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新型城镇化暨城镇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mao82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发展战略。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沈阳市城镇体系,探索各级城镇及城乡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沈阳市城镇体系发展特征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对城镇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研判,在此基础上,在区域层面提出构建大沈阳都市区格局,在市域层面提出构建“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
  【关键词】沈阳;新型城镇化;城镇体系
  1.引言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自提出以来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形成研究成果:单卓然、黄亚平对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做出了解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对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与政策做出全面研究和深入解析 ;方创琳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中提升质量与内涵做出大量研究 。
  准确研判沈阳市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和新趋势、新特点,探索具有沈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构建走符合沈阳城市发展实际需求的城镇体系,对于推进沈阳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沈阳城镇体系特征、问题与趋势判断
  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辽宁省省会,是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828.7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4%,全市总面积12881平方公里,下辖9区、1市、3县,共有55个建制镇、18个乡和141个街道,1533个行政村。
  2.1沈阳城镇体系特征
  2.1.1 城镇化率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2014年,沈阳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位于全省之首,达80.4%。高于全省67.05%和全国54.77%的平均水平。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1.2 城镇体系不完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沈阳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形成了“特大城市—小城市—小城镇”三级,缺少大、中城市的中间层次。中心城市属于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型城市,全市人口分布与增长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是全市乃至全省规模最大的城市,规模远远大于第二位的新民市,城镇体系的城市首位度高达27。新民、辽中、康平和法库等一市三县的城区规模偏小,除新民外城区人口都少于20万人,属于小城市行列,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不高,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设施配套建设及农业转移人口吸纳能力相对较弱。全市小城镇(含乡、镇和涉农街道)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较弱,,部分乡集镇的镇区甚至仍表现为村庄形态。
  2.1.3 集聚与扩散并存,以集聚发展为主
  沈阳市人口增长和产业的空间集聚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且集聚程度在不断加强。同时,由于中心区功能改造和提升,引发用地性质调整和人口的空间置换,引导了一部分老城区的人口向外围地区转移,城市功能向近郊区圈层扩散。说明沈阳市城镇化处于集聚与扩散并存,以集聚为主的发展状态。
  2.1.4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市区,省外人口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
  随着沈阳城市地位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沈阳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增长迅速。2000年以来,常住人口年均增长7.7万人,城镇人口年均增长11.4万人。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市区,一市三县人口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全市城镇人口增长中,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省内其他城市外来人口和省外人口各占三分之一。省外外来人口来源中,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10.4万、吉林6.9万、内蒙古4.2万,其次是山东3.1万、安徽2.8万。
  2.1.5区域条件差异显著,城乡发展不均衡
  沈阳市域范围内由于生态基础、受中心城区辐射强度不同,导致了区域差异特征显著。市域东南部和西部城镇密度高、规模和发展潜力相对较大、城镇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发达,是城镇化最活跃的地区。市域西北部地区等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镇稀疏、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城乡建设。
  2.2沈阳城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城镇建设规模拓展迅速,土地利用不够集约,人均建设用地过大。2013年全市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比2010年的增加了17.5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已接近110平方米,超过了国家对特大城市人均100平方米以内的上限规定。
  主城区居住设施和环境提升滞后,亟需进行功能调整和更新改造。主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不均衡,部分地区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滞等问题突出,且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和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主城区周边又出现一些新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城边村,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和产业发展。
  2.2.2 小城市小城镇规模小,推进城镇化能力较弱
  一市三县城区由于人口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不高,导致了对外来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强。目前主要以吸纳本辖区内的农业转移人口为主,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较弱,对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化推动能力较弱。
  一市三县内的小城镇,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综合承载能力不足,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2.2.3 产业发展模式偏重,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不强
  产业结构以二产为主,沈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相对稳定,自2007年开始,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装备制造业能力较强,并呈逐年增强趋势,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缺乏弹性和可变空间,难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有限。   2.2.4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成为城镇化发展的瓶颈
  居住证制度使沈阳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了“一元化”,但农业转移人口仍未能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公共服务“二元化”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3 沈阳城镇发展的趋势判断
  2.3.1城镇化由高速增长进入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
  沈阳的城镇化基本符合“城市化过程曲线” 规律,即城镇化从理论上进入了一个增速变缓的发展阶段。结合沈阳在东北地区建设国家中心的发展目标,未来沈阳在城市规模增长的同时,更需要提高城镇化质量,将进入速度和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
  2.3.2城镇化人口主要以省内和东北地区转移人口为主
  目前新增城镇人口中,来源于省内和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的人口约占四分之三,是沈阳市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
  未来,随着沈阳东北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逐步确立,将吸引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等东北地区更多的人口来沈阳居住就业。
  2.3.3新城将成为城镇化率提高的最主要空间
  新城成为主城区人口和产业扩散的最主要空间。沈阳目前所处的集聚与扩散并存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决定了在主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同时,会将第二产业和部分三产转移到周边的新城,甚至新市镇。同时,由于主城区的环境质量、交通拥堵、生活成本高等问题,也会引导部分人口向新城转移。随着产业空间转移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多、设施配套的逐步完善,新城将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居住就业的首选。
  3.沈阳城镇体系构建
  3. 1构建大沈阳都市区格局
  以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经济中心为目标,加强沈阳与经济区其它城市在城镇空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沈阳都市区格局,实现统筹发展和共同繁荣,合力众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沈阳的核心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沈阳为中心,建设集城镇带、经济带与交通带为一体的沈铁、沈抚、沈本、沈鞍辽、沈阜五条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带动沿线新城、新市镇发展,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3.2 城镇体系构建
  3.2.1市域总体空间格局
  结合沈阳实际和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沈阳市城镇化采取以辽河为界实行南北差别化发展策略。辽河以南重点做好城镇建设、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辽河以北重点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划分高度城镇化地区、重点城镇化地区(城镇发展轴)和生态保育区三类分区。
  高度城镇化地区是城镇化优化控制的重点区域,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引导人口向外围新城疏解,吸引高素质外来人口,为中心城区发展金融及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人才储备。
  重点城镇化地区依托外沿复合交通走廊形成沈大、沈山、沈抚、沈哈、沈丹和沈阜6条城镇发展轴,强化交通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以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和提高城镇建设质量为主。
  生态保育区尽量减少城镇化发展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生态环境的修复,走缩减村镇数量和规模的城镇化路径。
  3.2.2 完善城镇体系结构
  立足于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沈阳应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挥交通和基础设施走廊的拉动作用,强化轴线带动作用,培育做大发展轴上的新城、新市镇,在促进城市间合作联系的同时,辐射和带动轴线上小城镇发展,形成城、镇、乡承接发展、组织有序的空间布局,构建市域多中心、轴带式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结构。
  4.城镇发展建设重点
  4.1 提升中心城区建设质量
  中心城区建设突出以下方面:(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采用“集中+分散”式布局,三环内相对集中发展,三环外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通过绿楔隔离,避免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2)主城区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加强闲置和低效土地开发利用,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盘活存量用地,改善城市环境。(3)加快主城区功能升级和人口的空间置换。(4)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引导公共设施均衡分布。(5)推进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区。(6)副城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就业岗位为重点,接纳中心城区转移人口,吸引农业转移人口,促进职住平衡。
  4.2 加快新城产城融合发展
  近郊新城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加速产业发展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新城规模和发展质量。远郊新城通过优化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配置,提高集聚产业和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
  4.3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
  积极发展新市镇,加快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对广大农村地区服务和支撑能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优先向新市镇集聚。
  适度发展一般镇,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优化城镇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对周边农村的服务功能。
  5.结语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省、市的政策引导下,沈阳应以高度城镇化和重点城镇化区域为主体,构建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一般镇4个层次的城镇体系。以提高中心城区建设质量、加快推进新城的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小城镇服务能力和人居环境水平为重点内容,推进沈阳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永欢,张丽君,徐卫华,《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2]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7期
  [3]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2期
  [4]李晓江,尹强等,《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与政策》研究报告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2期
  [5]方创琳,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4。
  [6]阎树鑫,董衡苹,黄淑琳,韩勇,《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要】从三万多年前人类居住在洞穴到今天住在万丈高楼,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居环境,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生活体验,但也由于设备越来越多,材料越来越单薄、施工技术越来越简化导致噪声干扰问题日益严重,建筑隔声能力大不如前,因此本文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主要功能房间隔音提出的明确要求,以某电信基地一期土建项目为例具体说说当代建筑的噪音和隔声技术。  【关键词】噪音;隔声;当代建筑  【
期刊
【摘要】在城市人口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当前的技术手段而言,兴建高层建筑是一个可行的方式,而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就需要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严格把控。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经济效益和技术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建筑工程;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  【DOI】10.12334/j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电站工程建设的发展,通风与空调系统安装工程是电站建设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分项,相关各系统一般由各类型空调、风机、风管、风阀、百叶等设备设施组成,其中风机的安装涉及类型多、范围广,是通风空调系统安装工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结合某电站汽轮机厂房暖通工程施工实践,对风机安装监督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风机;安装监督;设备就位  【DOI】10.12334/j.issn.1
期刊
【摘要】我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近年来,房价的不断攀升,使得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规范以及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基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对房地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风险管理;宏观调控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为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
期刊
【摘要】要解决保障房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但由于我国保障房物业管理沟通机制发展较晚,立法不完善,至今还存在沟通障碍、沟通主体缺少话语权和沟通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保障房物业管理沟通机制存在的问题,采用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其运行现状及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希望基于有效沟通等原则,从物业公司、业主和政府主管部门方面,完善我国保障房物业管理沟通机制。  
期刊
【摘要】“新常态”时期,房地产企业发展面临着转型提质的要求。经济增速下降、人口转型以及行业生命周期的内在动力促使房地产企业加速转型,呈现出“多元化”、“服务化”、“证券化”、“产业化”等趋势特征。本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寻求转型的特征及趋势,并提出引导房地产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方向。  【Abstract】Real Estate firms should deal with the
期刊
【摘要】道路空间隐含着一个小城镇的文化信息,演绎着百胜的生活万千,是小城镇特征的集中体现。对于小城镇的发展,道路能否满足人们对空间活动的要求是道路设计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小城镇道路;功能空间;景观设计  1.小城镇道路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我们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明程度的不断改善,人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为实现高速度、高扩张,就会对古代建筑、古代遗址等文化遗产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冲击。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好古代文化遗存,使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人类遗存更好地传承下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以古代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用现代化手段更好解决古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双赢的结果。清沈阳故宫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它所保护和利用的古代建筑已经有390年的历史。如何在沈阳城市建筑中
期刊
【摘要】人防工程工程对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地下空间的开发为人防工程的开发提供了难得机会,但将人防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本文描述了目前国内人防建设的形势,并分析了存在问题,探讨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对城市的必要性。  【关键词】人防工程;地下空间;联合开发;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占地在不断扩大,现有的土地资源与城市扩大化的要求相冲突,所以开发地下空间势在必行
期刊
【摘要】近十年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与管理始终是北京市政府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整治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但是仍然有大量老旧小区存在建筑本体和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综合整治和小区管理难度大,环境差等诸多问题。老旧小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核心问题是房改房产权问题。由于房改房产权与售房单位有扯不清的复杂关系,造成老旧小区普遍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