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在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关键字:中学数学;情感教育;学习效率
  
  情感是教育的前提,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必需的,也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进行中学数学情感教育提出几点个人的见解 。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教育是针对目前教育中重视认知、理性,忽视情感状况而提出来的,它包括:在教育中关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以及使用情感因素使教育成为更好的教育,更人性化的教育。它关注教育过程 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性和逻辑性的学科,虽然学生对于文化知识能够掌握,但是由于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教育缺失,学习创造力和探究精神缺乏,易感到学习枯燥无味,甚至会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他们的学习心态和心理现状让人堪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和审美素质。实践表明,教师重视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协调发展。
  二、情感教育原则
  1、激发性原则。利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 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情感。
  2、 感化性原则。情感教育的又一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感染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他人,使之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和他相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地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差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及时表扬,使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
  2、做好数学知识向教育形态的转化,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力。教师就要做到:一方面,能够“吃透教材”,善于对课本上的数学,从各个侧面加理解其数学内容,而且能抓住方法论因素;不仅能清楚地理解结论和证明,而且能追求知识的生长过程,做返璞归真的工作,了解它承载有哪些能进行感情教育的材料。总而言之,就是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何由以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善于做“转化”工作。由于数学知识由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大致要经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两个阶段。
  3、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1)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饱满的情怀、真挚的爱抚去对待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产生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的效应。(2)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 深厚的教育科学素质和高水平
  的讲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3)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 ,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只有德才兼备,以人教人,集朋友、导师、楷模于一身,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课堂气氛宽松,火热的思考,活跃的思维,常常喷射出创新的智慧火花,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学生常在笑声中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正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
  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这正是教学情感教育的显著效果。
  4、合作学习满足情感需求。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探讨,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合作中表达与交流,具有合作精神,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合理分工、民主意识、团队精神决定了合作有效性的达成度。因此,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沟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满足学生展示 自我的情感需求。
  当然,数学合作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中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还要注意在广泛的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里,让他们充分自主合作,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本身和教学方法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不可或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勇君。浅谈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米世彦。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3]梁杏萍。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4]马春山。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
  [5]刘晓宝。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
其他文献
期刊
胚泡着床是成功妊娠的第一步,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其详细分子机理还不清楚。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是胚泡着床成功的关键,其形成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传统的单基因研究模式限制
摘要:灵活应用辗转相除法、分解质因数法、求差法、求余数法,能迅速准确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对于分数的约分非常有用,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关键词:最大公因数;约分;辗转相除法;分解质因数法;求差法;求余数法    最大公因数就是几个数公有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为学习分数的约分打基础。约分在分数的计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熟练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提高计算的
摘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生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
心理学家认为:学会保持最佳心境,就能自由自在地畅游与社会和生活的海洋中。我认为,如果学生能够保持最佳心境,就能在学习中畅游。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这是能够学好知识的重要条件。心境愉快和思维紧张是辨证的统一体,二者如果进行最佳组合,学生必将取得高效的学习结果。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
期刊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是一个现代数学教师常常研究的课题。特别是新形式下、新课程标准下,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数学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让数学课充满生机,提高效率。现代的数学教学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部分教师思想上还有误区,那就是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
期刊
目的  1.本研究观察成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大鼠后扣带回突触体相关蛋白25的表达水平。  2.研究左甲状腺素钠(L-T4)与多奈哌齐(DON)联合治疗对突触体相关蛋白25(Synapto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此外,还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学习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在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因此,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  一、创设活动,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