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黨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高校是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集中营,是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青年大学生是一群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人,是先进与博学的知识分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践行者。新时代高校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拓宽文化自信建设路径,有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文化内涵和道德品质。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各个方面的挑战,通过对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积极的对策,把文化自信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高校作为国家人才资源密集地,应当更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感、使命感,结合当代具体实际情况,抓住机遇,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与责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吸收当今世界一切文明成果,顺应全球化得时代潮流,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更进一步有益于达到教育作为人对人的过程,从内部去丰富做人的过程,逐步提高为人处世的水平和境界的过程。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引领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文化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指引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高校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鲜明地指出了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的历史使命。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深刻变化,国际国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更加为我们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敲醒了警钟。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文化建设工作,就必须加强文化自信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对广大高校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宣传。一方面,不断加强文化理论基础知识武装,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在实践中理解文化自信更深层次更深刻的意蕴,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让广大高校大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学好、听好文化自信,更重要的要从内心深处真懂、真信,成为真正的信仰和坚守,能够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一、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就新时代大学生而言
1、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同和追捧
在大学生价值观里,不断地体现出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痕迹和历史烙印。西方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可以扩大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实大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与此同时也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教育观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对西方节日的盲目追寻和过度“狂欢”、对国外一些电影的盲目执着和盲目“模仿”等,以致于对国内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的纪念就当做是一种国假的标志。在各大热门社交网站中,甚至会出现公开批判传统文化,贬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对西方文化的一种“莫名”追捧。与此同时,对日本韩国的流行文化也有着一种无懈可击的追求。日韩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对流行文化无节制的追求。如部分大学生受韩剧的影响,去韩国整容;沉迷于日本漫画韩国偶像剧等。
2、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认可度不高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识不够
传统文化是文明传承的主要对象和载体。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往往仅存在于表面,并不会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挖掘。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会沉迷于游戏、专注于追剧,对传统文化、历史书籍等漠不关心,甚至连高校开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一种忽视、不重要的态度。大学生往往认为传统文化没有实用价值,不能带来经济收益,但是传统文化恰好是一笔非常丰富的精神财富。不同的历史时代与历史背景有不同的社会主流文化。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在西方,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加强对主流文化的学习、传播。但是,面对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文化,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面对社会主流文化的选择、认可和倡导都受到了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迟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扭曲,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文化信仰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主流文化的发展。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互联网时代,具有个性化的自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加广泛的网路渠道,方便快捷的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与社交都带来了许多“不一样”。丰富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扩宽了大学生的沟通渠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大学生想要表达的个性和独立的愿望得到了很大的激发,但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调控和引导。西方有的国家正在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有意地试图通过传播西方个性、个人主义等方面的西方社会思潮,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大学生价值选择进行扭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里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个性追求也会给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带来困难和挑战。
(二)就高校思政课授课而言
1、授课形式比较传统、单一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前来看,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大学生往往把思政课当作是一种应付课程,上思政课仅仅是为了学分需要,高校思政课授课形式传统和单一,思政课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思政教育成效需要更进一步去显著化。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逐步扩招等政策的实施,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但是,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高校大学生是通过高考考试而进入大学生涯,但是往往就有一种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的心理。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对于思政课的态度是于一种不太端正的态度。因此,如果思政课的授课形式依旧比较单一、没有创新,那更不能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与积极性。授课形式的传统与否不是决定因素,但是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角色。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普及,又尤其是经历过高考后的学生,厌倦课堂,无心学习,沉迷于追剧、游戏,通过新式的课堂授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力度。 2、授课内容缺乏创新
习总书记提出了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十八大时明确提出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创新可以是经济发展理念,也可以是科学技术,创新在各个领域都体现着无比重要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需要创新的。高校思政课以其独特的魅力存在于高校课堂中,对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从当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所有高等学校开展,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教师课堂授课、组织学生看相关书籍、看一部相关电影、听一场思想政治教育报告,或去一次红色景点,开展现场教育,教育的内容往往浮于表面,没有更深刻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挖掘,为了活动而活动,只停留在完成某次学习任务的较浅层面,没有实现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没有从非物质层面深刻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
三、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面临挑战的原因
(一)大学生主观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期间难免会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对传统文化的犹豫、对主流文化的认识浅显等现象的出现,对各种文化的出现会有一种不确定的选择。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对西方充满个性、英雄主义、自由等毫无抵抗力,认为那是一种先进、一种现代化。这往往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社会意识形态变得模糊、缺乏积极健康向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也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认为那是一种落后与封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没有新颖,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在大学课堂里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往往以一种被动的态度去学习,有的甚至逃课等。大学生无法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造成了一种阻碍。
(二)高校教育因素
从当前来看,文化自信教育在高校教育建设中并不是彻底的。文化自信的建设并不是一个短暂性阶段,而是一个长期性过程,是一个经过岁月的沉淀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潜意识。高校对文化自信的建设往往只是当成一种简单的学习任务,没有实现系统研究,也并没有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去领悟文化自信教育。文化自信的教育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高校组织文化自信实践活动的次数、实践深入程度都还不够,这需要高校的更高度的重视。因此,为了节约成本,文化自信的教育停留在课堂。高校思政课授课形式的单一也阻碍了文化自信建设的进程,学生得不到丰富、创新性的知识普及,难以从心底里树立文化自信的自豪感。成本的推高、高校课堂的形式单一,内容的浅显,缺乏专业的文化自信师资力量等问题,学生很难从中学习到文化的精髓,难以树立一种文化自信心。
四、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建设途径
(一)从大学生角度而言
1、大学生应提高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认知力度
大学生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富有创造性、勇于开拓、冒险的新时代青年。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新时代的主流,大学生应该以其思辨的思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智慧结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起源,大学生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升華其认识高度,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走在社会的前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得历史背景下,大学生是时代的主体,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应该在大学生心中烙下一枚深深的印记,那是中国所特有的,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毫不犹豫加以学习、继承、发扬、传播,紧跟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步伐。
2、大学生应理性看待西方社会思潮
西方社会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大学生应该理性看待,不应该是盲目的跟风,一味的否定自身文化。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大学生合理的接受西方先进的、进步的社会思潮,同时应该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完全的照搬西方,应该和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具体化、浅显化。培养积极的文化情感和坚定的文化信念。当然,除了科学的分析西方社会思潮与自身结合以外,也应该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结合,以批判的思维看待西方社会思潮,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一个厚实的文化底蕴基础。
(二)就高校思政教育角度而言
1、高校应积极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
高校应把文化自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进课堂充分展示出来。把文化自信教育课程应该与学生专业必修课程相协调。同时,严格要求辅导员、班级导师、专业课教师开展相关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教育的传播,要让学生能够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充分利用学校报刊、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开展系列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报告,组织大学生聆听中国传统文化之声,启迪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力度与感知力度。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高校应该加强和各媒体的合作力度,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多形式的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大学生被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所吸引,从而对文化自信的树立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
高校应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大学生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教材、进课堂途径的力度,充分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从义务转化为一种对学生负责任、对国家负责任的高度。高校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纳入学生必修课程,严格考核学生学习结果,组建教学督导团队,组织教师积极备课,编制统一教学大纲或教材,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有了以上的具体实施,增强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应注重网络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宣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教育
3、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思政课程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新认识和对思政授课形式的新看点。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把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充分利用结合起来,带领大学生去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以及其他具有启迪性的地方,用亲身实践去真正了解内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用实践去感知,去体验,在实践中树立一种文化敬仰和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深刻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去聆听过去的故事,感知精髓,体验成长历程。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加深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感性认知,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增强对文化自信育人效果的切身感受,充分把握和挖掘文化自信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文凤.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2] 王丽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4] 张华,李久东,于晓波.基于思政课的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高校作为国家人才资源密集地,应当更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感、使命感,结合当代具体实际情况,抓住机遇,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与责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吸收当今世界一切文明成果,顺应全球化得时代潮流,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更进一步有益于达到教育作为人对人的过程,从内部去丰富做人的过程,逐步提高为人处世的水平和境界的过程。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引领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文化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指引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高校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鲜明地指出了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的历史使命。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深刻变化,国际国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更加为我们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敲醒了警钟。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文化建设工作,就必须加强文化自信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对广大高校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宣传。一方面,不断加强文化理论基础知识武装,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在实践中理解文化自信更深层次更深刻的意蕴,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让广大高校大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学好、听好文化自信,更重要的要从内心深处真懂、真信,成为真正的信仰和坚守,能够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一、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就新时代大学生而言
1、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同和追捧
在大学生价值观里,不断地体现出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痕迹和历史烙印。西方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可以扩大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实大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与此同时也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教育观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对西方节日的盲目追寻和过度“狂欢”、对国外一些电影的盲目执着和盲目“模仿”等,以致于对国内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的纪念就当做是一种国假的标志。在各大热门社交网站中,甚至会出现公开批判传统文化,贬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对西方文化的一种“莫名”追捧。与此同时,对日本韩国的流行文化也有着一种无懈可击的追求。日韩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对流行文化无节制的追求。如部分大学生受韩剧的影响,去韩国整容;沉迷于日本漫画韩国偶像剧等。
2、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认可度不高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识不够
传统文化是文明传承的主要对象和载体。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往往仅存在于表面,并不会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挖掘。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会沉迷于游戏、专注于追剧,对传统文化、历史书籍等漠不关心,甚至连高校开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一种忽视、不重要的态度。大学生往往认为传统文化没有实用价值,不能带来经济收益,但是传统文化恰好是一笔非常丰富的精神财富。不同的历史时代与历史背景有不同的社会主流文化。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在西方,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加强对主流文化的学习、传播。但是,面对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文化,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面对社会主流文化的选择、认可和倡导都受到了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迟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扭曲,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文化信仰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主流文化的发展。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互联网时代,具有个性化的自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加广泛的网路渠道,方便快捷的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与社交都带来了许多“不一样”。丰富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扩宽了大学生的沟通渠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大学生想要表达的个性和独立的愿望得到了很大的激发,但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调控和引导。西方有的国家正在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有意地试图通过传播西方个性、个人主义等方面的西方社会思潮,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大学生价值选择进行扭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里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个性追求也会给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带来困难和挑战。
(二)就高校思政课授课而言
1、授课形式比较传统、单一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前来看,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大学生往往把思政课当作是一种应付课程,上思政课仅仅是为了学分需要,高校思政课授课形式传统和单一,思政课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思政教育成效需要更进一步去显著化。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逐步扩招等政策的实施,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但是,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高校大学生是通过高考考试而进入大学生涯,但是往往就有一种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的心理。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对于思政课的态度是于一种不太端正的态度。因此,如果思政课的授课形式依旧比较单一、没有创新,那更不能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与积极性。授课形式的传统与否不是决定因素,但是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角色。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普及,又尤其是经历过高考后的学生,厌倦课堂,无心学习,沉迷于追剧、游戏,通过新式的课堂授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力度。 2、授课内容缺乏创新
习总书记提出了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十八大时明确提出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创新可以是经济发展理念,也可以是科学技术,创新在各个领域都体现着无比重要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需要创新的。高校思政课以其独特的魅力存在于高校课堂中,对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从当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所有高等学校开展,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教师课堂授课、组织学生看相关书籍、看一部相关电影、听一场思想政治教育报告,或去一次红色景点,开展现场教育,教育的内容往往浮于表面,没有更深刻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挖掘,为了活动而活动,只停留在完成某次学习任务的较浅层面,没有实现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没有从非物质层面深刻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
三、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面临挑战的原因
(一)大学生主观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期间难免会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对传统文化的犹豫、对主流文化的认识浅显等现象的出现,对各种文化的出现会有一种不确定的选择。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对西方充满个性、英雄主义、自由等毫无抵抗力,认为那是一种先进、一种现代化。这往往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社会意识形态变得模糊、缺乏积极健康向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也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认为那是一种落后与封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没有新颖,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在大学课堂里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往往以一种被动的态度去学习,有的甚至逃课等。大学生无法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造成了一种阻碍。
(二)高校教育因素
从当前来看,文化自信教育在高校教育建设中并不是彻底的。文化自信的建设并不是一个短暂性阶段,而是一个长期性过程,是一个经过岁月的沉淀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潜意识。高校对文化自信的建设往往只是当成一种简单的学习任务,没有实现系统研究,也并没有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去领悟文化自信教育。文化自信的教育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高校组织文化自信实践活动的次数、实践深入程度都还不够,这需要高校的更高度的重视。因此,为了节约成本,文化自信的教育停留在课堂。高校思政课授课形式的单一也阻碍了文化自信建设的进程,学生得不到丰富、创新性的知识普及,难以从心底里树立文化自信的自豪感。成本的推高、高校课堂的形式单一,内容的浅显,缺乏专业的文化自信师资力量等问题,学生很难从中学习到文化的精髓,难以树立一种文化自信心。
四、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建设途径
(一)从大学生角度而言
1、大学生应提高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认知力度
大学生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富有创造性、勇于开拓、冒险的新时代青年。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新时代的主流,大学生应该以其思辨的思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智慧结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起源,大学生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升華其认识高度,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走在社会的前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得历史背景下,大学生是时代的主体,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应该在大学生心中烙下一枚深深的印记,那是中国所特有的,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毫不犹豫加以学习、继承、发扬、传播,紧跟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步伐。
2、大学生应理性看待西方社会思潮
西方社会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大学生应该理性看待,不应该是盲目的跟风,一味的否定自身文化。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大学生合理的接受西方先进的、进步的社会思潮,同时应该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完全的照搬西方,应该和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具体化、浅显化。培养积极的文化情感和坚定的文化信念。当然,除了科学的分析西方社会思潮与自身结合以外,也应该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结合,以批判的思维看待西方社会思潮,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一个厚实的文化底蕴基础。
(二)就高校思政教育角度而言
1、高校应积极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
高校应把文化自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进课堂充分展示出来。把文化自信教育课程应该与学生专业必修课程相协调。同时,严格要求辅导员、班级导师、专业课教师开展相关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教育的传播,要让学生能够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充分利用学校报刊、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开展系列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报告,组织大学生聆听中国传统文化之声,启迪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力度与感知力度。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高校应该加强和各媒体的合作力度,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多形式的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大学生被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所吸引,从而对文化自信的树立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
高校应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大学生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教材、进课堂途径的力度,充分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从义务转化为一种对学生负责任、对国家负责任的高度。高校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纳入学生必修课程,严格考核学生学习结果,组建教学督导团队,组织教师积极备课,编制统一教学大纲或教材,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有了以上的具体实施,增强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应注重网络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宣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教育
3、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思政课程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新认识和对思政授课形式的新看点。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把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充分利用结合起来,带领大学生去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以及其他具有启迪性的地方,用亲身实践去真正了解内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用实践去感知,去体验,在实践中树立一种文化敬仰和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深刻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去聆听过去的故事,感知精髓,体验成长历程。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加深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感性认知,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增强对文化自信育人效果的切身感受,充分把握和挖掘文化自信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文凤.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2] 王丽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4] 张华,李久东,于晓波.基于思政课的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