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发展需要不断反思。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既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观课议课是反思的重要方式,对同行教师课堂的关注与思考是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对当前的高中地理学科校本研修中观课议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听课评课的教研形式。近年来,这种形式悄悄的、逐渐的被“观课议课”所替代。我们认为,这绝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概念的变化。美国语言学家列奥·施皮泽说,“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迁和灵魂的变化”。同样的,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变化,是人们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文化的发展。
“听课”是用单一感官,去听课堂,其指向性主要在教师,听教师如何去上课,听教师如何完成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步骤;“观课”是用多种感官对课堂教学的多向度观察,其指向性不仅是教师,也有学生,“观课”重课堂的总体效果。听课用耳,听清楚即可;观课用心,感受体验为目的,两者取向不同。
“评课”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对课堂教学、对教师做一种价值判断,其潜在的假设是一种二元对立的课堂,非此即彼,不是好的就是有问题的。评课也是一种主客体思维,将自身与课堂截然分开,划出一条界线,置身于课堂之外,以自身的主体性思维对课堂这一客体做出评价。“议课”是以主体参与的方式进入到课堂,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发展的一个凭借对象,其出发点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将课堂的执教者作为等待帮助的客体,而是以课堂中“问题”来引领、促进教师共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以获得的共同发展。议课的核心是合作、对话,在教师的共同参与中,使教师成为一个善于观察、反思的“智者”型教师。在议课中,课堂、执教者、议者是一个教师发展的共同体。
二、 观课议课的三个层面
我们认为,观课议课由于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往往有三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教师群体观议课堂会有不同的层次,这三个层面对课堂观与议逐层深入。
1. 课堂的教学操作技能层面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外显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组织教学技能、驾驭课堂的技能、教学应变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把握教材的技能等。这一层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对地理学科教学语言的把握,随手绘图的技能,课堂情境的创设,重难点的把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自身地理专业基本功等等,都是这个层面的显现。
2. 课堂活动映射出来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层面
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出执教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观课议课要从课堂活动中发现教师“意图”。这些“意图”,有些是教师自觉呈现的显性意图;有些是潜在的“意图”,是教师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这些潜在“意图”有可能是与自觉“意图”相反。
显性的教师教学理念。例如,在讲到世界洋流分布时,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南亚季风运动方向,从而得出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环节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潜在的教师教学理念。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观察课堂。这一分组合作学习,教师有没有做相应的合作学习指导,有没有做到先自主、后合作,对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否有很清晰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创新思维能力等。如果课堂中教师缺乏这些相应活动,那么这种合作学习是一种浅层的,只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潜在的合作教学理念是不清晰的、模糊的,甚至是盲目的。
3.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育教学伦理层面
教育伦理的价值,在于它使教育的本体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使人们对教育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从规范、约束和限制学生的外在行为转向激励学生内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升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没有获得人格与职业的尊严,是否获得来自学生的挚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优良师德修养是否和谐自然、浑然一体,都是教育伦理价值的体现。
高中地理,是孕育着浓郁的人文与自然科学气息的学科。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师生活动也是整个基础教育中最能体现教育教学伦理价值的,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教育教学伦理价值观则尤为重要。
当然,在一个课堂活动中,这三个层面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层面往往是揉为一体的,通过技能层面外显,第二、三个层面则隐含在其中。
三、观课议课的不同角度
一堂课到底从哪些角度去观议,也很值得探讨。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我们从哪些角度观议一堂地理课。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当前我们很多地理课堂往往只重过程,对目标关注不够。殊不知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有要素的出发点和归宿。缺乏对目标的关注,整个课堂无疑是无头苍蝇,到处乱窜。有的课堂表面上看可能会显得很华丽,但是,细细推究起来,学生什么也没学到,这样的课堂就是典型的对目标缺乏思考。
观议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三个角度。首先要符合课标,符合教材编写者意图。我们要对课标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到对每堂课都有一个清晰具体的目标;其次看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情,也就是这堂课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否合适,是不是要求太高或是太低;再者是教师的因素,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素养,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2. 教学内容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众多,知识体系繁杂。哪些要详细的讲,甚至作延伸拓展,哪些内容一句带过,这都属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全局把握,重点选择;要根据学情,难易程度适宜,内容容量密度相当。
3. 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应用教学方法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地理教学方法很多,在选择与应用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目标依然是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培养什么样的地理能力就要相应的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其次,教学内容也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什么内容用讲述法,什么内容用板画法等都有讲究;另外,学情、教师自身特点都是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综合性的考虑与选择,既要有人文课程娓娓道来的讲解与描述,也要有自然学科的分析与探究。
4. 教学过程
对过程的重视是新课改以来尤其重视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观察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情境的合适度。
我们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综合开展与实施,可以看到整体效果。教学过程由学生、教师、课标、教材、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对课堂教学过程每一个要素本身做出恰当与合适的判断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它们的整体综合效应。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听课评课的教研形式。近年来,这种形式悄悄的、逐渐的被“观课议课”所替代。我们认为,这绝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概念的变化。美国语言学家列奥·施皮泽说,“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迁和灵魂的变化”。同样的,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变化,是人们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文化的发展。
“听课”是用单一感官,去听课堂,其指向性主要在教师,听教师如何去上课,听教师如何完成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步骤;“观课”是用多种感官对课堂教学的多向度观察,其指向性不仅是教师,也有学生,“观课”重课堂的总体效果。听课用耳,听清楚即可;观课用心,感受体验为目的,两者取向不同。
“评课”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对课堂教学、对教师做一种价值判断,其潜在的假设是一种二元对立的课堂,非此即彼,不是好的就是有问题的。评课也是一种主客体思维,将自身与课堂截然分开,划出一条界线,置身于课堂之外,以自身的主体性思维对课堂这一客体做出评价。“议课”是以主体参与的方式进入到课堂,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发展的一个凭借对象,其出发点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将课堂的执教者作为等待帮助的客体,而是以课堂中“问题”来引领、促进教师共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以获得的共同发展。议课的核心是合作、对话,在教师的共同参与中,使教师成为一个善于观察、反思的“智者”型教师。在议课中,课堂、执教者、议者是一个教师发展的共同体。
二、 观课议课的三个层面
我们认为,观课议课由于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往往有三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教师群体观议课堂会有不同的层次,这三个层面对课堂观与议逐层深入。
1. 课堂的教学操作技能层面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外显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组织教学技能、驾驭课堂的技能、教学应变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把握教材的技能等。这一层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对地理学科教学语言的把握,随手绘图的技能,课堂情境的创设,重难点的把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自身地理专业基本功等等,都是这个层面的显现。
2. 课堂活动映射出来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层面
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出执教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观课议课要从课堂活动中发现教师“意图”。这些“意图”,有些是教师自觉呈现的显性意图;有些是潜在的“意图”,是教师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这些潜在“意图”有可能是与自觉“意图”相反。
显性的教师教学理念。例如,在讲到世界洋流分布时,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南亚季风运动方向,从而得出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环节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潜在的教师教学理念。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观察课堂。这一分组合作学习,教师有没有做相应的合作学习指导,有没有做到先自主、后合作,对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否有很清晰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创新思维能力等。如果课堂中教师缺乏这些相应活动,那么这种合作学习是一种浅层的,只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潜在的合作教学理念是不清晰的、模糊的,甚至是盲目的。
3.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育教学伦理层面
教育伦理的价值,在于它使教育的本体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使人们对教育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从规范、约束和限制学生的外在行为转向激励学生内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升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没有获得人格与职业的尊严,是否获得来自学生的挚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优良师德修养是否和谐自然、浑然一体,都是教育伦理价值的体现。
高中地理,是孕育着浓郁的人文与自然科学气息的学科。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师生活动也是整个基础教育中最能体现教育教学伦理价值的,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教育教学伦理价值观则尤为重要。
当然,在一个课堂活动中,这三个层面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层面往往是揉为一体的,通过技能层面外显,第二、三个层面则隐含在其中。
三、观课议课的不同角度
一堂课到底从哪些角度去观议,也很值得探讨。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我们从哪些角度观议一堂地理课。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当前我们很多地理课堂往往只重过程,对目标关注不够。殊不知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有要素的出发点和归宿。缺乏对目标的关注,整个课堂无疑是无头苍蝇,到处乱窜。有的课堂表面上看可能会显得很华丽,但是,细细推究起来,学生什么也没学到,这样的课堂就是典型的对目标缺乏思考。
观议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三个角度。首先要符合课标,符合教材编写者意图。我们要对课标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到对每堂课都有一个清晰具体的目标;其次看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情,也就是这堂课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否合适,是不是要求太高或是太低;再者是教师的因素,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素养,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2. 教学内容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众多,知识体系繁杂。哪些要详细的讲,甚至作延伸拓展,哪些内容一句带过,这都属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全局把握,重点选择;要根据学情,难易程度适宜,内容容量密度相当。
3. 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应用教学方法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地理教学方法很多,在选择与应用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目标依然是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培养什么样的地理能力就要相应的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其次,教学内容也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什么内容用讲述法,什么内容用板画法等都有讲究;另外,学情、教师自身特点都是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综合性的考虑与选择,既要有人文课程娓娓道来的讲解与描述,也要有自然学科的分析与探究。
4. 教学过程
对过程的重视是新课改以来尤其重视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观察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情境的合适度。
我们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综合开展与实施,可以看到整体效果。教学过程由学生、教师、课标、教材、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对课堂教学过程每一个要素本身做出恰当与合适的判断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它们的整体综合效应。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