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浙大科技园一个小小的办公室里,4个年轻人正忙碌地整理着来自亚洲各地寄来的200多部参赛影片,其中很多作者都是风头正劲的纪录片领域的新锐导演。今年10月,他们从中精选出的60多部片子将在2012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上展映。
人文启蒙影像读本
本科期间,单佐龙在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读新闻系。大二下学期的摄像课上,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纪录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大二暑假期间,单佐龙回到了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弄堂——虹桥弄,记录了以凌奶奶一家为代表的弄堂人平淡而温馨的生活。最终,单佐龙以《虹桥弄》成为2008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入围的唯一学生导演,还获得了第31届东京国际影视节国际佳作奖。
随着他的作品不断获得邀请,单佐龙对纪录片的兴趣越来越浓,他对这个领域的学习和了解也越来越多,“在参观各种影展的过程中,民间涌现出来的各种特色的纪录片让我大开眼界。”
诗人、同时也是导演的干超拍了一部《红跑道》。这是一部描写少年体校的纪录片,整个片子没有旁白和人物介绍,纯粹由现场取材的场景组成。“细腻的情节,对于生存真相的逼问和对生命本体的思考,深深打动了我。”
还有一些学生导演拍的纪录片也非常精彩,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导演郭臻拍了一部剧情片《一天》,电影有着异乎寻常的平静:一个香港老太太独自抚养孙女,生活过得非常清苦,然而她始终相信失踪了6年的儿子会回家。“影片镜头语言所寄寓的人道同情穿越时空、直指人心,能引起同龄人的强烈共鸣。”
这么好的片子却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看到未免太可惜了!单佐龙说,在美国,像纪录片这样的独立影像一般会在院线上映,而在中国,这样的独立影像除了极小一部分能进入主流媒介,大多数只能通过非主流渠道小范围传播。“与商业电影相比,它更具备独特的文化记录价值,是大学生观察社会和体悟人生最好的人文启蒙影像读本。”
2009年,单佐龙在以选片人身份参加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时,突然迸发出一个念头,何不以这次影展为契机,将交流展上的作品带到杭州做一次高校影展呢?在和重庆民间映画展策展人应亮商量后,大家一拍即合。单佐龙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初次尝试大学生影展的策展人。第一次在杭州高校的巡回影展办得非常简单,由于经验不足,每场放映大概只有几十个观众,用学校教室里的投影仪放映,音响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但看过影片的大学生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主动找到单佐龙,表示如果明年继续办,他们可以作为志愿者过来帮忙。单佐龙的策展团队也因此有了信心,“既然开了头,要玩就玩得精彩!
工作手册见功夫
随着杭州高校影展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2011年,单佐龙决定将影展更名为“杭州亚洲青年影展”,构筑一个面向亚洲的青年影像交流平台。为了办好国际性的独立影展,单佐龙每次应邀参加国际性的独立电影节时都会有心地观察和总结,为HAFF的筹办积累经验。
2011年3月,在应邀参加某次国外电影节时,对方一开始的邀请工作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作品入围之后,工作人员便和我保持紧密的邮件联系,分两次将他们的邀请函资料,电影节的场馆和交通指南,从机场到市区的往返汽车票以及当天的地铁票快递到中国。”到达当地后,单佐龙进入组委会的办公室,发现一切井然有序,丝毫感受不到紧张的氛围。整场电影节下来,不管是每天的接待工作、日程安排还是影片的放映过程中,单佐龙没有发现任何细微的失误。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我发现每位工作人员手中都有一本厚实的黄皮书,借来翻阅后才发现,这是电影节的工作手册,里面的表格做得太细致了,细致到每天几点到几点剧院开门,工作团队在哪里开会,需要放映人员某某到库房取拷贝等等都有详细的说明。”他们的观众奖选票设计也很独到,在四个角上印上very good、good、poor、average四个选项,只要将选中的角折页就表示作出选择了,避免了观众没带笔的尴尬。这些经验都被单佐龙悉数带了回来,用到了HAFF工作手册的内容安排和设计上。
“要想让HAFF在国内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影展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能征集到更多的影片参展,邀请到更多重量级的国际评审。”但单佐龙手中的资源很有限,于是他听取了资深策展人的建议,在参加国际影展和交流时,时刻不忘为HAFF作宣传,除了向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导演发出诚挚邀请,也拜托拍纪录片的朋友在各自的圈子里帮他发出征片消息。这些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评委瑟卡·莫勒等知名导演在接到单佐龙邀请后,痛快地答应担任HAFF主单元“亚洲之光”青年短片竞赛单元的国际评审。
最终,2011年杭州亚洲青年影展收到了超过15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243 部短片,推出了一批青年导演。这次影展的上座率也是空前的,市区影院100多座的影院场场爆满,很多在广州、上海等地的观众得知影展的消息,也纷纷提前赶来候场。单佐龙和团队成员立马协调影院临时扩大场地,这才解决了观众太多的难题。
非商品状态
2012年4月份,第四届HAFF开始启动筹备工作。四名核心团队成员分别从上海、南京等地辞职,成立了沐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更专业的身份运作影展,“我们未来的方向是申请注册一个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盈利组织)性质的公益组织。”
为举办好今年10月12日开始的为期8天的HAFF,单佐龙事先设计了一幅蓝图。“除了竞赛单元,还有四个特别单元,并有讲座和工作坊。”他告诉我们,今年将放映总计150场次的60部影片,影展嘉宾阵容也堪称豪华:台湾电影节“教母”、金马奖前任主席焦雄屏,韩国电影导演朴起镛等,都将作为国际评审出席。
影响扩大了,规模上去了,但相关的支出也呈大幅度的增长,这是筹备今年影展的单佐龙遇到的最大问题。“根据我的预算,所有计划如果在保证水准的基础上实现,总体支出约为50万。”于是找钱成了单佐龙团队最头疼的问题。没有深厚的企业人脉资源,他们用了最笨的办法——打电话到公司前台,再试图联系市场部。几个月来,联系的企业至少有上百家,但能和负责人对上话的,十个指头就能数清。
在电话里,单佐龙吃过太多的闭门羹,但他从没想过放弃。好不容易有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约他面谈,总经理很热情,一口气答应愿意出10万元赞助。这让单佐龙很是心动,但需要他付出的代价是帮对方做校园内的商业推广,落实到一句话上就是:“你们能拉来多少个学生参加我们的培训?”这和HAFF的影展精神实在不符,单佐龙咬咬牙,最终还是拒绝了这笔赞助。
还有一家体育服装厂家对HAFF的活动也很热心,他们承诺可以邀请到赞助商们喜欢的大牌明星参与。有了这些明星出场做招牌,再去拉赞助就容易多了。但是HAFF团队成员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认为明星的出场,会让媒体和观众的眼光都转移到明星身上,不免有点喧宾夺主。结果,这条似乎是捷径的路也被单佐龙舍弃了。
“人文若要繁盛,就得让生活的许多组件维持不是商品的状态。”影展招商手册第2页,几个年轻人的坚持清晰可见。
但资金的问题还是得解决,于是单佐龙想方设法做了一些其他尝试。最终,有几个领事馆和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同意承担本国导演到杭州的机票费用,HAFF团队也在点名时间(国内最大的网上众筹平台,只要在该网站上提交一个项目,就有可能获得感兴趣的网友的资金支持)上筹集到数万的资金。“虽然做这些事情比拉赞助更耗费精力,但得到的支持都是非常真诚的,也不会影响我们对影展的定位,因此我们乐意去做。”
辞去工作,去做一个带公益性的青年国际影展,单佐龙对伙伴们作出的勇敢的决定,至今还有些余悸和后怕,如果这份事业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怎么办?如果活动引不起功利化时代青年人的兴趣怎么办?但是不管如何,他们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单佐龙说:“我就是想看看,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这帮年轻人为艺术,为青春影像事业,究竟能做多少推动。”
责任编辑:曹晓晨
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以下简称HAFF)已连续举办3届,参展影片从仅限于国内的几十部发展到涉及亚洲十多个国家的上百部,观众从一所大学的500人到一座城市的5000人。
筹办这样一个国际影展的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团队。HAFF创始人单佐龙目前是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其他团队成员也都是毕业不久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正是大学时候从玩纪录片起步,单佐龙和伙伴们玩出了一个具专业水准和国际优势的青年影展。
人文启蒙影像读本
本科期间,单佐龙在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读新闻系。大二下学期的摄像课上,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纪录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大二暑假期间,单佐龙回到了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弄堂——虹桥弄,记录了以凌奶奶一家为代表的弄堂人平淡而温馨的生活。最终,单佐龙以《虹桥弄》成为2008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入围的唯一学生导演,还获得了第31届东京国际影视节国际佳作奖。
随着他的作品不断获得邀请,单佐龙对纪录片的兴趣越来越浓,他对这个领域的学习和了解也越来越多,“在参观各种影展的过程中,民间涌现出来的各种特色的纪录片让我大开眼界。”
诗人、同时也是导演的干超拍了一部《红跑道》。这是一部描写少年体校的纪录片,整个片子没有旁白和人物介绍,纯粹由现场取材的场景组成。“细腻的情节,对于生存真相的逼问和对生命本体的思考,深深打动了我。”
还有一些学生导演拍的纪录片也非常精彩,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导演郭臻拍了一部剧情片《一天》,电影有着异乎寻常的平静:一个香港老太太独自抚养孙女,生活过得非常清苦,然而她始终相信失踪了6年的儿子会回家。“影片镜头语言所寄寓的人道同情穿越时空、直指人心,能引起同龄人的强烈共鸣。”
这么好的片子却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看到未免太可惜了!单佐龙说,在美国,像纪录片这样的独立影像一般会在院线上映,而在中国,这样的独立影像除了极小一部分能进入主流媒介,大多数只能通过非主流渠道小范围传播。“与商业电影相比,它更具备独特的文化记录价值,是大学生观察社会和体悟人生最好的人文启蒙影像读本。”
2009年,单佐龙在以选片人身份参加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时,突然迸发出一个念头,何不以这次影展为契机,将交流展上的作品带到杭州做一次高校影展呢?在和重庆民间映画展策展人应亮商量后,大家一拍即合。单佐龙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初次尝试大学生影展的策展人。第一次在杭州高校的巡回影展办得非常简单,由于经验不足,每场放映大概只有几十个观众,用学校教室里的投影仪放映,音响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但看过影片的大学生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主动找到单佐龙,表示如果明年继续办,他们可以作为志愿者过来帮忙。单佐龙的策展团队也因此有了信心,“既然开了头,要玩就玩得精彩!
工作手册见功夫
随着杭州高校影展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2011年,单佐龙决定将影展更名为“杭州亚洲青年影展”,构筑一个面向亚洲的青年影像交流平台。为了办好国际性的独立影展,单佐龙每次应邀参加国际性的独立电影节时都会有心地观察和总结,为HAFF的筹办积累经验。
2011年3月,在应邀参加某次国外电影节时,对方一开始的邀请工作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作品入围之后,工作人员便和我保持紧密的邮件联系,分两次将他们的邀请函资料,电影节的场馆和交通指南,从机场到市区的往返汽车票以及当天的地铁票快递到中国。”到达当地后,单佐龙进入组委会的办公室,发现一切井然有序,丝毫感受不到紧张的氛围。整场电影节下来,不管是每天的接待工作、日程安排还是影片的放映过程中,单佐龙没有发现任何细微的失误。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我发现每位工作人员手中都有一本厚实的黄皮书,借来翻阅后才发现,这是电影节的工作手册,里面的表格做得太细致了,细致到每天几点到几点剧院开门,工作团队在哪里开会,需要放映人员某某到库房取拷贝等等都有详细的说明。”他们的观众奖选票设计也很独到,在四个角上印上very good、good、poor、average四个选项,只要将选中的角折页就表示作出选择了,避免了观众没带笔的尴尬。这些经验都被单佐龙悉数带了回来,用到了HAFF工作手册的内容安排和设计上。
“要想让HAFF在国内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影展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能征集到更多的影片参展,邀请到更多重量级的国际评审。”但单佐龙手中的资源很有限,于是他听取了资深策展人的建议,在参加国际影展和交流时,时刻不忘为HAFF作宣传,除了向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导演发出诚挚邀请,也拜托拍纪录片的朋友在各自的圈子里帮他发出征片消息。这些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评委瑟卡·莫勒等知名导演在接到单佐龙邀请后,痛快地答应担任HAFF主单元“亚洲之光”青年短片竞赛单元的国际评审。
最终,2011年杭州亚洲青年影展收到了超过15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243 部短片,推出了一批青年导演。这次影展的上座率也是空前的,市区影院100多座的影院场场爆满,很多在广州、上海等地的观众得知影展的消息,也纷纷提前赶来候场。单佐龙和团队成员立马协调影院临时扩大场地,这才解决了观众太多的难题。
非商品状态
2012年4月份,第四届HAFF开始启动筹备工作。四名核心团队成员分别从上海、南京等地辞职,成立了沐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更专业的身份运作影展,“我们未来的方向是申请注册一个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盈利组织)性质的公益组织。”
为举办好今年10月12日开始的为期8天的HAFF,单佐龙事先设计了一幅蓝图。“除了竞赛单元,还有四个特别单元,并有讲座和工作坊。”他告诉我们,今年将放映总计150场次的60部影片,影展嘉宾阵容也堪称豪华:台湾电影节“教母”、金马奖前任主席焦雄屏,韩国电影导演朴起镛等,都将作为国际评审出席。
影响扩大了,规模上去了,但相关的支出也呈大幅度的增长,这是筹备今年影展的单佐龙遇到的最大问题。“根据我的预算,所有计划如果在保证水准的基础上实现,总体支出约为50万。”于是找钱成了单佐龙团队最头疼的问题。没有深厚的企业人脉资源,他们用了最笨的办法——打电话到公司前台,再试图联系市场部。几个月来,联系的企业至少有上百家,但能和负责人对上话的,十个指头就能数清。
在电话里,单佐龙吃过太多的闭门羹,但他从没想过放弃。好不容易有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约他面谈,总经理很热情,一口气答应愿意出10万元赞助。这让单佐龙很是心动,但需要他付出的代价是帮对方做校园内的商业推广,落实到一句话上就是:“你们能拉来多少个学生参加我们的培训?”这和HAFF的影展精神实在不符,单佐龙咬咬牙,最终还是拒绝了这笔赞助。
还有一家体育服装厂家对HAFF的活动也很热心,他们承诺可以邀请到赞助商们喜欢的大牌明星参与。有了这些明星出场做招牌,再去拉赞助就容易多了。但是HAFF团队成员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认为明星的出场,会让媒体和观众的眼光都转移到明星身上,不免有点喧宾夺主。结果,这条似乎是捷径的路也被单佐龙舍弃了。
“人文若要繁盛,就得让生活的许多组件维持不是商品的状态。”影展招商手册第2页,几个年轻人的坚持清晰可见。
但资金的问题还是得解决,于是单佐龙想方设法做了一些其他尝试。最终,有几个领事馆和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同意承担本国导演到杭州的机票费用,HAFF团队也在点名时间(国内最大的网上众筹平台,只要在该网站上提交一个项目,就有可能获得感兴趣的网友的资金支持)上筹集到数万的资金。“虽然做这些事情比拉赞助更耗费精力,但得到的支持都是非常真诚的,也不会影响我们对影展的定位,因此我们乐意去做。”
辞去工作,去做一个带公益性的青年国际影展,单佐龙对伙伴们作出的勇敢的决定,至今还有些余悸和后怕,如果这份事业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怎么办?如果活动引不起功利化时代青年人的兴趣怎么办?但是不管如何,他们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单佐龙说:“我就是想看看,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这帮年轻人为艺术,为青春影像事业,究竟能做多少推动。”
责任编辑:曹晓晨
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以下简称HAFF)已连续举办3届,参展影片从仅限于国内的几十部发展到涉及亚洲十多个国家的上百部,观众从一所大学的500人到一座城市的5000人。
筹办这样一个国际影展的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团队。HAFF创始人单佐龙目前是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其他团队成员也都是毕业不久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正是大学时候从玩纪录片起步,单佐龙和伙伴们玩出了一个具专业水准和国际优势的青年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