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人的哲理诗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朝是个哲学思辨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本文拟从赏析几首哲理诗入手,试图帮助大家了解哲理诗的特点,发现哲理诗的深刻意蕴。
  一、多角度、多层次把握事物特征的哲理意识
  宋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理趣。宋人比较注重对哲理的体悟,因而其作诗方法和唐人有些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往往以冷静的观察思考代替热烈的感情抒发。
  首先请看诗坛革新领袖欧阳修早在景祐元年就吟出的一首变唐人之风、开宋诗面目的小诗《远山》:“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此诗即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体味。本来,对于观赏者来说,山色应是有远近的,而欧阳修一出语便泯灭了草木毕现的近景和山霭迷濛的远景的差异,并以“看山终日行”之动感强烈的诗句,委婉道出其中缘由。与此同时,诗人也注意到了“峰峦随处改”的奇幻景象。山峦忽而成峰,忽而成岭,忽而气势磅礴,忽而深邃幽远,仪态万千,奥妙难穷。远近变幻的山色、随处而改的山峰给诗人带来的那种既陶然又有些迷惑的感觉,集中体现在结尾的“不知”二字之中。欧阳修这首小诗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日益复杂多变的北宋社会生活在文学中的微妙反映。此诗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力图多角度、多层次把握事物特征的哲理意识。
  二、复杂社会背景下的文学哲理渗透
  北宋中叶以后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复杂纷纭。一方面是经济的繁荣富庶、政治的承平局面继续维持,另一方面是不断向辽与西夏输纳银绢,积弱积贫;一方面是文人地位空前提高,政坛、文坛人材济济,另一方面是政权臃肿,党争倾轧;一方面是理学、正统文学之日见推崇,另一方面是市民阶层与通俗文学的扩大发展。处于斗争漩涡中心、历经荣辱的诗人苏轼写过一首《题西林壁》诗,深刻地表达出特定时代人们的深沉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审美价值而言,苏诗更为多姿多彩。诗人从横看、侧视、远观、近察、俯瞰、高瞻之各种动作,生动地传达出了观者千方百计欲穷庐山奥秘的心态,同时亦烘托出气象万千、深广难测的庐山来。前两句高度精炼概括,已超出了一般观赏的审美层次,引导读者向更高的方向升华,从而使三、四句的精警议论,成为水到渠成之笔。由于议论之中仍含庐山之氤氲与人物之踟蹰,而显得诗情浓郁,耐人寻味。苏诗的思考是深刻的,诗人敏锐地察觉到:由于事物复杂性、多样性,也由于人们活动的局限性(“身在此山中”),他们往往不易搞清其中的真相。作者看到了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艰巨性,又未失去进取的意志。
  三、面对人生和生活的哲理叩问
  时至南宋,国步的艰难更使人感到人生的艰难,在金人威逼和南宋小朝廷统治下的人们,也许会倍感人生路途的漫长与不易。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在山间行走时所吟的绝句一首,就从一个侧面抒发了饱经忧患的人们的共同感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比起上山,下岭是何等容易,而诗人却从人人看得轻易的下山之路中,窥见了漫漫人生之途的曲折艰难。山路既然如此漫长,它那不断重复的遮拦与“放出”的阶段给下山者的印象就极为深刻,因为这正是人生探索之途中必然的现象。
  总之,宋人的哲理诗以哲思的景物化为特点,内蕴极为深刻,在诗史上成熟而独特,能独树一帜。而唐人的所谓哲理诗,带有初创性,只可说具有哲理性。哲思浑然于景事之中而成至理,才是哲理诗的绝妙特征。
其他文献
情为文之根,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但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语文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在新课堂语文教学中,体验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而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为此,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创设情感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乐园;
期刊
一、清冷月光下心恸无泪的控诉  即使母亲“整天地给人家洗衣裳”,也难以避免“锅有时干净得象个体面的寡妇”的窘境。就在她“被袜子熏得常不吃饭”的时候,母亲在一个“天上又挂着月牙”的晚上为女儿找了一个新爸。然而,温饱的日子没有多久,母女的幸福就到了尽头,贫穷的折磨,饥饿的胁迫使母亲沦为暗娼。  女儿受过学校的教育,与母亲之间“隔着一层用穷作成的障碍”,她恨母亲,离开母亲独自一人在社会上闯荡。倔强的她明
期刊
近年,我县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但各种形式的培训,还不足以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校本研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立足本校,依据校情,以解决课改问题为内容,以促进教师成长为切入点,有效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搞好校本研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校本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活动,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农村教学研究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我县学校校本研训存
期刊
最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感触颇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效果。下面就自己的理解谈几点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的确,只要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其天赋素质就会得到发展,学生们的禀赋、
期刊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模式,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这值得我们深究。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而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寄托在“加班加点”等补课上,主渠道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用心”应该是其中一个关键词。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个人切身体会,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用心建立良好的
期刊
近年来,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一些新词语也铺天盖地而来。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一方面的确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词汇,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同时另一方面由于新词语的不规范使用也阻碍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交际和信息传递的顺利。在街头巷尾,经常会发现商店、酒楼、公司等建筑门前的招牌或名胜古迹的说明牌上赫然有错别字在列。  这些五花八门的错别字的出现严重妨碍了汉字的规范使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朗读教学高度关注,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各部分中均对朗读教学作出了全新的表述,其中暗寓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实践方式。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均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例如,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
期刊
一、单元教学设计基本理念  (一)集约、节时、高效地实现系列化的单元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即把一个单元的所有课文看作整体,教学时,老师不像以前一样将课文一课一课来讲解,将一个个知识点零散地讲解分析,而采用整体式教学,即把语文教学中零散的知识点化为知识块或知识链,从而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现代记叙散文单元,采用整体教学,课题为“三读一用,品文品人”。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
期刊
一年之计在于春,上好新年第一课,对于整个学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新年后第一节语文课该上什么内容,是语文老师苦恼的问题:讲评期末考卷,早已失去时效性;讲解新学期要求,显得重复罗嗦;讲述春节知识,又显单调乏味;讲授新课,更是怨声一片。对于新年第一课,教师应该另辟蹊径、巧花心思,让学生顺利从假期过渡到学习中来。  笔者把第一课的三维目标分别设计为
期刊
随着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高考的内容、方式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高考却依然保留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教学效果、鉴别人才素质和选拔人才的功能,因此,高考作为高三学生面临的主要应激源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影响,不少学生都存在一定心理压力,而高三班主任作为与高三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师,理应在高三学生的心理调适方面作出努力。  一、高三班主任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