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实行户籍管理制度,在当时,以寻求异地就业为目的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几乎是不存在的。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情况有所改变,到1993年、1994年,开始出现民工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夫妻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年幼的孩子被留在了农村,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留守幼儿”——特指因父母双双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中并被托给祖辈抚养的幼儿。
  相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基本上采用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孙辈的隔代监护抚养方式,其父母回家探望孩子的次数少,时间短。
  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农村“留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关注甚少。希望通过对一问题的研究,能引起社会更多人士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关注。
  
  二、相关研究现状简述
  
  如今在我国学术界,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非常多,主要涉及了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领域的研究,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研究;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研究;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生存状态研究等等。在众多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只有极少量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但是,其研究对象特指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后,被留在农村的中、小学生,其年龄范围主要是在6—14岁之间,对3—6岁的农村“留守幼儿”的研究却几乎是空白的。
  
  三、本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的教育观念。
  2、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3、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4、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5、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访谈法、个案观察法。
  首先,本文采用了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由于时间、经费等方面的制约,难以掌握农村“留守幼儿”的总体情况,因此本文选定笔者的家乡(广西宜州市怀远镇农村地区)作为调查对象。农村“留守幼儿”的抚养者多为祖辈,他们中不乏文盲或半文盲者,不宜使用问卷调查法,故采用访谈法对该区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访谈的对象为该区的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共28户。本研究的访谈均为个人访谈,主要采用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
  其次,本文的研究还采用了个案观察法。观察的对象为3名农村“留守幼儿”,笔者进入这3户农村“留守幼儿”家庭中与之一起生活,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察他们的言行,并在观察结束后进行笔录。
  
  四、调查研究的实施
  
  2004年4月——2004年6月:查阅相关资料。
  2004年7月——2004年9月:进一步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收集资料。对研究的3个个案进行追踪观察,收集并整理资料。
  2004年9月——2005年1月:撰写研究论文。
  
  五、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抚养者的教育观念调查
  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抚养者的教育观念可说是家长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根本动因,它直接影响和指导人们的教育行为。
  1、其家庭养育观突出了功利性
  养育观是指生育、教育子女的目的和动机。为了解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养育观,笔者对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进行了相关的访谈,部分访谈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选①的人数明显地占了多数,说明农村“留守幼儿”祖辈们极为看重“养儿”的“防老”作用。此外,选择②和③的人数也较多,说明“留守幼儿”祖辈们也关注家族的繁衍和兴旺,在对其他问题的访谈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有72%的老人“关心其他子女的孩子,经常照顾他们”,认为“孩子将来有出息了,能光宗耀祖”。可以说,在他们看来,生养教育孩子是为了整个家族的繁衍和兴旺。总之,不管是强调“防老”还是“家庭兴旺”,都突出了“留守幼儿”家庭养育观的功利性。
  2、其儿童发展观强调“自然成熟论”
  儿童发展观是家长对儿童发展的认识。为了解“留守幼儿”抚养者的儿童发展观,在访谈中,笔者就“是否担心因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你认为孩子是如何发展的?”之类的问题进行了访谈。10.8%的老人“有点担心”,但觉得“问题不大”,认为“学前期的教育并不太重要,可以在以后进行弥补”,而56.7%的老人则表示“不担心”,当再追问原因时,回答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选②的人占了的70.3%,这部分人相信“树大自直”的观点;而选③的人也较多(占37.8%),这部分人也相信“自然成材”的观点。总的看来,大部分老人并不担心孩子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认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会自然的成长。
  3、其家庭教子观突出了家庭的养育功能
  家长的教子观,就是家长对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任务、职责及方式等有关问题的认识。从表2中可以发现,78.4%的老人不担心农村“留守幼儿”的发展是因为“小学以后的教育才重要,那时孩子父母也已经回来了”,他们把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推给了孩子的父母。而54.1%的老人之所以不担心农村“留守幼儿”的发展是因为“孩子上学前班后,有老师教育就行了”,他们把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推给了老师。可见,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在对家庭与学校教育分工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他们的教子观更倾向于轻家庭、自身的教育职责、任务,而重幼儿父母、学校的教育职责、任务。
  
  (二)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内容调查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农村家庭,对其家庭教育内容的了解有助于揭示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规律。为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访谈。在访谈中,有43.2%的老人表示自己并没有刻意教育孙子(女),而其他老人则表示自己有空时会对孙辈进行教育,其中的调查“你平时给孙子(女)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结果见表3
  


  通过对访谈、观察结果的分析,发现“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内容存在下列特点:
  1、重视识字、数学教育
  从表3可以看出,有95.2%的老人认为认字和数学教育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在农村“留守幼儿”祖辈有意识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中,识字、数学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数学教育方面,教育内容缩小化。当笔者问及:“你认为数学教育应该进行哪方面的教学?”时,所有的受访者都谈到加减法训练、数数等,访谈结果见表4
  


  可见,“留守幼儿”家庭把数学教育等同于纯粹的加减法训练、数数训练,使得数学教育内容被人为地缩小化。
  2、突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农村“留守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是较成功的。很多受访老人都表示自己平时太忙,孙辈应该能够完成的事情,他们大多选择“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尽快地学会照顾自己。笔者的观察也证明了这一点,下列是笔者在观察中记录的一些具体案例:(案例中的名字均为化名)
  案例1
  晚上9点刚过,奶奶在剥收割的玉米棒,3岁多的孙女丝丝从邻居家回来了。
  丝丝:奶奶,我要洗澡了。
  奶奶:哦!(放下手中的活,放下澡盆,倒上温水,在旁边的椅子上放上洗澡用具和干净的衣服。约3分钟后,丝丝已自己脱了衣服,奶奶帮她洗了头,又坐回去继续剥玉米棒,并不时看着丝丝的动作。)
  丝丝:(开始自己抹肥皂,揉搓身体,过了一阵子)奶奶,可以了吗?
  奶奶:(远远地看了一下)不行,拿好毛巾的两头,搓搓后背!
  丝丝:哦!(照着奶奶的话做了,又过了一阵子。)
  丝丝:奶奶,我洗好了。
  奶奶:等我检查一下!(放下手中的活,来到孙女身边,检查了一下,没发现有不干净之处。)好了,自己擦一下,穿上衣服,先上床睡,我还要剥玉米,要晚点再睡。
  丝丝:好!(独自进入睡房,随后上了床,躺下后玩床上的扇子,约半小时后,睡着了。)
  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丝丝已经习惯了自己动手。最后,丝丝“独自进入睡房”,不需要老人的陪伴,再次看出她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一个仅3岁多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可以说,正是老人不得已的“放手”使农村“留守幼儿”具备了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3、加强交往能力的训练
  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幼儿”往往形成了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由于老人出门劳作时无法带孩子同往,往往选择把农村“留守幼儿”托给周围的邻居、友人照看,在无意识中,老人们为农村“留守幼儿”创造了利于他们进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的环境,农村“留守幼儿”正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练习等方式,习得了交往的技能,下面是笔者的部分观察记录。
  案例2
  背景:4岁多的男孩伟伟正在看电视,奶奶牵着牛,拿着锄头和肥料正准备出门。
  奶奶:伟伟,关上电视!我要去给玉米施肥,你去刘伯伯家,(指着邻居家)告诉他们我出门干活了,你在他们家等我回来,要和他们家的哥哥、姐姐好好相处!如果等会他们家没人的话,你到别的家等我!(开始把肥料装袋)
  伟伟:好!(往邻居家跑)
  分析:从上述的记录中可以看出,老人选择了完全“放手”,由孙子自己处理一切和邻居交往应解决的问题。总之,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锻炼农村“留守幼儿”的交往能力,而交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留守幼儿”交往经验的积累。
  4、强调“孝”的教育
  在家庭道德教育上,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突出了“孝”的教育。如笔者在访谈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您认为哪些方面的教育最重要?”“留守幼儿”祖辈们大量地使用了“孝顺”、“诚实”、“团结”等词汇,近半数者把“孝顺”放到了首位,可见“留守幼儿”家庭对“孝”教育的重视。
  
  (三)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方法调查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在对子女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相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的家庭教育方法呈现出下列特点。
  1、机械传授
  出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较多地使用机械传授法。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的抚养者基本上是老人,他们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了解也较少,往往凭借个人的经验采用机械传授法对农村“留守幼儿”实施家庭教育,如把自己认识的字写在纸上,让孙辈进行简单的重复背诵。
  2、实际锻炼、切身体验
  实际锻炼是让孩子身体力行、亲自去做,从中受到锻炼,以便学会某种技能、技巧,增长实际才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农村“留守幼儿”家庭中老人的劳动特点,使得他们不得不选择“放手”,让农村“留守幼儿”进行实际锻炼。
  3、表扬为主、正面强化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在方法上倾向于以表扬奖励、正面强化为主。在以往的农村家庭教育的研究中,都肯定了很多农村家庭教育方法的简单性和粗暴性,很多农村家长过于粗暴地使用批评、惩罚手段。但在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抚养者基本是50—70岁的老人,相对于年轻的父母们而言,他们教育幼儿的方法更温和,以正面强化为主。
  4、过于放纵、要求不足
  农村“留守幼儿”基本上是由祖辈们抚养的,由于祖辈们自身的精力、威信、思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对农村“留守幼儿”往往过于放纵,严格要求较少,使农村“留守幼儿”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下例是笔者的个别观察记录:
  案例3
  背景:午饭时间,饭前妮妮未曾洗手,吃饭时直接用手向盘子中抓菜。
  奶奶:妮妮,用筷子夹。
  妮妮不理睬,接着抓菜。
  奶奶:听见了没,我叫你用筷子,怎么就不听呢?
  妮妮还是不理睬。
  奶奶摇头,叹了一口气,接着吃饭。
  分析:在这段对话中,老人始终是妥协、顺从的一方,满足孙女及时的快乐,没有对孙辈提出要求与约束。而在调查中发现,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留守幼儿”家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放纵使农村“留守幼儿”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各方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虽然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
  1、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体现在忽视绘画、儿歌、手工及舞蹈等方面的教育,这从前表3中可以看出。其次,这种片面化还体现为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如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许多农村“留守幼儿”普遍存在饭前不洗手,直接用手抓饭菜、乱喝生水等不良习惯。此外,很多老人由于溺爱孩子,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很多农村“留守幼儿”没能掌握必要的礼仪规矩,如进餐时大声喧哗、不会倾听别人的说话等等。
  2、家庭教育方法的陈旧性
  在前文的调查中已发现,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方法较陈旧。主要表现在强调机械传授法的大量使用。在笔者所能观察到的农村“留守幼儿”家庭识字、计算教育中,老人们往往是让孙辈进行简单的重复,注重的是自身的灌输过程,忽视了幼儿的接受、理解过程。
  3、家庭教育观念的陈旧性
  综合前文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的教育观念的陈旧性主要表现为:在家庭养育观上,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比较看重养儿的“防老”作用,表现为“为个人、为家庭”型的家庭养育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在儿童发展观上,很多老人强调“树大自直”的观点,过于看种成熟的作用;在家庭教子观上,相当一部分“留守幼儿”抚养者倾向于轻家庭、自身的教育职责、任务,重幼儿父母、学校的教育职责及任务。
  4、“留守幼儿”与父母间亲子教育长期缺失
  由于各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幼儿”远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亲子教育的长期缺乏。长此以往,影响了农村“留守幼儿”对父母的信任与依恋。下列是笔者的一段对话记录:
  案例4
  在笔者的调查期间,有1个6岁“留守幼儿”的母亲从广东某工厂回老家待产,由于生产时大出血未能及时送医院而不幸死亡。出殡的当晚,小女孩站在一旁看着棺材及忙碌的众人,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并直打哈欠。笔者问:“你知道妈妈去哪儿了吗?”,小女孩:“他们说她死了。”,笔者再问:“你难过吗?”,小女孩回答:“不知道!”,笔者又问:“平时想妈妈吗?”,小女孩的回答还是:“不知道!”。
  从小女孩对母亲死亡的反应中,笔者并未发现悲伤的成分,这种近乎冷漠的反应也正是源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这种长期的亲子教育缺失使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些父母亲回家后又该如何重树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五)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幼年期,个体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是幼儿早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1、家庭内部因素
  (1)家庭内部客观因素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绝不仅仅是由于家庭的某一个有关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家庭内各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①家庭结构
  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家庭教育出现失调现象,从而影响着农村“留守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我国学者曾对家庭结构与幼儿个性发展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者认为,三代人家庭比两代人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有更多的弱点,祖辈对孙辈多偏重于养育。〔1〕而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基本上是“隔代家庭结构”(这是一种特殊的三代人家庭),这种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有更多的弱点,一方面,祖辈多偏向于养育,较溺爱孩子,易使“留守幼儿”过于放纵、任性、唯我。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缺乏父母亲的抚养与教育。而父母亲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幼儿的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交往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结构的特殊性,造成了农村“留守幼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缺失,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
  ②抚养者劳动时间
  调查显示,相对农村同龄人而言,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的劳动时间更长,劳动量更大,抚养者劳动时间与劳动量的增加对于子女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劳动时间的延长,一方面祖辈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祖辈在家庭教育上付出的精力也会受到限制。在以往的农村家庭教育研究中,大多指出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无目的性、无计划性,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在很多时候却连这种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家庭教育都无法保障。
  ③家庭经济状况。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在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从而对其家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出于补偿的心理,农村“留守幼儿”父母和老人在经济上对农村“留守幼儿”往往是有求必应的。如在笔者调查的村庄中,共有5家小卖部,据观察,相对于同龄的孩子,农村“留守幼儿”光顾小卖部的次数更频繁,这不利于“留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④抚养者文化素养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其抚养者的文化素养。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也早已证明:一般情况下,抚养者文化素养对孩子的学习、品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一般是成正比关系,因为文化水平高的抚养者往往在孩子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在笔者的访谈中,农村“留守幼儿”的抚养者基本上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不乏文盲或半文盲者,这无疑会影响其家庭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等。
  (2)家庭内部主观因素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
  ①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的亲子关系也影响着其家庭教育的质量。一方面,祖辈们过多的劳动时间与劳动量直接缩短了他们与"农村“留守幼儿”的亲子互动时间,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老人往往更溺爱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他们往往过与顺从、妥协,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直接使老人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影响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父母与“留守幼儿”的长期分离也导致了双方关系的疏远也影响了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的确立。这一切均影响了家庭的正常开展。
  ②教育期望
  农村“留守幼儿”父母亲及其抚养者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期望也影响着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当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幼儿”的父母亲多为青年,在陌生的城市中,他们挣到了票子,同时也忍受着被歧视的目光和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但在学历依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职业定位的今天,却又感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自卑与自强的矛盾使他们对子女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希望,也抱有较高的教育期望。祖辈们对农村“留守幼儿”也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们大多希望孙子(女)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城市中谋个好职位并能光宗耀祖。从严格意义上说,农村“留守幼儿”父母与祖辈对“留守幼儿”的教育期望均过于理想化,也体现出功利化的一面,这种较功利性的教育期望使他们更关心农村“留守幼儿”的智育,导致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2、家庭外部因素
  家庭教育不仅仅受到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外部因素的制约,在这一部分,我们从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农村社区教育环境的影响力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农村幼儿教育
  农村幼儿教育的匮乏状态加剧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压力。在笔者所调查的农村地区,各村庄之间距离的遥远使得农村幼儿园难以向外招生,生源的不足使农村幼儿园的开办较难实现,大多只在小学内附设学前班,招收5岁左右的幼儿。这造成了5岁以下的“留守幼儿”无法入学的客观事实,但祖辈的文化素养、劳动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又使他们无法胜任学前教育这一使命。
  (2)社区环境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早期家庭教育的指导有限也加剧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压力。在笔者调查地区,农村有线广播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乡村图书馆内几乎没有什么藏书,农村的教育宣传工作也很少涉及早期教育,而乡村偶尔举办的文艺活动也几乎没有涉及早期教育的内容,村委会、村妇联也并未把早期教育列入工作范畴。总之,社区教育资源的有限,无疑使祖辈们无从得到指导而加大其家庭教育的难度。
  
  六、建议
  
  结合“留守幼儿”家庭特点及所处环境的特点,笔者就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建议:
  建立乡政府、村委会、村妇联与村小学四者间的合作机制
  为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协调好乡政府、村委会、村妇联和村小学及其他农村组织的工作,建立一个有效管理网络及运行机制是关键。建议由乡政府、村委会、村妇联与村小学共同组成“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由各单位推选代表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方关系、筹措经费、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其中,乡政府将“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列入工作范畴,负责筹措经费,对各项工作进行总体安排。村委会、村妇联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工作,进行具体活动的安排。村小学提供“留守幼儿”入园机会,对“留守幼儿”祖辈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具体的做法如下:
  1、利用有线广播,有针对性地就“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
  2、在农闲时节,举办家长学校,提高“留守幼儿”祖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3、以文艺演出形式进行早期家庭教育的宣传,让老人在欢笑中受到启迪。
  4、村学校的幼儿教师入户指导,有针对性地就“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提高“留守幼儿”抚养者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
  5、幼儿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开办家庭教育辅导站,定期把“留守幼儿”祖辈们集中在一起,由老师辅导他们一些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回去后直接对“留守幼儿”进行辅导,这有利于促进“留守幼儿”的全面发展。
  6、增加学前混合班,提供“留守幼儿”入学机会,减轻其家庭教育压力。
  7、调动村庄内小学生参与“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由这些小学生充当“留守幼儿”的小老师,教给“留守幼儿”一些基本的绘画、手工、故事、儿歌等,弥补“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空白。
  8、由镇卫生院进行卫生保健方面的宣传,有针对性就卫生习惯培养,小儿疾病防治,营养食谱搭配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宣传。
  (作者单位系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何大慧、郑瑶.农村幼儿家庭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7、孔令梅.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9).
  8、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江西科研,1999(3).
  9、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2(9).
其他文献
一、问题提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生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目前,随着我国核心家庭的日益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方式探索与研究,已成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延伸的热点问题,也是年轻父母们所
期刊
“留守儿童”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地区存在的一些特殊儿童的称谓,主要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留在家里的孩子。由“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健全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已愈来愈为社会所关注。现在,人们所注意的焦点都集中在了“留守儿童”由于“留守”而产生的学习、心理、品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留守儿童”的父母不仅在外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而且对孩子还承受着良心的内疚。其中讨论协同的一
期刊
为深入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帮助广大农村家长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掌握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与学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水平,潍坊市教育局于5月26-27日组织开展了“家庭教育农村行”的大型报告会,邀请国内知名的29位家庭教育专家,下到潍坊市所辖的寿光、昌乐、青州、滨海四县共计51个乡镇,为广大农村家长们做了102场报告会,据了解,参会人数已逾10万。这次报告会场面之大、人数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应以现代文明礼仪教育下一代。世纪之初,人类的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和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某项事业、业务的成功。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
期刊
课外教育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长期以来,课外教育以其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等诸多特点受到中小学生广泛喜爱,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聪明才智和健康体魄,造就了他们正直、善良、勤勉、合作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如果说课堂教育是当之无愧的教育主渠道,那么,课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第二渠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
期刊
一元伊始,万象更新。元月6日,是2007年的第一个周末,对人勤春早的江苏海门人民来说,这个周末不属于休闲不属于娱乐,也不属于工作不属于劳累,而是属于家庭教育。整整一天,在这个小小的苏中县城,总数超过10000人次的学生父母用对家庭教育的渴望与热爱,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家庭教育专家一起欢度了当地历史上的第一个“家庭教育日”(据悉这在全国也属首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目前中央提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要以
期刊
一.研究的缘起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0~3岁儿童的早期教养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不要让孩子输到起跑线上”,“开端重要”,“良好的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等观念深入家长之心。同时,0~3岁儿童的早期教养问题也得到了行政部门的重视,如上海市教委在2003年《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的通知中
期刊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家庭教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文件。198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的教育工作的通知》、1992年《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更加明确将家庭教育纳入中央的正式文件中。为了落实《纲要》中家庭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族的家庭教育水平,《全国妇联、国家教委特别研究制定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1996年9月16日)规定各省、自治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5亿农民外出打工,①其中能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接受教育。全国农村目前有留守儿童2000多万,②并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其留守儿童的数量尤为庞大,问题日益突出,日益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是指在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里,处在学龄阶
期刊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医生、幼儿教育家。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平民区创办了她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培养儿童,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蒙台梭利特别强调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她认为成人的职责在于为儿童提供符合他们发展规律的环境,保证儿童有充分的自由,观察和了解儿童并在必要的时候给儿童以适当的引导,以帮助儿童实现自我发展。在蒙台梭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