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规格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它被视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眼球。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2012年究竟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光关乎本国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同样也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
2012年,中国宏观调控的总基调是什么?答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字当头调控宏观
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间,是过去十多年来最晚的一次。尽管只晚两天,已引起诸多猜想。会议开得晚些,说明“许多事情还没有定下来”,这背后既表明了形势和问题的复杂性,也表明了中央政府的谨慎态度。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2012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方面意见。接着又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经济会议,让嗅觉灵敏者嗅到了许多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动向的新鲜气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定调。两次会议,时隔五天,都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的重要会议,已经可以看出翌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的12字排比句,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和密集讨论。12字方针中,“稳”字出现两次,中央高层对“稳”的期盼和看重,由此可见一斑。
中共中央政治局经济会议,定调2012年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被列为2012年重要的三项工作。
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三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四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五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经济下行已成定势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下行趋势,欧洲债务危机可能继续恶化。在外部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老路难以为继。为此,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尽快启动内需,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所在。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姚树洁说,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令人关注的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虽然中国经济规模已达世界第二,但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制约了进一步发展空间,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过热的、结构失衡的增长,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不利。中国应抓紧时间进行结构调整,将促进居民消费作为明年经济政策的核心。一旦能够有效刺激和发掘消费,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健康持久,对世界经济衰退的抵御能力也更强。
受内需不振、房地产调控和出口行业表现低迷的影响,加上两年前经济刺激政策效果逐渐消退,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处于放缓的区间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GDP增速分别为9.7%、9.5%、9.1%,低于前年1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1979年、2010年年均9.9%的高增速。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当月CPI增幅回落到4.2%的全年最低点,工业生产增速从10月份的同比13.2%下降至12.4%,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10月份的同比24.9%放缓至24.5%。
结合2011年各项经济指标,业界普遍认同: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趋势已成定局。“稳增长”主调已定,经济整体下行已无悬念。对于高速奔跑了数十年的中国经济列车,要降到什么车速才比较安全、明年货币政策收紧还是放松?比较集中的说法是: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在8%以上、9%以下。
中国经济增长低于10%,有人就惊呼不好,说什么“经济滑坡了”。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速适度下行,对整体经济是有好处的,有助于我们调整经济结构,有助于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十二五规划定的是:五年间GDP平均增幅7%,有的年头高一点,有的年头低一点,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应该允许经济增长有波动。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能重复过去一慢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热,一热就紧的怪圈。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会使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更加尖锐,不利于深化改革,影响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如果为了拉动经济,再搞一轮宽松政策,再搞一轮刺激经济,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中国经济的伤害更大。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吞咽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带来的苦果。对抗通货膨胀,其实是个痛苦的过程。
促进民生扩大内需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平衡。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着力扩大内需”放在2012年“四项着力”工作之首,明确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关于体现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有许多个版本。无论从哪一个版本看,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都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长期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专家说,由于数额巨大的灰色收入没有统计在内,加上官方的统计数据跟客观实际存在一定误差,事实上的基尼系数,肯定高于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的水平。
针对收入分配格局的严重失衡,直接导致了消费乏力、内需不振。消费的本质是分配问题,当前,必须要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增加中低劳动者收入,才可能提振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所谓促民生,振内需,就是要在切蛋糕时,多分给民众一些,民众手中有钱,消费才能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真正做到让居民收入增加的幅度与GDP增幅同步,收入分配制度是个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保证就业是确保居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保证就业,就需要为提供了绝大多数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去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萧条、国际需求萎靡、国内货币政策收紧、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佳。温州和鄂尔多斯等地,引发了部分中小企业破产、老板“跑路”等现象。
201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去年相比,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方向性调整,即通过结构性减税,减轻服务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负担。从今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将开展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试点。这一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减少企业税负。
中国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0万亿元的规模,从财力上看,现在正是结构性减税的良机。结构性减税,表面上来看:政府的收入减少了,但是企业的效益好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收入增加了,最终是全社会受益,中国经济反而发展了。
完善社保制度、提高覆盖面,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另一个有效措施。社保原本是通过再分配手段,来减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由于社保制度碎片化,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因不同身份享受不同的养老保险;覆盖面过低,真正需要社保的中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工,社保参与率仍然过低等因素,社保反而加大了收入差距,起到了逆调节的作用。
在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如何让老百姓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使中国经济获得可持续的增长,将考验中国政府的智慧和魄力。中央政府决定: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宏观调控,稳字当头,人们拭目以待。
2012年,中国宏观调控的总基调是什么?答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字当头调控宏观
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间,是过去十多年来最晚的一次。尽管只晚两天,已引起诸多猜想。会议开得晚些,说明“许多事情还没有定下来”,这背后既表明了形势和问题的复杂性,也表明了中央政府的谨慎态度。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2012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方面意见。接着又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经济会议,让嗅觉灵敏者嗅到了许多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动向的新鲜气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定调。两次会议,时隔五天,都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的重要会议,已经可以看出翌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的12字排比句,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和密集讨论。12字方针中,“稳”字出现两次,中央高层对“稳”的期盼和看重,由此可见一斑。
中共中央政治局经济会议,定调2012年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被列为2012年重要的三项工作。
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三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四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五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经济下行已成定势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下行趋势,欧洲债务危机可能继续恶化。在外部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老路难以为继。为此,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尽快启动内需,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所在。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姚树洁说,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令人关注的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虽然中国经济规模已达世界第二,但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制约了进一步发展空间,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过热的、结构失衡的增长,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不利。中国应抓紧时间进行结构调整,将促进居民消费作为明年经济政策的核心。一旦能够有效刺激和发掘消费,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健康持久,对世界经济衰退的抵御能力也更强。
受内需不振、房地产调控和出口行业表现低迷的影响,加上两年前经济刺激政策效果逐渐消退,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处于放缓的区间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GDP增速分别为9.7%、9.5%、9.1%,低于前年1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1979年、2010年年均9.9%的高增速。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当月CPI增幅回落到4.2%的全年最低点,工业生产增速从10月份的同比13.2%下降至12.4%,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10月份的同比24.9%放缓至24.5%。
结合2011年各项经济指标,业界普遍认同: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趋势已成定局。“稳增长”主调已定,经济整体下行已无悬念。对于高速奔跑了数十年的中国经济列车,要降到什么车速才比较安全、明年货币政策收紧还是放松?比较集中的说法是: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在8%以上、9%以下。
中国经济增长低于10%,有人就惊呼不好,说什么“经济滑坡了”。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速适度下行,对整体经济是有好处的,有助于我们调整经济结构,有助于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十二五规划定的是:五年间GDP平均增幅7%,有的年头高一点,有的年头低一点,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应该允许经济增长有波动。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能重复过去一慢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热,一热就紧的怪圈。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会使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更加尖锐,不利于深化改革,影响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如果为了拉动经济,再搞一轮宽松政策,再搞一轮刺激经济,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中国经济的伤害更大。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吞咽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带来的苦果。对抗通货膨胀,其实是个痛苦的过程。
促进民生扩大内需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平衡。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着力扩大内需”放在2012年“四项着力”工作之首,明确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关于体现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有许多个版本。无论从哪一个版本看,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都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长期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专家说,由于数额巨大的灰色收入没有统计在内,加上官方的统计数据跟客观实际存在一定误差,事实上的基尼系数,肯定高于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的水平。
针对收入分配格局的严重失衡,直接导致了消费乏力、内需不振。消费的本质是分配问题,当前,必须要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增加中低劳动者收入,才可能提振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所谓促民生,振内需,就是要在切蛋糕时,多分给民众一些,民众手中有钱,消费才能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真正做到让居民收入增加的幅度与GDP增幅同步,收入分配制度是个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保证就业是确保居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保证就业,就需要为提供了绝大多数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去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萧条、国际需求萎靡、国内货币政策收紧、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佳。温州和鄂尔多斯等地,引发了部分中小企业破产、老板“跑路”等现象。
201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去年相比,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方向性调整,即通过结构性减税,减轻服务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负担。从今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将开展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试点。这一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减少企业税负。
中国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0万亿元的规模,从财力上看,现在正是结构性减税的良机。结构性减税,表面上来看:政府的收入减少了,但是企业的效益好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收入增加了,最终是全社会受益,中国经济反而发展了。
完善社保制度、提高覆盖面,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另一个有效措施。社保原本是通过再分配手段,来减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由于社保制度碎片化,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因不同身份享受不同的养老保险;覆盖面过低,真正需要社保的中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工,社保参与率仍然过低等因素,社保反而加大了收入差距,起到了逆调节的作用。
在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如何让老百姓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使中国经济获得可持续的增长,将考验中国政府的智慧和魄力。中央政府决定: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宏观调控,稳字当头,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