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w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这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旋律。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
  良好的数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激思、以疑获知。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为达到认知的心理平衡,激发起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自觉、主动投入学习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在黑板上写出3个数“3、30、300”,问:“这3个数相等吗?(不等)谁能在这3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后,再用等号连接这3个数?”这里我所设置的情境是3个大小不等的数加上什么样的单位名称才能等号连接呢?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产生疑问,疑问促进思考,教师已将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使学生对所设置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此,课堂一时鸦雀无声,学生沉浸在问题中积极思考。一会儿课堂又活跃起来,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3元=30角=300分……老师给予肯定、表扬。然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后,将这3个数同等号连接起来?”学生思考后回答:3米=0.3米=3.00米……老师又问:“刚才像3米、3.0米、3.00米……这些数量是相等的,那么,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老师此时不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不同,要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自主去学习、探究。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打破教材的思路,利用学生周围开发区的情境,设计了拍卖土地的情境,学生想知道被拍卖土地的面积、位置、最低价格,产生了求平行四边形土地的面积的强烈愿望。学生猜想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即“边乘以边”和“底乘以高”。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积极探索实验。老师没有暗示转化方法,学生自己就探索出不少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将平行四边形折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这种方法是我以前的教学中未发现的,我非常惊叹。
  所以,创设情境,将一堂课的教学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利用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使其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发现过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新方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转变角色,诱发创新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以往的传统数学中,教师只凭大纲教材、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它忽视了课程的意识,忽视了教与学的统一,因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课堂不只是认识课本知识,而是师生交流新知识、新体会、新经验的主渠道。因此,在课程上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应转变角色,改变师生关系,通过教与学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师要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在课堂上起引导和参谋作用,扮演起学生学习中合作者的角色,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充分创设时机开放课堂。
  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融洽关系,激发兴趣。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了激活,敏锐地把握机会。反之,紧张、严肃、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得不到激活,那就无从谈及积极参与,与老师交往啦。
  (2)创设情境,以趣激思。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方式有:讲故事、放录音、放录像,设计多媒体软件等,在课堂教学中方法很多。如:小学数学第一册中“连加”一节,是第二单元教学内容的难点,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计算而且还要知道连加的意义。教师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画面:“河里有5只小鸭,游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鸭?”、“后来又游来2只,河里一共有几只小鸭?”这种情境的创设,变静为动,自然美丽,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从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起到促进作用,使他们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总之,要优化课堂教学,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融洽师生关系,超越人们常提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观点。以趣激学,开放课堂,师生平等交流,才能培养全方位素质的人才,才能深化素质教育。
其他文献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都是从一个小小的自信开始的,自信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目前在全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点粗浅的经验:     一、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如何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我想应做到以下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教师的旁征博
期刊
教学方法的好坏,决定了教学效果,也就是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的实现。高中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表现客观世界,传达内心思想、情感为主的美术创作活动。第二类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侧重设计、工艺方面的美术创作活动。由于这两大类型的美术创作活动的过程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指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一、创设有新意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前提
期刊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探索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经历、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发挥学生在数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在此,笔者就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发生过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以需要为前提,引发认知冲突  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思维
期刊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使课堂教学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新课程对每一个教师提出的严峻挑战。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几年来,一直被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所困扰,并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在于设法引起
期刊
班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它是班级精神氛围的主要体现,是学生的思想作风、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它一旦形成,就会通过日常生活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教育核心,班风的形成和成熟,一定意义上是班主任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蕴含及体现,因此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对于班风的建设至关重要。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
期刊
好奇是儿童、少年的特点,也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善于引导,就能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实验探究行为。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实验探究行为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的责任。近年来,笔者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初中实验教学的实际进行了教学尝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现就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空间,自主提
期刊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是班级的组织者、建设者和领导者,对于贯彻执行学校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育过程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育影响就不能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和知识。因此我们在对落后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注意启发他们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觉悟,采取和风细雨般的民主对话,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落后生的心坎上,
期刊
数学概念是用特定的数学语言和符号,以最概括、最简约的方式反映一类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共同本质属性,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所以投象的概念是他们往往不易掌握的。因此,概念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关。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一难关,要做到“静态概念,动态演绎”,让“静态”概念在引入、理解、深化的过程“动”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使他
期刊
摘要:多给“潜能生”提供发挥的空间,多给“潜能生”一点爱,这样能够转化他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教师微笑面对他们,因为微笑传递信心,给人以乐观和鼓励。第二,上课多提问他们,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像孔圣人一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三,给他们留适当的作业,这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第四,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表扬。第五,教师和他们真诚地交朋友,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健
期刊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