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宰相”张居正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二十年前,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刚一问世,即以其独具的魅力打动了我。原来历史学著作还可以这样写。不过由于这本书侧重于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这一年,那时候一代名相张居正已归道山,差一点被他的门生天子——万历皇帝掘墓鞭尸,所以该书对于张居正没有多加论列,只是作为一种必要的背景略事铺陈,未免是一缺憾。
  明太祖朱元璋起自草莽,手提三尺剑夺得天下,开创了明清绝对君主制政体的先河。到了张居正所处的时代,大明帝国已是江河日下。不但朝廷的财政濒于破产,官场中文恬武嬉,贪贿成风,官吏玩忽职守。加上北方边患日亟,乡村豪强大量兼并土地,民不堪命。可朝廷上,嘉靖皇帝倦勤,几十年不上朝,偶然朝会之际,也是众声喧哗吵闹,不像是上朝议事。君权旁落,内阁中便你争我夺,政潮风起。
  当此之际,有士大夫临危受命出而担任内阁首辅,说自己“既忘家殉国,遑悯其他。虽机阱满前,众簇攒体,孤不畏也。”他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他少有异秉,胸怀大志,还在少年时代,即被湖北巡抚顾视为“将相才”,22岁中进士,经过多年磨勘养望,万历元年(1573年)终于成为辅佐年幼皇帝的内阁首辅。
  张居正要拯救气息奄奄的大明朝廷,振衰起弊,首先就得“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 所谓“尊主权”,即重建中央朝廷的行政威权,实现言出法随,令行禁止。他的施政纲领共有六条,这就是《陈六事疏》中说的:“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这其中最主要的又不过省议论、核名实两条,表面上看来似乎卑卑不足道。但世上的改革之难,阻力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旧的价值理念与符号的依恋,一是权势者的既得利益。代表前者的是道学家,后者则是遍布朝野的权贵阶层。
  明代王阳明创心学一脉,后学则流于狂禅,史家称之为“王学左派”,其意气之跋扈,行事之怪奇,连王阳明也不以为然。张居正未当国以前,有次在京师遇到这一派的何心隐,何挑衅说,“公居太学,知大学道乎?”张居正斜睨了他一眼说:“尔意时时欲飞,却飞不起也。”何听后颇为沮丧,说:“此公异日必当国,当国必杀我。”后来居正当国,何真的庾死狱中,这是后话。“时时欲飞,却飞不起”,这是张居正看到王学左派的高调与帝国行政的严重分裂,给这一派的评语。更等而下之的,是那些无视大明帝国内外交困的现实,一味鸹噪意识形态高调的道学家。张居正斥责他们是“腐儒不达时变,动称三代云云”,不过“皆宋时奸臣卖国之余,习老儒臭腐之余谈”,讥笑他们的学说为“虾蟆禅”。可就凭这大而无当的“虾蟆禅”,他们却能“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其中不少人,实际上是一伙用道德高调掩盖现实中的特权利益的宵小之徒,他们与权贵阶层构成了一种共谋关系。道学是当时官方的主导意识形态,张居正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悖离道学以兴治,所以他只有出之以“省议论”一着,也即不做无谓的意识形态争论。
  二是“核名实”。所谓“综核名实”, 语出《汉书》:“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即综合事物的名称与实际,循名责实,加以考核。用张居正的话说,就是“上下相维,无苟且之意。吏不奉宣诏书则有责,上计簿徒具文则有责,三公不察吏治则有责。” 实际上这近乎现代政治中的问责制。张居正推行新政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将价值问题化为“综核名实”的技术问题。这在一个以道德信条替代法制生长,以意识形态来弥补制度化不足的政治社会里,是意图改革者的不二法门,无疑可大大化解推进新政的阻力。
  凭借“综核名实”,张居正提出“立贤无方,唯才是用”。他大力搜求选拔人才。他的标准只有两条,只要是“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即举而录之”。他起用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治河,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练兵备边。一时人才济济。他吸收前人的教训,不立朋党。为了重振纪纲,刷新吏治,他强调该予责罚的不得包庇,非有军功不得滥封爵,皇亲贵戚宁可给与财富,不得轻授职务做人情,官职无论大小,一律不得世袭,使人有专职,事可责成,官场上下面目为之一新。
  张居正执政十年,以治军之法治吏。他主持清丈全国土地,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不但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国库充盈,饶有余裕,竟使大明帝国一度呈现了“中兴气象”,由是张居正也被时人誉为振衰起弊的“救时宰相”。
其他文献
(《财经》2003年7月5日号《教育国有化与教授聘任制》)  大学改革之重点早已不是变与不变,而是如何变的问题。  或许,我们早已习惯了其间的种种“亏损”;或许,有相当多的东西已将你我内化进而“日用而不知”。甚至,对青年学子而言,完全存在着这样的可能:那就是从你最初时的反感排斥到后来的接受认同并最终离不开它。也许,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事实上,学术腐败、官本位、立山头、只进(上)不出(下)早已
期刊
(《财经》2003年6月20日号《政府信息公开亡羊补牢》)   我以为,中国的电子政务还没正式启动,只在一些地区作试点,比如“中关村科技园”、广东南海。在中国的电子政务还没到应用阶段的时候,是谈不上它的阶段性失败的。目前的政府网站只是政府的一个窗口,与“政务”关系不大。  SARS在北京的流行不能说明电子政务的阶段性失败。因为目前北京市甚至北京市卫生系统还没有像样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要说失败仍然是
期刊
据《财经》了解,一场涉及面很广的报业改革方案已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起草完毕,目前正报中共中央宣传部进行最后定夺。方案中除了有关外资和民营资本可占报业股份的具体比例仍存争议,在报刊与主管单位脱钩等原则性问题上已基本达成共识。  业内专家认为,“有史以来最深入的一次报业改革”已悄然拉开了序幕,至少千余家报刊的命运将由此改变。  明显的信号出现在200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国家邮政
期刊
一本出色的教科书的作者,必须同时是出色的研究人员和优秀的教学人员。一方面,只有出色的研究人员才能对内容有透彻理解。计量经济学在不断更新,只有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人员才能跟上学科的发展,及时把新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读者。当然,对学科有深入了解,并不意味着能把这种理解以浅显易懂和直观的方式讲解出来。有许多教授,在科研上非常优秀,但教学效果却十分差,因为他们往往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去和学生沟通。  另
期刊
“如果按照征求意见稿规定的条件来看,全国符合条件的保荐代表人也就170人左右,这些人能够做的业务量可能跟实行通道制时的业务量相近,甚至还要少。”华夏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汪民声估算。  7月1日,中国证监会向国内10余家大型券商发放了《公开发行和上市证券保荐管理暂行办法》征求业内意见稿,7月4日,中国证监会召集这些券商主管投资银行业务的高层会聚北京,就实施保荐人制度征求意见,商讨细节。   “中
期刊
《财经》杂志丛书推出一本新书《SARS调查》,希望我能为之作序。略踌躇之后,我同意了。因为我想,在这样的时候,出版这样一本书是有必要的,是值得的。  不久前有媒体采访我,曾经问过,如果SARS真的重来,怎么才能做得更好。我想,就是温家宝总理讲的,中国曾在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准备不够;经验不足;某些地方措施不力。准备不够,包括思想准备不够,技术准备不够。我想经过这次SARS危机之后,情况会好多了。第一
期刊
六罪并罚18年    7月14日上午9时,沈阳中级人民法院11号法庭再度开庭,宣布了荷兰籍华人杨斌及其旗下欧亚系列公司(关于欧亚农业事件的报道详见《财经》2002年11月5日号《荷兰村幕后》)的一审判决结果。尽管入庭旁听依然要持有旁听证,但此番宣判的气氛已较6月11日开庭审理时大为不同。宣判开始不久,法警便将门打开半扇,任由门外诸人旁听。  从法院入口到走廊再到11号法庭,到处是法警。距离9时还有
期刊
我首先观察到证券交易所实施的自律监管的整体作用,这些自律监管是构成强证券市场的基础法律和制度的一部分。自律监管的最重要作用是通过上市标准来监管上市公司的质量、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及其所遵循的公司治理行为。  自律监管在其他两个广泛的领域,即经纪人和交易商的自律监管以及交易的自律监管,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两方面的监管并不能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证券市场是否成功的基本要素。其他的因素更为重要。  我在《强证
期刊
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社保资金终于进入市场,在市场中引起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虽然受到SARS的影响,中国经济上半年增长仍然达到8.2%,全年平均水平可能会更高,但货币增长过快,已经引起有关当局的警惕。下半年货币政策是否会趋紧,对股市有重要影响。    内外大资金入市效果不同    瑞士银行拿出3亿美元额度的一部分,投资了宝钢等一些A股。从外资的首次投入来看,大概不出大部分投资者的期望。外资
期刊
1910年1月9日,张爱萍出生在四川达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即投身中国革命,16岁加入中国共青团,18岁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中共地下工作,曾两次被捕入狱。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1955年获授上将军衔。  在中央苏区,张爱萍参与组建著名的少共国际师。长征中,渡赤水、夺娄山、守遵义、战金沙,身先士卒,屡建奇功;抗战时,进河南、入苏皖,开辟根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