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验 只为专注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200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刻写在石头和泥板上的人类最早的书籍,到后来出现的纸莎草卷、羊皮纸等书写载体,书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几百年来纸书版面累进进化,在固定的范围内,编辑们竭尽所能寻找最适合内容的展现形式,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需求。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图书出版和阅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和考验。
  两年前,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的CEO何飞鹏“恐吓”出版界同仁:纸本书只剩下五年的时间;来自美国的电子书销售的利好数据,也不断向传统出版社和编辑发出危险信号。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电子出版早已不是讨论它会不会到来的问题,而是时刻准备着为它的到来,立一块“倒计时”牌。
  Kindle、汉王、锦书,台湾的“金庸机”……此次我们讨论的不是这些终端阅读器的阅读体验,而是适用于各种移动阅读器上的电子书的阅读。从抱怨没有“有料、读起来舒服”的电子书可读,到这两年出现以“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为目的的中文电子书机构,作为阅读者,我们乐见这样的新事物发展轨迹。
  良好的阅读体验、优质的内容,这些在传统出版看来基本款的要求,在电子阅读环境下,却需要花费一番功夫才能实现。在电子书上,该如何尽最大可能去展现它与纸本书的不同物理特性?亦或者,是否有必要在电子阅读上还原纸本阅读的所有阅读体验?再或者,更进一步,一本书转变成电子形态终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
  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先行者将心中抽象的想象化为实物,用数据、教训累积经验,试图找寻自己未来可能的位置,并使出浑身解数为“电子书”做出自己的定义。一本电子书,可能是阅读体验与纸书相似的电子书,也可能是一只具备声光、互动等多媒体元素的App,再或者是一个专属的阅读器。什么比什么更适合?不过都是尝试。即便失败,也为行业发展累积不可多得的经验。
  不过有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是始终不变的。关注并亲身参与电子出版的台湾资深老编陈颖青一再强调:“电子出版要回归纸本阅读体验的精神,不应过分模拟其形而忽略其神。”这个“神”指的是如何让读者专注于阅读,如何满足使用者即读者的需求,为他们创造最适合的阅读情境。而这个“神”也是行业转型中,先行者容易忽略的关键。
  无独有偶。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陆智昌,在担任设计顾问参与《三体》App设计之后,也发出如下感慨:“与其去探讨电子书与纸本书的设计上不同的要求,倒不如去说两者最一致的要求,是如何清晰、有效地体现作品的价值。……碍于目前硬件和软件水平所限,很多电子书在这方面的尝试都不太成熟,现在最踏实的做法倒不如追求更清晰的编辑思路和更高的编辑水平。”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阅读”的原点。声色光影或许会在一开始吸引眼球,但专注地读完一本书的那个情境(即便有一天“书”的形态将颠覆我们既有的认知),才是对阅读来说最重要的事情。
其他文献
《为了报仇看电影》的封底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细细读完这本书,并从更多角度了解了书的作者——韩松落之后,顿时觉得对于其人其文,这句话是再合适不过的注解。  韩松落,霸道冲动的狮子座,却也是细腻谨慎的A型血。或许通过星座或血型不足以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一个人的性格,但韩松落个人档案中这两大先天关键词,也能让人窥见到,在他斯文白净的外表下,躲藏着一只猛虎,在静静品味着这个世界的杂陈五味
期刊
在云门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中,有一位双掌合十、杵立在台上90分钟的僧者,任由谷物随梵唱从天洒落,粒粒在头顶、掌尖碰击,坠落于地,直至金黄的谷物漫其身躯,纹丝不动。那一位表演者即是王荣裕,后来金枝演社的创办人。  曾是电脑工程师的王荣裕,于1989年加入优剧团,从此开启了表演生涯。优剧团由留美的戏剧工作者刘若瑀所创办,留学时她接受葛氏(Jerzy Grotowski)身体训练,受此影响颇深。创办优剧
期刊
较预期时间提早一些抵达约定的咖啡馆,推门而入,见王聪威已坐在店内静谧一隅,未经犹豫就往那方向走去。甫坐定,见桌上摊着药包,三款形状色泽不一的药丸子分别装袋。“感冒药吗?”我问。“不是,治喉咙痛的。”他说。他一边慢慢取出药丸,佐着白开水吞下。随后解释道,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需要保养嗓子的人。  这些日子,他为了新出版的小说《师身》频频受访,加上文艺营讲课、校园巡讲接连而来,时常得滔滔不绝地说,说得喉咙
期刊
前阵子,我以“‘注意力经济’下的数字内容”为题,在高雄做了场公开演讲,问答环节一位看来和善的中年妇人“鼓励”我不要那么悲观,想做音乐就做音乐,想创作就创作,并举莫扎特为例,说“这样创作出来的东西才会好”。  我谢谢她的“鼓励”,回应道:“我不想做莫扎特或梵高,也不认为你的子弟应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如果搞艺术、搞创作,非得穷途潦倒才有好东西,这样的新时代并没有比以前更对得起他们。”  重点一:我们无
期刊
土豆网说得不错,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有道是人生如戏,老中文不免带着看破红尘的消极气氛,纵使天地不仁,宇宙也许不过稍瞬即逝的梦幻泡影,可是人间有情,生命应该活得像一部有声有画的电影,从策划到制作到演出,每个人都必须全程亲身参与。谁不追求事事如意的理想人生?只是身为凡人,即使本事再大,也不会拥有编剧的全知全能,际遇不会服从人的意志,已发生的无法逆转,未来不可预计,而有些事情永远都不可能发生;然而又因
期刊
“垮掉的一代”曾经在1960年代成为美国“反文化”的主流,这些诗人受黑山诗派的影响,亦同时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至今,这些反学院派的领军人物如金斯堡、凯鲁亚克等,大多去世,盖瑞·施耐德作为他们中间硕果仅存的一位,其诗风又独树一帜,一直被喜爱当代美国诗歌的学者所讨论。上世纪台湾联合文学曾出版由林耀福、梁秉钧编选的诗文选《山即是心》,钟玲教授也出版过一本研究著作《诗人史耐德:从敲打派到后现代》。不过,处于
期刊
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大概就是无忧无虑的儿时光景了。  依稀想起初中时代有一首熟悉的歌是这么唱的:“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这是民初时期弘一大师李叔同谱写的名歌《忆儿时》,原曲旋律取材自十九世纪美国民谣作曲家威廉·海斯(William Shakespeare Hays)的《我那阳光灿烂的老家》(My Dear Old Sunny Home),后来李叔同以其深
期刊
在风起云涌的电子阅读器大潮中,电子阅读的内容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阅读器设备厂商购买大量已经出版的图书的电子版权或将公版书籍数字化,内置在阅读设备中;另一种则是采用“渠道模式”的创业公司,通过“免费”提供电子书来吸引用户和流量,并通过植入广告将流量实现。这两种内容提供的方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字体选择、版式设计都是硬伤,用户的阅读体验远远不如纸本书。此外,也不乏由热心网友制作的电子阅读内容(常有大
期刊
那日午后,晴暖,周间北大东门成府路上车流如常。人行道左右并没有可观望的景致,春寒已过,路树却仍枯瘪,提前的赤阳让路人多兀自闷头而行,因此稍不注意,可能就此错过这间儿童书店。  书店通常都没有张扬的招牌,就像2008年开业的“墨盒子绘本馆”。曾经刷白的栏杆与台阶现已是几经风霜,褪去光泽,像砖砌的橙红墙面不再匀称均质,脱漆及至斑驳,当时心底曾暗自探问,“是休业了吗?”要几经驻足辨识,才回神知觉了牌楼上
期刊
“世上无奇不有”这句话真的不可小觑。入行几年,想说各种大风大浪都经历过,还能有什么吓得了我,结果就出现了“莎妹书”——《Be Wild:不良》。于是,“第一次”再度出现,前所未有的大阵仗、疯狂,与无止尽的哀求装可怜,每个人都是。  该书打着光是策划便耗时两年的口号,我以人体实验证明这绝非噱头,因为开始翻译前两年,制作人便跟我敲过档期,拜托我一定要挪时间给“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我答应的时候完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