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英嚼华 涵咏浸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应该营造意境,展现画面,让学生洞察诗心,追寻诗魂。”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呢?现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为例,浅述“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方法的选择”。
   《渔家傲》这首词慷慨悲凉,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词人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视的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出先路。这首词教什么,怎么教,依据《课程标准》《中考说明》的要求、“这一篇”边塞词的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知识储备,可以这样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 的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中考说明》中相关的考点要求是: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内容;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词句的画面或内涵。
   《渔家傲》这首词的特色是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一个“异”字不仅概括了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南北地域风景之不同,更隐含着惊异之意,而富有独特色彩的边塞风景正是引发词人情感、渲染气氛的基础。词人在该词中除抒发了与一般边塞诗相同的不畏艰苦、壮志报国的情感,还体现出了一个“忧”字。教学中要凸显出“这一篇”与其他边塞诗的不同之处,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对诗词考点面面俱到,也无须面面俱到。据此,可以将教学内容确定为:1.学习描述画面的方法;2.感受雄浑苍凉的意境,体会忧国思乡的感情;3.掌握鉴赏词的方法,理解背诵全词。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第2点上。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咀英嚼华,在品词中感受浓浓的语文味。
   诗词具有画面美,描述画面是中考常见的题型,也是鉴赏诗词,把握意境的前提。描述画面要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从强化景物风格特征的角度入手,进行适度的扩写。教学中,可以采取传统的咀英嚼华的方法,即抓住词中关键词句分析品味,把握句中景物的风格特征。如,《渔家傲》中:“异”字不仅有风景的奇异、不同之意,也有生活在江南的作者内心的诧异,这些都在“衡阳雁去”“四面边声”“落日孤城”这些景物描写中体现出来。“孤”字更有多层含义,有在雄浑壮阔背景中孤零零的一个的含义,有敌强我弱的紧张战争形势,有孤立无援、孤独无依、坚守城池的艰难,也有作者固守城池无法破敌的无奈和对造成眼下时局的感慨和悲凉,等等。
   2.涵泳浸润,于诵读中体会深深的语文情。
   人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是为了不教”。在授课中,可以在让学生完成诗词大意疏通和画面特征的分析后,用实例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征和词的整体风格进行适度的扩写。如,描绘“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是边塞特有的一种乐器,本身清越悠扬,但在结合写作背景时自然要联系“羌笛何须怨杨柳”中幽怨的声音,即“羌笛声凄怨哀婉(如泣如诉),回荡在孤城的上空;霜色如雪,洒满了大地”。学会通过涵咏把握诗词情感,在诵读中领会诗歌中表达的感情。围绕“读”,可以设置译读、吟读、比读三个环节,其中吟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一齐读、个别读等。
   总之,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应将教学与学情建立联系确定教学内容,应将教学与画面建立联系整体把握诗境,应将教学与作者人生经历建立联系进入作者内心世界,应将教学与诗文建立联系丰富诗词内涵,应将教学与典故进行联系深层解读诗词意蕴。
其他文献
语文是语言的学科,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情感的载体、精神的符号、生活的影像。学生是由语言的引领进入语文的殿堂的,因此,学语文、考语文都绕不开语言这一要素,特别是作文的教学与考查。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沉淀、修饰与锤炼,帮助他们打造“美的语言”,成就好的作文,除应试的需求外,更体现了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教学理念。   “美的语言”的两个最核心的要求,是语言的感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中之重,而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则是促进作文教学的关键。作文讲评课比作文指导课更重要,一次有针对性、切实解决作文实际问题的讲评,犹如一面镜子,让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优劣得失,帮助学生总结习作中的经验教训,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怎样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效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呢?   一、确定单一的写作专题   作文讲评,目的是要通过讲评,扬长避短,而要在
期刊
教学一首古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体“看到”作品的“所写”——诗歌的基本内容,也大体“看出”作品的“所达”——诗人的内在情思。但这是不是就够了呢?   到底该如何教学古诗?它和散文教学、现代诗歌教学一样吗?本文以《积雨辋川庄作》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的教学。   一、教出古诗的“诗性”   古诗首先是诗,所以要把它当诗来教,教出它的“诗性”。可以将诗歌和散文比较,能更为清楚地看到诗歌的
期刊
一堂让人听起来舒服的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美的享受。细细品味,静静反思,这是教师抓住了那个激起千层浪的石子——绝佳的突破口。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选准文章的突破口,选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品读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弹奏出高效课堂的万般天籁之音,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根据文本的不同,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课堂:   一、妙解文
期刊
诗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让他们如诗般聪慧、灵动。学生随着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指导学生诗歌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师诗歌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更是一门语文教学艺术。   人们常说,诗,美在朦胧,美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感应。其实,诗歌的美也可言传,其传达过程可用四步来概括:想象画面,体会诗意,领悟情感,朗读表达。   读者体会到的诗歌本身的美和感
期刊
从教已经二十四年的我,一直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力量让我淡泊名利、甘于为学生无私奉献?是什么力量让我宽容谅解冥顽不灵、屡犯错误的学生?让我静下心来,一次次耐心地和他们促膝谈心?又是什么力量让我常常在课堂上忘情地任泪水肆意流淌?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是师德的力量,是爱心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教师的就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   身教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它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与低,它还关系到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与提升,还关系到语文课改是否能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那么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呢?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阅读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是这样论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会在
期刊
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讲的最多的一般是解题的方略。   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诗歌鉴赏语言部分的炼字专题时,一般首先会先讲思维定向:①关注诗眼、注释等。②注意诗歌中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③把握诗歌的类型,如,山水诗、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羁旅思想诗等,这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眼的含义。④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尤其要注重把握阅读与写作间的必然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读与写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读中析,在析中悟,在悟中写,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根源,而写作是阅读的巩固和延伸。   一、强化文本阅读,提炼文章主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课本,强化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
期刊
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中以名家为材料的很多,如,《陆游日记》《梅花香自苦寒来》《乌江水,霸王情》等。选材新颖,文笔大气,语言诗化,立意高远,是得高分的原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积累名家诗词,了解名家生平,让诗词、名家走进学生的作文。   一、积累课内,与文本对话   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为学生选取了大量的古诗文,背诵积累是写作运用的前提。必须引领学生适时地理解背诵,尤其牢牢掌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