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串讲法一直占据讲坛,叶圣陶先生早就批评过的那种逐字逐句翻译讲解的私塾式的教法依然盛行。这种教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极为不利。笔者近年来在教法改革上作了一些尝试,设计了如下三种课型:
  
  一、自读引导课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教学生,就是要在“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由于文言文产生年代久远,背景复杂,而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力又有限,往往有许多“见不到处”需要我们“点明”,并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因此,在学生进行文言课文的预习或自读之前,教师一般应将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的风格特点等,作些简明扼要的介绍。这就好比唱歌定了个“调”,学生在自读时就不至于离“谱”。这样,便于学生试译课文时,能统观全篇,把握文章主旨。多数人在默读一篇课文之后,心里便有了大致的“谱”,大略知道文章所写的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对学生提出了自读课文的第一步要求:参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笔译全文(主要是在课外完成);不会译的地方,做上记号,跳过去。经过教师提示,学生心中有“谱”,即使遇到一些字句上的“拦路石”,学生虽无力搬掉,却也能跳将过去,继续前行,而不至于迷失道路。
  
  二、释疑疏通课
  
  学生们在试译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其中必定大多数是共同的),这堂课人人都是带着问题而来的,目的很明确,求知欲很旺盛,他们试写的译文,多数尚不能首尾贯通,自然流畅。因此,这堂课的任务,主要是帮学生解除疑难,搬去障碍。首先,让学生举手提问质疑,不需多时,便能大致摸清他们的底细。对学生提出的某些疑难之点,我并不立即加以解答,而是反问回去,鼓励和启发学生们来回答。这样,课堂气氛大为活跃,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对于学生们不能统一看法、解答不准确或不完全的问题,再由老师来总结归纳,针对性就比较强了。于是,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大大小小的拦路石一一搬开。这一步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新的理解,补充修改译文,再指定数名学生,宣读自己的译作,最后,由教师将其中某些尚欠简洁流畅的语句或不够精确的词语略作订正,这堂课的教学计划即告完成。紧接着,就提出自读课文的第二步要求:熟读课文,思考教师根据教学要点提出的若干思考题。这时,文字已全面疏通,学生便可集中精力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表现手法进行探讨了。
  
  三、分析讨论课
  
  这种课型是在第二种课型基础上的深入,而两者之间的过渡主要在课外进行,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齐桓晋文之事》这一课时,在课文文字全面疏通后,我给学生提出的自读要求是:熟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出各层的大意,思考下列问题:1.孟子对齐宣王的基本态度是批评还是赞扬?2.孟子使用什么方法来论证“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根据这些要求,学生各自钻研课文,寻求答案,作好下一节课发言的准备。这样,分析讨论课就基本上按思考题的次序进行,这节课仍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充分议论,互为补充,逐一解决,在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使之更有条理,更加深刻,叙述的语言更加准确、简洁。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孟子是怎样雄辩地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并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步步深入地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实行王政的;而且对孟子文章中那种巧妙设喻、形象生动的说理方法,排比整齐、磅礴有力的语言气势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这也有待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坚信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语文能力较低,作文能力较差,用词单调,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性,不会布局谋篇。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略有心得: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要把“写”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归纳为“两‘时’抓,两‘时’都要硬”。一个“时”指的是课上时间,具体包括:早读
期刊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一    友情,正如亲情、爱情,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可贵、最纯粹的情感之一。拥有知己,相伴友情,是我们芸芸众生在漫漫人生和寻常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和孜孜追求。  事实上,在从以“诗经”、“楚辞”为开端的奔流不息的中国古典诗词长河里,对友情的吟
期刊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早期作品。多年来,曾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作家不是从正面描写生活的洪波巨澜,而是采撷时代激流中的一朵浪花,如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去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云,以及人民解放战争必胜的内在动因。  作品三个片段,互相映衬,环环相扣,情节发展自然,剪裁紧凑严密,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全篇柔美、清新、俊逸,仿佛一支悠扬的小夜曲,给读者以审美的情趣。    一、赶
期刊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下面是全校组织的一次听课比赛中一位老师的授课教学。    一、游戏导入,激趣激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做“闯三关”。通过这次活动,比一比,哪组同学头脑灵活,思维反应
期刊
人禀七情,往往因物兴感。而一代一代的文人,其观察力、判断力、感悟力也往往更加敏锐,他们借助诗文,将自己心底的顿悟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共鸣。读着古人尽态极妍的诗文,我们仿佛在倾听古人深情脉脉的诉说,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古人内心情感的脉动,领略到了古人久炼思想的锋芒……  一代一代文人的咏叹,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文化现象,“乡土文化”便是其中最耀眼最动人最长久的一种。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与陶方宣的散文《鱼鳞
期刊
一、课文简析    广东版必修二《渐》一文由浅入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寓言故事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即借“渐”这一现象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做一个“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习课文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易懂。  (二)通过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
期刊
在一次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愁眉紧锁,表情迷茫,时而托腮凝思,时而低头写画,百无聊赖地翻几页书,然后长叹一口气。他们这是在做什么呢?为何气氛如此沉闷?为何学生如此为难?了解语文教学的人一定猜到了,这是在上作文课。作文历来是老师和学生最头疼的,有的学生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学生翻出《优秀作文大全》、《作文宝库》等来临时抱佛脚。究其原因,无非是缺少素材,缺少热情和体验。而现如今,要想激起
期刊
我曾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杜十娘去意已决,投江前还要刻意妆扮?”“刘兰芝自遣前妆扮得‘精妙世无双’时是什么心情?”等问题,却很少学生能较清晰地阐释其中的审美意义,既对宝黛木石前盟以泪报恩无动于衷,也无法理解李甲既已痛悔大哭,杜十娘为何还要“怒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一个问题:虽然已经接受了十年左右的语文教育,但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是相当薄弱。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促进学生素养
期刊
诗歌语言区别于一般的日常语言,而古典诗歌更以其表达的陌生化给今天的中学生带来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和隔膜。因此,读懂古代诗歌,首先有一个扫除文本障碍的问题,这是走进文本的基础;同时,诗歌是一种更纯粹的语言艺术,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主要依托于对诗歌语言的咀嚼和品味。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语言的赏析,离不开对古人遣词造句、匠心独运的体会。因此,古诗教学应该以语言为切入点和依托点。可是当前
期刊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篇幅短小,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值得探讨的问题也非常丰富,虽系文言文,语言却较通俗,学生借助工具书可以很快扫除文字障碍,非常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尝试。    【教学理念】    与现在流行的以展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感悟或评价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课堂相比,这个案例可能存在着诸多的不同,我们这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