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即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条件及学校教学实际,选择竞技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更好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1 研究调查的具体实施
1.1研究目标
1.1.1通过研究实践活动,构建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课程的目标、内容、途径、形式和实施策略,探索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研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1.1.2通过研究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各种竞技体育(例如:篮球,综合素质等)的活动方法和技能,懂得和睦、协助、团结等道理和美德,提高社会交际的能力,逐步形成完美的人格,并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2研究对象
我校高一年级、高二年级20个班,男生489人,女生422人,共计学生911人。
1.2.1实验组:女生221人,男生247人,共468人。
1.2.2对照组:女生201人,男生242人,共443人。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分析和探讨选项分组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使它不断完善,为今后选项分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1.3.2问卷调查法
1.3.3阶段研究法
通过阶段性研究,全面的分析出本研究可取性及前瞻性。
根据新课改研究需要,设计一套学生问卷,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
1.3.4数据统计法
对实验前后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实验调查与实验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0道(附1)有关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及影响两者发展规律因素的单选题。调查范围和对象为我校高一到高二随机抽出的235名学生,调查范围的广泛性和调查对象的随机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2.1实验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校235名(其中男生129名、女生10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并对所获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本次调查共收回228份,其中确定有效卷有225份。在被进行统计分析的225名学生中,男生占54.7%,女生占45.3%,每个年级学生的比例也大致相等,这就保证了调查样本的普遍性。在这225名学生中,体育成绩很好的占17.37%,体育成绩较好的占28.25%,体育较一般的占37.22%,体育成绩较差的占17.16%,由此可见被调查学生体育成绩呈正态分布,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和信度。
2.2实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喜欢体育课,体育课上多以竞技运动和趣味运动两种形式受到欢迎,而男生偏重于竞技运动。
3 课程实施的形式
在本研究的实施中,以竞技运动教学活动形式为主,兼顾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着眼于让学生体验到竞技体育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体育态度与体育习惯。
3.1“一体化型”
这种形式以“学校体育课程”为载体,把早操课、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加强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性,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学生的课余时间的利用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增强体质,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学校体育文化。
3.1.1课内、课外相结合
3.1.1.1提高老师、学生、家长竞技体育活动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他们各自参与活动的兴趣、态度和习惯的养成,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保障之一。因此,除了在体育课中进行学习之外,还需要通过课外多渠道来提高大家对篮球活动的认知水平。如运用网络、班级黑板报等方式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使学校师生及家长能够了解竞技体育活动,参与竞技体育活动。
3.1.1.2利用课间,把老师在体育课中教授的竞技体育活动的技能进行学练,使学生在灵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竞技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3.1.2校内、校外相结合
3.1.2.1体育课程走向社会,与社区体育结合起来己是时势所趋。我们发挥辐射宣传作用,在周围社区内聘请了校外辅导员,请技有所长的他们协助我校教师指导竞技运动活动。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学校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运用于实践中去,便于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3.1.2.2家庭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校利用媒体的传播作用,对家庭体育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定期安排体育家庭作业,促使学生进行锻炼,吸引家长共同参与。此外,我们还经常开展一些有家庭趣味的运动比赛,促进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关心子女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形成较好的家庭体育氛围。
3.2“并列型”
这种形式就是在学生通过体育课、早操课、体育活动等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体育水平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 研究实践成果
在开展研究一年多的时间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了观察、测试。结果如下:
4.1学生运动体能的提高。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身体素质测试产生一种抵触情绪。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在课堂数学实践中注重减轻学生对测试的心理负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技术,增强自信心,改进练习方法,多以竞技性趣味游戏为主,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练习成绩的目的。例如学生实验前后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情况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以来学生的运动体能与实施前相比,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具有高度显著的意义。同时也清楚地反映出,我们在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时,选择竞技运动,是非常正确的。
4.2学生运动技能的增强
例如在篮球活动中,选择竞技运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可追逐的目标,人人都能在活动中获取信心。因而学生的运动技能与实施之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优秀、良好率也逐步提高。实验前、实验后对篮球教材的基本功的测评分别如下:
从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通过一段的教学及活动后,对在篮球的基本功方面两组都有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来看,实验组的教学效果要略高一些。说明在实验组的教学相对来说是较为成功的。
5 结论
5.1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的探索实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5.1.1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的探索实施,有效促进了高中学生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丰富体育技能,帮助学生建立了体育健康观,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减缓了学习压力。
5.1.2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的探索实施拉近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距离,对打造三位一体的体育活动网络,为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5.1.3在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化的探索实施过程中,依据“一体化型”和“并列型”两种教学活动形式的结合,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操作,这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参加的各种比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证明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选择运动的可行性。
1 研究调查的具体实施
1.1研究目标
1.1.1通过研究实践活动,构建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课程的目标、内容、途径、形式和实施策略,探索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研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1.1.2通过研究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各种竞技体育(例如:篮球,综合素质等)的活动方法和技能,懂得和睦、协助、团结等道理和美德,提高社会交际的能力,逐步形成完美的人格,并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2研究对象
我校高一年级、高二年级20个班,男生489人,女生422人,共计学生911人。
1.2.1实验组:女生221人,男生247人,共468人。
1.2.2对照组:女生201人,男生242人,共443人。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分析和探讨选项分组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使它不断完善,为今后选项分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1.3.2问卷调查法
1.3.3阶段研究法
通过阶段性研究,全面的分析出本研究可取性及前瞻性。
根据新课改研究需要,设计一套学生问卷,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
1.3.4数据统计法
对实验前后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实验调查与实验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0道(附1)有关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及影响两者发展规律因素的单选题。调查范围和对象为我校高一到高二随机抽出的235名学生,调查范围的广泛性和调查对象的随机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2.1实验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校235名(其中男生129名、女生10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并对所获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本次调查共收回228份,其中确定有效卷有225份。在被进行统计分析的225名学生中,男生占54.7%,女生占45.3%,每个年级学生的比例也大致相等,这就保证了调查样本的普遍性。在这225名学生中,体育成绩很好的占17.37%,体育成绩较好的占28.25%,体育较一般的占37.22%,体育成绩较差的占17.16%,由此可见被调查学生体育成绩呈正态分布,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和信度。
2.2实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喜欢体育课,体育课上多以竞技运动和趣味运动两种形式受到欢迎,而男生偏重于竞技运动。
3 课程实施的形式
在本研究的实施中,以竞技运动教学活动形式为主,兼顾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着眼于让学生体验到竞技体育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体育态度与体育习惯。
3.1“一体化型”
这种形式以“学校体育课程”为载体,把早操课、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加强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性,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学生的课余时间的利用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增强体质,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学校体育文化。
3.1.1课内、课外相结合
3.1.1.1提高老师、学生、家长竞技体育活动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他们各自参与活动的兴趣、态度和习惯的养成,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保障之一。因此,除了在体育课中进行学习之外,还需要通过课外多渠道来提高大家对篮球活动的认知水平。如运用网络、班级黑板报等方式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使学校师生及家长能够了解竞技体育活动,参与竞技体育活动。
3.1.1.2利用课间,把老师在体育课中教授的竞技体育活动的技能进行学练,使学生在灵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竞技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3.1.2校内、校外相结合
3.1.2.1体育课程走向社会,与社区体育结合起来己是时势所趋。我们发挥辐射宣传作用,在周围社区内聘请了校外辅导员,请技有所长的他们协助我校教师指导竞技运动活动。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学校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运用于实践中去,便于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3.1.2.2家庭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校利用媒体的传播作用,对家庭体育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定期安排体育家庭作业,促使学生进行锻炼,吸引家长共同参与。此外,我们还经常开展一些有家庭趣味的运动比赛,促进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关心子女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形成较好的家庭体育氛围。
3.2“并列型”
这种形式就是在学生通过体育课、早操课、体育活动等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体育水平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 研究实践成果
在开展研究一年多的时间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了观察、测试。结果如下:
4.1学生运动体能的提高。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身体素质测试产生一种抵触情绪。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在课堂数学实践中注重减轻学生对测试的心理负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技术,增强自信心,改进练习方法,多以竞技性趣味游戏为主,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练习成绩的目的。例如学生实验前后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情况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以来学生的运动体能与实施前相比,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具有高度显著的意义。同时也清楚地反映出,我们在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时,选择竞技运动,是非常正确的。
4.2学生运动技能的增强
例如在篮球活动中,选择竞技运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可追逐的目标,人人都能在活动中获取信心。因而学生的运动技能与实施之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优秀、良好率也逐步提高。实验前、实验后对篮球教材的基本功的测评分别如下:
从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通过一段的教学及活动后,对在篮球的基本功方面两组都有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来看,实验组的教学效果要略高一些。说明在实验组的教学相对来说是较为成功的。
5 结论
5.1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的探索实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5.1.1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的探索实施,有效促进了高中学生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丰富体育技能,帮助学生建立了体育健康观,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减缓了学习压力。
5.1.2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的探索实施拉近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距离,对打造三位一体的体育活动网络,为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5.1.3在高中体育选择竞技运动化的探索实施过程中,依据“一体化型”和“并列型”两种教学活动形式的结合,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操作,这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参加的各种比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证明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选择运动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