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字解析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总是通过一些情感活动来形成某种“感”。“感”可以从与实物或虚物的接触中形成;也可以在与一些抽象物的关联中形成。“感”是与知识、能力相区别的另一种心理品质,是人的骨子里的东西。而这种对人的道德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骨子里的东西就是素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获得那种骨子里的东西,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或者让他们有更大可能成为某种“家”的那种特别优秀的“感”。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骨子里东西的充实和完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历史感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宝贵的。对于人生,感是品格、担当,是使命、力量,更是一种丰富。灵感加善感,才是巨大的力量。
  
  [关键词]“感”;心理品质;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3-0107-05
  
  用感字可以有两类造词。感动、感受、感应、感觉、感悟、感叹、感知……这一类是指人的认识和情感活动,以感字来修饰这些活动。这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活动,以感情的展现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另一类组词是:美感、好感、厌恶感、自卑感、自豪感、责任感……这一类所说的是人的种种不同类别的情感本身,而不是指活动。它们可能是某种相关情感活动的结果,但不是指活动。
  实际表现在一个人身上,则常常是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活动而形成某种情感。例如,通过感应、感悟获得美感,通过感知、感受获得责任感,等等。
  人们也就总是通过一些情感活动来形成或培养某种“感”的,有意或无意的。
  当然,情“感”可以分为比较健康和比较不健康的,也有无所谓健康不健康的。当说到“感”的形成和培养时,为确定起见,在我们这里的讨论中约定为培养那种比较健康的“感”。
  存在着那种教育,以为教育就是展开认识活动,并通过认识活动来获得知识。其实,对教育的这种理解是有很大缺陷的。下面我们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感”的类别
  人可以产生许多“感”。
  打球打得娴熟了,运球、传球、投球都十分自如了,甚至球在手上(如篮球一类)能玩出花样来,这时,或者别人说你很有球感了,或者自己就明白自己的球感不错了。
  唱歌、弹琴可以产生乐感。
  说话、朗诵可以产生语感。
  常在水中游泳可能会有较好的水感。
  “感”,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类是从与实物的接触或交往中形成的,如球感;另一类也是与物打交道,但此物并非实体,称之为虚物吧,如乐感;还有两类是在与一些抽象物的关联中形成的,一类是与道德相联的,一类是与审美相联的。
  第一类如球感、水感、手感等。手感也有不同的情况。例如,有的人用手去触摸某物表面就立即辨别得出其光滑或粗糙的程度;有的人从大块猪肉上砍下一块来用手掂掂就能说出它的重量来,手感很好。
  第二类如语感、乐感、数感、方向感、空间感等。数,并不是实物,但也还算一个具体对象,故称虚物。同一个数,对不同人其感觉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28,在有的人看来,它不过就是一个数吧,但在有的人看来它很完美,它的所有因数之和正是它自己;又如1729,它不过也只是一个数,但在有的人看来,它奇妙非凡,它可用两种方式表示成为两数立方和:103+93,123+13。这就是数感上的差异。
  第三类是与道德、责任相关联的,如愧疚感、亏欠感、自豪感、成就感、责任感、历史感、紧迫感等。人对自己承担的使命的感受是不同的,只有在这种感受达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时才生成某种“感”。不同的人面对的对象可能是不同的,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市长面对的是市民。他们形成的“感”也就会有所不同。当然,面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的感受也可能不一样。比如,所有的人都面对历史吧,但有多少人生成了一种历史感呢?
  第四类是与美学或价值判断以及自我审视相关联的,如美感、观感、好感、满足感、失落感、自卑感等。好感不一定只是由美而产生的,还可能有意义标准、价值标准的影响。与好感相对的就是厌恶感。至于观感,情况也不一定只是美学因素起作用,甚至也不一定只是视觉在起作用,一般都还可能有其他因素的作用。
  有些感,如美感,虽归为第四类,但美感的产生也很可能与某些实物、虚物及其他非物相关联。不过,附载于这些物与非物之上的美学因素在这里起主要的基本的作用。
  
  二、“感”的性质
  
  人的心理活动是多样的、复杂的、流动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也是多样的、复杂的。
  尽管心理活动大致上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但仅就认识活动而言又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例如直觉的,逻辑的;发散的,聚合的;分析的,综合的;归纳的,演绎的……认知活动丰富多样。
  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实际进行的心理活动往往不是单一的某种认知或某种情意活动,而是综合展开的,只是综合的状况和程度一般会不一样。
  多种心理活动也就结出多种的果实。例如,主要由于认知而获得知识,主要由于情感活动而形成某种“感”(感受、感悟……),主要由于意志活动而生成某种毅力、韧性……这些获得,这些果实,便叫做心理品质。
  已获得的知识、情感、毅力等似是一些凝结下来的果实。其实,除此而外,还可能有其他获得,例如获得能力。能力就不是凝固的,而是能动的,能动的心理品质。
  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做同一工作,即使做同一工作的同一个人,其能力通常也可能是多方面的。尤其一般并不只有认知能力,例如还有意志力,又例如,对情感的调节与控制也是一种能力,但这并不属于认知能力,虽可能与之有关,正如认知能力也可能与情意有关一样。认知能力本身也不只包含单一的因素。
  以上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感”的性质,它既不是指知识,又不是指能力,而是与知识、能力相区别的另一种心理品质。“感”是心理活动的结晶之一,“感”是某类心理活动中形成的某种心理品质。
  比如说责任感,这是对自己担任的使命所发生的心理倾向,但它不是指完成这项使命的能力,更不是指有关这项使命的知识。这种责任感强烈,就极有可能促进自己去增进有关的知识和提高有关的能力;反之责任感不强,有能力、有知识也不一定努力发挥出来。如果说要很好地完成这项使命的话,知识、能力和责任感都是重要的。这三种心理品质都是不可缺少的,而责任感在一定意义下更重要,“感”的作用更重要。
  心理品质常常是综合表现且综合发挥作用的,但我们又可通过思辨将它们分别开来,其中便有“感”。
  与不同的任务和使命相关联的,还有一些相关的“感”也是很起作用的。责任感、紧迫感只是“感”的某个方面。从“感”的不同类型可以看到它们不同的性质。故而,关于“感”的性质也还需要结合不同类型去理解。
  
  三、“感”的意义
  
  责任感、使命感这一类“感”的意义是容易理解的。意义重大的东西通常并不容易获得。使命感从哪里来呢?怎么会让自己产生一种使命感的呢?
  我们还可说到历史感,那历史感又从哪里来呢?假若自己对历史知之不多,那历史感又怎能产生呢?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还有人类文明史几千年,更有人类史数百万年,有地球史数十亿年,有宇宙史百多亿年,面对着这些历史,我们又产生怎样的历史感呢?
  面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是因其创造的灿烂文化而产生自豪感,还是因其充满坎坷而产生悲壮感呢?是因为五千年沧桑巨变而生成一种崇敬感,还是因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而生成一种变革的紧迫感呢?民族的昨天又是与它的今天、明天关联着的,我们也处在一个历史环境之中,这能让我们也产生一种对未来历史(由今天而展开的历史)的使命感吗?这种使命感不正是与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相连的吗?这种“感”不是可合称为历史使命感吗?
  显然,来之不易的“感”也特别珍贵,其意义也特别重大。中小学要学习历史,常常是通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高年级,到了大学,还要继续学习历史,常常是学习专门史,各色各样的专门史。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过程,应当也是那种来之不易的历史感的培养过程。
  是历史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历史呢?有一种哲学,认为是历史创造了人。其实,是人创造了历史,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一是人类史、人类文明史肯定是人创造的;二是其他历史,例如地球史,地球存在的历史显然比人类史悠长得多,但谁才知道地球存在了45亿年呢?谁才知道这45亿年之中地球是如何演变的呢?是人,并且由人将其写下。地球无意地创造了事实,人有意地写下了事实,并且发现了事实背后的许多东西(诸如规律之类),是人写下了地球史。
  在同一项工作中的人,责任感不一定是一样的。责任感为何不一样呢?责任感是如何生成的呢?
  在同一桩事业中的人,使命感不一定是一样的。使命感为何不一样呢?使命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面对同样的历史,产生的历史感也不一定是一样的。历史感又为何不一样呢?为何有的人有历史感,有的人没有呢?为何有的人就把一种历史责任或使命自觉担当在自己肩上了呢?
  这里说的道德感、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大都是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它们的意义的。其实,还有一些“感”可以主要是从人自身的意义来看的,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并且是基础的、基本的方面。
  四、素质教育问题
  有些道德标准,认识起来并不很难。例如,不能侵害他人利益。这个“他人”可以是具体的张三、李四,也可以是国家、社会等。这其中的道理还有多少可讲的呢?很容易明白。比较难懂的是关于道德的形而上问题,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要去知晓的。
  人们有时也偶然损害了他人利益,然而,一旦得知之后,便后悔、便脸红,有羞愧感。但也可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损害了国家的、人民的利益之后,不再脸红、不再忏悔,没有了羞耻感。例如眼下常见的贪官们。他们是因为认识水平不高吗?是因为不懂得人民的利益是不可侵害的吗?他们的问题就出在没有了“感”,没有了羞耻感。他们已经寡廉鲜耻了。
  有些人开始时可能还能脸红,在把手伸向国库时还心跳加速,渐渐,他们就“脸不变色心不跳”了。这就是在“感”逐渐丧失的同时意志也丧失了,他们的意志已经不能指挥自己的手不要伸出去了。
  只涉及知识的认识,还只能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感”这是一种骨子里的东西了。对于人的道德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正是这类骨子里的东西。内在的东西,骨子里的东西,这就是素质。
  对于知识,也还要看掌握的深度。例如,大家都认识“语”、“信”这些字,但有的人不只是认得,还能有更多的感悟。“语”字,吾之所言也;“信”字,人之言而有诚也……认识越深,意味着越容易出现另一些感悟、感觉。这里,就可以说是生成了一种语感。这也是骨子里的东西了。一般人都认识的字,在有的人看来就不只是认识,而是还有更多的感悟;区别不在都认得,而在一个“感”字上,在所形成的那种骨子里的东西上。后者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语感不只表现在识字上。有的人,能够望字生义,念起来字正腔圆,朗诵起来抑扬顿挫,著述时字斟句酌,遣词措意,从口头到书面表达都流畅爽口,自成风格……这一切所表现的就是很好的语感。这也是骨子里的东西,但它主要是完善了自身,并由此也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有的人说话比较中听,有的人则不太中听,这往往与语感有一定关系。
  几乎人人都能唱歌,至少是能哼那么几句。但是说到乐感,那就大不一样了。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最基本的就有节奏感、旋律感,并能够从曲调里感受到波涛汹涌、山川壮丽以及人的喜怒哀乐和无限遐想,或随之心潮澎湃,或随之翩翩起舞,或随之引吭高歌,或随之震怒、悲伤、欢笑……感同身受。
  语感,乐感、美感等这都是人自身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乐感、语感、美感、数感……就是人对自身的完善。
  不难理解,语言学家比一般人有更好的语感,数学家比一般人有更好的数感,音乐家比一般人有更好的乐感,运动员比一般人有更好的球感、手感或水感,驾驶员比一般人有更好的方向感,建筑师比一般人有更好的空间感……他们或因为有某种特别优秀的“感”而成为“家”,或在成为“家”的过程中而获得了某种特别优秀的“感”。这至少说明,“感”对于杰出人才的出现和成长是十分珍贵的。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获得那种骨子里的东西,就是完善对于他们来说是真正属于自身的东西,是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或者让他们有更大可能成为某种“家”的那种特别优秀的“感”。
  知识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而且需要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包括某些专门且高深的知识,进而发展能力。但是,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骨子里的东西的充实和完善。例如这里所特别讨论的那种“感”的获得和形成。
  人在不同的活动领域可能获得一些特殊的“感”,发展某种特殊的心理品质。但共同的是面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同胞,面对历史,面对过去和未来,因而,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历史感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宝贵的。
  教育既关心一些特殊的方面,亦必关心对每个人的成长都十分重要的共同的方面。尽管有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但素质教育是大家都需要去关心的。
  教育关心那些骨子里的东西,说到底,就是关心人本身。因而,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特别关注人本身的教育。尽管教育也关心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但这一切都有赖于人的发展。所以教育关注到了人的发展本身,也就是关注到了根本。有人觉得素质教育很抽象,不好理解,其实,它也很具体,不难理解,素质教育就是关心人自身的发展、关心属于人的骨子里的东西的那种教育。所以,素质教育不是一种表面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它很可能自发地存在着,但人们总希望它普遍而自觉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活动之中。
  五、关于灵感与善感
  灵感不也是一种“感”吗?但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感”是有所不同的。灵感属于思维的范畴,并不属于情感之列,它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具有突发性、独特性、创造性,并且它只属于那些勤思善思的人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感”一般是锤炼的结果,有所相同的是,灵感也是经过锤炼的,灵感并不光顾思想懒汉。
  灵魂是创造活动中最宝贵的心理活动。一般的感情可以获得逻辑,灵感则让人们获得直觉。开拓性创造正有赖于直觉,一般的教育就能帮助学生获得逻辑;优秀的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在获得逻辑的过程中同时发展直觉能力。
  再回头来说一下情感的“感”。有时,我们用“多愁善感”来形容某些人。这似是一个消极用语,其实也有积极意义,这表明这些人的情感世界的丰富的一面。
  在知识上,有丰富与贫乏之分;在情感上,也有丰富与贫乏之分。
  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沉思内敛;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老成持重;有的人侃侃而谈,有的人寡言少语……这些方面可称之谓性格上的差异,并不能说前一类人的情感丰富而后一种人贫乏。
  由前面的论述就已经可以知道,人的情感世界是越丰富越好。不仅是善感,而且还有勇感的问题,例如有敢去爱,敢去恨的问题。
  
  对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是很可怕的,但什么事情都有动于衷也是问题,后者就是情感的稳定性问题。
  在思维上,有品质优劣之分;在情感上,也有品质优劣之分。
  对于知识,主要在习得;对于思维,则尚需训练;对于情感,则还要锤炼。
  我们面对的是如此丰富的知识,如此多样的思维,如此美妙的情感,足见教育工作需要多么细腻,多么精致,而教育工作者又该有多么艰辛啊!
  对于人生,感是一种品格,感是一种担当,感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力量,感是一种丰富。
  人们很喜欢培根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只有这一句还是很不够的。情感也是巨大的力量,而且,知识只有渗透在浓浓的情感之中,才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也可以说,灵感加善感,才是巨大的力量。
  
  
  
  Analysis on the word “Sense”
  
  ZHANG Jia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
   Human always forms a sense by some emotional activities. “Sense” can be shaped in the contact with material object or virtual object, it can also be shaped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some abstraction. “Sense”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different from knowledge and capacity. Basically, quality education is to help student to enrich their emotional world or to attain that special excellent sense. Knowledge is indispensable, whil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improve quality. The senses of morality, responsibility, mission and history are important for everyone. Sense is a kind of richness over character, mission and power. Inspiration together with a sense of kindness is tremendous force.
  
  
  Key words:sens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quality; education
  (责任编辑 黄建新)
  
  
其他文献
1.澳大利亚  1981年,弗雷泽保守党政府仅仅通过宣布30所高级教育学院或者合并,或者不再接受联邦资金,取消了咨询过程,这一命令主要是一种节省费用的举措。到1983年,除了四所指定的院校外所有的学院均已合并。[p21]  1988年7月,白皮书《高等教育:政策陈述》出版,……主要集中讨论了来自更大组织单位的行政效率。……紧接着的大量机构合并,使1987年前的19所大学和44所高级教育学院下降至3
期刊
[摘要]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学校和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投身到格物致知那绵延不绝的追求行动之中。一种理想的格物致知教育生活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在创造知识中进步,学校在传播知识中发展,个人在识
期刊
[摘要]伯克利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道格拉斯教授从历史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构成伯克利的质量保障体系的院校认证、专业认证、项目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术评议会的机制与功能,提出:院校质量保障的关键是建立推进质量改进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伯克利的卓越之道就在于,伯克利有比其他院校更悠久的项目评价历史和更有活力的学术人事过程,而且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追求全面卓越的质量文化。同时,完美的质量保障不仅与自治、
期刊
[摘要]一所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大学,正是一所不断忧虑和看到自己危险的大学,没有这种忧虑可能就成不了优秀的大学。大学忧虑包括外部环境和自身两方面的原因。大学不是商业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不是军事机构,大学就是大学自己。大学忧虑社会环境的同时,要始终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大学决不能做的”。那些大学所忧虑的事项或者对象,正是大学忧虑的原由。当忧虑的大学不再忧虑时,大学已不再是大学;当忧虑的民族不
期刊
摘要:拔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使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数据,以山东大学泰山学堂作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案例,将该计划作为一项院校教育改革实践,基于学生视角分析学习过程中的四大要素——课程、教师、学生、学习环境,考察现行培养模式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学堂的课程严格要求程度较高,课程认知目标需进行更科學、更合理的建构;学堂学生在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能力是今日大学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推进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内在动因。基于对中国南京大学与韩国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和比较,可以发现,两校本科生在全球化理解能力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全球化交往能力上,南京大学低年级本科生要显著强于首尔大学,但在高年级阶段,这种差异并不存在。而就全球化经历的比较来看,首尔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全球化学术经历和交往经历,要更加丰富和充裕。聚类分析和
期刊
[摘 要]我国高校内部教育评价活动既有助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也产生了一些冲突。从组织管理的视角来看,这些冲突可以部分地运用官僚行为理论来进行归因及治理对策分析。高校内部教育评价中的冲突缘于控制与反控制、监控与执行以及惰性力量与变革力量之间的互动,而最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利益之争。评价的管理者与被评者之间、实施者与被评者之间以及被评者相互之间均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利益博弈。冲突的解决可从寻求共识和协调利益两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教育观。首先,通过分析大学与经济的关系,认为大学不是经济的产物,大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依托经济,并不依赖经济;相反,经济越来越依赖大学。其次,分析了文化和大学的关系,认为文化并不是在决定性的意义上影响大学。再次,通过事实和说理证明了大学的产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不是必然的,真正最根本地决定大学的,是人的精神的提升。最后,提出“大学跟国家、跟政府在性质上根本是两
期刊
[摘 要]高质量就业是大学教育的神圣使命,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根本命脉。宁波诺丁汉大学2008、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学与就业率达到100%,2010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与成功就业的目前已占917%。这源于其成功的就业策略:制定生涯规划,就业从“入学教育”做起;提供质量保证,就业在“教学全程”奠基;高度负责,就业要“一个不少”落实。大学不仅应该成为青年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更应该成为他们高质量就业的
期刊
1.大学按照它们对促进普遍知识的承诺的性质而论,本质上是国际性的机构,但是它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一个对它们抱有企图的民族国家的世界。[p5]  我们设计了在未来的公民中培养比较合适的全球观点的教育计划,确认了四个基本主题。  (1)对作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系统的世界的分析  学生应该按照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精辟描述的有关世界的自然的、生物学的、经济的、政治的以及通信和评估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