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灵的救赎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20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访时间:2013年7月18日
  受访地点:许诺工作室
  受访人:许 诺
  采访人:日 月
  SHMJ: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
  许诺:在初中毕业的时候,闲来无事,地方小城市有文化馆,去送弟弟学习,偶然看到了有很多小孩在画画,于是就有机会接触了画画,呵呵,当时我最高,站在小朋友后面画简单的几何形体。那时候觉得很自由(可能当时很叛逆吧),有几个大点同学,没事就扯淡,互相批评对方的画,就这样开始接触了绘画,我得感谢我的启蒙老师王国安先生一直给我鼓励与悉心教导,我才能走到今天。
  SHMJ:在艺术历程中,对您影响最深的人是谁?
  许诺:这我得感谢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秦秀杰先生,在大学毕业后面临着工作和考研,我有幸成为秦老师的研究生。在三年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对艺术的理解还有对“人”的理解和完善。秦老师的学识与人格改变了我对于艺术狭隘的理解和对人生的阐释。
  SHMJ: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困难,你是怎样面对的?
  许诺:艺术创作是一个永远“折磨”人的过程,要随时打破内心的假设,找到无数种可能,用自己的“鬼话”去阐释你的“鬼想法”,呵呵,(说的有点神)。艺术创作又是一个“寂寞”的过程,我在“寂寞“中品味、理解。在创作过程中,只有“寂寞”才能完完全全的走入自己的世界,诉说着快乐、愤怒、与世俗,掌控着想象的快感。正象叔本华所说:“闲暇是人生的精华……人们辛苦获取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艺术实际上就是艺术家凭着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周遭,对本体“人”状态的一种救赎方式,生命在根本上就是孤独的,从一个人宿命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到最后又一个人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无论生命的过程如何功名显赫、荣华富贵,那么在心灵深处也仍然是孤独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饱经岁月沧桑留下的物质迹象,时间在我们肉体上留下的痕迹,肉体与精神的纠缠,个人与社会的妥协,这是人生中最本质的思考,赋予我们独特个体的生命体验,我一直是力图把这些转换成图像,赋予新的阐释引起共鸣成为永恒。
  SHMJ:您作品中的个性“符号”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选择这种符号作为创作元素?
  许诺:这部分题材开始并不是如此,在研究生毕业后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低谷,成天无所事事,压力巨大,整天把自己关在画室,但还是觉得焦躁,总觉得有无数的双眼盯着我窥视着我,所以早期是以“窥视“为题材。有我内心的焦虑,有大众对窥视的心态,还有“人”的渴望解放。图像构成基本是猫眼中穿衣而故意裸露的女人。这部分作品出来后周围的朋友和画廊反应都很吃惊,给了我很多建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转变成了现在的图像,用“相机”直接作为画面的符号。从开始的内心活动对比转化成更具体的现实定格,对社会,新闻,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们对当今信息与传媒时代的茫然。
  SHMJ:您现在最关心中国当代艺术的哪些问题?
  许诺:艺术家在官方与非官方的规则下,已经完全陷入了囧境,艺术家想要被“认可”,那么面临着太多抉择,所以“艺术家已经逝去了”,存在的只有评论家、企业家与游戏玩家。艺术家成为了参与者,现在很多作品都是看网络,看新闻,然后艺术家转化个图像,然后套帽子,套文化。当代艺术里传统的“技术”不重要了,对于当代艺术里什么成为了“技术”,我个人认为是“敏感”,这里的“敏感”并不是你看新闻,看过些大家没见过的新鲜事,你换个图像阐释了就是“敏感”。这里的“敏感”是我们对时代发展整体文化,整体“社会人”的一个预测、一个总结。在当代艺术中我能做的可能只有对我自己内心的一个救赎吧……
  SHMJ:谈一下您今后艺术方面的想法。
  许诺:我会继续秉承一种“救赎”的精神,艺术家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是你始终坚守的东西,我希望我的生活是简单的,希望我的艺术轨迹也越来越单纯,我会作为一个“乞丐”,在不断的呢喃……。
其他文献
受访时间:2013年9月19日  受访地点:程灿工作室  受访人:程 灿  采访人:山 己  “其实‘笔墨’既是很简单的事情,也是很复杂的事情,它不能失去对象孤立的存在,或者孤立的去讨论它……”  SHMJ:请你谈一下你的学画经历以及个人最近创作、生活的状态。  程灿:我小时候并未曾有过多的艺术接触或熏陶,家庭在艺术方面对我的影响并不大,读书的时候总喜欢在书本上涂鸦,小同学们很欣赏我随手画的东西,
期刊
再见刘峰,已经相隔十几年。  但是这次重逢却使我感到分外亲切。  这种亲切并非老友重逢后的那种亲切,而是来自对于他的油画风景画《一个人的风景系列》的感受。  2002年,我辞去公职,继续校园里的读书生涯。这种生存样式,说的好听点是“求学”,说的不好听则是“逃避”。值此时代大潮将一切形上之思打得支离破碎之际,我的选择多少令人不解。有时,我虽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是在逃避着什么,但是在心里却又不服输式地认
期刊
主持语:在文化史上人文历史跟地域生态是有关联的,徐州这个地方,地处南北之间,它既有北方的那种宽博豪放的地域特点,又不乏南方那种温润、细腻的东西。徐州历史上出了好多的名人,也出了好多的画家,如李可染、朱德群、刘开渠、王肇民等艺术大家。画家的产生,一定是跟一个地域的历史是有关系的。  如果做一些学术归纳的话,我们可能会从全球的角度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地缘文化和这些画家共同构成的特征,这是我们今天的一种学术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9月19日  受访地点:程敏工作室  受访人:程 敏  采访人:李 恺  现在绘画对于我来说,不是一种生存赚钱的工具,而是如同呼吸一样的东西,不能缺失……  SHMJ:在关注艺术家作品的同时,我对艺术家的工作室也比较关注,工作室为艺术家支撑起一个创作的背景环境,艺术作品与它的诞生环境往往是相生的。  程敏:艺术家与他(她)的作品肯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艺术作品和工作室之间的关系可能
期刊
“艺术是一种语言,画家的作品不仅是表现美,更是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这是王安东接受笔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2013年9月一个初秋的午后,笔者在蒙特利尔南岸毕加索小道按响了画家王安东的门铃。可能有人不信,这个小小的动作笔者整等了六年。六年前有读者推荐采访王安东,我电话打过去,那边一口回绝,后来又接触过几次都无功而返。他的理由是:等到我成功的那一天。  中国银行(加拿大)要在蒙特利尔隆重举办“庆
期刊
吉林德惠人。  2004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0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进修。  2012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修。  现为中国戏曲学院讲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协会会员。  2000年 迟雪峰个人画展(中国戏曲学院)。  2003年 南京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作品展。  中、日、韩亚洲舞台美术作品展。  2007年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展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9月19日  受访地点:林茵工作室  受访人:林 茵  采访人:山 己  我希望表现一些不要太多修饰,比较单纯的意象,我也会画牡丹,画荷花,但路边不知名的小草杂花更能打动我,它们拥有不知名的美感……  SHMJ:你为什么选择了“花鸟画”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你生活的地域—岭南有关吗?广东气候宜人,植被丰富,题材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林茵:不同的地域植被不同,北方一样也有许多花草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7月21日  受访地点:陈静工作室  受访人:陈 静  采访人:李 恺  一开始你画“那个人”就是“那个人”,慢慢的你会生成自己的主观想法……“物我统一,物我两忘”……你画的既是客观上的对象,又是主观上的自己……  SHMJ: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在艺术研究院学习、创作的情况?  陈静:决定来到艺术研究院读博士是因为十分敬仰杜滋龄先生,很早以前就得知杜先生是为人低调而踏实的学者,随
期刊
读王占欣的戏曲油画,正可谓“画如其人”,扑面而来的视觉信息传达出她对戏曲的钟爱、对绘画的执著、对舞台的遐思、对人生的感悟。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存二、三百个剧种之多,而在其中独占鳌头的京剧被尊为“国戏”。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的王占欣由于受到“国戏”——京剧艺术的熏陶,产生了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使她拿起油画笔以戏曲为题材进行油画创作,近百幅的戏曲油画从她手中诞生,而其中每幅作品都凝
期刊
摘要:十九世纪之后日本绘画界先是“唯洋是尊”,后又“复兴国粹”,当“日本美术的复兴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南画却因外来文化的出身而被排斥在复兴行列之外。本文试图从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来分析19世纪中期之后日本南画衰弱之缘由。  关键词:南画 东风西渐 文人 衰弱  日本南画作为日本艺术的重要一支,源于中国文人绘画,形成于日本的江户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南画具有幽(深奥)玄(神秘)佗(清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