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l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每一幅作品都离不开每一根简简单单的线条。而线条的质量往往决定着一幅作品的质量,反映着书家的功底。因此说,线条是书法的生命线。
  关键词:中国书法;线条
  一、线条的发展史
  古人说“书画同源”,不错的,书、画的确是同源的,它们的最初表现手段同为线条,在考古中发现早期的岩画(图1)、陶纹(图2),它们大多是由平直的线条组合而成,简单地描述着当时生活的场景。此时的线条并没有特殊意义,只是作为画面构成的一部分。这是人类记录生产生活最早的方式,也是人类文明的萌芽。
  线条真正在汉字中应用是在甲骨中。甲骨文(图3)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此时在文字中的线条开始变得复杂,不再是只有几条平直的线组成一幅画了,而是由多条长短不同、方向不一的线条拼接组成一个字,这个字代表了它特定的含义。也就在此时,书画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人们不再单纯地用一幅画来表达意义了,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独的文字组成一篇文章,这样的表达变得更加清楚、明确。当然这时的汉字还没有上升到书法美的高度,只是为了表情达意,因此,此时汉字的线条还是相对平直,没有太多的变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书写工具的进步,人们不仅仅是对汉字的书写方式进行了统一,同时也为了美的需求,将汉字中每一个线条的长短、方向、肥瘦做出了调整。因此从铭文一直到秦篆,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书写工具所展现出来的字型风格迥异的汉字,同时线条作为汉字的承载者也在发生着剧变。
  毛笔与墨汁的出现无疑是对汉字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由于毛笔和墨汁材质的特性,在书写中线条开始千变万化,同一线条中,出现了粗细、顿挫的变化,不同的笔画之间也同样出现了粗细、浓淡、干湿的变化,我们将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对比称之为节奏。也正因线条有了节奏的变化,所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才出现了独特的美感,这也是汉字与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
  二、线条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
  汉字的每一个字作为一个独立体,它是由不同的点画组合而成,而每一个点画都是一条或长、或短的线条。书法家通过对每一笔线条的粗细、缓急的不同以及对毛笔提按的把握而形成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字,不同字的组合而形成一幅幅风格不同的作品,也可以说每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是书家对当时书写情绪的表达。在长期的书写及创作过程中,每个书家都会对自己所写的笔画有深刻的感悟,比如王羲之的《题卫夫人阵笔图后》中有这么一段话:
  “每作一横划,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惊蛇之透水。”
  通过对线条的锤炼,才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因此,线条也就成为了汉字的第一构成要素。
  在我们看来,线条写在纸上看似是二维的表现形式,然而,古人所说的“入木三分”却使其进入三维的维度,而这一维度来自于看似无形却有形的力度。我们常说有的人写的线条有锥画沙、屋漏痕、力透纸背之感,而有的人所写的线条却如“死蛇挂树”毫无力度与质感。对于“力”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里有这样的论点: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在这里,蔡邕提出了“藏头护尾,力在其中”的说法。我认为,这里的“力”来自于此线条的“骨”“肉”两个层面层层递进。
  “骨”是一个线条的中流砥柱,它支撑起了这个线条,也是一个线条存在的基础,这个“骨”来自于“中锋”行笔、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笔笔精道完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蔡邕《九势》)”只有这样,“骨”才能正,骨正则字正。
  “肉”则是让字“活”起来,一个人只有骨头没有血肉那么这个人也无法生存,线条笔画亦是如此。这个“肉”来自于笔画行进过程中由中间向两边涨出来的墨痕,将“骨”包在其中,当然,这里的墨痕要适中,就像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所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肉无筋者病”。肉少则筋,字则有力;肉多则臃肿,字则无力。
  说道线条的“力度”必然也要說道线条的变化,自然就要提到线条节奏及变化。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在汉字的承载下发展到今天,书法也是历尽千年的风雨,经久不衰。在所有的书体中,线条变化最多、节奏感最强的应属草书。草书以书写速度快、线条活泼、章法富有表现力而著称,草书可以说是将线条的艺术表现力推向顶峰的书体,草书丰富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线条的变化、字形结构的变化以及章法的变化三个方面,而其中线条的变化最为重要,在姜燮的《续书谱》中这样写道:“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急,忽往复收。”因其多转折、变化多、速度快而形成的线条的变化也就多,这些变化看似简单,如若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很难把线条表现得既活泼又有力度,所以说草书易学难精。除了草书的线条变化极为丰富,其他书体的线条变化虽不像草书那么强烈,但是也是有着丰富的变化,例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图4)很多书家说该帖容易写得死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线条变化小。然而我们在观察该帖的时候可以看出此帖中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变化,例如“悦”字的最后一笔,他并没有像其他书家一样将“钩”画硬生生地上挑,而是通过按笔、转笔的方式充分利用毛笔的弹性将笔画圆转地写过来。使得此字变得更加活泼。
  线条的变化影响着整个字的气息,通过笔画的变化可以使得字形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自古至今各书家除了注意字形结构的变化之外也关注着线条的变化,以增加其艺术价值。
  三、现代书法作品中对线条理解的误区
  当今社会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再次掀起了热潮,艺术总是跟随着时代的潮流,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人们对于书法艺术也提出了“快”的要求,在这样的影响下,人们渐渐忽略了书法本应“慢工出细活”的要求,开始大踏步前进。很多人为了尽快“学成”从而忽略了基本功的练习,不在线条质量上下工夫,想尽快步入创作阶段,在一幅作品中非常注意“跳跃”感,在一幅作品中出现几处飞白、几处涨墨,认为一幅作品中有了大小、浓淡的变化这幅作品就是一幅好作品,根本不在乎线条。这种作品往往“只可远观”走近看来整幅作品线条无力,转折生硬,实在称不上一副佳作。更有甚者,为了在展览或者比赛中“抓住观众的眼球”而大做“形式”,一幅作品搞得花里胡哨,远处看上去的确很吸引人,但真正走到作品跟前却令人大失所望。
  相对于上面这种不注重线条质量本末倒置的现象,有些人就过于注重线条,在线条上做文章,为了追求线条的变化,一个笔画变化多端,尤其在草书作品之中,一个字出现多个扭结,看上去就像一个一个的圈圈组成的,或者在一个笔画上停顿多次,以追求涩感,破坏了字体本身的流畅性。这样的作品看上去使得书法的美感大大缺失。
  线条是汉字的载体,它就像血管一样将整个字连接起来,为整个字提供营养,看似不起眼,但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整个字的美观,整幅字的艺术特性。线条在书法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法作为无声的音乐,线条就是每一个音符,没有了音符,乐曲也就无法存在,也就无法向后人继续讲述千年的传承。
其他文献
摘 要:被誉为“中国梵高”的徐渭一生历经磨难,但一直用生命对待艺术,用艺术寄予苦难、安顿灵魂,同时又将生命迹化为书画艺术。正是这种在艺术中的自我生命的观照铸就了其独具个性的书画艺术。  关键词:徐渭;书画;生命观照  对自我生命的观照是艺术创作的诱因之一,也是艺术存在的价值所在。徐渭书画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其书画艺术中的自我生命观照,也正是这种自我生命的艺术观照铸就了其大写意花鸟画风格及狂草面貌
期刊
摘 要:作为1793年乾隆时期马戛尔尼英使团的制图员,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10 April 1767–23 July 1816)为后人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中国题材速写水彩画。这些画作不仅引领了当时欧洲的中国题材艺术创作风格,也深刻影响到了社会文化领域的“中国热”。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促成了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交汇,也成为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态度从“热”到“辱”的转折点。以威廉·
期刊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度“质量工程”校级立项资助课题《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  在教育部2013年8月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背景下,各高校都在思考如何利用这次机会,迎接新的改革,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保证毕业生顺利获得教师资格,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如何凸显师范办学特色,
期刊
摘 要:色彩是艺术当中的重要表现元素。文章阐述了在进行色彩设计时,我们可以借助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从自然界、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当代艺术当中去采集色彩运用的灵感和启示,并掌握把灵感运用到色彩创意上的方法,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色彩审美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色彩;采集;归纳  艺术来源于生活,色彩采集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按照色彩的一些基础理论来进行画面的色彩设计,这多少会带有一些固定模式和个人的色彩倾向
期刊
摘 要:沈周广师各家各派的积极成果,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并在长期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自此奠定了吴门画派的的典型模式。沈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始终以古人积累的传统笔墨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实践,一方面来源于其平淡开阔,兼收并蓄人生态度。纵观沈周一创作生涯以及其风格成因对当今的中国画学习有着很深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庐山高图;沈周;摹古;人生态度  明代画坛上,沈周是成就最高的一位,同时也
期刊
摘 要:当代艺术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不仅仅是架上绘画,还有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波普艺术涌入冲击艺术的概念。这使得我们总是难以辨别艺术与生活的划分界线。“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景象不会出现,它总会有理论标准去评判。那么非验创造力和感性为第一目的性这两个条件就非常重要。就算批量产品或现成品要成为艺术,也要由这个价值标准去评判它。即使艺术与生活二者像镜面反射那样难以分辨了,但艺术还是艺术,艺术的高度独立性和审
期刊
摘 要:城乡地区的高中美术特长生,由于重专业轻学习的思想作祟,直接表现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状态松散、学习方法不对,最终导致他们学习成绩落后。面对这种情况,帮助他们养成学习自律力成为至关重要的举措。在思想上,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习惯上,要实现时间合理有效分配;在学习上,要掌握事半功倍的方法;在教学上,要发挥老师的协助作用。  关键词:城乡高中;美术特长生;学习自律力;荔城中学  [基金项目
期刊
摘 要:说课自1980年代末提出至今倍受青睐,但说课实践中生成了偏狭、肤浅的刻板认知图式。文章从此现状入手,厘清生成原因,思考打破刻板,在建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与技能,积累丰厚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探究课程序及过程、评价及引导、主体与创造、依据及逻辑、沟通与合作等方面缕析培养说课素质,提高说课能力以提升说课品质。  关键词:说课;刻板印象;重构  [本文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同形异构——儿
期刊
作者简介:  宁雨霏,200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硕士学位;河北省女画家学会理事;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展览,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石家庄当代美术馆,私人机构等收藏。  邵辉,2008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2016-2017年进修于中國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现
期刊
摘 要:剪纸艺术是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寄托和美好的祝愿。王炳华的剪纸传承于历史,变革于当代,极富含个人特色:剪纸技艺精湛,阴阳刻线相互搭配和映衬,画面表现栩栩如生;表达内容新颖,不仅有传统民俗文化的题材表现,也有吸收当代及当地的现代题材。王炳华剪纸既有北方质朴生动之感,也有南方纤丽唯美之秀,整体洋溢朴实无华、洒脱动感的气息。  关键词:剪纸;造型艺术;民俗文化;创新  王炳华,安徽亳州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