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她们血写的诗章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的新编现代京剧《血沃芳草》(姜朝皋编剧,杨海东导演,朱绍玉、李晟作曲与音乐设计),2011年8月在青海人民剧院首演。剧情跌宕起伏,故事生动感人,既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刻内涵,又具有诗意的艺术表现手法,舞台上展现了为中华民族的光明而奋勇献身的红军女战士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倾听着她们血写的诗章。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血沃芳草》观后的感想。
  一、一个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用历史与现实交替的手法展现,不仅仅是回顾,更重要的是反思
  老革命家徐向前曾为西路军战士题词:“西路军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垂史册”。关于西路军的故事,在我们心中总能涌起一种雄浑悲壮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路军远去的烈士们的形象,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究竟还有多深?西路军烈士那追求光明、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当代社会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承和发扬?现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不能从当年红军战士身上得到一些参考和启迪?这或许在《血沃芳草》一剧的故事中,能得到形象化的感悟和心灵的洗涤。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壮故事。1936年西北地区,红西路军女子先锋团连长郝秀英,带领战士们英勇奋战,打退了一次又一次蒋马匪帮的围攻,最后怀抱军旗与战友跳下了悬崖,受伤被俘。后又被马匪集体枪杀推入万人坑。九死一生,她又活过来了,爬出万人坑,在草原上被一家藏族母子救起。在草原养好了伤后,她谢绝藏族母子的真情挽留,又毅然继续寻找红军队伍。寻找无果,在草原流浪直到解放。解放后,郝秀英自愿做一名守墓人,甘心寂寞和清贫,为牺牲的红西路军姐妹守护陵园。为了保护烈士陵园,“文革”中将自己投入烈火,誓与陵园同生死。她的一生犹如一棵小草,顽强地为追求光明而生长,到白发苍苍的她,也与陵园的苍松翠柏同辉。
  编导在创作这出戏的时候,并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向观众讲故事,而是巧妙地将故事分成历史和现实两条线,从开场直到结束两条线互相交织发展,在现实和历史间跳跃进行。全剧一共四幕,每一幕的结构,编导都按照“现实——历史——现实”的叙述方式展开剧情,即先展开现实的情感冲突,然后闪回叙述历史的严酷斗争,最后又回到现实的情感冲突中来,闪回及转换大小21处。这种闪回和转换,是有故事因果关系和情感发展逻辑的闪回,现实和历史之间的故事互相映照,因而加深了主题的阐述,强化了艺术感染力。舞台上每一次历史和现实交替的画卷,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顾,对红军英勇精神的热情讴歌,又是对现实人们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的严肃观照,以引起现实中人们心灵在震荡中得到新的一轮升华。
  比如第一幕,一开场是1954年西宁革命烈士陵园落成典礼现场。现实故事是当年红西路军女子先锋团连指导员华素秋来参加典礼,一直隐居民间的女子先锋团连长郝秀英来到陵园,与老战友华素秋相认,她带来一面千疮百孔、染满红军鲜血的军旗献给陵园,并要求做一名守墓人。看到这里,观众必然会问,这两人是什么身份?什么关系?那是一面什么样的旗?郝秀英为什么要做一名守墓人?这时舞台闪回到了1936年河西走廊那场生死搏斗中,战况急迫之下,指导员华素秋带领大部战士撤退,连长郝秀英带领少数战士阻击敌人。最后弹尽粮绝,被逼到悬崖边,郝秀英怀抱军旗,与姐妹们一同跳下了悬崖。闪回完,现实中的郝秀英向老战友表露心愿:“九死一生言难尽,百转千回找红军。归队无望终身抱恨,流落乡间隐姓埋名。听说是烈士陵园把式竣,我徒步百里来奠英魂。带来血染的军旗相敬赠,还有一件终身夙愿意请组织帮我来完成”,“只要求到这烈士陵园当一名守墓人”,“一辈子跟死去的姐妹们忠魂相伴”。通过这样的现实和历史的转换,两个主要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以及她们的崇高品格,就基本形象地立在舞台上了。
  在第四幕中,有这样一段戏,也很好地体现了现实与历史转换的艺术感染力。在“文革”中,年仅十七岁的“红卫兵”贾向东带领大家要砸毁烈士陵园,郝秀英坐在烈火中誓与陵园共存亡。贾向东见状想撤,这时郝秀英对她说:“十七岁,花季年华呀!你知道当年我们多少姐妹,也是你们这般年岁,喋血沙场,……听听她们临死前说的什么话!”然后,剧情闪回到当年郝秀英与另一位红军战士幺妹在兰州黄河边被敌人追杀的情景, 幺妹中弹,临死前对郝秀英说:“我生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这闪回的故事,极大地震撼了贾向东,她为红军女战士誓死追求理想和信念的精神所感动,立即带领大家灭火救出郝秀英。在这里,理想和信念战胜了狂燥和无知,善良和真诚融化了冷酷和麻木,人性在历史和现实的潮涌冲撞之间得到了回归。观众不仅为红军女战士的大义凛然而感动,也为新一代青年的醒悟而欣慰。回顾是必须的,反思更是重要的。在新一代的意识和行为里,理想和信念还是那样纯净吗?为实现理想和信念还是那样执着吗?我们既看到了担忧,也看到了希望。
  二、一位不屈不挠地追求自由与解放的红军战士,被以立体雕塑的艺术手法呈现在舞台上,多角度地彰显出其真、善、美的完美形象
  郝秀英,这位历尽磨难、九死一生而又无怨无悔、勇往直前的红军女战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思索。在《血沃芳草》一剧中,郝秀英是作者着力塑造的英勇形象。在全剧历史与现实交替的剧情进行中,郝秀英的人生历程可以归结为不屈不挠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一生,在一生的追求中,显现出她真、善、美的完美形象,这个形象是多角度的,是立体的,犹如一尊雕像矗立在我们眼前。
  导演在导演阐述中指出:演员在塑造这个人物时,不要一味地表现英雄气概,而应着重表现她细腻的思想过程,表现她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以及她丰富的情感世界、痛苦的心路历程,努力将郝秀英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喜有悲的实实在在的真实人,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英雄的符号。
  舞台效果表明,郝秀英的形象基本达到了编导的艺术要求,她既英勇战斗,又儿女情长;既顽强坚毅,又战友情深;既刚烈不屈,又聪明机智。
  郝秀英首先是一位战士,一位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历尽艰险;在战斗中,奋勇向前。剧中具体表现了她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要指导员带领大队战士撤退,自己领少数战士阻击,最后怀抱军旗义无反顾地跳下悬崖。
  战友的情义在她心中无比重。为了让战友和腊妹刚出生的婴儿逃过敌人的追杀,她又一次单独阻击敌人。她对战友说:“……要不惜一切保护孩子,给红军留个种,为革命留条根!”解放后,战友情更浓,她要为死去的战友守墓,一辈子和战友的忠魂相伴。
  她热爱生活,也向往美好的爱情。曾经救过她生命、为她在草原流落时遮风挡雨的藏族青年多杰,向她表露心迹时,她也怦然心动,答应与他成亲。但她又十分顽强坚毅,一旦听到有红军的消息,为了更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又毅然继续去寻找部队。
  当红卫兵要砸毁烈士陵园时,她不畏缩后退,而是在烈火中表明心志,宁与陵园共存亡。危急之中,还不忘对浑沌不明事理的红卫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红卫兵们幡然醒悟。
  特别是多杰在草原上向郝秀英表露爱慕之意的这场戏中,郝秀英的形象十分立体地展现出来。多杰再三求婚,而郝秀英再三欲允又拒,情爱与信仰不能两全,内心的苦痛和煎熬,让她无法忍受。她一再誓言,此生一定要去找红军,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一定會找到!但她又十分感激和留恋多杰一家的情义,与藏族阿妈和藏族大哥难舍难分,戏中与多杰的对唱中,尽情地倾诉了出来:
  多 杰(唱)一年前风雪日天寒地冻,
   我与你雪野荒郊巧相逢。
  郝秀英(唱)鬼门关险些儿把命断送,
   亏阿哥将我拽回手不松。
  多 杰(唱)谢佛祖让百灵鸟飞进土洞,
   苦难中一家如沐春风。
  筛满了暖心酒举杯相碰,
  永把那天赐的机缘刻在心中。
  郝秀英(唱)筛满了二杯酒高高举敬,
   谢阿妈与阿哥生死情浓。
  多 杰、郝秀英(唱)
   捧起了三杯酒胸潮涌动,
   感阿妹(感阿哥)
   痛饮三杯心热脸红。
  郝秀英不只是坚强的红军战士,也是有情有义的柔情女儿。一位本应是在镜前描红,在家前撒娇的红粉女儿,却要将一腔柔情收起,面对凶残敌人,穿越铁血年月,为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新生贡献自己的青春,她走过的路,流过的血,唱过的歌,洒下的情,完美了自己的人生,是真善美的化身。
  三、一组美丽善良的英雄女红军战士的群像,是信念和理想的追求者,是现代青年永远的楷模
  编剧和导演在创作这出戏时,艺术价值的取向是十分明确的。导演在导演阐述中有非常精辟地诠释:当下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生活的目的,都有各自实现目的的行为手段,京剧《血沃芳草》透射出的人生意蕴,对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对当今流光溢彩的青年一代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的世风,与剧中同龄人相比,反观自己的所作所为更能发人深省,从而使该剧具备无可比拟的、深刻的、积极的借鉴意义。是否应该牢记当年红军用年轻的生命和热血谱写的历史?是否应该思考找回某种正在丢失的精神?人应该怎么生活?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因此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做的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业,而目前的这个剧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所以,《血沃芳草》不只是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而是进而塑造了一组英雄群像,旨在让现代青年以此为楷模,在和平年代,在锦绣繁花的今天,不要迷失崇高的理想和不懈的斗志。
  群像之一的华素秋,是红军女子连的指导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关头,寻找部队未果,带领大家化整为零,保存实力,顽强战斗。
  群像之一的春花,为给战友找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群像之一的腊珍,怀了孩子还报名参加西路军,在战斗中生下婴儿,为保护婴儿和战友而拔刀自尽。
  群像之一的幺妹,怀抱红军的后代,流落草原,情急之下托孤给土族大妈,继续寻找红军,最后牺牲在寻找部队的途中。
  她们对革命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对战友的情义,可谓感天动地。她们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熠熠有光。
  编导在塑造红军女战士的集体形象时,并不停留在单纯的战斗厮杀、生离死别中,还细腻地表现了她们天真、纯洁、美丽、善良的本性。如在第二幕中,专门安排了女红军战士齐声高唱“打骑兵歌”的操练舞蹈,她们个个意气风发,飒爽英姿,显示了青春亮丽的一面。又如第一幕,女战士春花用四川民歌深情地一曲《劝郎当红军》歌,婉转动人,情深意浓,很有艺术感染力。包括郝秀英在草原做藏家女时,穿一色美丽的藏族服装,“且当这牧羊女埋名隐姓,一身的藏民打扮一口的乡音。握羊鞭向东方举目山岭,望浮云看落日思念红军。”舞台的美丽草原画面,角色窈窕的藏家女儿装扮,加上演员委婉柔情的表演,青春年华的美好感人心怀。正是这样的美,而又在这样的大恶环境中呐喊、冲杀,更加深了女红军战士的真善美形象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也一定能激发今天观众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促进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升华。
  四、一台编、导、演、美各方通力合作的创作集体,为提高艺术水准,创造精品剧作打好基础
  《血沃芳草》一剧初次上演,就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在这部戏的创作、排练、演出等方面的运作上,剧院十分重视,集中各方优势力量,精心创作,精心排练。剧本特邀著名剧作家姜朝皋创作。本剧是在作者深入青海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的基础上,根据剧院京剧团现有演员构成情况量身打造的力作。导演是由国家一级演员、并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进修导演专业的杨海东担任。他曾多次参与青海省京剧团创作的具有青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京剧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对表现民族地区题材的京剧剧目表导演有丰富的经验。
  音乐设计和作曲之一是二级演奏员李晟,他除了在本团担任演奏工作外,多次担纲为本团新创剧目作曲和音乐设计,对京剧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有机融合有一定经验。在创作本剧音乐中,按照导演要求,适当地运用交响乐手段,用歌剧的音乐思维来布局和表现,突出史诗性的全景式渲染,同时在特定场合强化地域特征,融入了青海地方音乐、藏族音乐、川北小调等音乐元素,在表现时代的激越与苍凉,抒写人物内心情感的复杂和细腻方面,具有独特表现力与感染力。唱腔设计基本遵循传统声腔,但据剧情需要,有独唱、合唱、伴唱、对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
  参与演出的演员大部分是2007年从天津艺术学校毕业的青海班学员,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社会阅历和艺术表演经验尚浅,要完成塑造七十多年前的红军女战士形象的任务,有一定难度。剧院组织大家一起参观红军烈士纪念馆,听老军当年的奋斗故事,结合剧情体会人物的战斗历程和思想情感,老演员也热情地言传身教,使大家的表演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舞台上,她们再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忠贞不渝的鲜明性格,表现了战友不抛弃不放弃的患难情感。曹文靖、焦晓霞分别扮演青年郝秀英和中老年郝秀英,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她们没有一味地表现人物的英雄气概,而着重表现人物细腻的思想过程,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艰难的心路历程,因而呈现在舞台上的郝秀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喜有悲的实实在在的真实人,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英雄的符号。
  导演和舞美设计在本剧的舞台美术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配合剧情中不断反复的时空交错要求,舞台装置了六组流动性很强的三棱柱,分别写意地显示出每一场戏的特定环境,如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苍凉空旷的祁连山脉,广袤的草原与雪山。舞台纵深被分为三个区域,景随人变,人景合一,时空流畅交错,醒目地表现出了每段戏的时空特征与戏剧情势。舞台灯光采用大色调,大对比,充满力度。这些都很好地配合了剧情的需要和发展,提高了艺术水准。
  从全剧来说,亮点不少,但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全剧演时过长,有的情节略显臃赘,个别演员在唱腔、道白、表演上还须进一步努力提高。好在《血沃芳草》在編、导、演、美等整体方面,都有很优秀的表现和一定的基础,如果进一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有望成为精品剧作。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于是就有人认为:“热闹的课就是好课。”一些教师就在表面上大做文章,一堂课下来,看起来形式新颖,热热闹闹,课上学生非常愉快。可热闹、愉快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了那些值得回味的东西?仔细想一想,学生该学的知识,该发展的能力鲜有落实。   课堂开放了,学生活跃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但一味得追求表面上活跃是不可取的。当然传统的以教
期刊
摘要:宗族调解分流了人民调解的部分案件。虽然宗族调解具有及时性、道德性、亲和性、低成本性和非消极、被动性的优势,却存在着反程序性、反法治性的缺陷,但因其与解决农村的琐屑纠纷相适应,此时已显示出优势。而基层政府对其或严厉打击、或默认两种态度。   关键词:宗族调解;存在原因;优势;评价   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最贴近纠纷人的人民调解制度受案率逐年下降,再加上近年来美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ADR
期刊
摘要:本次调查对新乡市各县区的残疾人进行了走访,就目前新乡市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器材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现有器材设施的构造、质地等对残疾人而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险性,同时也收集了残疾人在进行运动、使用体育器材设施时的相关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运动器材;建议   我国的残疾人数量十分庞大,2008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
期刊
摘要:网络的兴起和普及,既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系列问题与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创新。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切实把握互联网的规律,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目前互联网正以其海量的信息、迅捷的速度、自由互动的方式逐渐成为大
期刊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丰德票号全体员工集体吟颂的祖训反复回荡在青海剧场。“勤奋敬业 谨慎诚信”八个制作精美的大字装置在舞台各个场景之中……  九月三日,我作为一个离乡多年的山西人,怀着比其他观众更加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远道而来的山西话剧院在西宁演出的话剧《立秋》。在这部话剧的欣赏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震憾和多方位的启迪,使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得到了精神和灵魂的升
期刊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其中第二项工作就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美术馆、图书
期刊
一、引言  十七世纪初萌生于意大利的bel Canto演唱风格和技术体系主要强调歌唱者的呼吸技术、起音技术、声音的连贯和渐强渐弱、声区的统一等。早期的此种歌唱风格对优美的音质有严格的要求,至于音量则认为音质好了音量自然会来。歌唱者演唱时应关注歌词的思想、情感内涵,深知其节律、音韵上的特点,把作品完整地表达好,让听众得到艺术上的感染和审美上的愉悦。这些要求对于歌唱者来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
期刊
广惠寺,原名叫郭莽寺,藏语叫“赛科合关巴”,意为“赞波具喜圣教洲”。据历史材料记载,广惠寺创建于清顺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哲蚌寺喇嘛端智嘉措,法号称隆巴端智布,当时名为郭莽寺(郭莽:藏语,是“多门”的意思)。属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系统。坐落在大通县东峡镇衙门庄村的北侧,它背靠自东向西连绵起伏的黄伯垭山麓,对面是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鹞子沟松林。距离大通县城桥头镇15公里。前身是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
期刊
摘要:2011年9月,由陕西出版集团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何炳武主编《陕西书法史》(上、中、下),是书法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文章着重评价了陕西书法史研究对中国书法史研究的贡献,介绍了作者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上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陕西书法史研究;图书评论;文化   近期,受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委托,历时两年辛勤劳作,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何炳武研究员主编,王永莉博士、李巍副研究员参与撰写的《陕
期刊
“清不清时天地昏,滚滚风尘神州愤;山东烟熄走铁板,河源薪燃现龙身。丹噶谋举黄表会,乔寿山敢当首领;虽然头悬城墙门,曾喊日月分半轮。”这首诗是丹噶尔黄表会和元山尔反清斗争始末的真实反映。  清光绪末年,丹噶尔(湟源县)以地处海藏咽喉,与蒙藏地区的贸易往来,日见繁荣,城垣商店林立,生意鼎盛,英、美、土、俄等国商人,也不远千里迢迢,前来湟源开设洋行,与当地豪绅富商,串通一气,掠夺少数民族,盘剥当地商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