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说“谢谢!”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汽车上,一位青年女子给一位抱小孩的妇女让座,妇女只顾着和小孩说笑,忘记了感谢让座的女子。青年女子面无表情,望着窗外,貌似泰然自若,可实际上她的心里怎么想呢?——这是在任何一座城市都能看到的情景。
  走廊上,老师顾不得擦额上的汗,嘶哑着喉咙给追上来的学生讲解着疑惑之处,学生听懂之后,没有道谢,没有回头,就这样转身离去,老师呆呆地看着学生离去的背影——这是在任何一个学校都能看到的情景。
  厨房内,一个疲倦的身影不顾上班的辛劳,匆匆忙忙的准备着晚饭,开门声突然响起,身影立刻冲出厨房,接过青春的书包,笑脸迎到:“再等一下,饭马上就好了。”“怎么搞的,饭还没好?你每天都在做什么?”笑脸立刻垮下,想辩解什么,但是什么都没说,只是暗淡了眼神,默默地走进厨房,接着未完的事情——这是在任何一个家庭有可能看到的情景。
  这是一种危机现象,在车厢内,除了发动机声和嘈杂的说话声,谁还能听到“谢谢”这个词呢?喧闹的校园里,除了高兴的叫喊声,谁能够给辛劳的老师说上一句“谢谢”呢?家中,家长仿佛天生就是孩子的奴隶一般,孩子谁能想得起“谢谢”吗?
  我们现在是不是正处于一个缺乏感谢的时代呢?我们说西方人最会感谢,礼貌行为中,说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谢谢”这个词了,可是今天的中国,我们却在努力的呼唤人们的“谢谢”意识。
  一声“谢谢”是对助人助己者道德表彰,是对善行善意者的精神鼓励,是对社会道德的精神升华。然而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感谢似乎被人遗忘了,人们似乎觉得说一句“谢谢”要花上很大的成本似的。
  这种“感谢危机”正向我们迎面扑来,已经扩散到我们的学生身上。许多孩子已经忘记了感谢,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应当得到的,别人应当给予的,连同父母付出的一切都是“义务的”。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高中生),家庭一般,父母溺爱,于是他在家百般挑剔,父母和他说话,他嫌弃父母话多;父母不敢和他说话,他又说父母不理解他;给他做鸡汤,他嫌弃鸡汤太油,要吃排骨,做了排骨,他嫌弃红烧不好吃,要吃糖醋,结果弄得父母苦不堪言。后来,我建议小孩出去住读,在决定住读之前,父母还在担心他会不会适应寝室生活,我对父母直接说:就是让小孩出去吃苦,然后知道,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多。结果,住了一个星期的寝室,他搬回了家,再也不向父母提任何的要求。我再次找他谈话,他说,食堂的饭好难吃,吃了以后胃痛。我什么大道理都没有给他讲,只是告诉他:将心比心。然后要求他回家向父母鞠一个躬。
  这个“躬”就是一种感谢,就是一种认知,知道自己以前所犯下的错,知道自己把父母的付出当作一种应该,知道以后做人的路途上要学会“感恩”。
  “感谢”其实可以看作是公共道德的体温表,当我们社会缺失“谢谢”时,说明我们的公共道德教育应该提到日程上来。而“感谢”教育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教育,也不能仅仅在学校内进行和开展,这种教育应该和外界的联系非常紧密,需要來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及每个人的身体力行。
  我们老师和学校几乎天天都在宣传“感恩”,可至今,仍然有报纸报道,学生在校门口向老师问好,老师面无表情,匆忙而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情以何堪?长此以往,学生不但“感谢”教育没养成,反而让学生感受到言行不一,感受到形式主义的虚伪。
  真正的“感谢”教育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谢谢”的力量,更应该鼓励学生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实际行动去将“谢谢”贯穿在自己的生活中。然而,现如今,“感谢”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对应该说“谢谢”的时候毫无感觉。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去亲身体验,所以我在面对那个挑剔的学生时,并没有去循循善诱的进行“洗脑”,相反,我就让他进入自身的体验中,让他体验到独自生活的艰辛,让他体验到寝室生活的辛苦,让他自己感受到一个人在外生活的艰难。就这样,他知道了:在放学之后再也没有热腾腾的饭菜,只有经过与一大群人的争抢后才能吃到饭;在下晚自习后,再也没有人叮嘱他早点休息,再也没有人为他送上热腾腾的牛奶,只有自己在冷水中洗着自己穿了一个星期的衣服,然后还要完成当天的作业。就这样,他终于知道了珍惜的重要性,因为,他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
  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不触及学生的心灵,他们学到的一些“感谢”教育知识也就只能停留在头脑中,也许考试可以夸夸其谈,但日常生活中仍然是一种漠然淡视的态度。
  所以,我们教师和父母不仅要学生知道这些道理,更应该要在实践中去履行这些知识,不要因为孩子给我们洗一次脚,梳一次头,我们就要感动得流泪,相反,我们要要求他们做得更多。只有这样,在“感谢危机”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时,积极行动起来,为重塑一个高尚的社会行为规范,共同营造一个“感谢时代”而努力。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本文主要从解读文本时一定要从多个视角出发,解读文本——细读是关键,文章从两大方面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本解读   多个视角   细读  课改
【摘 要】突破化学课堂教学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教师只有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念。 文章主要论述用多媒体教学法来突破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认识“静”的微观世界;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认识“动”的微观世界;三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便于剖析化学变化的实质。  【关键词】化学教学   微观教学   难点   突
为了探索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双带”作用的有效途径,今年初,我们在波泥河等5个乡镇进行了试点,初步摸索出以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为载体,开展党员升格晋档活动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在建筑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需要行业专业的高水平管理人员的支持.现场管理如果合理,那么不仅使工期按时完成甚至提前完成,工程质量得到保证,而
“鲁老师,你班新来的同学小贾手机被你班学生摔坏了,你抓紧调查一下。”下午刚上班,学生处打来催促的电话,我的心“咯噔”一下,“怎么了?我还不知道学生处已经知道了。”通话结束后我迅速往教室赶去,心里不时想到班级可能出现的种种事件。  在路途中,我试图回忆该生入校时的具体情况,在电话中得知,小贾报到时是一个腼腆的孩子,是昨天上午睢宁联办校刚刚入校的20位同学中的一位女同学,因为刚来学校,受到学生欺负害怕
期刊
1、如何理解十六大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经过这次大会,我们
【摘 要】当前高校在“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下,班级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三全育人”理念应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了思考、探索。  【关键词】班级管理   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
纪律,是我们的革命事业与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保证。铁的纪律;是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长期以来.广大党员都能用纪律严格地约束自己。大家牢
【摘 要】当社会要求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教育观念发生改变的时候,家长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父母不再是孩子生活的支配者、命运的决定者,而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外部支持,而现实生活中由家庭环境导致的教育问题却层出不穷。本文着重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谈如何创设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入手。  【关键词】家庭环境   教育方式   知识结构  家庭是人生活的第一个环境,也是人们连续生活最长久的环境,时时刻刻地都在
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自由、全面、持续发展和人格完善。培育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在这一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价值判断活动。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采取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为主的评价方式,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这种单一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它注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