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德育课程。然而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亲身实践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操行养成。笔者以现代教育理论为蓝本,以小课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探索出一条“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高效教学新途径。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教学
近年以来,《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单纯说教的现象愈发严重,人们只看到它的思想性、教育性、政治性,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科学性。一味如此“填鸭式”教育,长远来看必然影响学生们的正常心智成长和德育培养。
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在于教师在品德教育教学当中的角色定位,我们应当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大伙伴,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小课题活动正是打开教育僵局的金钥匙,既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实践当中,又能改观教师的刻板印象,重新激发品德课堂的新活力。
一、小课题实践主题的选择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尤甚,在儿童刚刚开始丰富自我意识和认识社会的年龄段,一线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观察生活,而非教育者一味的灌输和说教。《课程标准》曾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要求一线课堂应以学生而非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发起点,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和层次设计并开展小课题活动。
(1)以校园生活为素材
校园是社会的缩影,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班级和集体的概念,这是养成和培养同学们集体意识、奉献精神的好机会,也利于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实际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立足点应尽可能的贴近生活,主题精神尽可能的小而精,才能更大程度上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笔者所教授的四、五、六高年级学生为例,下表中的活动往往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强调组内同学的有序组织与合作,“学做维吾尔族小花帽”的活动中,如能在小组内部对剪纸步骤进行分工,各司其职,必将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2)为家庭生活添温暖
10岁出头的年纪正是孩子们最爱玩的时候,引导他们回归家庭生活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亲情意识。可以组织“感恩一刻”的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面向父母的窗口,鼓励同学们向家长说出自己的爱。
(3)窥社会生活之一隅
《品德与社会》的另一大主题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光认识社会,发现世界,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实践运用。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另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二、小课题活动形式及方案
(1)小课题活动组织形式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是自我意识的萌发时期,如何把握对于独立意识和集体精神的同步教育是品德课程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因此,在小课题活动组织的安排上,既要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又要强调集体和团结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
个人独立活动:
这一活动形式一般适合于学生在各自家庭生活当中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家庭访问、资料收集、亲子教育等,教师可以采用倡议和激励的方式向全班学生发起号召,设立探索性质的活动目标,推进学生个体和家庭中间的联系和配合, 并联系家长做好反馈和落实的工作。
小组合作活动:
小课题活动以实践为主,团体合作也是课题的主要推进方式,一般由4—6人组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家庭住址、年龄特征、学习能力、性格特点、领导才干等角度出发,有梯度有层次地搭配选择小组组成,部分情况下也鼓励学生的自由组合与搭配,引导小组自发选立组长与小秘书,搭建行之有效的团体协作模式。
(2)小课题活动开展的时机
课前开展,做足准備:
课时少,任务重,日常授课时间自然难以满足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时间要求,是可能导致小课题开展不充分,也易于造成小课题与正常授课主次颠倒,课堂时间被压缩的问题。在保证正常授课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围绕课堂内容,开展相应的课前准备活动,将生活的气息带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为课堂教学积累了直观的材料。
课中开展,形式多样:
《品德与社会》编写组也充分考虑到了趣味实践活动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不少空白。利用课文的插图、故事可以在学生中间开展小竞赛、小创作、小绘画等实践活动,加强行为训练,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课后开展,深化成果:
操行养成靠的是时间积累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小课题的组织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积累实践经验。在六年级课程《不可丢的传家宝》一课课后,笔者组织开展了同名小课题活动。通过课余时间的实践调查,同学们对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课题报告的整理积累了经验,以练代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课题活动的效果及收获
在小课题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首当其冲成为了活动发起点和组织者,而受小孩子学习能力不强、经验积累不够的限制,好的实践效果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反馈和习惯养成。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教师的激励、导向和辅助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作用力,主要方式有:
成果展示。搜集资料是小课题实践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步骤,学生小组在家长的帮助下往往能够获得照片、剪报、访谈录等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联系并提供黑板报、宣传窗、校广播站等大型展示平台实现成果的展览和共享。通过课题成果的全校共享,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各班级的同学提供了一起学习品德知识的机会,把品德课堂延伸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
心得交流。实践环节是小课题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光做不想的小课题对于学习本身并无实际效用。利用分享和交流的环节可以促进同学们对于活动内容和知识点的交叉理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远胜于老师空口无凭的说教。
良性评比。开展小课题活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对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求甚高。邀请课题组老师共同对实践过程进行监督,树立优秀实践榜样,可以在班级内部形成争先评优的好氛围,进而促进个体进步。
四、思考和总结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究,笔者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了如上几点小课题实践活动的实行方法和注意要点,也收获了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体现出了小课题实践对于教学的良性促进作用。
小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课堂内容的课外延伸。实践提供了学校和社会的接口,教学和家庭的通道,实现了知行的统一,反哺于教学课堂,提高了品德教
学的质量和效果。
小课题活动扩大了主体的参与对象和参与能力。在小课题活动中,既有个体探究,也有小组实践,还有家庭配合、社区建设,每位学生都亲身参与到课题活动当中来,激发了学生对于枯燥课堂内容的兴趣和重视,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课题活动实现了学生自我道德教育。通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转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和实践项目的互助,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品德课堂变得变得有内容、有深度、有温暖,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教学
近年以来,《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单纯说教的现象愈发严重,人们只看到它的思想性、教育性、政治性,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科学性。一味如此“填鸭式”教育,长远来看必然影响学生们的正常心智成长和德育培养。
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在于教师在品德教育教学当中的角色定位,我们应当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大伙伴,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小课题活动正是打开教育僵局的金钥匙,既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实践当中,又能改观教师的刻板印象,重新激发品德课堂的新活力。
一、小课题实践主题的选择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尤甚,在儿童刚刚开始丰富自我意识和认识社会的年龄段,一线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观察生活,而非教育者一味的灌输和说教。《课程标准》曾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要求一线课堂应以学生而非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发起点,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和层次设计并开展小课题活动。
(1)以校园生活为素材
校园是社会的缩影,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班级和集体的概念,这是养成和培养同学们集体意识、奉献精神的好机会,也利于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实际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立足点应尽可能的贴近生活,主题精神尽可能的小而精,才能更大程度上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笔者所教授的四、五、六高年级学生为例,下表中的活动往往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强调组内同学的有序组织与合作,“学做维吾尔族小花帽”的活动中,如能在小组内部对剪纸步骤进行分工,各司其职,必将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2)为家庭生活添温暖
10岁出头的年纪正是孩子们最爱玩的时候,引导他们回归家庭生活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亲情意识。可以组织“感恩一刻”的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面向父母的窗口,鼓励同学们向家长说出自己的爱。
(3)窥社会生活之一隅
《品德与社会》的另一大主题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光认识社会,发现世界,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实践运用。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另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二、小课题活动形式及方案
(1)小课题活动组织形式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是自我意识的萌发时期,如何把握对于独立意识和集体精神的同步教育是品德课程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因此,在小课题活动组织的安排上,既要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又要强调集体和团结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
个人独立活动:
这一活动形式一般适合于学生在各自家庭生活当中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家庭访问、资料收集、亲子教育等,教师可以采用倡议和激励的方式向全班学生发起号召,设立探索性质的活动目标,推进学生个体和家庭中间的联系和配合, 并联系家长做好反馈和落实的工作。
小组合作活动:
小课题活动以实践为主,团体合作也是课题的主要推进方式,一般由4—6人组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家庭住址、年龄特征、学习能力、性格特点、领导才干等角度出发,有梯度有层次地搭配选择小组组成,部分情况下也鼓励学生的自由组合与搭配,引导小组自发选立组长与小秘书,搭建行之有效的团体协作模式。
(2)小课题活动开展的时机
课前开展,做足准備:
课时少,任务重,日常授课时间自然难以满足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时间要求,是可能导致小课题开展不充分,也易于造成小课题与正常授课主次颠倒,课堂时间被压缩的问题。在保证正常授课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围绕课堂内容,开展相应的课前准备活动,将生活的气息带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为课堂教学积累了直观的材料。
课中开展,形式多样:
《品德与社会》编写组也充分考虑到了趣味实践活动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不少空白。利用课文的插图、故事可以在学生中间开展小竞赛、小创作、小绘画等实践活动,加强行为训练,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课后开展,深化成果:
操行养成靠的是时间积累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小课题的组织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积累实践经验。在六年级课程《不可丢的传家宝》一课课后,笔者组织开展了同名小课题活动。通过课余时间的实践调查,同学们对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课题报告的整理积累了经验,以练代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课题活动的效果及收获
在小课题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首当其冲成为了活动发起点和组织者,而受小孩子学习能力不强、经验积累不够的限制,好的实践效果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反馈和习惯养成。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教师的激励、导向和辅助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作用力,主要方式有:
成果展示。搜集资料是小课题实践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步骤,学生小组在家长的帮助下往往能够获得照片、剪报、访谈录等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联系并提供黑板报、宣传窗、校广播站等大型展示平台实现成果的展览和共享。通过课题成果的全校共享,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各班级的同学提供了一起学习品德知识的机会,把品德课堂延伸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
心得交流。实践环节是小课题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光做不想的小课题对于学习本身并无实际效用。利用分享和交流的环节可以促进同学们对于活动内容和知识点的交叉理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远胜于老师空口无凭的说教。
良性评比。开展小课题活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对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求甚高。邀请课题组老师共同对实践过程进行监督,树立优秀实践榜样,可以在班级内部形成争先评优的好氛围,进而促进个体进步。
四、思考和总结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究,笔者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了如上几点小课题实践活动的实行方法和注意要点,也收获了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体现出了小课题实践对于教学的良性促进作用。
小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课堂内容的课外延伸。实践提供了学校和社会的接口,教学和家庭的通道,实现了知行的统一,反哺于教学课堂,提高了品德教
学的质量和效果。
小课题活动扩大了主体的参与对象和参与能力。在小课题活动中,既有个体探究,也有小组实践,还有家庭配合、社区建设,每位学生都亲身参与到课题活动当中来,激发了学生对于枯燥课堂内容的兴趣和重视,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课题活动实现了学生自我道德教育。通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转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和实践项目的互助,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品德课堂变得变得有内容、有深度、有温暖,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参考文献
[1]薛卫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小组合作教育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104.
[2]邓桂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