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子绘本馆:孩子们的艺术启蒙学校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_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日午后,晴暖,周间北大东门成府路上车流如常。人行道左右并没有可观望的景致,春寒已过,路树却仍枯瘪,提前的赤阳让路人多兀自闷头而行,因此稍不注意,可能就此错过这间儿童书店。
  书店通常都没有张扬的招牌,就像2008年开业的“墨盒子绘本馆”。曾经刷白的栏杆与台阶现已是几经风霜,褪去光泽,像砖砌的橙红墙面不再匀称均质,脱漆及至斑驳,当时心底曾暗自探问,“是休业了吗?”要几经驻足辨识,才回神知觉了牌楼上所张贴斗大的字样是“墨盒子图画书房”。其实,这样萧条的景色,斑驳以及颓圮的味道,反而透露着它在小区里逐渐绽发的历史光晕。看,门板上所隐示的讯息,大人和孩童们进出拉开门把的位置,那些锈红的区块不就是读书人出入往来时留下的时间刻痕。
  属于个人的童年记忆
  出生于1960年代晚期、幼年成长于文革的店主张弘先生,大学时习建筑设计专业,现在亦以设计为本业,用业余时间经营儿童书店。在他长成的年代,书籍是稀缺品,遑论一家书店,当时的书籍多偏革命及政治宣传,艺术形式较为单一,逛书店更是难以想象的生活嗜好;年近中壮开了一家绘本书店,听起来相对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
  他解释着华文地区所谓的“绘本”或“图画书”指的都是同一件事,而中国正刚刚起步。原以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在绘本创作上没有太大发展,到了开书店后,他才开始回溯,发现每个时代都有接近绘本概念的书籍,他举例称前几年复刻的畅销书、民国时期的教材《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撰文、丰子恺作画),“某种意义上那时候的教材就是绘本,只不过具有更多教育意义”。
  彼时,“绘本”尚未独立为一个书籍门类,张弘从小就一直喜欢画画和看带图画的书籍,譬如连环画形式、小开本的“小儿书”,和文革后期出现的“连环画报”。后者属介于绘本和漫画之间的大众刊物,有生活化的、也有诉求政治的,成名前的陈逸飞、陈丹青等艺术家便藏身于此,藉以表达自我、发挥更多创作关怀,用油画、版画、素描各种形式,产出了很多不同的故事,有些转译自传统戏曲和民间传奇的故事,遂成为他滋长思想的养分。
  “对我来说,一方面是喜爱了解艺术的窗口,另一方面对我的设计专业也是种学习,如何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想法。”当时的张弘并不知道正因为幼年嗜读图画书,多年后自己将成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并且经营起一家绘本书店。
  儿童书店的空间与布置
  墨盒子所处地域在北大、清华、中科院附近,属于知识分子密集区,乍看书店就觉开业前必定经过精心策划,但张弘把开店始末讲得纯属巧合,“我自己有小孩后,给他买书,买各种书,都跟我的兴趣有关。买的书越来越多,家里渐渐放不下,经常推荐、借给朋友,突然正好遇到这个房子招租……”最初对规模和具体形式没有明确的想法,就偶然在2007年底开始筹备、进行装修设计,次年初正式营业。
  “墨盒子”的命名尤其意蕴深长,具有想象空间,源自张弘夫妇俩偶然的想法,“中华传统文化中‘书香’和‘墨’是相关连的,中国传统书法就是研墨后再使用毛笔书写,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和过程,而传统的‘墨’原来在是黑色的,有印刷术后又可以是彩色的,它有点神秘感,但进门一看,却发现书店内是原色、白色的。”因为店名缘故,初次到访的读者,在展读墨盒子书店以前,竟形成各自不同的开放解读,也能开启更多的视角去理解这家书店并在其中阅读。
  推门而入,立即隔绝门外的嚣腾与喧嚷,墨盒子占地面积不大,但让人感觉通透明亮、宽敞舒适,是张弘自己包办的空间设计,理念很简单:“这样的好东西需要分享、这地方要让人放松。”朝南靠窗的转角希望有个“起居间”般的场所,可以在此休憩透气或进行交流。方整的空间仍不忘填入趣味性,于是西窗设计了一个小角落,让光顾书店的小读者可以躲进属于孩子的“秘密基地”。书店自开业以来,空间变化不大,尤其张弘最初设计便意犹未尽,只把空间发挥七成,留待日后进行空间改造。
  张弘选书恪求全面性和经典性,店内除了要有最新的绘本,他还加上一个信条,“我们选进的书都是好书,在好书的层面上不再做排名”,店员会固定时间在橱窗和展示桌上轮流摆放图书,因此店内除了新书推荐区外,不制作可以促进消费的“畅销书榜单”。张弘对于展示的精神内涵颇为慎重,“面对孩子这样的群体,太小就灌输流行意识有意义吗?这样岂不是告诉他只要看榜单那些,其它可以忽略?”
  与一般书店常见的展示模式相比,墨盒子必须考虑大量的小读者,因此书墙并不高耸宏大,反尤有趣意巧思,书柜和书窗间错落跃动。墨盒子的书架虽然按照“出版社”划分,但是未有明确的分类标签,书店不希望读者太过依赖这些索引、分类,应该更着重于书的内容以及和书本相遇的契机。“多来几次,就会找到自己逛墨盒子的窍门”,况且依照绘本短小精炼的特质,读者可以在看完后,依照里面的故事性、图画……马上抉择到底是买或不买。书店毕竟不像传统图书馆,逛书店最重要的是寻宝的过程。张弘说,时代更迭了,未来该怎么看待书店的存在,“从我个人的意义而言,我觉得书店绝对必要,淘书就跟淘古董一样。”
  书店的转型与公益特质
  绘本馆及童书主要针对小朋友,或者说小朋友更容易接受,墨盒子还有一批高中生、大学生或从小就比较关注这种视觉类图书的年轻读者,另外还有专业人士、美术插画家,或是附近北大、清华外教老师来选择绘本当作教材。张弘乐见大众不约而同地关注绘本,但他认为:“绘本的教育意义不该只局限于教材。”
  张弘批评国内绘本常不够重视装帧、平面设计,忽略文字与图画之间的关系,往往形成一种破坏。另一方面,他特别反对“拼音字母”(大陆地区)、“注音符号”(台湾地区)的绘本,因为蕴含其中的是成人的功利性,认为读绘本的本质是认字与学习,等于将另一个功能强加于书本。“即使一个字不认识,但看到画面就可以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每周墨盒子也固定举办“讲故事”活动,突显阅读绘本的迥异趣味。张弘表示绘本书也可以像戏剧表演,“图画书里面有语言的乐趣,语言不再只是文字符号,有声音、情感、态度在里面,所以让小孩自己看书与交由亲人、老师去讲述引导,两者是不一样的。”   张弘自认从不把开绘本馆当成business(商机),书店不是纯营利的企业,“因为这种书非常特别,它跟孩子有关系、跟未来有关系、跟我们的教育有关系。”因此开儿童书店就是在做公益,像是往年都举办的“自闭症儿活动”及六一期间的儿童活动,并不是为了贪图消费人潮。除了假日书店举办推广活动、附近小学、幼儿园于周间放学时间常会聚集人潮,但毕竟不像超市里的书店,整体顾客流量不是特别多。就书店空间及经营理念而言,店主张弘不希望墨盒子变成流行、热闹、门庭若市的地方,而宁可让墨盒子固守“一家具有图书馆性质而服务社区的书店”定位。
  转型社区图书馆是在书店经营一段时间后,张弘觉得奇怪,“买书的人数不是太多,但是大家又都表达很喜欢这些书,也听到别的书店正在做这种尝试,因此我们也试一下,我觉得这开创了更好的互动。”于是图书馆功能自2009年底开始至今,墨盒子今年虽继续推广借阅,实际上它已既是书店也是图书馆,本着墨盒子一贯的分享理念,“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买回家,但是孩子确实需要多看,变成图书馆后,孩子可以接触得更多元。”
  像在治学、办教育
  相较于由日商出版社成立的“蒲蒲兰绘本馆”侧重翻译引介、传播和分享国外书籍,墨盒子作为“首家本土绘本书店”,则更重视本土和在地的永续传承。无可奈何,目前店内80~90%还是引进版的书,本土画家及作家占的量还是少。幾米的出现,虽然让很多年轻人认识到绘本、开始着迷绘本、看更多样的绘本,然后有年轻人开始热衷创作绘本,但国内毕竟起步得晚,对绘本的认识、技巧都还不足,因此成熟的作品还不多,造成选书的部分困扰。
  选书与国内绘本创作息息相关,画家对于“图画书是什么”,心理上、概念上还有障碍,“像是‘老鼠嫁女儿’这类中国传统故事,本土作家如何有效理解传统,这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永远以同样的题材、形式画下去吗?”传统于是成为许多画家、作家的束缚,作为书店选书人,张弘一直期待国内画家做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解读之作。张弘指出国内绘本创作时常选择特殊的话题,往往忽略了身边最平凡真实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周翔的《荷花镇的早市》 给了最好的回应。
  “故事是回家乡给奶奶祝寿,实际上描写了自己的家乡,一个非常朴素的纪录画面,有点像日本插画家安野光雅《旅之绘本》所画的那些跳蚤市场,把日常生活非常细致、真切地表现出来,不看字,便能感受到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人们读绘本不就是要汲取这种力量!艺术家也许觉得给小孩画东西没有意思,一定要画宏大的题材,更永恒经典的题材,但只要把眼光放平一点、放低一点,就能完成很多很好的作品。”张弘如数家珍,信手从书架上取下这本经典绘本。
  “像非科班出身的熊亮,出版超过五六十种绘本的他始终坚持使用中国传统的水墨形式,对于现实、历史、中国文化、传统等等命题,故事中充满个人体悟。新出的这两本《金刚师》和《梅雨怪》,源自他从经典名著《山海经》内得到的启发,重新反思和创作中国当代故事。”言谈间张弘的口吻早已不似寻常的书店主人和一般的设计创作者,而让墨盒子超越一般书店的职能,更像一个绘本文化馆或博物馆。因此墨盒子除了守株待兔地持续与熊亮、熊磊这些中国当代最知名的插画家合作,张弘表示自己正在进一步搜集故事并积极挖掘新秀、支持新生代创作者。只是,张弘仍然感慨为什么本土作者没有更多好作品,于是突发奇想:“孩子本身就可以产出绘本素材”。
  2010年秋季,书店在二楼成立“墨墨童画工作室”美术班,既做绘本方面的研究调查,也透过绘本创作改善未来的阅读环境。张弘认为这种“艺术启蒙教育”是要培养思想自由、眼睛大胆犀利、拥有创造性思维的新一代,“这是更长远的耕耘过程,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花结果,但现在种下这些种子是很重要的。”
  独立儿童书店的未来
  用业余时间经营书店的张弘,开业时还算国内儿童书店的先行者,承认最初的想法太过乐观,后来发现不能太乐观,“虽然这附近有许多精英的知识分子,但他们从小也不是受儿童图书熏陶成长的,对书籍的认可仍需要时间和过程。”这是整体大环境的困境,然而遭遇近期独立书店的倒闭潮,以及面对封闭的公家教育暨图书体系,他倒是越来越有信心去做这家书店,“越遇到危机和困境的时候,可能越是一个机会,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特点。”
  尤其国内绘本创作、儿童教育正开始蓬勃发展,未来有无限的前景,“做孩子的事业有个好处,就是永远会有孩子,从长远来说,不用担心没有市场,只要它符合孩子的需求,这波孩子长大了,还有新一波孩子或是他们的下一代。”因此,他觉得现在有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投入,目前与其它绘本馆开始非正式交流,未来应该会有更多互动、分享经验和体会,“这鼓励我要好好坚持及改善下去,提供更好的服务方式。慢慢地我们应该要有共同的、属于儿童书店群体的声音,成立类似联盟的组织,去争取更多发展条件。”除了改造书店、成立联盟,墨盒子有源源不绝的点子,张弘想帮孩子设计一些玩具或跟书籍有关、好玩的东西,还透露预计年内推出APP(微型应用软件),朝电子书出版迈进。
  过去几年,曾有人主动联系表示希望加盟,张弘并未积极洽谈,“因为我个人认为,做一个书店,更像是做一个作品,个人的成分多一点,如果成为加盟式的,就有可能成为一家快餐店。”一方面由于他并非把开书店当成营利模式,只求达到自给自足的平衡,待稳定发展,宁可直接开分店,“如果有第一个分店,我们也开在西藏。”西藏的孩子和旅行者同样亟需这些书,只是他感叹又歉疚地表示:“个人投入时间有限,所以做得不足,许多idea尚未落实周到。”
  言语间这家独立书店的灵魂人物,多的不是先见之明和不息的创意,而是他看见人性与空间互动的情感依存,“很多孩子来了觉得真好玩、不愿意走,他们就会记住这个地方。若干年后,他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在这样子的书店,可能是一个满好的回忆吧!”童年时张弘嗜读图画书,不知道当他在说这些话时,是不是想到自己的童年经验。
  在这个提前抵达书店等待访问的午后,时间是静谧缓慢的,那时除了柜台的店员,只有一对母女在店内读书,她们从西窗走到了书区,挑了本书又从书区移到南面会客交流的沙发,母亲翻开书本,对坐定的女儿讲起了故事。故事讲完了,母亲轻巧地阖上书本,低着头细声道:“我建议咱们回家把床给搬过来。”孩子愣了愣,很快地跃下沙发,有种喜悦。听见她说,“好!”
其他文献
这个月台湾最大的新闻,就是公部门一声令下的万物飞涨。石油涨、电费涨、学费涨、米饭涨……如果什么都涨,纸张焉能不涨?书本焉能不涨?如果什么都涨,只有薪水不涨,那些生活中的“非关生存必需品”当然第一个被从购买清单狠狠砍掉,最明显的就是高档精品除外的百货公司服饰业绩下滑,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书更是非关生存必需品,这种事不用多思考一秒钟。当然也有极少数值得尊敬的人认为书比柴米油盐重要,精神犹胜物质。  文化
期刊
2011年的万圣节,地球迎来了第70亿个人。短短100年,地球上多出了4倍的人口,而且人类的平均余命,从过去的不到30岁,飙升到超过60岁。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表面以来,不曾有过如此多的人同时存在于地球上。  英国资深记者福瑞德·皮尔斯,花了20年的时间,走访全世界六十余个国家,除了从事本业,报道世界各国的环境与科技新闻之外,也从不间断地搜罗世界各地的人口资料、研读人口学研究,最后终于写成了《人口大
期刊
《为了报仇看电影》的封底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细细读完这本书,并从更多角度了解了书的作者——韩松落之后,顿时觉得对于其人其文,这句话是再合适不过的注解。  韩松落,霸道冲动的狮子座,却也是细腻谨慎的A型血。或许通过星座或血型不足以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一个人的性格,但韩松落个人档案中这两大先天关键词,也能让人窥见到,在他斯文白净的外表下,躲藏着一只猛虎,在静静品味着这个世界的杂陈五味
期刊
在云门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中,有一位双掌合十、杵立在台上90分钟的僧者,任由谷物随梵唱从天洒落,粒粒在头顶、掌尖碰击,坠落于地,直至金黄的谷物漫其身躯,纹丝不动。那一位表演者即是王荣裕,后来金枝演社的创办人。  曾是电脑工程师的王荣裕,于1989年加入优剧团,从此开启了表演生涯。优剧团由留美的戏剧工作者刘若瑀所创办,留学时她接受葛氏(Jerzy Grotowski)身体训练,受此影响颇深。创办优剧
期刊
较预期时间提早一些抵达约定的咖啡馆,推门而入,见王聪威已坐在店内静谧一隅,未经犹豫就往那方向走去。甫坐定,见桌上摊着药包,三款形状色泽不一的药丸子分别装袋。“感冒药吗?”我问。“不是,治喉咙痛的。”他说。他一边慢慢取出药丸,佐着白开水吞下。随后解释道,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需要保养嗓子的人。  这些日子,他为了新出版的小说《师身》频频受访,加上文艺营讲课、校园巡讲接连而来,时常得滔滔不绝地说,说得喉咙
期刊
前阵子,我以“‘注意力经济’下的数字内容”为题,在高雄做了场公开演讲,问答环节一位看来和善的中年妇人“鼓励”我不要那么悲观,想做音乐就做音乐,想创作就创作,并举莫扎特为例,说“这样创作出来的东西才会好”。  我谢谢她的“鼓励”,回应道:“我不想做莫扎特或梵高,也不认为你的子弟应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如果搞艺术、搞创作,非得穷途潦倒才有好东西,这样的新时代并没有比以前更对得起他们。”  重点一:我们无
期刊
土豆网说得不错,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有道是人生如戏,老中文不免带着看破红尘的消极气氛,纵使天地不仁,宇宙也许不过稍瞬即逝的梦幻泡影,可是人间有情,生命应该活得像一部有声有画的电影,从策划到制作到演出,每个人都必须全程亲身参与。谁不追求事事如意的理想人生?只是身为凡人,即使本事再大,也不会拥有编剧的全知全能,际遇不会服从人的意志,已发生的无法逆转,未来不可预计,而有些事情永远都不可能发生;然而又因
期刊
“垮掉的一代”曾经在1960年代成为美国“反文化”的主流,这些诗人受黑山诗派的影响,亦同时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至今,这些反学院派的领军人物如金斯堡、凯鲁亚克等,大多去世,盖瑞·施耐德作为他们中间硕果仅存的一位,其诗风又独树一帜,一直被喜爱当代美国诗歌的学者所讨论。上世纪台湾联合文学曾出版由林耀福、梁秉钧编选的诗文选《山即是心》,钟玲教授也出版过一本研究著作《诗人史耐德:从敲打派到后现代》。不过,处于
期刊
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大概就是无忧无虑的儿时光景了。  依稀想起初中时代有一首熟悉的歌是这么唱的:“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这是民初时期弘一大师李叔同谱写的名歌《忆儿时》,原曲旋律取材自十九世纪美国民谣作曲家威廉·海斯(William Shakespeare Hays)的《我那阳光灿烂的老家》(My Dear Old Sunny Home),后来李叔同以其深
期刊
在风起云涌的电子阅读器大潮中,电子阅读的内容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阅读器设备厂商购买大量已经出版的图书的电子版权或将公版书籍数字化,内置在阅读设备中;另一种则是采用“渠道模式”的创业公司,通过“免费”提供电子书来吸引用户和流量,并通过植入广告将流量实现。这两种内容提供的方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字体选择、版式设计都是硬伤,用户的阅读体验远远不如纸本书。此外,也不乏由热心网友制作的电子阅读内容(常有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