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DF阵列构建结构声辐射有源控制误差传感策略

来源 :振动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of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构声有源控制是抑制低频声辐射的有效方案,误差传感策略是实现该系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矩形小块PVDF阵列采集结构表面振动信息实现波数变换,在波数域构建传感策略实现误差信号的检测。首先对平板的振动响应建模,然后以波数域辐射声功率为基础,通过对结构表面加速度或PVDF输出电荷作连续与离散波数变换来构建误差信号,实现误差传感策略。最后通过实例计算来验证误差传感方案的有效性,并给出其具体的实现步骤。结果表明,构建的误差信号与结构的辐射声功率信息相关性强,且用少量PVDF薄膜采样即可获得满意的降噪效果。关键词: 结构声辐射; 有源控制; 波数变换; 误差传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 O422; TB5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4523(2013)05079710
  引言
  结构振动引起的声辐射是工业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传统的被动措施只对中高频的声辐射控制有效,在低频段只能采用有源控制技术。因而结构声辐射有源控制(Active Structural Acoustic Control,简称ASAC)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1~12]。ASAC就是直接在振动结构上施加作用力(次级力源),通过改变结构振动响应从而抑制声辐射的方法。有关ASAC技术,已有文献对物理机理、误差传感方式、次级激励及控制算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12]。
  误差信号的检测是实现ASAC系统的关键性且具有难度的问题。将大量传声器布置于远场检测结构总的声辐射[13],虽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它需要将大量声传感器布置于远场,这在多数场合无法实现。继而,人们引入结构误差传感器来代替声传感器。直接的传感方式就是检测结构的振动信息,通过最小化结构振动进而控制声辐射。对结构声的控制,更有效的传感方式应将结构与流体媒质的耦合考虑在内。即传感器只需检测向外辐射声的结构振动,去除不辐射声的振动信息。虽然控制后的振动响应不一定降低,但结构变成了弱辐射体,提高了声辐射控制的效率。已有的误差传感策略大都根据此设计,如布置于结构适当位置的条形PVDF检测辐射效率较高的结构模态[4]、设计特定形状的PVDF检测结构的声辐射模态[5,6,14,15]等。然而要获得宽频带降噪效果,需同时设计多对形状各异的PVDF薄膜且敷设于特定位置来检测多阶辐射模态。数目过多且形状复杂的PVDF势必会增加剪裁与敷设难度,且会增大传感误差。
  结构声辐射也可转换到波数域进行分析,只有结构波数小于声波数的超音速区域,其结构振动向远场辐射声。只要检测此区域的振动信息,即可获得与辐射声功率相关的误差信号,这也是考虑了结构与流体媒质耦合的更有效的传感方式。Fuller,Maillard与Clark分别在波数域构建了与特定方向声辐射相关的误差信号,证实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7,8,16]。Wang将目标函数扩宽到总辐射声功率,构建了简支一维梁的误差传感策略[17]。
  本文将Wang的研究扩展到二维[17],用少数PVDF矩形薄膜对简支矩形平板采样构建误差信号,实现了宽带控制的同时有效简化了PVDF薄膜设计。在现有误差信号构建的基础上,着重对采样点数的优化及传感策略的实现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1结构振动与PVDF输出电荷的时域及波数域分析
  1.1结构振动响应
  镶嵌于无限大障板中的简支矩形平板如图1所示。假设平板的长和宽分别为lx与ly,厚度为h。在位于(xp,yp)且幅值为fp的初级简谐点力作用下,平板振动产生声辐射。将压电陶瓷薄片(piezoceramic patches, PZT)作为次级控制力源对平板低频声辐射进行控制。设矩形PZT的长和宽分别为lxc与lyc,厚度为hPZT,其敷设位置的中心坐标为(xc,yc)。
  5结束语
  本文在波数域构建了结构声有源控制的误差传感策略。结果表明,以加速度和PVDF输出电荷离散波数变换构建的目标函数均与平板辐射声功率相关,将其作为误差信号可获得较好的降噪效果。实现时只需少数采样点即可构建出所需的误差信号。基于加速度构建的目标函数更直接反应辐射声功率信息,能获得更好的降噪效果。但PVDF阵列容易安装且对结构的振动影响较小,虽然构建的误差信号与声辐射的相关性有所减弱,但更适合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Fuller C R, Hansen C H, Snyder S D. Experiments on active control of sound radiation from a panel using multiple piezoelectric actuators[J]. J. Sound Vib., 1991, 150(2): 179—190.
  [2]Pan J, Synder S D, Hansen C H, et al. Active control of farfield sound radiated by a rectangular panel—A general analysis[J]. J. Acoust. Soc. Am., 1992, 91(4): 2 056—2 066.
  [3]Fuller C R. Active control of sound transmission/radiation from elastic plates by vibrational inputs. I. Analysis[J]. J. Sound Vib., 1990, 136(1): 1—15.
  [4]Clark R L, Fuller C R. Modal sensing of efficient acoustic radiators with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distributed sensors in active structural acoustic control approaches[J]. J. Acoust. Soc. Am., 1992, 91(6): 3 321—3 329.   [5]Johnson M E, Elliott S J. Active control of sound radiation using volume velocity cancellation[J]. J. Acoust. Soc. Am., 1995, 98(4): 2 174—2 186.
  [6]Charette F, Berry A, Guigou C. Active control of sound radiation from a plate using a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volume displacement sensor[J]. J. Acoust. Soc. Am., 1998, 103(3): 1 493—1 503.
  [7]Fuller C R, Burdisso R A. A wave number domain approach to the active control of structureborne sound[J]. J. Sound Vib., 1992, 148(2): 335—360.
  [8]Maillard J P, Fuller C R. Advanced time domain wavenumber sensing for structural acoustic systems. Part Ⅲ. Experiments on active broadband radiation control of a simply supported plate[J]. J. Acoust. Soc. Am., 1995, 98(5): 2 613—2 621.
  [9]Masson P, Berry A, Nicolas J. Active structural acoustic control using strain sensing[J]. J. Acoust. Soc. Am., 1997, 102(3): 1 588—1 599.
  [10] Wang B T, Fuller C R, Dimitriadis E K. Active control of noise transmission through rectangular plates using multiple piezoelectric or point force actuators[J]. J. Acoust. Soc. Am., 1991, 90(5): 2 820—2 830.
  [11] Wang B T, Burdisso R A, Fuller C R. Optimal placement of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for active structural acoustic control[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 1994,5: 67—77.
  [12] Elliott S J, Stothers I M, Nelson P A. A multiple error LMS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active control of sound and vibration[J]. IEEE Trans. Acoustic., Speech, Signal Process, 1987, 35: 1 423—1 434.
  [13] Deffayet C, Nelson P A. Active control of low frequency harmonic sound radiated by a finite panel[J]. J. Acoust. Soc. Am., 1988, 84(6): 2 192—2 199.
  [14] 毛崎波, 徐柏龄. 利用高分子压电薄膜设计声辐射模态传感器 [J]. 声学学报, 2003, 28(3): 262—266.
  [15] 陈克安, 陈国跃, 李双, 等. 分布式位移传感下的有源声学结构误差传感策略 [J]. 声学学报, 2007, 32(1): 42—48.
  [16] Clark R L, Fuller C R. Active structural acoustic control with adaptive structures including wavenumber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 1992, 3: 296—315.
  [17] Wang B T. The PVDFbased wave number domain sensing techniques for active sound radiation control from a simply supported beam[J]. J. Acoust. Soc. Am., 1998, 103(4): 1 904—1 915.
  [18] 靳国永, 刘志刚, 杨铁军. 双层板腔结构声传输及其有源控制研究 [J]. 声学学报, 2010,35(6): 665—677.
  [19] 陈克安. 有源噪声控制[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其他文献
摘要: 运用数值方法对转子轴承密封系统动力学模型求解,对3种密封间隙、8种密封直径、8种压差、8种入口损失率和21种密封长度对泄漏量和临界转速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密封结构对轴系临界转速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有、无密封力作用下转子轴承密封系统对临界转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DYNLAB程序、TASCFlow程序的结果对比分析,该数学模型能较好的模拟计算泄漏量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通过对泄漏量
期刊
摘要: 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在圆弧齿锥齿轮接触动力学分析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球轴承螺旋锥齿轮系统多体接触动力学分析的新方法。基于套圈滚道表面和弧齿齿面的三角网格模型,建立并实现了多体接触动力学模型和动态接触力的预测搜索算法,进而建立了忽略啮合齿面的摩擦和润滑作用,考虑球轴承的保持架、润滑摩擦力和Hertz接触作用的球轴承圆弧齿锥齿轮系统多体接触动力学模型。考虑轴承游隙、齿轮侧隙和载荷工况等关键
期刊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信号分解的多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 FRFT)自适应滤波方法,用于分离加减速过程啮合频率包络调制信号,提取微弱故障特征。首先提出基于两级步长FRFT确定基函数来改进多尺度线调频基稀疏信号分解方法,然后根据分解信号将分析信号分成具有较好LFM特性的信号段,采用确定基函数时保留的最佳阶次和分数阶域聚集点对各段信号进行单阶
期刊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代理模型的裂纹识别方法,利用初始样本构造Kriging代理模型,建立裂纹模型参数与结构响应的关系,来代替结构的原有结构参数与动力响应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反演优化迭代过程中反复网格剖分和冗繁的有限元计算次数。使用最优设计加点准则进行代理模型修正,以改进初始代理模型的准确性。为了识别连续体结构上的裂纹模型参数,采用随机粒子群优化方法搜索代理模型多极值域下的全局最优解。数值算例对
期刊
摘要: 信号处理与特征参数提取是发动机故障诊断的核心和关键。提出了采用自适应多尺度形态梯度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综合利用小尺度下能保留信号细节和大尺度下抑制噪声能力强的优点,能够在强噪声背景下有效地提取振动信号中能够反映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有用分量;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的特征提取方法对信号进行压缩,计算用于发动机故障诊断的特征参量。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信号处理与特征参量提取方法相比,所提的方法具
期刊
摘要: 精确高效地预测高耸结构动力特性是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高耸结构的动力特性展开研究工作:首先,根据高耸结构的特点,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推导了连续的动力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平均等效、坐标变换和无量纲归一化等方法对无阻尼自由振  动的偏微分方程进行了简化;随后采用Adomian分解法(Adomian Decomposition ethod,AD)对无量纲振型进行分解,并引入边界条件和连
期刊
摘要: 在已建立三维车辆模型和所编制车桥耦合分析程序的基础上,通过接触面间的位移协调条件和力相互作用建立旧桥的车桥耦合振动方程;根据一座被加固实桥的实测振动数据和模型修正方法对所建立的旧桥的车桥耦合振动模型进行更新,通过实测数据与数值结果比较表明本文方法可精确地计算出桥梁的动态响应值及冲击系数;并与其他桥梁规范相比表明,美国桥梁规范的冲击系数最大,而中国桥梁规范值最小;相对于大多数路面已经严重损坏
期刊
摘要: 在Winkler模型中引入描述地基土剪切效应的第二地基参数,采用初参数法求解双参数地基模型中桩的水平振动微分方程,运用传递矩阵法得到层状地基中邻桩的动力相互作用因子。分析表明双参数地基模型的计算结果比Winkler模型的计算结果偏大,在低外载激振频率、小桩土弹模比、小桩间距和均质土的情况下差异更为明显。文中对影响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诸多因素(桩土弹模比、桩间距、桩间角、地基成层性、桩底边界条
期刊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变量预测模型(Variable predictive model based class discriminate,简称VPMCD)和改进固有时间尺度分解(Intrinsic timescale decomposition,简称ITD)算法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VPMCD方法充分利用了特征值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来建立预测模型,并以这些模型对待诊断样本的特征值的预测结果作为分类
期刊
摘要: 人行天桥的结构设计中影响行人舒适度的动力特性指标主要有自振频率和受激励时的振动加速度,但实测数据较少。以北京21座正在使用中的人行桥为调查对象,对人行进行加速度时程测量的同时,随机对通行行人进行关于通行舒适度的问卷调查,共获得1 053份调查问卷。还在无行人干扰的情况下,对各人行桥进行了多种行人工况下的动力反应实测。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行人激励下最大加速度与均方根加速度的相关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