,很难在脑海里追忆“一本书”,然而我还是觉得这也是不太坏的事情,它至少让人们重新去思考“书”为何物。说着说着,好像流露了自己对电子书的不少期待。
书香:对于电子书,您有没有自己的想象?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陆:决定电子书的样子得要先看硬件的“流动性”和屏幕的大小、展示技术,以今天情况来看,Samsung Galaxy Note5.3英寸的屏幕是当前最合适的尺寸,那么可想像一下5.3英寸能发生什么事情?当然这只限于以当前已有条件的判断,关于将来,哪怕不远的将来,我无法猜测,正如即将来临的柔性屏幕是否是电子书的一次机遇?也很难说。我对电子书的要求很低,就如我喜欢用的那台Sony PRS-505阅读器,由于没有中文版,汉化又不稳定,我更多是用PDF格式,机子跑得更慢,但屏幕的舒适度和阅读的安静感是iPad没法达到,它始终让我感受我还是在看着书。
然而当这世界真是云的世界时,我怀疑是否还有单纯意义的“书”。将来的人是怎样地生活?——这直接影响了书的未来形态和生存。科技催生了电子书,也可能更高速的科技发展,最后毁掉了“书”。我能确定的是,将来人们肯定会进入一个电子阅读的世界,但不一定会阅读“书”。
书香:您觉得纸本书的制作上有哪些经验是可以传承给电子书的?
陆:应该是编辑上的经验,电子书绝对需要更高水平的编辑。
书香:您自己有没有在读电子书?
陆:这是指网络书店买的吗?若在iPad里就只有一部千多页的烹饪书,边看边做菜,实在方便。若在Galaxy Note就只有部圣经了,我相信这是人类最永恒长存的一本书,即使我没有宗教信仰。
书香:您觉得有哪些电子书的设计开拓了某种创新?
陆:儿童类的书,都看得很过瘾,我想这类书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可以实现更多天马行空的意念。
拿到《三体》试样后,陆智昌就内容结构、版面构成、字体应用和操作体验等方面,与吴蔚进行了细聊。“可能用了多年的电子阅读器,就将以往的体验作为蓝本,尝试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但看着吴蔚兄眉头紧皱,就知以国内技术水平,暂时还是没法实现出来的。最后只能在试样的基础上作部分的改良。”在采访中,陆智昌将这次尝试描述成一次“探讨”,“是两人在上一次技术上的探讨的延续”。
亲身参与过不同物理形态下书籍的装帧设计,尤其是此次在《三体》App设计上的尝试,陆智昌最大的感触是:“电子书已是大势所趋,已经改变着这个世界,改变着读者的习惯和行为,改变着作者对创作的思考,改变着出版的生态。”也因此,他现在反而更专注、更珍惜参与传统书籍出版的机会。
“接下来会做更多的纸本书,或许是对传统出版的一份敬意,相信也是自己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工作二十多年最好的结果。”陆智昌说。
Interview 对话 书香两岸×陆智昌
书香:在阅读体验上,电子书与纸本书的设计上有哪些不同的要求?
陆:这很难说,得先要厘定何谓“电子书”。纸本书就是纸本书,各类型都清清楚楚,而“电子书”这类新鲜事物,其形其式还得有待探究,但可以预期的,这种新载体至少不是一次“纸本书”单纯意义的电子模式的移植,它必引发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读者习惯、销售渠道、出版社角色等等的重新思考。这样与其去探讨电子书与纸本书的设计上不同的要求,倒不如去说两者最一致的要求,是如何清晰、有效地体现作品的价值。
书香:纸面阅读时,图书的油墨,纸张质感都会影响阅读体验,电子书用什么手法强调它的特色?
陆:那种通过不同质感(如用纸)传达各种感受的方式,在电子书上似乎是没法仿效的,只能用视觉效果和软体应用上去考虑,但碍于目前硬件和软件水平所限,很多电子书在这方面的尝试都不太成熟,现在最踏实的做法,倒不如追求更清晰的编辑思路和更高的编辑水平。
书香:在纸本书上,好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版式,或者有不同的字体,在电子书上,这样的细节对于阅读感受的增加作用是否明显?为什么?
陆:这又是一个难题,尤其是电子阅读更主张个性化和自主定制,读者都能轻易地随个人喜好在阅读器上调整设置,以往纸本书上的考虑,可能很多都没法简单地应用。
说起来,我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总是在地铁车厢内看看别人用手机或平板在看什么?若果是看书的话,看看他们在看什么内容?如何看?这种不良的观察都有十年了。看到这些“先进”的读者,我都因而怀疑书籍设计的作用,直至今天,我还是看到北京地铁车厢内有人用着两寸不到的手机屏幕看书看得入神,这是令人沮丧的现象——不过倒印证了我一直对书的设计的看法——内容比设计更重要,设计对读者单纯的阅读行为而言,作用其实有限。这些现象值得再三思量、惊醒。
关乎细节,现在的电子书的所需要的细节可能和纸本书不同,若果以现有的软硬件来说,它更迫切是在屏幕质量展示和操作流畅性上的考究。
书香:您觉得《三体》的这只App,具有纸本书所有没有的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
陆:很难用一本书去论述,即使有优缺点,对大体而言也没有多大的说服力。说点个人感受吧,从多年前用Sony PRS-505阅读器到iPad到Samsung Galaxy Note手机,类似的机器有六七台左右,但我还是认为Sony PRS-505是最好的最能取代书本的;也让我认识到电子书的最大优点:消灭了书的物理重量和体积。我得要承认我是很惧怕整理或搬动家里的书的人,相信这是世上最艰巨的事情,但它轻易地解决了。
若真要挑缺点的话,是消失了对物的依恋的特质,很难在脑海里追忆“一本书”,然而我还是觉得这也是不太坏的事情,它至少让人们重新去思考“书”为何物。说着说着,好像流露了自己对电子书的不少期待。
书香:对于电子书,您有没有自己的想象?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陆:决定电子书的样子得要先看硬件的“流动性”和屏幕的大小、展示技术,以今天情况来看,Samsung Galaxy Note5.3英寸的屏幕是当前最合适的尺寸,那么可想像一下5.3英寸能发生什么事情?当然这只限于以当前已有条件的判断,关于将来,哪怕不远的将来,我无法猜测,正如即将来临的柔性屏幕是否是电子书的一次机遇?也很难说。我对电子书的要求很低,就如我喜欢用的那台Sony PRS-505阅读器,由于没有中文版,汉化又不稳定,我更多是用PDF格式,机子跑得更慢,但屏幕的舒适度和阅读的安静感是iPad没法达到,它始终让我感受我还是在看着书。
然而当这世界真是云的世界时,我怀疑是否还有单纯意义的“书”。将来的人是怎样地生活?——这直接影响了书的未来形态和生存。科技催生了电子书,也可能更高速的科技发展,最后毁掉了“书”。我能确定的是,将来人们肯定会进入一个电子阅读的世界,但不一定会阅读“书”。
书香:您觉得纸本书的制作上有哪些经验是可以传承给电子书的?
陆:应该是编辑上的经验,电子书绝对需要更高水平的编辑。
书香:您自己有没有在读电子书?
陆:这是指网络书店买的吗?若在iPad里就只有一部千多页的烹饪书,边看边做菜,实在方便。若在Galaxy Note就只有部圣经了,我相信这是人类最永恒长存的一本书,即使我没有宗教信仰。
书香:您觉得有哪些电子书的设计开拓了某种创新?
陆:儿童类的书,都看得很过瘾,我想这类书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可以实现更多天马行空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