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蓦然回首2011年,幸福的生活来自于少交税,中国的税负水平太高了。有人说:现在90%的民营企业不偷税漏税可能会倒闭,民营企业靠逃税为生。这并非危言耸听,更非鼓励企业主想方设法偷税漏税,而是反证民营企业税负过重的严峻现实。中小微企业税负有多重?为什么中小企业“做梦都盼望减税?”有什么办法让民营企业不要靠逃税生存?
减税是中小企业奢望
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11年,无疑是实业家老板的心脏备受考验的一年:用工荒、用钱荒、地下钱庄、民间借贷风波、“跑路潮”……实体经济难做、实体经济“空心化”之声屡屡传来。“不偷税漏税九成企业可能会倒闭”的言论,是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得出,显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依法纳税是企业的应尽义务,偷税漏税无疑是违法行为;假如非偷税漏税就不能换取生存空间,偷税漏税就多了一份悲壮的无奈。事实上,不仅是税负沉重,而且融资难题并肩凸显。当银行老总都对漂亮的银行利润表感到“汗颜”时,处处可闻的却是实体经济的悲戚之声。
税负的沉重,到了民营企业面临倒闭的程度,未来税收增长势必成为“无皮之毛”,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社会安定等问题,随之接踵而来。温州龙湾区一家制鞋企业的老板,他去了一趟广州出差,仅4天后回来就发现,所在的龙湾区旅游局局长自杀身亡了;鞋业老板还发现,身边又逃跑了6位熟悉的企业主朋友。
这些事情,表面上是涉及民间的高利借贷,背后折射的却是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员工资涨价,融资的成本在继续上升,税负沉重,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锐减。
现在企业真的很难做,一年比一年差多了。让人明显感觉到:内销和外销都不理想,做零售的老板吆喝到死,东西也没有人买。市场上基本没什么生意,酒店也没什么生意,娱乐场所更没什么生意。这是温州的现状。
温州市一位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说:“前段时间,专门组织了一次会议,会议要求大家做好企业倒闭现象出现的准备。过年前后,会一直倒下去,基本上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唯一较好的出路,或许就剩下减税了。
逃税实在也出于无奈
2011年1-6月份,全国完成的5.2万亿财税收入中,来自各类纳税人的份额是:国有企业14.1%、集体企业1.0%、股份合作企业0.5%、股份公司46.3%、私营企业10.2%、涉外企业20.5%、其他7.4%。
该组数据揭露的基本事实是:在当前中国,90%以上的税收收入,来自于企业法人的缴纳;只有不足10%的税收,来自于自然人居民缴纳。另有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去了企业总数99%,贡献了中国60% GDP、50% 税收、80% 城镇就业。
北京一家典型的文化类中小企业,在一般情况下,大约要缴纳税项:增值税、营业税、文化事业建设费、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车船税等。以2010年为例,该文化企业总收入3000万元,税前利润率大约13%,约为390万元,扣除所得税100万元,净利润率在10%左右,即290万元。全年应缴税额在355万元左右,扣除增值税退税45万元,实际税负310万元,高于净利润。
这种情况,显然要比浙江的那些中小型制造性企业好许多。若严格按照纳税标准缴纳,中小制造业一分钱都没得赚。现在的中小企业,所有的税收没有一个交齐的。浙江安吉县一位家具企业的老板,他感觉负担最重的是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不管是工厂生产还是不生产,工厂所占的土地使用税必须缴纳,基本上按地段来征收,平均每年每平米8-10元,企业面积越大,使用税缴得越多。
一家家具厂,每年产值在5000万元左右,毛利润率以10%计,每年大约在500万元,200万元的土地使用税,要从利润当中拿出来,还剩下300万元。除去其他的全部税费,工厂的净利润不会超过2%,大约只有100万元。2-3%,是浙江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一个普遍利润。还必须得逃税,全部交齐的话,连本都保不住,哪有这么高的利润?
企业的做法是,产值尽可能少报。在生产过程中,像购买原材料那样的一些流通环节,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基本不开发票,以利降低成本,达到少缴增值税目的。17%的增值税,是制造业税负的又一大块,企业主一般会从黑市购买进项税发票进行抵扣,尽量少开、不开销项发票,达到少缴增值税目的。
税收“减负”期待已久
税收体制如果不改,倒闭或破产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失业率会越来越高。同样税制,不同待遇,在偷逃、避税这个问题上,财务制度较为规范的公司显然要好些。因此,他们或许能更客观地反映中国企业的税负水平。
事实上,中国的中小企业,除了法定的税赋之外,还要承担各种额外的收费和罚款。国务院为了制止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乱摊派,确实做了减轻中小企业的非税负担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任组长,监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等逾10个部门的副部级官员担任成员的“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减负”行动的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地方执行的效果仍有待检验。有人预测:如果不能切实降低小微型企业的税负,杜绝政府各行政机构和行政性事业机构的各种收费和罚款,未来两年将更加困难。
融资难、税负重一直是小微企业被拿捏的“命脉”。尽管随着扶持小微企业“国九条”发布,我国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又迎来3年内免征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利好消息。目前的减税政策,只能降低少部分企业生产和融资成本。专家建议,一方面,应增加更多的实际性减税措施,逐步触及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大税种,另一方面可通过放开金融市场等方式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空间。
在企业主看来,这些优惠政策仍然只是杯水车薪。不少企业主担忧:国务院即使有了好的政策,也会遇到地方财政税收部门、银行部门、政府各收费性的行政及事业机构的强烈抵制。就这点政策,能否落实到位,还是一个悬念。
拯救困顿要多策并举
中小微企业非正常倒闭,有多害,无一利。企业主受伤了,急于就业的年轻人心慌了,国家税收也减少了。哲人说得好,“征税的艺术就像从鹅身上拔毛,既要多拔鹅毛,又要少让鹅叫。”如果只关心拔多少鹅毛,没有考虑鹅叫声,更不考虑是不是合理拔鹅毛,非常危险又不负责任。拯救民企困顿,需要多策并举。
积极减税。目前企业各项税负偏高,收费名目繁多且混乱,90%的企业不得不依靠偷逃税负,换取些许生存的空间。美国政府部门,积极帮助小企业成长,为其提供资金通道并削减税收;为企业家举行融资论坛,与政府高层和投资者共商融资渠道;推动区域性的创新集群,加速技术的商业化。所有这些,无非是尽快使中小企业步入正轨,实现多赢。
公平对待。许多企业主反映,银行放贷利息偏高,放给大企业是基准利率,放给中小企业还要上浮,上浮的幅度高达20-30%。银行嫌贫爱富、嫌小爱大、厚彼薄此、委实傲慢。中小企业需要公平环境,银行应该一视同仁。
适当扶持。与国字号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中小企业单打独斗,无法享受优惠政策,它们起点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这就更需要政府多扶持。对于利润率低的企业,政府可以对“四险一金”实行财政缴款,或者部分由财政缴款。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提高了职工的实际收入水平。
约束权力。地方政府面对税收压力,增添民营企业家更多压力,以捐款等各种不同方式,逼得很多民营企业家都跑掉了。这不是虚妄之谈,政府职能部门把企业当做“唐僧肉”,热衷于利用权力寻租,中饱私囊。这些或明或暗的市场机制,让中小企业成为各方都想抢咬一口的“唐僧肉”。
从中国经济的大处着眼,中小民营企业确实令人瞩目:它们不仅贡献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在中国就业员工里,至少有60%的人在中小企业中打工,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约80%左右,都是靠中小企业来安排消化。从解决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角度来说,就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而言,中小企业都是实现“国强民富”的支柱力量。
眼下正在快马加鞭地实施结构性减税、金融信贷定向支持。更重要的是:真正赋予中小企业公平的市场地位,为它们创造健康和公正的行政审批、行业准入、市场竞争环境,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活下来、发展起来。民营企业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还有多少人会靠逃税生存?
减税是中小企业奢望
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11年,无疑是实业家老板的心脏备受考验的一年:用工荒、用钱荒、地下钱庄、民间借贷风波、“跑路潮”……实体经济难做、实体经济“空心化”之声屡屡传来。“不偷税漏税九成企业可能会倒闭”的言论,是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得出,显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依法纳税是企业的应尽义务,偷税漏税无疑是违法行为;假如非偷税漏税就不能换取生存空间,偷税漏税就多了一份悲壮的无奈。事实上,不仅是税负沉重,而且融资难题并肩凸显。当银行老总都对漂亮的银行利润表感到“汗颜”时,处处可闻的却是实体经济的悲戚之声。
税负的沉重,到了民营企业面临倒闭的程度,未来税收增长势必成为“无皮之毛”,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社会安定等问题,随之接踵而来。温州龙湾区一家制鞋企业的老板,他去了一趟广州出差,仅4天后回来就发现,所在的龙湾区旅游局局长自杀身亡了;鞋业老板还发现,身边又逃跑了6位熟悉的企业主朋友。
这些事情,表面上是涉及民间的高利借贷,背后折射的却是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员工资涨价,融资的成本在继续上升,税负沉重,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锐减。
现在企业真的很难做,一年比一年差多了。让人明显感觉到:内销和外销都不理想,做零售的老板吆喝到死,东西也没有人买。市场上基本没什么生意,酒店也没什么生意,娱乐场所更没什么生意。这是温州的现状。
温州市一位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说:“前段时间,专门组织了一次会议,会议要求大家做好企业倒闭现象出现的准备。过年前后,会一直倒下去,基本上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唯一较好的出路,或许就剩下减税了。
逃税实在也出于无奈
2011年1-6月份,全国完成的5.2万亿财税收入中,来自各类纳税人的份额是:国有企业14.1%、集体企业1.0%、股份合作企业0.5%、股份公司46.3%、私营企业10.2%、涉外企业20.5%、其他7.4%。
该组数据揭露的基本事实是:在当前中国,90%以上的税收收入,来自于企业法人的缴纳;只有不足10%的税收,来自于自然人居民缴纳。另有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去了企业总数99%,贡献了中国60% GDP、50% 税收、80% 城镇就业。
北京一家典型的文化类中小企业,在一般情况下,大约要缴纳税项:增值税、营业税、文化事业建设费、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车船税等。以2010年为例,该文化企业总收入3000万元,税前利润率大约13%,约为390万元,扣除所得税100万元,净利润率在10%左右,即290万元。全年应缴税额在355万元左右,扣除增值税退税45万元,实际税负310万元,高于净利润。
这种情况,显然要比浙江的那些中小型制造性企业好许多。若严格按照纳税标准缴纳,中小制造业一分钱都没得赚。现在的中小企业,所有的税收没有一个交齐的。浙江安吉县一位家具企业的老板,他感觉负担最重的是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不管是工厂生产还是不生产,工厂所占的土地使用税必须缴纳,基本上按地段来征收,平均每年每平米8-10元,企业面积越大,使用税缴得越多。
一家家具厂,每年产值在5000万元左右,毛利润率以10%计,每年大约在500万元,200万元的土地使用税,要从利润当中拿出来,还剩下300万元。除去其他的全部税费,工厂的净利润不会超过2%,大约只有100万元。2-3%,是浙江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一个普遍利润。还必须得逃税,全部交齐的话,连本都保不住,哪有这么高的利润?
企业的做法是,产值尽可能少报。在生产过程中,像购买原材料那样的一些流通环节,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基本不开发票,以利降低成本,达到少缴增值税目的。17%的增值税,是制造业税负的又一大块,企业主一般会从黑市购买进项税发票进行抵扣,尽量少开、不开销项发票,达到少缴增值税目的。
税收“减负”期待已久
税收体制如果不改,倒闭或破产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失业率会越来越高。同样税制,不同待遇,在偷逃、避税这个问题上,财务制度较为规范的公司显然要好些。因此,他们或许能更客观地反映中国企业的税负水平。
事实上,中国的中小企业,除了法定的税赋之外,还要承担各种额外的收费和罚款。国务院为了制止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乱摊派,确实做了减轻中小企业的非税负担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任组长,监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等逾10个部门的副部级官员担任成员的“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减负”行动的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地方执行的效果仍有待检验。有人预测:如果不能切实降低小微型企业的税负,杜绝政府各行政机构和行政性事业机构的各种收费和罚款,未来两年将更加困难。
融资难、税负重一直是小微企业被拿捏的“命脉”。尽管随着扶持小微企业“国九条”发布,我国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又迎来3年内免征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利好消息。目前的减税政策,只能降低少部分企业生产和融资成本。专家建议,一方面,应增加更多的实际性减税措施,逐步触及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大税种,另一方面可通过放开金融市场等方式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空间。
在企业主看来,这些优惠政策仍然只是杯水车薪。不少企业主担忧:国务院即使有了好的政策,也会遇到地方财政税收部门、银行部门、政府各收费性的行政及事业机构的强烈抵制。就这点政策,能否落实到位,还是一个悬念。
拯救困顿要多策并举
中小微企业非正常倒闭,有多害,无一利。企业主受伤了,急于就业的年轻人心慌了,国家税收也减少了。哲人说得好,“征税的艺术就像从鹅身上拔毛,既要多拔鹅毛,又要少让鹅叫。”如果只关心拔多少鹅毛,没有考虑鹅叫声,更不考虑是不是合理拔鹅毛,非常危险又不负责任。拯救民企困顿,需要多策并举。
积极减税。目前企业各项税负偏高,收费名目繁多且混乱,90%的企业不得不依靠偷逃税负,换取些许生存的空间。美国政府部门,积极帮助小企业成长,为其提供资金通道并削减税收;为企业家举行融资论坛,与政府高层和投资者共商融资渠道;推动区域性的创新集群,加速技术的商业化。所有这些,无非是尽快使中小企业步入正轨,实现多赢。
公平对待。许多企业主反映,银行放贷利息偏高,放给大企业是基准利率,放给中小企业还要上浮,上浮的幅度高达20-30%。银行嫌贫爱富、嫌小爱大、厚彼薄此、委实傲慢。中小企业需要公平环境,银行应该一视同仁。
适当扶持。与国字号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中小企业单打独斗,无法享受优惠政策,它们起点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这就更需要政府多扶持。对于利润率低的企业,政府可以对“四险一金”实行财政缴款,或者部分由财政缴款。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提高了职工的实际收入水平。
约束权力。地方政府面对税收压力,增添民营企业家更多压力,以捐款等各种不同方式,逼得很多民营企业家都跑掉了。这不是虚妄之谈,政府职能部门把企业当做“唐僧肉”,热衷于利用权力寻租,中饱私囊。这些或明或暗的市场机制,让中小企业成为各方都想抢咬一口的“唐僧肉”。
从中国经济的大处着眼,中小民营企业确实令人瞩目:它们不仅贡献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在中国就业员工里,至少有60%的人在中小企业中打工,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约80%左右,都是靠中小企业来安排消化。从解决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角度来说,就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而言,中小企业都是实现“国强民富”的支柱力量。
眼下正在快马加鞭地实施结构性减税、金融信贷定向支持。更重要的是:真正赋予中小企业公平的市场地位,为它们创造健康和公正的行政审批、行业准入、市场竞争环境,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活下来、发展起来。民营企业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还有多少人会靠逃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