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探求习作指导课的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ieq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的指导,我们指导什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有这样的困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秉承着习作技巧当先的思想。在习作指导课上,我们总是会把所有的要求自己消化掉,然后给学生呈现的大都是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开展,以及习作过程中的技巧指导。反思这一教学过程,教师们的教学不可谓不周到,但是冷静下来,笔者觉得习作指导课除了这些,似乎还应该把读懂习作要求这个任务还给学生 ,在审读中提高学生对习作要求的解读能力,要让习作指导课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追求最优化。秉着这一想法,笔者对五下习作四的指导教学做了一点思考。
  一、单元分析,明晰要素的层叠落实
  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以清朝名臣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呈现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二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具体内容安排,共有四篇阅读课文(其中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篇习作、一个语文园地。精读课文中有两篇现代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军神》。前者的课后练习之一是“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军神》的课后有两个与“语文要素”高度关联的练习,一是“从下面的句子中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再有感情地朗读”,二是“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一篇略读课文《清贫》,提出的学习任务是“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开篇第一句话:“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有两个练习都与关注细节相关。
  以上单元对“语文要素”一的训练落实紧实有致。即使没有分析,只是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搜集罗列一下,我们也不难发现本单元对于这一“语文要素”的体现与落实是非常到位的,而这一安排为本单元习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二、教材解读,明晰我们习作要求
  本单元习作教材分为四个板块体现:第一部分提要求,第二部分范文,第三部分具体描写角度,第四部分交流分享、修改建议。
  解读第一部分,我们会明确这样几个要求:
  1.补充完整题目,题目所展现的空间要能涵盖事情。
  2.文章以事写人,至少要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写清它的前因后果。
  3.要突出表现人,也就是题目中的“他”在事件中、关键节点上的具体表现。
  第二和第三部分可以整合起来运用,这样更能充分发挥范文的示范作用,同时可以将细节描写角度的指导直观化,更易于学生掌握。
  “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他根本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痴痴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读这段范文,我们会非常鲜明地在“他”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在准确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他”对于这座雕像的沉迷。这种情绪中的具体表现,例文写得很精彩。
  结合第三部分中文本建议的多个角度来看:
  他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眼神与平时一样吗?(关键词:面部表情,眼神)
  對照范文,是这样写的: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
  他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关键词“举动”,拆分开来就是“一举一动”)不寻常的一举一动,何谓不寻常?就是异于常态的,就是和平时我们看到的他不一样,和人的常规举动不一样,谓之不寻常。
  对照范文,不寻常的举动就是:说话的频率不寻常;对周遭环境的置若罔闻,痴痴站立的姿态,静静凝望的时间之长不寻常。
  他说了哪些话?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关键词:语言,语气)
  对照范文:(语气含在标点中)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语气充满不可思议的惊叹,惊叹包含赞美。
  这样的解读与分析的过程将形象与抽象有机融合,更透彻,易于学生接受指导。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修改方法的建议,学生通过和同学交流来发现不足,并进行修改。生生互学,在互学中学会接纳,更深入理解习作要求,学会修改。
  解读了习作的要求之后,我们再把这篇习作放进教材体系中整体看,在学生习作经历这个体系中,三、四年级中关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已经不是第一次练习了。但是每一次写人记事的习作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侧重点不同就意味着训练点的不同。写人的习作,此前学生经历过了三次,三下《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下《我的“自画像”》、五上《“漫画”老师》。三、四年级的习作描写强调人物本身的特质,五年级的习作《“漫画”老师》已经拓宽了选材的面,选取描写对象具有“漫画”性质的二至三件事。
  而就“语文要素”这个体系来看,四上第五单元的要素有两个:一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二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这一单元不但在文本中学习如何写清楚事情,随后的习作也是训练如何写清楚一件事情。而紧接着第六单元“语文要素”就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这是一个学习阅读批注方法的单元。在这里接触细节主要是为学生学会深入批注服务的。而在四下第七单元,教材给出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就从原来体会心情到感受品质,在认识上也提高了要求。这三次的学习训练为此次习作做足了准备。
  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本篇习作又进一步提高了要求,在写人记事,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关注人物的细节,在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将写清事情与通过细节反映内心合而为一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前戏做足,但是一篇习作有两个训练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基于此,本次习作的目标可以制订如下: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特别要将这个人当时的表现从多个角度写具体,能反映出他的内心。
  3.通过交流,听取意见,修改习作。
  三、教学建议,明晰自“审”与指导的融合
  这节习作指导课教学步骤可有以下几步:零压力补充题目—据习作要求辨析题目,简述交流选材—学习范文,多角度描写细节—小组讨论,分享习作内容—学生习作—分享、修改习作。
  (一)零压力补充题目
  束缚多了,思路就不容易打开,因此课堂伊始,我没提任何要求,就是补充题目,随便什么,只要学生提供的词语放进去是通顺的即可。这就给学生关联生活提供了多条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一般学生会呈现这样的三类题目:“他伤心了”,这一类习作题目大都直抒胸臆;“他变开朗了”,这是变化类题目,关注的是变之前之后的对比;“他成功了(或:他学会了)”这是行文曲折类题目。
  (二)据习作要求辨析题目,简述交流选材
  这个过程可以将审读第一板块的习作要求与筛选题目整合在一起,让审读得到的要求能立刻应用于筛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要求,让题目能符合要求。
  审读的时候,建议将审读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毕竟审题是一种能力,需要训练。审读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默读、圈画关键词,理解分析关键词背后暗含的要求。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给出一点要求来引导学生,比如:默读第一自然段的要求,圈画认为能提示你习作的词语,再想一想这篇习作需要写什么。
  这一板块要求中学生可能圈画的关键信息有:印象深刻的样子,事情的前因后果,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讨论这些信息背后暗含的要求和内容,其实就是在明晰要求。在清楚要求之后,立刻进行运用,根据要求回顾自己补充的题目,看看是否合适,这就让习作有了切题的保证。
  在确定了题目之后,选材是绕不过去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习作课总是会把很多时间用来指导怎么写,却忘了其实选材也很重要,不会选材,选不到好的材料,纵使有再多的技巧也没有用。因此,建议可以安排交流选材这个环节,共享资源,互相启发,以确保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调动生活资源,筛选材料。在交流环节,师生共同甄别,既能筛掉一部分不合适的选材,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题意。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写事指导。如,“他变开朗了”,这一类习作需要选取的事件最好是导致发生“变”的关键性事件。“他成功了”,这一类习作中,写事需要展现一个曲折的过程,有失败的经历,然后成功。“他伤心了”,按一般叙事写清事情原委。这样的梳理能很好地指导学生选好材料,写好事。
  (三)学习范文,多角度描写细节
  这也是一个整合板块,主要是将第二和第三板块进行整合。在选材、指导写事结束后,可以进入本节习作课另一个关键性目标:具体写当时的表现,反映人物的内心。
  这一目标的落实主要是通过习作内容中提供的多个角度来学习范文。一般我们都会将范文的学习单列,在范文中品读细节,小结归纳,然后进行第三板块的写法提示讨论。其实在我们指导习作过程中具体怎么用教材,不仅看教材内容呈现的特色,还要看学生具体的需要,二者结合考虑才会产生创意使用教材,达成目标。这一习作内容可以把两个板块进行整合,让范文为明晰描写角度服务,让描写角度的提示为范文发挥直观形象的指导作用提供帮助。我甚至认为第三板块提供的角度简直就是为范文量身定制的。
  在这一整合板块的学习中,可以采用对应法。首先出示范文,提出要求: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的表现,请你尝试从以下角度,用不同的符号对应出来,并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分享交流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是说清自己的圈画,建议先读句子,对照角度,再简单分析;二是说清从细节中自己感受到的心情。
  至此,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在学,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给出肯定,或引导辨析即可。
  (四)小组讨论,分享习作内容
  通过以上三大板块的学习讨论,至此,学生对这篇习作究竟写什么,该如何写,相信他们已经了然于胸,于是顺水推舟,可以安排一个小组交流分享,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事,想着力突出的细节。
  小组交流分享的要求可以这样设置:
  1.交流彼此想填上去的内容。
  2.按照编号分享彼此词语背后的事情,特别说清楚“他”当时的表现。
  3.推磨式点评细节。(角度:事情完整吗?细节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细节?从中你能体会到“他”什么样的内心?)
  这一分享要求应该说非常明确。小组学习切忌含糊不清。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进去,注意倾听,有的放矢地及时指导,分化指导,扩大指导的面。进行分享的时候,要注意鼓励学生按照提出的要求進行对照、消化,并据此对同学的分享进行合理的点评。
  习作指导课,学生需要指导的不仅是习作的构篇和技巧,审读习作要求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让我们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探求更有效的习作指导。
  (贾卉,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其他文献
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活动设置为“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三个环节。通常,课内活动主要是交流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讨论成长纪念册的制作,课外活动是学生自主制作成长纪念册。  我将这个综合性学习的预习周期拉长:从开学第一周就布置,贯穿整个学期,直至毕业。我没有按照惯例布置学生们必须阅读整个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我觉得,小学的难忘生活,可以有各自的记忆。  
期刊
前不久的一个早晨,我遇见了从业第一年时的同事陈永厚老师——1981年9月,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吕良公社双岗学校任教初一语文。  陈老师皮肤黝黑,戴深度近视眼镜,身材偏瘦,笑口一开,看上去精神矍铄……三四十年过去了,已七十六岁的他形象与气质好像就没怎么变。  相互打了招呼,没说几句,陈老师就问我:“记得你那年给我们做书法讲座,讲到一个字,提手旁,右边是‘厌烦’的‘厌’,怎么读啊?”  我一时愣住了:所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中,语文要素是单元内容的主线,围绕“阅读”和“表达”安排训练内容,并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语文要素的编排,从纵向层面看,突出目标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从横向层面看,突出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针对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到整体把握,使用教材时,要从整体入手。  一、把默读与疏通文义多种方
期刊
语文课程改革不知不觉已经走过20年的路程,有一些老师开始写起回忆的作品。前一阵子山东师大曹明海老师孕育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要组织编写一套《名家论语文》,约我写一本,我因健康的原因无法承担,而且看看这套书的名称,我实在不敢滥竽充数。曹老师知道我健康状况不佳,对此表示理解,便不再劝说。后来,山东教育出版社周红心编辑又来反复动员,表示可以出力帮我收集处理文稿。当时我的身体情况颇为糟糕,不能久坐,也不能久站
期刊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自读课堂问题初现  统编教材将“略读课文”变为“自读课文”,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利用教师教授的学习方法自主、独立地阅读。在自读课文教学研究领域,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玉燕老师的“批注法”将自读课文的阅读指导分为批作者及写作背景、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批章法手法、批思想文化四个步骤;李柃熤老师的“主问题设计法”以问题为核心,借助题目中的形容词、
期刊
统编教材在原有习作训练编排的基础上增加了特殊的习作单元,一改习作教学隐性、模糊、单一,无处落地、无法可循、无序可教的面貌,可谓用心良苦,需要教师用心研读,加以落实。本文就三年级习作训练编排的解读与思考,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精妙的创意让学生乐于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
期刊
一、综合性学习,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  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一样,它也有它的教学目标,教师该教的、学生该学的一样不能少。吃透教材,定准目标,才能保证教学的方向和落脚点不偏不倚。  《中华传统节日》是统编教材为学生安排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的人文主题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
期刊
叶圣陶说过:“诵读全文,在知道文章大概;可是要能够通读下去没有错误,非先把每一个生字生语弄清楚不可。”可见,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教学是他们学习语言文字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操场上》是一篇识字课文,以体育运动为主题。教师应借助图片、词语和儿歌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和感受汉字的构字特色;还要结合插图和语境,加深对生字的记忆;更要关注词语中的生字偏旁,认识归纳带有提
期刊
白石老人画虾堪称经典,一张白纸变成了一溪清水,透明感的虾身似乎永远是湿淋淋的,虾的进退、跳跃,游的急缓,甚至打斗等情态统统出于笔下。原来,齐白石老家有个星斗塘,塘内有很多虾,幼年的齐白石常趴在塘边玩耍,从此与虾结缘。长大后,为了画好虾,齐白石在案头的小水缸里专门养了一些长臂青虾,这样,他就可以很方便地观察虾的生活习性并写生。  作家菁莽给我们带来好几篇百读不厌的课文,如《翠鸟》《小虾》等。猜想,翠
期刊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一定游玩过或者了解过不少地方,见多识广。我们来玩个小游戏,看图片,猜城市。(出示: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三亚等城市图片)感受着这样的城市生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一个别样的地方,欣赏一道别样的风景,感受一下和城市不同的生活——乡下人家。  二、理清脉络,初步体会情感  1.课文都读熟了吗?乡下人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文里有一句很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