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智昌:电子书对编辑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zishida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体》App上看到设计顾问“陆智昌”三个字时,有些讶异。一时无法将这样一位纸本书装帧设计大师与电子出版联系到一块。后来得知,陆智昌对于电子出版的关注已十年有余。此次担任《三体》App设计顾问,并非他第一次与电子出版亲密接触。早前,他曾与《南方周末》报系新媒体主编吴蔚合作,在三星的平板电脑上做过尝试。
  拿到《三体》试样后,陆智昌就内容结构、版面构成、字体应用和操作体验等方面,与吴蔚进行了细聊。“可能用了多年的电子阅读器,就将以往的体验作为蓝本,尝试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但看着吴蔚兄眉头紧皱,就知以国内技术水平,暂时还是没法实现出来的。最后只能在试样的基础上作部分的改良。”在采访中,陆智昌将这次尝试描述成一次“探讨”,“是两人在上一次技术上的探讨的延续”。
  亲身参与过不同物理形态下书籍的装帧设计,尤其是此次在《三体》App设计上的尝试,陆智昌最大的感触是:“电子书已是大势所趋,已经改变着这个世界,改变着读者的习惯和行为,改变着作者对创作的思考,改变着出版的生态。”也因此,他现在反而更专注、更珍惜参与传统书籍出版的机会。
  “接下来会做更多的纸本书,或许是对传统出版的一份敬意,相信也是自己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工作二十多年最好的结果。”陆智昌说。
  Interview 对话 书香两岸×陆智昌
  书香:在阅读体验上,电子书与纸本书的设计上有哪些不同的要求?
  陆:这很难说,得先要厘定何谓“电子书”。纸本书就是纸本书,各类型都清清楚楚,而“电子书”这类新鲜事物,其形其式还得有待探究,但可以预期的,这种新载体至少不是一次“纸本书”单纯意义的电子模式的移植,它必引发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读者习惯、销售渠道、出版社角色等等的重新思考。这样与其去探讨电子书与纸本书的设计上不同的要求,倒不如去说两者最一致的要求,是如何清晰、有效地体现作品的价值。
  书香:纸面阅读时,图书的油墨,纸张质感都会影响阅读体验,电子书用什么手法强调它的特色?
  陆:那种通过不同质感(如用纸)传达各种感受的方式,在电子书上似乎是没法仿效的,只能用视觉效果和软体应用上去考虑,但碍于目前硬件和软件水平所限,很多电子书在这方面的尝试都不太成熟,现在最踏实的做法,倒不如追求更清晰的编辑思路和更高的编辑水平。
  书香:在纸本书上,好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版式,或者有不同的字体,在电子书上,这样的细节对于阅读感受的增加作用是否明显?为什么?
  陆:这又是一个难题,尤其是电子阅读更主张个性化和自主定制,读者都能轻易地随个人喜好在阅读器上调整设置,以往纸本书上的考虑,可能很多都没法简单地应用。
  说起来,我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总是在地铁车厢内看看别人用手机或平板在看什么?若果是看书的话,看看他们在看什么内容?如何看?这种不良的观察都有十年了。看到这些“先进”的读者,我都因而怀疑书籍设计的作用,直至今天,我还是看到北京地铁车厢内有人用着两寸不到的手机屏幕看书看得入神,这是令人沮丧的现象——不过倒印证了我一直对书的设计的看法——内容比设计更重要,设计对读者单纯的阅读行为而言,作用其实有限。这些现象值得再三思量、惊醒。
  关乎细节,现在的电子书的所需要的细节可能和纸本书不同,若果以现有的软硬件来说,它更迫切是在屏幕质量展示和操作流畅性上的考究。
  书香:您觉得《三体》的这只App,具有纸本书所有没有的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
  陆:很难用一本书去论述,即使有优缺点,对大体而言也没有多大的说服力。说点个人感受吧,从多年前用Sony PRS-505阅读器到iPad到Samsung Galaxy Note手机,类似的机器有六七台左右,但我还是认为Sony PRS-505是最好的最能取代书本的;也让我认识到电子书的最大优点:消灭了书的物理重量和体积。我得要承认我是很惧怕整理或搬动家里的书的人,相信这是世上最艰巨的事情,但它轻易地解决了。
  若真要挑缺点的话,是消失了对物的依恋的特质,很难在脑海里追忆“一本书”,然而我还是觉得这也是不太坏的事情,它至少让人们重新去思考“书”为何物。说着说着,好像流露了自己对电子书的不少期待。
  书香:对于电子书,您有没有自己的想象?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陆:决定电子书的样子得要先看硬件的“流动性”和屏幕的大小、展示技术,以今天情况来看,Samsung Galaxy Note5.3英寸的屏幕是当前最合适的尺寸,那么可想像一下5.3英寸能发生什么事情?当然这只限于以当前已有条件的判断,关于将来,哪怕不远的将来,我无法猜测,正如即将来临的柔性屏幕是否是电子书的一次机遇?也很难说。我对电子书的要求很低,就如我喜欢用的那台Sony PRS-505阅读器,由于没有中文版,汉化又不稳定,我更多是用PDF格式,机子跑得更慢,但屏幕的舒适度和阅读的安静感是iPad没法达到,它始终让我感受我还是在看着书。
  然而当这世界真是云的世界时,我怀疑是否还有单纯意义的“书”。将来的人是怎样地生活?——这直接影响了书的未来形态和生存。科技催生了电子书,也可能更高速的科技发展,最后毁掉了“书”。我能确定的是,将来人们肯定会进入一个电子阅读的世界,但不一定会阅读“书”。
  书香:您觉得纸本书的制作上有哪些经验是可以传承给电子书的?
  陆:应该是编辑上的经验,电子书绝对需要更高水平的编辑。
  书香:您自己有没有在读电子书?
  陆:这是指网络书店买的吗?若在iPad里就只有一部千多页的烹饪书,边看边做菜,实在方便。若在Galaxy Note就只有部圣经了,我相信这是人类最永恒长存的一本书,即使我没有宗教信仰。
  书香:您觉得有哪些电子书的设计开拓了某种创新?
  陆:儿童类的书,都看得很过瘾,我想这类书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可以实现更多天马行空的意念。
其他文献
“垮掉的一代”曾经在1960年代成为美国“反文化”的主流,这些诗人受黑山诗派的影响,亦同时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至今,这些反学院派的领军人物如金斯堡、凯鲁亚克等,大多去世,盖瑞·施耐德作为他们中间硕果仅存的一位,其诗风又独树一帜,一直被喜爱当代美国诗歌的学者所讨论。上世纪台湾联合文学曾出版由林耀福、梁秉钧编选的诗文选《山即是心》,钟玲教授也出版过一本研究著作《诗人史耐德:从敲打派到后现代》。不过,处于
期刊
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大概就是无忧无虑的儿时光景了。  依稀想起初中时代有一首熟悉的歌是这么唱的:“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这是民初时期弘一大师李叔同谱写的名歌《忆儿时》,原曲旋律取材自十九世纪美国民谣作曲家威廉·海斯(William Shakespeare Hays)的《我那阳光灿烂的老家》(My Dear Old Sunny Home),后来李叔同以其深
期刊
在风起云涌的电子阅读器大潮中,电子阅读的内容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阅读器设备厂商购买大量已经出版的图书的电子版权或将公版书籍数字化,内置在阅读设备中;另一种则是采用“渠道模式”的创业公司,通过“免费”提供电子书来吸引用户和流量,并通过植入广告将流量实现。这两种内容提供的方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字体选择、版式设计都是硬伤,用户的阅读体验远远不如纸本书。此外,也不乏由热心网友制作的电子阅读内容(常有大
期刊
那日午后,晴暖,周间北大东门成府路上车流如常。人行道左右并没有可观望的景致,春寒已过,路树却仍枯瘪,提前的赤阳让路人多兀自闷头而行,因此稍不注意,可能就此错过这间儿童书店。  书店通常都没有张扬的招牌,就像2008年开业的“墨盒子绘本馆”。曾经刷白的栏杆与台阶现已是几经风霜,褪去光泽,像砖砌的橙红墙面不再匀称均质,脱漆及至斑驳,当时心底曾暗自探问,“是休业了吗?”要几经驻足辨识,才回神知觉了牌楼上
期刊
“世上无奇不有”这句话真的不可小觑。入行几年,想说各种大风大浪都经历过,还能有什么吓得了我,结果就出现了“莎妹书”——《Be Wild:不良》。于是,“第一次”再度出现,前所未有的大阵仗、疯狂,与无止尽的哀求装可怜,每个人都是。  该书打着光是策划便耗时两年的口号,我以人体实验证明这绝非噱头,因为开始翻译前两年,制作人便跟我敲过档期,拜托我一定要挪时间给“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我答应的时候完全
期刊
从刻写在石头和泥板上的人类最早的书籍,到后来出现的纸莎草卷、羊皮纸等书写载体,书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几百年来纸书版面累进进化,在固定的范围内,编辑们竭尽所能寻找最适合内容的展现形式,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需求。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图书出版和阅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和考验。  两年前,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的CEO何飞鹏“恐吓”出版界同仁:纸本书只剩下五年
期刊
今年年初,以网络社区起家的豆瓣网发布阅读器产品,正式涉足数字出版领域。自2005年成立以来,豆瓣读书一直是豆瓣网的拳头项目。豆瓣的读书栏目(book.douban.com)提供基于纸书的评分、评论,有超过300万的图书条目。“这本书是不是值得买?最近有没有值得我读的书?”每月有近千万读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使用豆瓣读书。  “因为有这样的读者社群,当设备发展成熟后,转向电子阅读就成为非常自然的决策。
期刊
数字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像魔术一样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传统出版,使人性化的阅读成为可能。过去人们阅读只能依托纸质图书,出行在外很不方便,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读天下书,览天下事,查询各种资料。过去因为近视、远视、年迈眼花,读纸质书很辛苦。现在,电子书功能很多,字体放大缩小很自如,屏幕亮度也可随心所欲地调节。过去纸质书只能靠内容、装帧吸引人,现在电子书可通过声、光、点等技术
期刊
苹果的IOS系统里,电子图书上架的正常流程是上架到iBookstore上,可是由于苹果中文市场目前还不支持iBookstore,中文市场的App Store里,有许多一本书做成的单只App。  单书App有它的独特性,在声光、动画等多媒体加载上,它可以更好的操作。此前,3G门户网与《南方周末》新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三体》电子书,所采用的就是单书App的方式。3G门户网首席执行官、创办人张向东说,“在
期刊
数字出版的热潮袭来,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大批进入数字出版产业,相比之下,传统出版社在应对新兴媒体的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方面,显得反应迟钝、束手无策。面对这一势不可挡的浪潮,有出版社坚守传统出版人本分,更加专注于内容,做好每一本纸书;有出版社成立多媒体部门,试水数字出版。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比较早采取开发客户端来拓展数字出版领域的出版社。2010年5月,他们成立“新媒体事业部”,随后推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