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的确,如果能充分做好导入这一重要环节,那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结合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总结常用导入方法如下。
一、故事导入法。故事具有曲折性、悬念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可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教授新课之前,讲一个和课文有关,并较为有趣且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带出本文要讲授的相关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才能更好的效果。比如一位老师在讲《药》时这样开头——给大家讲个笑话:从前有对父子极其迷信,每天早晨都要翻翻老皇历,看适宜做何事,忌讳做什么。一天,老头要出去办事,习惯性地翻开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出门”,这可急坏了他。但他灵机一动:不宜出“门”,我翻墙头不行么?于是就去翻墙,由于土墙年久失修,塌了,把老头压在下面起不来。他大喊:“儿子救命!”儿子听到后说:“别急,我来翻翻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动土’,所以我不能救你!”结果老头活活被压死了。(学生笑)我们在笑的时候,也感到悲哀——多么迷信、多么愚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药》,讲的事也很愚昧:竟然有人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
二、联系旧知导入法。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苏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利用悬念导入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
四、解释标题导入法。有的课文标题,常常是了解课文内容的窗口,也是文章的眼睛。导入从解题入手,“如射之有鹄,能者一箭中的”。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思路,捕捉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教《故都的秋》时,用了这样一段导语:“秋”是中心词,“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这些特点就集中体现在课文的景物描写之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故都的秋的特点。教者在这里,以简洁的语言,直接对标题作了解释,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重点突出。
五、视频导入法。视频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的印象深刻。比如在讲《我与地坛》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的精彩画面,老师介绍: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但它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却是因为它的表演者都是一些残疾人。后天残疾比先天残疾更加令人痛苦,可能昨天还意气风发,今天就突然被抛出了正常生活的轨道。我们都不敢想象在我们这样的年龄失去双腿生活将会变成怎样,本文的作者史铁生本也没想到他会“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又将如何面对这一残酷的事实呢?
六、背景介绍导入法。有些文章背景因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授课之始介绍背景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记念刘和珍君》时,可这样导入。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刘和珍遇难了!通过这样的介绍,爱国民众的正义精神渐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对于理解全文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所以导入的方法也需灵活多变 ,防止千篇一律。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让课堂导入语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增添光彩,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一、故事导入法。故事具有曲折性、悬念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可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教授新课之前,讲一个和课文有关,并较为有趣且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带出本文要讲授的相关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才能更好的效果。比如一位老师在讲《药》时这样开头——给大家讲个笑话:从前有对父子极其迷信,每天早晨都要翻翻老皇历,看适宜做何事,忌讳做什么。一天,老头要出去办事,习惯性地翻开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出门”,这可急坏了他。但他灵机一动:不宜出“门”,我翻墙头不行么?于是就去翻墙,由于土墙年久失修,塌了,把老头压在下面起不来。他大喊:“儿子救命!”儿子听到后说:“别急,我来翻翻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动土’,所以我不能救你!”结果老头活活被压死了。(学生笑)我们在笑的时候,也感到悲哀——多么迷信、多么愚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药》,讲的事也很愚昧:竟然有人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
二、联系旧知导入法。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苏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利用悬念导入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
四、解释标题导入法。有的课文标题,常常是了解课文内容的窗口,也是文章的眼睛。导入从解题入手,“如射之有鹄,能者一箭中的”。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思路,捕捉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教《故都的秋》时,用了这样一段导语:“秋”是中心词,“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这些特点就集中体现在课文的景物描写之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故都的秋的特点。教者在这里,以简洁的语言,直接对标题作了解释,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重点突出。
五、视频导入法。视频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的印象深刻。比如在讲《我与地坛》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的精彩画面,老师介绍: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但它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却是因为它的表演者都是一些残疾人。后天残疾比先天残疾更加令人痛苦,可能昨天还意气风发,今天就突然被抛出了正常生活的轨道。我们都不敢想象在我们这样的年龄失去双腿生活将会变成怎样,本文的作者史铁生本也没想到他会“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又将如何面对这一残酷的事实呢?
六、背景介绍导入法。有些文章背景因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授课之始介绍背景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记念刘和珍君》时,可这样导入。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刘和珍遇难了!通过这样的介绍,爱国民众的正义精神渐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对于理解全文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所以导入的方法也需灵活多变 ,防止千篇一律。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让课堂导入语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增添光彩,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