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化教学六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lic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所谓“诗化教学”,简言之,就是语文教学的整个流程要充满诗情画意。它既引领学生开发性地接受文本内容的诗意美和写技的艺术美,又激赏学生重建更诗意、更艺术的欣赏美和写作美。
  
  一 诗歌“诗以诗教法”
  
  例:曹操《短歌行》
  (师)又喝酒来又唱歌,(生)
  感我人生有几多?
  (师)人生好比早上的露,
  (生)过去的时光何蹉跎。
  (师)歌声慷慨又激昂,(生)
  我久藏的抱负怎能忘。
  (师)拿什么消除我心中的忧伤?
  (生)唱一杯美酒诉衷肠。
  以诗的体式、诗的心态、诗的品位教诗学诗,相比以非诗的体式、非诗的心态、非诗的品位教诗学诗,效果优劣不言而喻。
  由此,应反思一个问题——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把诗歌课当非诗歌课去讲,是不是对诗歌特有体式的异化?是不是对诗歌教学概念的偷换?我以为,至少是对诗歌课教学定位的降低!
  
  二 散文“艺术重建法”
  
  维纳斯断想
  (师)阿海山纳何处寻?(合)我今一游卢浮宫。
  (师)敢言美神是雕像?(合)端莊妩媚摄我魂!
  (师)左手高举金苹果,(合)右臂下垂扶衣裙。
  (师)耳环熠熠惊海浪,(合)断臂焉能逊姿容!
  这是我在指导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后“练习”时,为“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课标语)而合力口占的一首古风。从美学角度讲,这是地道的艺术重建。
  
  三 小说“情节诗化法”
  
  如对孙犁《荷花淀》情节线索的概括:
  (师)泪眼送郎打东洋,(合)扁舟一叶寻君郎。
  (师)巧倭船进荷淀,(合)看郎如何打东洋!
  如此诗画般的梗概,既凸显了女主人公贤妻良母之柔情,又洋溢着巾帼英雄之侠气;既新分了结构(变三为四),又艺术地再现了小说的诗情画意,真正做到了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解读。
  
  四 戏剧“充演角色法”
  
  还是让我的一次教学亲历(曹禺《雷雨》)来说明问题吧:
  (师范读)
  “(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师提问)作者运用语言巧妙在哪里?表现鲁侍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抢答)“萍”、“凭”同音转折,巧妙表现了侍萍的随机应变。
  (师生同步演示性诵读后,师提问)语言的巧妙,同学们咎得非常精准!但对侍萍感情的把握犹见偏离,请体悟刚才进行的演示性诵读再回答!
  (生齐答)表现了侍萍想认儿子但不能的极度痛苦心情!
  (师评价)回答到位!牢记:鉴赏戏剧人物,此为锦囊妙计!
  可知,教学戏剧,仅仅要求学生当一名“观众读者”还不够,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一名“演员读者”,方可进入状态。
  
  五 语法“以简驭繁法”
  
  每接手高一,常有很多学生连单句成份尚不明白,有的竞“大言不惭”:“语文学了几十本,句子成份越不懂!语文学了十几年,句子成份不沾边!”怎么办呢?走捷径!编就几句口诀试试: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后面是宾主。
  主谓宾,是主干;定状补,是枝叶。
  主干固然是根本,华章风韵靠枝叶。
  嗬!敲定位置,以简驭繁,果然灵验!进而趁热打铁,教给学生:无论语句还是段篇,凡阅读分析,在用语感感性判断的同时,还需要以语法理性推断,尤其是概括、提炼。
  六,作业“飞金溅银法”
  每个人都有着一种最拿手的素质语言,但为什么学生对课后“练习”的作答几乎全是不约而同的一致?思之想之,其实并不奇怪:习惯成自然!何况一个中学生有多大能耐不成为“套中人”!何不激发他们本真自我、耳目一新的个性化语言?何不激励他们自圆其说、出语精警的建构性答案?
  “用一两句话概括全文表现的情思”,这是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课后一题“练习”,经过“激发”、“激励”,学生的对答真可谓应有尽有,个性飞扬。如下虽平仄欠工但瑕不掩瑜的对联该不该打满分?
  (师)胸无尘滓,山间小屋胜仙境;
  (生)虚怀若谷,空中楼阁赛天堂!
  素质语言就是个性化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太有责任使自己的学生妙笔生花、飞金溅银了!
其他文献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变态心理主要是指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而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变态人物却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主题、凸显人物形象与意义、揭露人物生存环境的本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里就有这样的变态人物。    一.“杨二嫂”——社会经济破产下的无奈悲歌    鲁迅小说《故乡》中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有这么两个地方:一是“我”回到故乡时在我家里
写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而受到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写作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作文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和学生头疼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灵感无法释放,写得痛苦;教师呕心沥血,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改得疲惫。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把写作当做一件乐事来对待,写出的文章也就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场作文在文体构思方面,也可以借“他山之石”来“攻玉”,即借用某些特殊的文体来构思行文,以给阅卷老师新巧之感。例如运用日记式,便于倾吐深藏于心中的情感,可以给阅卷老师亲切自然的感觉;拟写讲稿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以“新”取胜,以“情”感人;妙用寓言式,巧借它物表心曲,比直接诉说、斥责更有效果,会让读者感到含蓄而有趣味;巧用访谈式,通过电视采访的形式推动情节
创新是作文的灵魂,就像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一样,作文不求创新,也就失去了活力,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即作文的开放性,其实质就是鼓励创新。“文贵求新”《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坚决抛弃僵化和保守,推崇灵活和变化。但要写出有新意,有个性的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学会阅读,广泛
批改学生作文,常常被他们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爱心、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所感动,常常不免为有这些可爱的孩子而幸福、自豪。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近几年各地发生的水旱、地震灾害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人间有爱”,乐于奉献,万众一心抗击灾害,就一定会取得救灾重建的巨大胜利;有的学生的兄弟或姐妹为了供他们读书,年纪轻轻就出去打工,他们就在作文中深深祝福亲人在外面能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并决心等自己以后有了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而“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之美。而和谐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与生、人与文、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与统一,打造出一种自然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一、营造民主、平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技巧。在诗歌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感受和领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欣赏水平。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感知能力。朗读时要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各种感觉器官参加,使之领略诗中之胜景。例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山居秋暝》以“空”字开头,按照人们对王维一贯的认识:王维信佛所以喜空,于是做出推断:王维喜欢寂寞或是寂静的生活。其实,这是对王维的一种误解,也是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生活情趣的一种误解。  “空”字由来已久,佛教中讲空,道教中讲无,两者虽所指不同,但也有不少相同之处。王维作为一个士大夫,他从小就浸染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生活环境之中,加之家庭信佛的缘故,他对佛家思想亦十分精通。像王维这样精通儒释道思
《庄子·逍遥游》里,庄子讲到了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第一种,这些人都是有权有势、有德有能的“人上人”,属于社会的精英。他们凭借个人的才能和德行,春风得意,因而自视甚高,自认为很“逍遥”。然而,在庄子看来,这也不过是学鸠、斥鷃之类罢了,他们目光短浅,功利世俗,只看到眼前和表面的自在、风光,属于“小知”。  宋荣子属于第二类人,这类人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经过几年的摸索,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在组织教学上出现了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成了“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忽略了语文课程的“语文味”,抛弃了语文课的“根”——“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