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汉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在西藏农村这个没有汉语交流环境的大环境中,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在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藏族学生的母语是藏语。因此对于不会说汉话又缺乏汉语文环境的农村学生来讲,同样的教学目的就不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了。农村的学生学习汉语文要先过语言关,即应先开设汉语说话课,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再开始学习汉语文,利用多听多说培养学生的语感,利于以后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一、通过帮助藏族学生正确认识汉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随着西藏的发展,西藏和其他地区、其他民族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多了起来,这时汉语言作为一种民族共同语,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次,虽然藏民族的母语是藏语,但七个地区有多种不同的方言,彼此间也会出现交流的障碍,此时,汉语言也可以成为藏族各地区之间的交际工具。所以,对于藏族学生来说,学好语文就至关重要了。
其次,对个人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不好,思维也很难清晰起来。在藏族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理解了,也想明白了,但自己回答时却不能用正确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甚至根本形成不了句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语言没有掌握好,运用能力差,词汇匮乏、句式单调,不能形成流畅、正确的思维。思路不清晰,分析理解能力就差,这也会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注重情感因素,培养藏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实践中可以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上我们应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不论优劣,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老师对他都很关心。把对学生的热爱切实贯穿于教学活动当中,利用课上、课后、作业批改等机会给学生鼓励和赞赏,对学生所犯错误从不横加指责,要积极引导,尽量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以信任和理解,不歧视、不讨厌他们,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汉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师生关系融洽了,学习环境也就和谐了,有了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学生就可以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装上阵,主动参与课堂,充分释放潜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上每一节课前,一定要设计好开场白,精彩的导入语可以吸引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佳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补充课外知识,并给学生时间扩大阅读面和阅读容量,同时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积累,这都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教学形式要灵活多变,内容要有新意。如果长时间采用“填鸭式”的讲授,学生很容易疲劳,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不同的方法要适当协调,比如课堂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都很受藏族学生的欢迎,使课堂内容丰富而有变化,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已经趋向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在尊重
面对学生自主的汉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导。
二、重在积累,互动
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所以,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義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汉语文教学中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汉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汉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诵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诵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三、重在拓展
教材只是这偌大的汉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汉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汉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汉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汉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汉语文教学。
四、重在引导
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汉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汉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汉语文学习都贯穿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汉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漢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汉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汉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教师找到门径,并注重主动培养,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对于文学的兴趣,增加学习汉语文的动力。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农村汉语文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汉语文知识。就为以后的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亦能得到弘扬发展。
(作者单位:西藏昌都丁青县色扎乡中心校)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藏族学生的母语是藏语。因此对于不会说汉话又缺乏汉语文环境的农村学生来讲,同样的教学目的就不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了。农村的学生学习汉语文要先过语言关,即应先开设汉语说话课,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再开始学习汉语文,利用多听多说培养学生的语感,利于以后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一、通过帮助藏族学生正确认识汉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随着西藏的发展,西藏和其他地区、其他民族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多了起来,这时汉语言作为一种民族共同语,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次,虽然藏民族的母语是藏语,但七个地区有多种不同的方言,彼此间也会出现交流的障碍,此时,汉语言也可以成为藏族各地区之间的交际工具。所以,对于藏族学生来说,学好语文就至关重要了。
其次,对个人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不好,思维也很难清晰起来。在藏族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理解了,也想明白了,但自己回答时却不能用正确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甚至根本形成不了句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语言没有掌握好,运用能力差,词汇匮乏、句式单调,不能形成流畅、正确的思维。思路不清晰,分析理解能力就差,这也会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注重情感因素,培养藏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实践中可以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上我们应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不论优劣,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老师对他都很关心。把对学生的热爱切实贯穿于教学活动当中,利用课上、课后、作业批改等机会给学生鼓励和赞赏,对学生所犯错误从不横加指责,要积极引导,尽量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以信任和理解,不歧视、不讨厌他们,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汉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师生关系融洽了,学习环境也就和谐了,有了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学生就可以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装上阵,主动参与课堂,充分释放潜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上每一节课前,一定要设计好开场白,精彩的导入语可以吸引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佳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补充课外知识,并给学生时间扩大阅读面和阅读容量,同时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积累,这都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教学形式要灵活多变,内容要有新意。如果长时间采用“填鸭式”的讲授,学生很容易疲劳,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不同的方法要适当协调,比如课堂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都很受藏族学生的欢迎,使课堂内容丰富而有变化,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已经趋向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在尊重
面对学生自主的汉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导。
二、重在积累,互动
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所以,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義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汉语文教学中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汉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汉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诵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诵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三、重在拓展
教材只是这偌大的汉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汉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汉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汉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汉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汉语文教学。
四、重在引导
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汉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汉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汉语文学习都贯穿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汉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漢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汉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汉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教师找到门径,并注重主动培养,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对于文学的兴趣,增加学习汉语文的动力。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农村汉语文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汉语文知识。就为以后的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亦能得到弘扬发展。
(作者单位:西藏昌都丁青县色扎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