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尪仔、干乐、竹节蛇 台湾土俗玩具中的童玩文化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q08eb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大概就是无忧无虑的儿时光景了。
  依稀想起初中时代有一首熟悉的歌是这么唱的:“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这是民初时期弘一大师李叔同谱写的名歌《忆儿时》,原曲旋律取材自十九世纪美国民谣作曲家威廉·海斯(William Shakespeare Hays)的《我那阳光灿烂的老家》(My Dear Old Sunny Home),后来李叔同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填上中文歌词,从此历经数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此处由歌声唤起的童年情结显然关联着一个人的归根意识,尤其当你愈是回溯到早期的年代,你会发现儿童与成人世界之间的联系愈是远较今天更为紧密,根据美国当代人类学家Gary Cross撰述《小玩意:玩具与美国人童年世界的变迁》(Kids'''' Stuff: Toys and the Changing World of American Childhood)一书指出:“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玩具都是针对成人世界的模仿,但又免除了真实的成人世界的危险与负担。”甚至许多我们今天视为童玩游戏之物,其源头大抵都和宗教祭祀崇拜、庙会集市以及民俗庆典活动有所关联。
  好比说西方万圣节在传统上被认为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刻,节日当天,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戴上各种鬼脸面具、装神弄鬼上街嬉闹同乐。这般习俗其实和东方人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俗称“鬼节”)或“中元节”颇为相近,都有类似穿戴面具扮鬼魅魍魉的巡游活动,而老一辈台湾人所指称的面具鬼脸,闽南话就叫做“小鬼仔壳”!
  回顾台湾过去,某些古早玩具同时也是许多成年人记忆中永恒的经典:包括像是尪仔标、踩高跷、竹筷枪、竹蜻蜓、陀螺、踢毽子、扯铃、纸风车等,我们可还记得那些没有染上多少商业色彩的童年岁月?在昔日物质环境普遍贫困的年代,诸如此类利用天然资源就地取材制作的简易玩具不仅曾经带给人们欢乐,更因此串起了以往好几代台湾囝仔游走于街坊巷弄自由玩耍的共同记忆。
  追溯岛内的童玩历史,早自日治时代起,日本人开始将东京街头流行的“尪仔标”传入台湾。最初是以黏土做成长条形、上面印有中国传统三侠五义人物图案,日人称它为Manko,后来才逐渐演变成铁制,乃至今日所见的圆形纸牌样式,图样也开始融入台湾本土元素。
  当时,正是日本学界发起民间美术工艺复兴运动、积极推动乡土民族志暨人类学研究热潮的年代,而所谓“童玩文化”即是其中重要一环。大正十年(1921),日本民俗学者涩泽敬三开始组织研究团队,并从收集、保存乡土民间玩具为起点,陆续举办一系列走访庶民文化田野调查活动,调查内容普及全日本民众的生活用具、生产用具等。
  约莫同一时期在台湾,则有版画家立花寿(曾经替文学家西川满制作藏书票)与中井淳共同创设了“台北小玩偶协会”,通过地方人士自觉性地选择和搜集来自台湾各地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乡土玩具,恰能反映出一个民族在其特殊历史背景下最朴实、最本源的文化面貌。
  作为日本近代推展乡土玩具研究的先驱者,立花寿接着又在东京“白と黒社”编纂了一套以日本版画家描绘(纪录)全国民间童玩的木刻杂志,名曰《版艺术》。该杂志于昭和七年四月创刊,每月初固定出版一期,每期限量四百部,至昭和十一年十二月停刊为止,共发行五十七期。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版艺术》杂志最后一期(终刊号)乃以台湾地方童玩为主题,并延请版画家暨民俗学者料治朝鸣(1899~1982)创作二十幅木刻图绘辑录成册,此即《版艺术——台湾土俗玩具集》。
  就在料治朝鸣的巧艺刀笔下,无论是演弄掌中悲喜表情惟妙惟肖的布袋戏与魁儡戏尪仔,有着一身美丽斑纹姿态威武(象征驱邪保平安)的虎仔布偶,色彩绚丽工法精致的传统元宵灯和纸风筝,还是那采切一截截竹管套接成长串、摇摆灵动栩栩如生的竹节蛇,憨态可掬的土尪仔泥塑动物,以及面貌狰狞扭曲诡异的吐舌鬼与小鬼仔壳等,皆无不摄入一种形神气韵,屡屡于朴拙中透出厚重与笃实。看在料治朝鸣这位艺术家眼里,这些土俗童玩最可贵之处毋宁全在于它的自然与土气。
  除此之外,小时候令人印象深刻的“打陀螺”毫无疑问也被收录在这部《台湾土俗玩具集》当中,而编纂者立花寿则是用闽南话称它为“干乐”。对此参照早年台籍研究者黄连发在《民俗台湾》杂志发表的《台湾の童戏》一文所述,坊间盛行“钉干乐”或“打干乐”的游戏,最先始自日治初期,主要有“相钉”(将别人的陀螺打倒)和“运大天”(比赛运转时间)两种玩法,同时在制作材料的选择上亦有流传所谓“一蒲姜,二苦楝,番石榴树最坚硬”的童歌念谣,但是到了大正、昭和年间,却因为被认为胜负(赌注)的玩法有碍教育原则,故而常在学校被禁玩。
  于此,《台湾土俗玩具集》不仅详细刻绘出一般在圆锥形木块顶端镶入铁钉、用绳子缠绕后一抛一抽便能在地上旋转的普通陀螺样貌,甚至还让我们同时见识到另一种以空心竹筒制成(上面留有一条垂直裂缝),当它急速旋转时便会灌入空气共鸣发出嗡嗡声响的“有声陀螺”。后来有人认为它着实像极了一只在地上打滚低吟的牛只,诚如台湾俗谚形容“单脚会走、无嘴会吼”,因此又管它称作“地牛”,其形制则有“单筒”、“双筒”之分,另名“空竹”,也就是今日我们常见的“扯铃”。
  没想到外观构造形式各异的“陀螺”和“扯铃”,两者竟是童玩历史系谱上的血缘近亲!所幸早在八十多年前,版画家料治朝鸣与立花寿即已透过《台湾土俗玩具集》木刻作品明白揭示出它们彼此之间的渊源关系,也让人仿佛在通往时光消逝的对象媒介当中看见了祈祷和祝愿的历史足迹。
其他文献
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大田”为美好田地之意,英文Titan则取自希腊神话,意为“有知识的巨人”,寓意明确、深远。  大田成立初期的书籍主题多由大田总编辑、公司的创办者之一庄培园亲手选定。彼时,大田的出版书系按内容分为三大块:“智慧田”,以小说、散文的纯文学创作、文化评论为主;“美丽田”,着重生活美学、品味、励志的大众书写;“许诺田”则以温馨感人、浪漫的短篇故事为主要出版方向。进入21
期刊
崇高与美之源起   作者:Edmund Burke 译者:林盛彬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在西方的美学发展上,18世纪是个无法让人忽视的世纪。人们开始从柏拉图之“绝对之美”以来所形成的先验理念传统,回到人自身的感觉与美感经验的感性探索。1757年出版的《崇高与美之源起》即强调了人的“感觉”在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性。作者在“论品味”时提到:“我所说的品味(tas
期刊
这个月台湾最大的新闻,就是公部门一声令下的万物飞涨。石油涨、电费涨、学费涨、米饭涨……如果什么都涨,纸张焉能不涨?书本焉能不涨?如果什么都涨,只有薪水不涨,那些生活中的“非关生存必需品”当然第一个被从购买清单狠狠砍掉,最明显的就是高档精品除外的百货公司服饰业绩下滑,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书更是非关生存必需品,这种事不用多思考一秒钟。当然也有极少数值得尊敬的人认为书比柴米油盐重要,精神犹胜物质。  文化
期刊
2011年的万圣节,地球迎来了第70亿个人。短短100年,地球上多出了4倍的人口,而且人类的平均余命,从过去的不到30岁,飙升到超过60岁。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表面以来,不曾有过如此多的人同时存在于地球上。  英国资深记者福瑞德·皮尔斯,花了20年的时间,走访全世界六十余个国家,除了从事本业,报道世界各国的环境与科技新闻之外,也从不间断地搜罗世界各地的人口资料、研读人口学研究,最后终于写成了《人口大
期刊
《为了报仇看电影》的封底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细细读完这本书,并从更多角度了解了书的作者——韩松落之后,顿时觉得对于其人其文,这句话是再合适不过的注解。  韩松落,霸道冲动的狮子座,却也是细腻谨慎的A型血。或许通过星座或血型不足以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一个人的性格,但韩松落个人档案中这两大先天关键词,也能让人窥见到,在他斯文白净的外表下,躲藏着一只猛虎,在静静品味着这个世界的杂陈五味
期刊
在云门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中,有一位双掌合十、杵立在台上90分钟的僧者,任由谷物随梵唱从天洒落,粒粒在头顶、掌尖碰击,坠落于地,直至金黄的谷物漫其身躯,纹丝不动。那一位表演者即是王荣裕,后来金枝演社的创办人。  曾是电脑工程师的王荣裕,于1989年加入优剧团,从此开启了表演生涯。优剧团由留美的戏剧工作者刘若瑀所创办,留学时她接受葛氏(Jerzy Grotowski)身体训练,受此影响颇深。创办优剧
期刊
较预期时间提早一些抵达约定的咖啡馆,推门而入,见王聪威已坐在店内静谧一隅,未经犹豫就往那方向走去。甫坐定,见桌上摊着药包,三款形状色泽不一的药丸子分别装袋。“感冒药吗?”我问。“不是,治喉咙痛的。”他说。他一边慢慢取出药丸,佐着白开水吞下。随后解释道,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需要保养嗓子的人。  这些日子,他为了新出版的小说《师身》频频受访,加上文艺营讲课、校园巡讲接连而来,时常得滔滔不绝地说,说得喉咙
期刊
前阵子,我以“‘注意力经济’下的数字内容”为题,在高雄做了场公开演讲,问答环节一位看来和善的中年妇人“鼓励”我不要那么悲观,想做音乐就做音乐,想创作就创作,并举莫扎特为例,说“这样创作出来的东西才会好”。  我谢谢她的“鼓励”,回应道:“我不想做莫扎特或梵高,也不认为你的子弟应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如果搞艺术、搞创作,非得穷途潦倒才有好东西,这样的新时代并没有比以前更对得起他们。”  重点一:我们无
期刊
土豆网说得不错,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有道是人生如戏,老中文不免带着看破红尘的消极气氛,纵使天地不仁,宇宙也许不过稍瞬即逝的梦幻泡影,可是人间有情,生命应该活得像一部有声有画的电影,从策划到制作到演出,每个人都必须全程亲身参与。谁不追求事事如意的理想人生?只是身为凡人,即使本事再大,也不会拥有编剧的全知全能,际遇不会服从人的意志,已发生的无法逆转,未来不可预计,而有些事情永远都不可能发生;然而又因
期刊
“垮掉的一代”曾经在1960年代成为美国“反文化”的主流,这些诗人受黑山诗派的影响,亦同时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至今,这些反学院派的领军人物如金斯堡、凯鲁亚克等,大多去世,盖瑞·施耐德作为他们中间硕果仅存的一位,其诗风又独树一帜,一直被喜爱当代美国诗歌的学者所讨论。上世纪台湾联合文学曾出版由林耀福、梁秉钧编选的诗文选《山即是心》,钟玲教授也出版过一本研究著作《诗人史耐德:从敲打派到后现代》。不过,处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