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制剂国际化魔咒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976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中国制剂出口拉动增长正在由外资转向内资药企,且出口欧美等发达市场的比例有一定提高。”在2015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 (CPhI China 2015)期间,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信息部副主任刘伟宏认为,我国制剂国际化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制剂出口企业经过艰辛布局,已有少数企业率先摸到门路。随着更多申报 ANDA 的获批,制剂出口企业业绩的确认,未来几年制剂出口有望继续保持高速成长,或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尽管大势看好,但医保商会副会长孟冬平还是用“魔咒”来形容目前本土企业的制剂国际化投入与收获严重不匹配的转型现实。
  少数优秀
  华海药业可以说是本土原料药企业向制剂转型的标杆,最近几年制剂出口突飞猛进。“华海药业作为以出口、国际化的战略为支持的制药企业,目前为止80%的销售收入来源于国际市场。”负责华海药业国际业务拓展的副总经理王杰在CPhI中国展上介绍说。据悉,2014年其制剂出口销售总额达到了7000万美元,尤其拉莫三嗪缓释片在美国上市销售仅一年,就获得了约1.45亿元人民币的利润额。


  与华海一样,国际化也是恒瑞医药近年来的核心战略之一,其生产的注射用环磷酰胺首仿药在2014年11月获得FDA批准在美国市场销售。数据显示,2015年1~4月份该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额已经达5000万美元,占该产品美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
  此外,扬子江药业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也已经销往德国;人福医药集团通过并购开拓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其非处方药软胶囊也已经进入美国市场。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除了华海、恒瑞等企业这几年出口较大,我国原料药向制剂的开发、转化能力整体还比较弱。”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在CPhI中国展上表示,除了少数先导企业,本土制剂出口的整体现状尚不乐观。
  近年来通过欧美市场GMP认证的本土制剂企业的数量,从2006年的5个到如今已经将近有50家。但是真正走进去,并获得规模化优势的却屈指可数。
  这是因为“企业取得欧美认证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些公司是为了提高声誉,还有的公司是为了在国内药品招标时加分,真正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数量也就不多了。” 参加此次展会的某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负责人说。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14年,我国西药制剂出口29.38亿美元,较原料药的258.57亿美元的出口盘子,规模还非常销小;此外,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制剂出口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两者共占60%以上,欧盟约占12%,北美市场仅占5%;而且以自有品牌出现在国际市场上的更是寥寥无几。


  呼吁合力营销
  企业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现状并不理想。销售规模偏小、竞争对手强势以及自主品牌少等问题成了当前中国制剂国际化进程中的魔咒,难以突破。
  “如果是具有独特性的产品,比如这个国家市场上只有这一家仿制药,产品一旦申报,美国一些大的分销商和零售商会主动找上门;但是一些普通仿制药,与印度生产商相比根本没有竞争力。”寰瀛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昕在CPhI中国展上指出,缺乏独特性是中国仿制药在美国市场卖不动的核心原因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与印度、以色列企业等正面争夺仿制药市场难度比较大,只有选好差异化的品种和目标市场,拿出高质量且价格具有优势的仿制药或创新药,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开竞争,确保盈利。其实,上述在制剂国际化上取得突破的企业路径大都如此。
  华海药业目前拥有多个缓控释剂型储备品种即将获批,在美国FDA审核的有10个品种,其中3个是缓释剂型。
  王杰总结华海药业的国际化成果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走高端路线,通过对公司内部和国际市场的分析,确立的高端战略。二是持之以恒,25年中面对很多变化和挫折,从中间体到原料药再到制剂,华海自始至终坚持国际化战略不变。三是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无论是制造、标准到法规,都是国际一流的。
  而恒瑞医药在进军海外市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每年10%左右的研发投入功不可没。目前,恒瑞医药已有伊立替康、奥沙利铂、环磷酰胺,加巴喷丁、七氟烷和来曲唑等通过美国FDA或欧盟批准上市,并有多个产品处于注册申报阶段。
  绿叶制药副总裁姜华在CPhI中国展上进一步表示,企业需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价值一定是在未来体现,把新药拿到主流市场上市,相信这才是中国药企的创新和国际化之路。绿叶制药集团目前有4个新产品在美国申报。
  当然,战略决定方向,战术决定结果。眼下,对于有意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发市场和制定销售策略,拿到更多订单。
  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郭云沛在CPhI中国展前召开的“中国与世界医药企业家高峰会”上开出的处方是建立联盟,形成合力。
  “企业可在海外建立销售联盟,形成合力打包销售。” 郭云沛说。欧美很多国家的药品是通过保险公司打包销售,这样当企业产品少的时候才不致孤掌难鸣。
  对此,姜华认为,有国际化能力的公司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合作,才能真正地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真正的影响力。刘昕也认为,抱团找到好的分销商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其他文献
5月2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公布了《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和《药品注册收费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实施细则(试行)》。这是20年来,我国首次调整药品注册收费标准,制定医疗器械新的收费标准。  以新药注册收费为例,调整后的国产新药注册费标准从原来的3.5万上涨到62.4万元,是此前的17.8倍。而进口药注册费用从4.5万上涨到96.9
期刊
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副局长吴浈在银杏叶事件爆发后,CFDA召开的相关企业第二次见面会上强调:“我现在手里拿着的是鞭子,不是刀子。”  5月19日,CFDA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关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违法生产销售银杏叶药品的通告。从通告发布到6月22日共33天的时间里,CFDA又连续发出了21个关于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叶药品相关的整顿公告。  CFDA还曝光了24家购买违法银杏叶提取物的药企,
期刊
E药经理人:你觉得益普生与其他在华跨国药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布安瑞:同那些覆盖很多治疗领域的大型跨国药企相比,益普生的特点可能是规模比较小,但是治疗领域很专,益普生只专注于3~4个治疗领域。  E药经理人:你在2001年接任益普生中国区总经理至今已经14年,几乎比所有在华跨国药企的中国掌门人在中国时间都长,是什么原因让你能够一直坚持在中国?  布安瑞:事实上,现在我除了负责中国市场之外,
期刊
有人预测,10年后,大健康产业将会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美国去年医疗产业占GDP的16%,而10年后,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将至少占到GDP的10%。去年中国的GDP是63万亿,按照目前中国发展的速度,10年后,则会到120万~150万亿元,健康产业将是5倍的增长。  大健康产业其实包含很多,医疗是最大的,医药则分为很多类别,包括我从事的制药行业,也有医疗器械行业,还有其他产业。中国正在开发的大健康产业还
期刊
凯撒特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了一张中国地图。任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杨森”)总裁一年多,他已经去过中国版图上的一大半地方。“中国市场太大。”他给《E药经理人》看了他近3天的工作档期,业务会议和客户拜访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吃饭只留了10分钟。  西安杨森虽然不是在华最大的跨国药企,但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绝对是最具品牌知名度的跨国药企。2012年对西安杨森应该是比较艰难的一年,这一年,西
期刊
百特业务模式创新部门总监许丽奉走访过国内很多城市的大小医院,她发现,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医院中,由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和管理的意识薄弱,患者的输液安全有一定的风险。但又并非每个医院都适合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这就需要有其他解决方案。看到需求,也就看到了契机。2015年6月11日,百特在华推出全球首款“即用型”移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BIVAS),这完全是一款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定制”的产品。
期刊
2015年初,挂号网副总裁芦子贵出任金象网新的CEO。在此之前,挂号网已经完成对原由复星医药控股的金象网的控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人们都在关注股份调整之后,双方会如何在金象平台上对接。现在,盖头揭开了。  5月28日,复星医药和挂号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技术、平台、市场、媒体等方面全面展开深度合作,形成紧密的线上线下O2O联盟。  “此次在医药电商领域的合作,仍将以金象网为合作载体,复星医
期刊
2015年5月18日下午3时整,在江西南昌—济民可信总部,济民可信集团(以下简称“济民可信”)与华润医药商业集团(以下简称“华润医药”)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济民可信和华润医药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医药合作平台,双方约定,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实现双方产品资源和渠道资源、服务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全面无缝对接,共同推进双方在医药行业的发展战略。  作为国内一家以医药为主流的民营企业,
期刊
6月19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70号文),进一步细化药品招标采购工作。  70号文确定了药品采购的范围。医院需按不低于上年度药品实际使用量的80%制定采购计划,每种药品采购的剂型原则上不超过3种,每种剂型对应的规格原则上不超过两种。药品采购预算不高于业务支出的25%~30%。并规定医院从药品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的时间不得超过30天。  70号文还细
期刊
时下,作为影响力投资重要维度之一的公益事业,越来越受到医药企业的重视。不仅在公益项目的数量上与日俱增,而且更加重视公益模式的创新。在这一点上,礼来已经把公益理念上升到了企业核心战略的层面,并通过成熟的公益项目运作经验,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新模式。  前不久,礼来基金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关怀项目在山西省晋城市启动。该项目是由礼来基金会向IFRC提供资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