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灵魂孤独的低唱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utao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生不逢时的人,正当读书的大好年华,适逢“文革”,整天搞“停课闹革命”,学毛主席语录,写大字报,开批判会,高中课程基本没学。毕业那年,又因家庭成分问题,报考大学,未被录取。求学无门,生活无着,只能在生产队的田间地头打发时光。在生产队我什么苦力活都干过,放过牛、耕过地、修过水库……不管在什么地方,一有空我就会捧起书本旁若无人地“渐入佳境”。
  恢复高考,梦想成真,我考取了师范院校。毕业后,我被分到一所乡镇中学,终于有幸忝列正式教师行列。这时角色变了,但多年来养成的读书习惯仍未改变。读书成为我茶余饭后最惬意的一种休闲方式,品读文学作品成为我最孤寂时要做的功课。读的多了,便常常萌发出写作的冲动,于是也学着爬起格子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的文学梦大约可追溯到这个时期。
  没有梦的人生是苍白的,有梦就有追求,生活就出彩。依我看,做文学梦不一定就成为作家,许多人,大部分人都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对于文学,我充其量就是一个爱好者,一个梦想在文学中寻求安慰、净化灵魂的普通人。热爱文学,就是热爱生命。关注自己细微的情感变化,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心灵沟通,关注江山湖泊、风花雪月,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对照他人,反观自己,体验生命,如此而已。真正的文学梦,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不断地追求美好、净化灵魂的过程。
  写作,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种自我行为,独特性是其应秉承的写作特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之余,我勤于阅读,述而也作。书写自己的快乐与忧伤、憧憬与希望、追求与梦想,书写自己最独特的经历与感受。努力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诉诸文字,为感觉找到出口,为灵魂找到归途。这也许就是我写作的不竭动力。
  杜甫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贾岛有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都说明写作是一件多么有生命意义的事情。我的散文大都取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悟。我认为散文的至境应该是“情真、自然”。此虽属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评语,但做起来绝非想达到即可达到的。散文最忌虚情假意,最重自然天成。自然才能流溢真情,有真情才称得上自然,否则,就会失去散文的生命。散文不只是追求形式的完美,更要注重深刻探求生活底蕴。没有生活血脉的沃灌,散文中的“我”就会形貌卑琐,面貌苍白,那种矫情、藻饰、媚俗、浅薄、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等诸种病态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业余写作时间是很有限的。繁复的教学工作和单调枯燥的生活,年复一年地将我打磨成一个低调内敛、沉默寡言的人,有时心头不免浮起一种孤寂感。这种孤寂感与其说是带有几丝惆怅,倒不如说含有一些怀旧。静下来时,我常常凭窗遥望,对着家乡回忆着与之有关的人、事、景、物,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强烈。有时候,行走在人境逼仄、人心浮躁的现实里,外界的给予和内心的需求常常会形成很大的反差,很难神闲气定和从容坦然。
  写作,仿佛像一根浮木拯救了我即将淹没于尘世生活中的灵魂。我的散文除了书写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生活、世相百态的体悟、思考,大多都是表现家乡人情风物的发展变化。虽说进城教书多年,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无时不在牵动着我的思绪。故乡,真的已经成为我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恋情结。故乡,不仅是我温馨家园的休闲港湾,更是我心灵孤独时的情感依托。
  写作,对我来说,很长时间只是一种爱好,一种消遣,直到后来才逐步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变成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不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一是比较用功;二是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我3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我很少休过节假日、星期天。我是四不会:不会喝酒(其实是患高血压,医生说不能喝)、不会搓麻将、不会吸烟、不会跳舞。有朋友开玩笑说:“老赵,凡是娱乐活动你都不会,那退休之后还不寂寞死!”我笑着说:“我要在阅读和写作这个舞台上寻找我的知音、我的‘舞伴’。”工作之余,夜阑人静之时,文学已成为我抒发性灵、吐露真情、安放灵魂的芳草地。我用温润之笔,躬耕精神的园圃,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让不懈地写作真正成为一种生命的自觉。
  我坚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我写散文的时间并不长,集中精力写散文则是近几年的事,我已步入天命之年,但老来使我的文学之梦变得更加执著的,是散文。我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同时,以散文的文学样式记录着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景与物、情与境。从1984年开始写作到现在,先后在国内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三百余篇(首),多篇作品被《西海固的背影》《悄悄睁着的眼睛》《生命的重音》《中国当代微型文学作品选》《中国教师文学》等选本选入。散文《感情是一份很深沉的债》获首届教师文学表彰奖二等奖。散文集《怀念一棵树》已付梓。虽然写作不能带给我物质上的财富,但至少可以让我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灵魂的人。
  陆游有诗云:“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我面前的散文之路,何止千里?认真回顾我这几年的写作,真是得失寸心知啊!我觉得,我的写作还没有真正深入到我实实在在的生活内核,我还没有真正寻找到那个触发我写作的痛点。但我相信,路总是要一步一步地走的。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也许我还注定会选择散文为我支建起的文学之梦!
其他文献
21世纪的现代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教育把个性化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重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富有个性化的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现、感悟和表达。  一
期刊
“牧”是一个会意字,指人拿着鞭子放牛。中国古代专设牧师一职,《周礼·夏官·牧师》中这样说:“牧师掌牧地,皆有历禁而颁之。”根据《周礼》,牧师的职责就是掌管牧地(牧地就是公家所授的专门用于畜牧的田地),把和牧地有关的界线和各种命令传达给养马的人。同时,按季节烧除陈草,使马匹交配,并将牧地分授给圉人(马夫),禁止他人入内放牧。在举行田猎的时候帮助别的人焚烧荒草,清理场地。但文题中的“牧师”显然并非指中
期刊
如今的语文教学真的到了谈“性”色变的地步了。无论是课标大纲还是专家讲学,无论是开课观课还是评课议课,人们似乎都在上纲上线,宣扬的、讨论的都是语文之“性”,并且动不动就用语文的若干“性”来观照语文教学。  人们似乎总喜欢给一个事物定性,语文当然也不能例外;非但不能例外,人们似乎还更加热衷于给语文定性,因为语文毕竟是母语,谁都能够说上一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给语文的定性似乎就从来没有停
期刊
曾经有副对联,其中一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今天,这话完全错了——既然你得到的全是“英才”,又何必去教?教育面对的,不是人才,而是人。这是闲话,等着后面呼应的。  都在讲预设和生成。简单讲,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程序的设计。教师假定一节课的授课内容会按照怎样一个逻辑次序进行和展开,于是预先安排了自己的授课步骤。在这种安排中,既包括了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方式,也包括了教师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周自厚老师的文章《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该文是周自厚老师阅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教学实录》后的一篇读后感,感叹关艳丽老师“以‘文言词类活用’为内容的语文教学,近年来实属罕见……像关艳丽老师这样郑重其事地教学文言语法知识的课真是久违了”;在感叹关老师的课难能可贵、肯定关老师的课上得成功的同时,该文着重就“什么是名词活用”“什么是动词
期刊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实施。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己。  教师不是哲学家,我们也无意于要求教师都成为教育哲学家。但是,斯宾塞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至少都说明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  教学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如何才能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在学习、思考与实践中,我逐渐形成并加深了对于
期刊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习惯于根据自己设计好了的程序展开教学,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却忽视了学生怎样学,使课堂变得沉闷、机械,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课堂出现了“生态危机”。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打造生态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展现出生命的气息呢?  一、注重体验,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听教师讲解知识技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或死气沉沉,或虚假繁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协助教师完成教学活动,主体地位严重丧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构建一种主动参与型的“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
期刊
选择做语文教师,就选择了超功利。语文教师需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但又必须以极为务实的行为做他想做的事情,体现中国语文人的优秀传统,具有儒雅的风度和执着的信念,并最终依顺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其内心世界独特的扭力,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语文天地。每个人的禀赋不一,语文教师概不例外,但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尤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儿,短处在哪儿,并且要善于学他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而不仅仅是仰
期刊
教师的习惯同其他的习惯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教师良好的教育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众多好习惯经典案例及案例分析中,好习惯之四十三“善待发言错误的学生”使我感触最深:平时上课时,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自己往往为了急于获得结论,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的答案不加理睬,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大量地采用转向他人提问的形式,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