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已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主要包括恋爱行为的普遍性与低龄化;恋爱动机主流合理,部分有缺陷;择偶标准多元化;恋爱方式大同小异,但城乡认识差异在缩小;对性的理解越来越宽容;对性行为后果认识不足;面对失恋较为积极。因此,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学生状况的改变,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关键词:浙江 90后 大学生 恋爱观 调查
"90后"大学生出生在1990年之后,其婚恋价值观也呈现出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择浙江部分高校5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婚恋观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达96%,另外通过网络调查收回502份问卷。调查显示如下状况。
1."90后"大学生恋爱行为的普遍性与低龄化
通过对982名"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恋爱中的大学生达39.1%,曾经谈过恋爱的大学生达24.4%,没有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只占36.5%。有63.5%的大学生赞成大学生谈恋爱,无所谓的占29%,而反对大学生谈恋爱的只占7.5%。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恋爱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通过文献对比,"90后"大学生与80、70后大学生相比,大学期间恋爱呈现上升趋势。此外,被调查对象初恋年龄发生在18周岁以下的占30.8%,19-2l岁的占43.3%,2l岁的占25.9%对比文献发现相比"80后"初恋的年龄提前,未来青少年恋爱年龄将呈现低龄化趋势。
2.恋爱动机主流合理,部分有缺陷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在恋爱动机上,有20.5%的人选择"找个伴,对学习、工作、交往有好处",26.7%选择"和他/她有共同语言,共同追求,共同理想",还有19.3%选择"积累经验、体验人生为目的"。可见大部分人的恋爱动机是正确的。但是,仍有15.2%的人认为恋爱是弥补内心空虚,缓解寂寞,有10.6%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影视、网络、老乡、同学的影响,不想"落伍",有7.7%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说明"90后"大学生恋爱,受空虚无聊、从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3.择偶标准多元化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选择恋人时你会注重对方的哪些方面(多选)"一题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注重双方性格、脾气投合和内在美的占87.5%,价值观和追求占84.4%,眼缘与感觉占81.2%,共同兴趣和理想占71.9%,生活习惯占68.7%,体型外貌占62.5%,身体健康占59.3%,文化程度、有良好的人际较为能力各占53.1%,聪明能干、潜力各占50%,工作单位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各占43.8%,其他占3.1%。
4.恋爱方式大同小异,但城乡认识差异在缩小
一方面,"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大同小异,表现在:一是追求的主动性方面趋同,对于"假如您爱上一个异性,是否会主动追求"一题的调研中,我们发现53.9%会有所暗示,但不会太主动,比较含蓄矜持,只有23.8%的人表示会大胆追求。二是恋爱关系确立和表达的方式大同小异。在"怎样开始一段美好的爱情"一题的调研中,84.1%的被调查者表示更愿意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日久生情;在"爱的表达方式"一题中,有46.3%喜欢浪漫的、积极的方式,有33.5%选择情意绵绵的方式表达爱,但也有20.2%的在意经济的表达方式,如各种节假日的礼物、时尚体面的衣食住行等,追求一种物质享受的优越感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90后"城乡大学生的恋爱认识差异在缩小,表现在:一是关于事业与爱情的关系认识差异不大, "90后"城乡大学生有42.8%都认为事业(学业)第一,爱情第二,同样有46.1%认为二者同等重要。二是在恋爱消费方面的认识差异在缩小,在"恋爱消费应由谁买单"一题的调研中,58.7%的人选择了"AA制",33.3%的人表示谁有钱谁买。三是在恋爱的独立性方面差异在缩小,"90后"城乡大学生大多认为恋爱是个人的事,有82.5%的同学不会与父母坦诚相待、征求父母意见,但也有63.5%的"90后"城乡大学生表示父母对于自己大学恋爱持赞成或者中立态度。
5.对性的理解越来越宽容,对性行为后果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之前的人们往往是谈"性"色变,而"90后"的大学生逐渐开始表现出对"性"的宽容。就"对婚前同居和性行为的态度"一题的调研中45.8%的人表示顺其自然,当然也有32.9%的人们持反对意见。在"婚前性行为"一题的调查中,显示60.6%的学生不曾有性经历,19-2l岁之间发生性经历的占16.9%,21岁以上有性经历的占16.3%,18周岁以下有性经历的占4.7%。数据相加有婚前性经历的占到37.9%,数据显示性经历年輕化。在问及未来婚姻中可否能接受另一半有过婚前性行为时,有56.7%的"90后"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与接受。对于婚前性行为的后果有58.9%的人认为彼此满足和开心就好,有32.3%的人表示弊大于利,只有8.8%的人认为利大于弊,并且在弊的认识上主要集中在对女性的身体的伤害上,对人格的成长、健康的性心理、道德环境、今后的婚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
6.面对失恋较为积极
在"如何看待失恋"一题的调研中,显示了56.9%的"90后"大学生选择会有短暂的痛苦然后祝福对方并追求自己美好的未来,表现了"90后"的大学生在爱情方面是很开放和理智的,不会有什么过激的想法,20.5%选择形同陌路,各不联系,15.9%选择忘记曾经的爱情,和对方成为朋友,但是有6.7%的人选择陷入痛苦,无法自拔。数据显示,大部分"90后"失恋还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修复的,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失恋问题,并且能够理性地处理失恋。但仍有小部分人会因为失恋而深受打击,需要关注。
浙江"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总体来看还是健康的,但是他们注重两个人之间的感受及发生的事情,能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却没有或较少考虑社会、家庭、周边的影响;注重爱情的过程而不看重结果,强调曾经拥有而不在乎天长地久,把爱情与婚姻相脱离;容易在一时的冲动下,发生不顾及后果和影响的事。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这种动向,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
张志坚 ,(1966.5-),男,汉族,浙江金华人,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浙江 90后 大学生 恋爱观 调查
"90后"大学生出生在1990年之后,其婚恋价值观也呈现出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择浙江部分高校5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婚恋观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达96%,另外通过网络调查收回502份问卷。调查显示如下状况。
1."90后"大学生恋爱行为的普遍性与低龄化
通过对982名"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恋爱中的大学生达39.1%,曾经谈过恋爱的大学生达24.4%,没有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只占36.5%。有63.5%的大学生赞成大学生谈恋爱,无所谓的占29%,而反对大学生谈恋爱的只占7.5%。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恋爱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通过文献对比,"90后"大学生与80、70后大学生相比,大学期间恋爱呈现上升趋势。此外,被调查对象初恋年龄发生在18周岁以下的占30.8%,19-2l岁的占43.3%,2l岁的占25.9%对比文献发现相比"80后"初恋的年龄提前,未来青少年恋爱年龄将呈现低龄化趋势。
2.恋爱动机主流合理,部分有缺陷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在恋爱动机上,有20.5%的人选择"找个伴,对学习、工作、交往有好处",26.7%选择"和他/她有共同语言,共同追求,共同理想",还有19.3%选择"积累经验、体验人生为目的"。可见大部分人的恋爱动机是正确的。但是,仍有15.2%的人认为恋爱是弥补内心空虚,缓解寂寞,有10.6%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影视、网络、老乡、同学的影响,不想"落伍",有7.7%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说明"90后"大学生恋爱,受空虚无聊、从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3.择偶标准多元化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选择恋人时你会注重对方的哪些方面(多选)"一题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注重双方性格、脾气投合和内在美的占87.5%,价值观和追求占84.4%,眼缘与感觉占81.2%,共同兴趣和理想占71.9%,生活习惯占68.7%,体型外貌占62.5%,身体健康占59.3%,文化程度、有良好的人际较为能力各占53.1%,聪明能干、潜力各占50%,工作单位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各占43.8%,其他占3.1%。
4.恋爱方式大同小异,但城乡认识差异在缩小
一方面,"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大同小异,表现在:一是追求的主动性方面趋同,对于"假如您爱上一个异性,是否会主动追求"一题的调研中,我们发现53.9%会有所暗示,但不会太主动,比较含蓄矜持,只有23.8%的人表示会大胆追求。二是恋爱关系确立和表达的方式大同小异。在"怎样开始一段美好的爱情"一题的调研中,84.1%的被调查者表示更愿意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日久生情;在"爱的表达方式"一题中,有46.3%喜欢浪漫的、积极的方式,有33.5%选择情意绵绵的方式表达爱,但也有20.2%的在意经济的表达方式,如各种节假日的礼物、时尚体面的衣食住行等,追求一种物质享受的优越感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90后"城乡大学生的恋爱认识差异在缩小,表现在:一是关于事业与爱情的关系认识差异不大, "90后"城乡大学生有42.8%都认为事业(学业)第一,爱情第二,同样有46.1%认为二者同等重要。二是在恋爱消费方面的认识差异在缩小,在"恋爱消费应由谁买单"一题的调研中,58.7%的人选择了"AA制",33.3%的人表示谁有钱谁买。三是在恋爱的独立性方面差异在缩小,"90后"城乡大学生大多认为恋爱是个人的事,有82.5%的同学不会与父母坦诚相待、征求父母意见,但也有63.5%的"90后"城乡大学生表示父母对于自己大学恋爱持赞成或者中立态度。
5.对性的理解越来越宽容,对性行为后果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之前的人们往往是谈"性"色变,而"90后"的大学生逐渐开始表现出对"性"的宽容。就"对婚前同居和性行为的态度"一题的调研中45.8%的人表示顺其自然,当然也有32.9%的人们持反对意见。在"婚前性行为"一题的调查中,显示60.6%的学生不曾有性经历,19-2l岁之间发生性经历的占16.9%,21岁以上有性经历的占16.3%,18周岁以下有性经历的占4.7%。数据相加有婚前性经历的占到37.9%,数据显示性经历年輕化。在问及未来婚姻中可否能接受另一半有过婚前性行为时,有56.7%的"90后"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与接受。对于婚前性行为的后果有58.9%的人认为彼此满足和开心就好,有32.3%的人表示弊大于利,只有8.8%的人认为利大于弊,并且在弊的认识上主要集中在对女性的身体的伤害上,对人格的成长、健康的性心理、道德环境、今后的婚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
6.面对失恋较为积极
在"如何看待失恋"一题的调研中,显示了56.9%的"90后"大学生选择会有短暂的痛苦然后祝福对方并追求自己美好的未来,表现了"90后"的大学生在爱情方面是很开放和理智的,不会有什么过激的想法,20.5%选择形同陌路,各不联系,15.9%选择忘记曾经的爱情,和对方成为朋友,但是有6.7%的人选择陷入痛苦,无法自拔。数据显示,大部分"90后"失恋还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修复的,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失恋问题,并且能够理性地处理失恋。但仍有小部分人会因为失恋而深受打击,需要关注。
浙江"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总体来看还是健康的,但是他们注重两个人之间的感受及发生的事情,能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却没有或较少考虑社会、家庭、周边的影响;注重爱情的过程而不看重结果,强调曾经拥有而不在乎天长地久,把爱情与婚姻相脱离;容易在一时的冲动下,发生不顾及后果和影响的事。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这种动向,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
张志坚 ,(1966.5-),男,汉族,浙江金华人,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