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女子芙蓉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u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黛玉是一个孤标傲世、任情任性、有着诗人灵魂的纯情少女,心幽而意雅,气高而才博。与群钗相比,宝钗有其姿而不得其幽,湘云有其俊而不得其韵,凤姐有其丽而不得其雅,探春有其香而不得其清,可卿有其媚而不得其娇,可谓“洵仙草以为前身,群芳所低首也。”她的这种风姿韵致,宛若清水芙蓉,卓立于百花丛中,蕴含着作者曹雪芹特有的审美意蕴——对性灵的尊崇。
  明清时代,思想界和文坛兴起了性灵之风,性灵之人极力张扬个性,反对封建束缚,文学上则主张“独抒性灵”,即表现个性、发露真情。但性灵思想在当时都是一些名士在推崇,也只是在以封建理学为基础的儒家思想和追名逐利的世俗思想的夹缝中潜滋暗长,而这正是曹雪芹所看重和极力推崇的。因此,在作品的主要人物黛玉身上寄寓了他的这种理想,并予以诗性的表达,即以芙蓉的内质赋予黛玉,外化为黛玉的性情、才情和爱情,对性灵作出了生动而形象的阐释。
  一、冷艳寒江——不和流俗的性情
  出生在世袭侯爵的书香门第,母亲早丧,且为独出,父亲溺爱,因而较少受封建闺范熏陶,性格比较任性。到贾府虽与其他小姐同样优渥,但在那表面上礼法森严而实际上庸俗龌龊的人际关系中、在处处充满明争暗斗的环境下,因自己是寄人篱下之身,她本能地感到有一种压力,但又不愿以牺牲自己性灵来换取与环境的妥协,因而表现出极度的敏感和高度的自尊。她的自尊与“任性”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中不断扩张、发展,并获得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她常常临风洒泪,对月伤怀,有着过多过甚的孤寂与愁苦;她时时在意、处处小心,多疑多思,唯恐受人轻视,显得心地偏狭、好使小性;她锋芒毕露,对看不惯的人和事有点“尖酸刻薄”。这正是她在特定的环境下正常的性灵遭到不正常的压抑而又不愿屈服的性格表现。在潇湘馆里黛玉偏安一隅,自成一统,不入俗务,自在地开且落,虽然未免冷清,但可以自得一份清净,与贾府内充斥着的市侩之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两个彼此不相干的世界——这正是性灵之人外在的生活环境。
  二、风露清愁——曲高和寡的才情
  封建社会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黛玉则才思敏捷,以诗才冠群芳,其兰心蕙质在群芳中独为翘楚。她常常以诗为友,在诗中展露自己的性情、品格、思想、心志。《咏白海棠》诗中的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梨花的冰清玉洁,梅花的凌寒傲骨,其鄙弃污浊世俗并与之对抗的品性可见一斑。《咏菊》、《问菊》、《菊梦》三首夺魁菊花诗,引菊花以为知己借以抒展苦闷孤独的情怀和对任真自然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其“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心性可知一二。她也常常用诗去倾诉愁怨:秋天的夜晚,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滴竹梢,更觉无限凄凉,一阕《秋窗风雨夕》,短短二十句用了十五个“秋”字,心上之秋,愁也,可见她心中愁之深重。衣食无忧的她何来恁多闲愁?一切皆因环境对人的压制使个性得不到自由舒展,只能在内心借文字遣散,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五美吟》所吟咏的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五位令人可欣、可羡、可叹的有才色的女子,在感叹红颜薄命的同时从中可以窥见黛玉心中隐隐的想冲破束缚的叛逆精神,其心志堪称脂粉里的英雄。一曲《葬花吟》更成为生命的绝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面是写花朵经风霜都凋谢了,实际上表露的是一个禀性高洁的弱女子在这个污浊的社会环境中经受的摧残(这摧残只关乎精神);“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在幻想自由而不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甘受辱被污、不愿低头屈服的性格,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黛玉诗虽以真性情示人,大观园中有人惊羡其诗才,称其“容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惟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却很难读懂其内心,其“冰雪骨”“玉精神”也只能高蹈于世,她的愁情愁绪愁思愁怀是永远打不开的心结,只能引人怜爱,却无法找到知音,也无法释怀。这是性灵之人内在的精神状态。
  三、芙蓉泣露——惺惺相惜的爱情
  黛玉和宝玉从小青梅竹马,亲密无间。她对宝玉的爱情因为常年的耳鬓厮磨而自然形成,又因彼此以为知己而日益加深。她和宝玉之间那种难以言传的苦衷、相互吸引的沉醉、不言而喻的默契、至死不渝的忠贞都是基于心灵的契合。黛玉的多愁善感很大程度上是为她所追求的琴瑟相和的爱情,在爱情试探中往往有所触动而伤心,因而常常是以泪洗面,为此心碎神伤。她的主要精神支柱就是宝玉的爱情,表达爱情的方式,也只是试探性的猜疑和有意的争吵,这也许是她和宝玉最为幸福与欢乐的时光了。然而在视淫荡为正道,视爱情为犯罪的社会里,她一方面痴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封建意识的影响,加之宝钗、湘云两个旗鼓相当的少女的介入,以及少女特有的羞涩,在追求中每前进一步都要承受沉重的精神压力,进行痛苦的内心搏斗。当她感到宝玉有心于自己的时候,又常常为宝玉“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而伤心哭泣,当她已经完全获得了宝玉的专情,又本能地感到要把纯真的爱情变为美满的婚姻仍然很渺茫,因而别是一番感伤。这里有她意识到的自己父母早逝无人做主而病已渐成不能久待等因素刺激,更有它意识不到的封建家长在她和宝钗之间进行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对宝玉而言,在钗黛之间选择,在众人眼中宝钗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宝钗从容务实,明事理、达人情,温柔和顺、喜怒不形于色,既善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在贾府危机出现时成为有力的“三驾马车”,显示出非凡的管理能力。从家族利益考虑,贾薛两家联姻既可以“以贵显富”又能够“以富保贵”。同时也不乏才情,其诗才不在黛玉之下,可谓德言工貌俱佳。宝钗虽然知识广博,但自觉认定是吟风弄月之才,只能作为贵族小姐的消遣和点缀,生怕因此移了性情,因此施展文才时自制而得体。宝钗对仕途经济和道德文章情有独钟,在宝玉看来这就是非“性灵”。黛玉的袅娜风流自然另有一番姿态,但宝玉并不注重它的眉梢眼角之美,而看重她的诗人气质,奇异文思,高度自尊脱俗的境界,更主要的是她不假雕饰,不随时俗,任情任性,既无揣迎之心,更无卑弱之志,为人处事从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性,对宝黛的选择不只是婚姻自由的要求,同时包涵着多方面反对封建束缚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共同要求。这种基于情感与心灵的契合和人生意识上的共鸣的缠绵悱恻的爱情,对传统的那种具有反封建意义的才子佳人式爱情是本质上的飞跃。这正是性灵之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知音模式。
  《红楼梦》的主题是性灵,一种“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萌芽状态,由于性灵思想在当时社会中处于非主流的弱势,作品所要展现的就是性灵的生存状态,性灵之人的不羁和命运的无助。小说的结尾黛玉泪尽而终,宝玉遁入空门,就是说性灵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压抑下、在世俗名利思想的冲击中寂灭,但他们始终没有妥协,而是以死抗争为性灵呐喊,这正是红楼梦要表现的美和悲剧性意义之所在。
其他文献
一、就地取材 多思善取  当下,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作家余华回答记者关于他的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时,余华风趣地说,他识字不多,所以语言简洁。而在一些文学随笔中,余华还表示,当他有话想说时,一种表达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我们纵观余华的许多小说确实很少看到所谓的“高级词汇”。余华写作昭示中学生写作困境,我们可以理解,中学写作的
【摘要】立论是指在议论文写作中确立观点,提出主张。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难的选择困境,笔者从阅读鲁迅的《立论》一文,引发了对该问题的思考,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关键词】鲁迅 立论 感受    所谓“立论”,就是确立论点,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
写作文应该真诚,这谁也不会否认。但是真诚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情,因为考试作文有个起码的要求——“思想健康”,否则就可能“很傻很天真”。那么,高中生的作文在“写真情”和“思想健康”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协调点呢?我以为,写真情时注意表达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清明节之前,我布置了个作文题“清明不休息”。题目刚介绍完,学生就一片嘘声,甚至有人起哄。我一看,就心里暗喜,题
【摘要】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要使学习跨越单纯学校教育的阶段,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习从单纯的求知谋生手段,发展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使“活到老,学到老”真正成为每个人坚定不移的追求和信念。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时代发展及课程发展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终身学习时代要求    新课程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般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已经真真切切走到我们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习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
[摘要]本文以后人对苏轼《东栏梨花》一诗的争论为缘起,引发了对宋代诗词结构方式的深入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详细论述了事理在诗歌创作与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宋诗 事理 理解    苏轼有一首《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诗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四月到徐州任知州时写给孙宗翰的。《宋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
【摘 要】课改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离不开一个公正准确的学生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就要重视学业又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和评价主体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体系 评价观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范文”就是典范的文本,即就是在同一类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如果我们举“其一”而能使学生“反三”,让学生“触”此“类”而能够“旁通”,那么,我们对“范文”的教学就达到了高效率,说明我们真正领悟了专家编辑“范文”的意图,实现了“范文”的价值。下面就《秋兴八首(其一)》的教学设计,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为《杜甫诗三首》,第一首诗为
作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按实践论的观点,任何认识都来自实践。作文的材料,也就是对“生活的认识”,也必须来自实践,因此积累素材、扩大视野成为首要任务。在有效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做到扩大视野、做到有话可说呢?  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手勤  生活的宝藏是丰厚的,从生活中截取的材料是鲜活的,是富有蓬勃的生命力的,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自觉认真的观察,同时自身又由于年龄的问题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
语文教学向来是大家争论的问题,虽然根据以前存在的缺陷,实行了课程改革,这固然好,但为此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却也是事实。在不利因素存在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行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重之又重的问题。  一、教什么的问题  一般来说,不管什么科目都有其相应的教材,为此,习惯性的做法是依照教材指示去讲授课文,直到上完为止,这也是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行之有效且较普遍的做法。但假如课文太多,则不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