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乐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il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壶天主人
  
  春风送暖,牡丹盛开之时,王和平择一风和日丽之日与爱人黄哲到北京中山公园游玩,守着牡丹花一坐数小时,权且享受半天。画画主要还是因为喜欢,能带给你快乐,到一个地方可以画速写,也可以静与花语,坐上半天,境界到了,自然画好了。
  一年春季,在他北京的寓所海云轩,王和平作画时信手写下一则长跋:“余之才不足以明道,用之于艺唯消遣而已耳。枕书卧游,偶有心得,手舞足蹈,奔告于人,而人不知何为之乐?见余乐亦乐之也!将所得寄之于水墨,笔底幻出奇诡。于是乎悬之于壁,则食不足味;置之于枕,则夜不成眠。如是者四十余载,心犹童稚而见镜中老汉须发皆白,几不相识也!”
  


  我同王和平刚认识时,感觉他属于正统的传统型文人,舒舒缓缓,微微含笑,宠辱无惊,修养特别好。他额头亮晃,白皙清癯,眸子尤其亮而清澈,向人投去专注而安祥的一瞥。他的写意花鸟画恬淡闲和,文气十足,是他人的写照,是在快餐文化泛滥,商业大潮汹涌时难得一见的冷静,是三伏天艳阳贯顶时的一片云,是大剧院清场后依旧缭绕不散的玄静之音。他的花鸟画极具时代新意,以其诗、书、印等综合修养,足以令画坛高度关注,有望为中国画在当下的发展建树一种重要类型。
  


  王和平“年二十始学画,三十学书,四十学诗。两度晋京研修,聚友论艺,事业伊始,而年已大衍矣”。从艺三十多年,他认为不过“伊始”,刚开头而已。
  他谦和、质朴、好学,抓住一切机会自我充实。诗书画印皆能,画论画理皆通,文学、史学、哲学等都有所涉猎,求得触类旁通,以学养画。他在《法书的气度》一文中写道:“气度不可教而得之,然可以文养而得之。气度乃修养之体现。读书而博学,唯博学方能气度不凡,若有非凡之气度,自然入高雅之境界,可与先贤比肩矣。”他在《自述》一文中写道:“年来好读王右丞诗,好读近代散文,或读弗洛伊德。偶逢迷人处,伴书入眠,梦呓笑语,妻异之,起而告之,大笑我。余自幼才疏,推敲苦吟,难成一诗,惟近日得四句尚得意,书以自娱。曰:‘读书明老眼,洗砚费童心。世外无桃树,胸中有竹林。’世间或有知其乐而乐之者耶。”
  王和平的“乐”是读书之乐、吟诗之乐、赏花之乐,即兴挥毫之乐、逍遥之乐,是画坛中久违了的一种快乐。有一则寓言故事讲,从前有个人白天背着一个壶干活,夜里枕着壶睡觉,在壶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王和平自号“壶天主人”,于精神上追求纯属他个人的空间感及儒雅气。曾撰文《壶天书屋记》:
  “今距补山精舍百余步,又筑一庭院,在西麓山口。院内小池,水颇清。沿曲廊,累石错置,欹窦出蕙,厥境清复。登楼,有壶天书屋。朋侪常聚。沏乌龙以紫砂,研逾麋以歙砚。高谈玄理,涉及百氏,得意已见天真。妙思物娉,解衣般礴,拂翰即成诗景。四座哗然,争相题吟。感斯乐之少有,令开尊以畅饮。数巡斟毕,面红耳热,念佳人之久别,倚北窗而远眺。烟含三山,唯有少年遗梦;柳绿半江,尽是春花东流。夕阳西沉,万物混沌,方圆终归一统;朗月当空,宝塔银光,世间本无是非。心随浮云出尘表,入太清,得逍遥以自适。壶天永乐哉。”
  
  艺术历程
  
  王和平的意义在于崇尚真切、平实、自然,把功夫用在大道上。
  “文革”期间,王和平曾插队落户于建瓯县龙北溪村。30年后,他作文《龙北溪村》,记述了当年的知青生活。溪水从村中穿过,将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一分为二,一座木桥又将其联结起来。桥面只容一人通行。一部水车架在离桥不远处,发出“吱吱呀呀”的转动声。王和平借住桥头一户农民家中。他写道:“美丽的山村陶冶了我的性灵,大山铸造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6年的山区生活,成为我继承传统田园文化的生活积淀,在孤寂的生活中感悟世俗之外的新境界。”对于画家,山村是画;对于诗人,山村是诗。当你具备了足够的学养之后,山村很自然地成为艺术摇篮。
  在村头那座小木屋里,他创作了《雨夜出诊》、《送秧》等作品,得到陈德老师赏识,调他到县文化馆搞创作。1973年,国画《禽场哨声》入选福建省美术作品展,并被省文化厅选送参加全国美展,刊于大型画集,选作新春挂历。当时他还只有24岁,学画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能有如此成绩,首先得感谢陈德老师,感谢知青生活所提供的创作泉源。
  1974年底,王和平返城后到一家百货大楼任美工。同时,向沈觐寿先生学习书法,向郑乃先生学习花鸟画。1982年,调到福州画院任专职画家。
  1984年春,郑乃带他赴京,入住东郊民巷15号宾馆,应邀为国务院紫光阁作画。黄胄是召集人,参加者有何海霞、谢稚柳、田世光、俞致贞、董寿平、宋文治、亚明、陆俨少、许麟庐等人,两三个月间,大家一起用餐、聊天、作画,朝夕相处,十分融洽。王和平当时三十岁出头,得到老先生们传授,受益匪浅。后来他又应邀为人民大会堂、首都机场创作巨幅画,亦得益于郑先生及前辈画家们的提携。
  画家要技艺精湛,勤奋敬业,出类拔萃,还需学识渊博,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王和平显然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差距所在。自北京归来后,他系统阅读王力教授的《古代汉语》一书,每周二、五到福建师范大学旁听相关课程。他也显然意识到北京对于他的特殊意义,每年都要去住上一段时间,感受首都的文化氛围,寻找求学机会。
  他出任福州画院院长之后,大力推行学术交流活动,经常与兄弟画院举办联展、交流展。举办青年画家提名展,全国名家邀请展等。作为福建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作出自己应有贡献。其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源于回报社会的赤诚之心。
  


  近年来,王和平越发自觉地加强修为,严于律己,以其诗词、书法、绘画等综合性指标,实现厚积薄发,出类拔萃。
  且录王和平诗三首:
  《紫藤》篇:
  老藤生性近书家,古籀参差狂草斜。
  取势无声饶自在,春风带雨夹飞花。
  《悟道》篇:
  月照清溪隐树丛,天寒敛羽宿高桐。
  自然景象皆含道,尽在息心感悟中。
  《山间红叶》篇:
  峭壁盘根疏影斜,抱霜浥露正娇奢。
  山间野树无人爱,自染红衣笑落花。
  
  新文人画
  
  新文人画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画坛出现的一种绘画现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特定背景下,一部分中国画家不再满足对西方绘画观念和技法的简单模仿,认为艺术品位的提升将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已刻不容缓。对此,王和平作为新文人画的发起者之一,曾有如下论述:“新文人画家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继承传统美学思想,继承高品位文人画的创作方法,作品寄托着自己的精神与生命。新文人画保持了传统文人画对笔墨气韵的追求,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作品常常流露出悠然的、自得的、自娱的儒雅之风,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新文人画与现代水墨,新学院派绘画并立于当今画坛,其明晰的艺术主张和艺术上不折不扣的探索精神,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赞誉。”(王和平《新文人画纵横谈》)
  当时王和平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各种讲座特别多,有时一天就有两三场,使其见多识广,思想活跃,结识了很多朋友。他长期生活在福州,画风却并无地域限制,纯属传统文化熏陶而成,深受北方人文思想影响,这得益于北京求学的经历。
  1986年秋天,结束进修后,王和平到石家庄访友,与边平山、季酉辰等人作彻夜长谈,感慨聚散离合,希望能经常相聚,推动中国画在新时期的发展。怀着这样一种意愿,他们决定组织一次独具特色的展览,邀请对传统文化有所研究,同时具有创新精神,艺术上具有相当成就、相当潜力的中青年画家参展。经联络确定了9人名单:田黎明、王孟奇、方骏、霍春阳、刘进安、边平山、季酉辰、邵飞、王和平,名称定为“南北方九人绘画联展”,于1987年4月在天津美术学院展览馆举行了首展,拉开了新文人画活动的序幕。
  当第三届联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时,画展更名为“中国新文人画展”,参展画家扩至20余人。同时召开了有50多人参加、历时3天的中国新文人画研讨会。至此,当初的星星之火,几成燎原之势。据王和平估计,在其后的十余年间,全国参加新文人画活动的画家不下百余位。
  


  早期的新文人画活动,是一批志同道合、锐意进取者的相互交流,以促进艺术深入,是一批画坛新锐在肩负重担前的热身。尤以外地画家异常踊跃,活动中心一度选择了南京而非北京。1993年,王和平在福州举办新文人画展,新老朋友齐聚榕城,参观三坊七巷,游览武夷山,分别之际依依不舍,产生了再度求学,以期朝夕相聚,切磋学问的念头。
  同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在恭王府开课,王和平等十余位已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画家成为同窗好友。王和平为人谦和儒雅,其聪明才智首先表现在强烈的求学愿望上,机会来了就决不错过,其谦和的笑容后面是坚定不移的艺术信念。
  
  和平的画
  
  自1973年发表第一幅中国画《禽场哨声》至今,几十余载,王和平做了三件事:读书、习字、绘画。观其书法造诣,可知功夫深矣。此外,他刻印章,写诗文,力求全面提高素养。他题诗、作跋,将画面经营的章法严谨,意境深邃。
  


  他的画取法自然,演绎生命,满怀朴实真切的人生感怀。他的家庭教养、知青经历、恩师提携以及榕城特有的文化气息,总是使他在情感上、在品格形成上如沐春风。几十年间,他在治学上的进取有为同生活上的随遇而安互为因果。去年春天组织上又宣布他出任福州画院院长,对他几十年不懈努力,取得显著成就予以肯定。家庭、事业、朋友、生活环境,无一样不让他舒心畅意。他有意到西北边陲荒寒之地采风,感受大漠风急,远山险路,用这种经历冲淡现有的惬意和舒适。他写诗、作画,真切体会一个文化人对生活、生命、大自然这些永恒话题的思考。他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花草树木和小鸟。他的画和诗便是这种爱的演绎、转换,是他心境的写照,流露着真切的哲学思考。
  他的画质地高洁,自成一家,具有显著的意象追求与风格创新。以王和平的理解,艺术首先是养生,是形式上的自娱自乐,内容上的自我陶冶。表面看是笔墨要求,骨子里是精神修炼。过程不能逃避、逾越。不读书,枉谈画。王和平以其文学上、诗文上、书法上的全面修养,追求笔墨生动,实现画面的节奏感、空间感,以其多种能力建立崭新的画面结构,实现鲜明的个人风格。形简意赅,气韵悠长。既得高古之气而又能结合时代审美,在淡雅素静的气息中透出端庄清丽之美感。画往那一挂,人就能静下来,因其宁静而优美。非学养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学,这正是中国画的奥秘之所在。
  他的画笔墨讲究,设色淡雅,寻求迹化悠然,简朴清幽。王和平尝言,学画如登山,历尽艰辛,上一层则见一层景象。一层是状物,将所见之物再现纸上;二层是抒情,以所绘之物抒发感情,画家即诗家;三层是造境,笔墨间透出浩然之气,咫尺间有万里之遥,非气质高迈者不能及也。气质高迈必定纯粹、敞亮,表现在笔墨上就须果敢、率意。直到忘记笔墨,不知笔墨为何物。艺术家的贡献就在于内心有种新的想法、新的冲动,而且能够通过笔墨告诉别人。笔墨要能果断、简炼地表达其想法,开辟一个新的审美程式。王和平推崇八大,悉心研究董其昌、恽南田的作品,与其在感情上有种天然的亲近,由此派生出自己的艺术追求。从早晨醒来到夜间睡下,一天都在快乐中度过,心满意足。
  他的画奔放泼辣,收放自如,一派天趣。他为人谦和,作画却劲节挺拔,势沉力大,不拘成法,总以能得自然气象为上乘。我读他的诗,如《鸟语林》、《游九华山记》、《咏梅三首》、《咏荷四首》等,深感其心随闲云,思与神合,故能博观约取,下笔立就。如他在画中题跋云:“白云无数,修竹无数,野花无数,山鸟无数。身居其中,岂无乐乎?”如此景象,“非山非水,不可楷模。画中物象出自心中,笔墨间依稀能见真境。”可见他的艺术已在忘我中归乎妙悟。
  


  他的画注重意象性、拟人化,轻松舒展而又蕴含丰富,可资细细品读。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以画鸟为重点,强化画面语言。鸟儿特有灵性,一张画有鸟会显得生动。鸟的神态,尤其凝视,很容易与人在感情上沟通而产生共鸣。画鸟要观察鸟。王和平在《鸟语林》一文中写道:“黄鹂一声,如玉珠之落盘。雀相呼,似泥瓦之滴露。丹鹤长唳,若钟鼓之长叩。惊起四顾,吁嘻!枝叶间隐禽无数。有鸲鹆、灰鹊、鹦鹉、斑鸠、八色鸫、白头翁,其无名者不可胜计。或交咀争巢,或敛羽理翮。一时,落叶纷纷,群鸟争鸣,千声百啭,如仙乐之当空。管弦交响,成曲悠扬,嘹亮激越,如灵泉之洗心。身轻如燕,放喉高歌,与飞禽相追逐。醒乎、梦乎、不自知也。”其爱鸟如此、童心如此、率性如此,艺术感受及表现冲动可想而知。在“不可胜计”的鸟类中,他尤以画鸽为主,曾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百鸽图”,取名《祥集大地》。和平画鸽,鸽喻和平。唯有祥集大地,自然和谐,人类才能离厄迪吉,共享和平。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画为无言之诗,然非诗也。画能明道,然非道也。万物出本心而生于素纸间,万物合乎道,则气韵生焉。气韵生则情溢于画。情溢于画则慧心明发。此乃画之道也。
  易曰:“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道成艺成。”余从艺三十余载,于斗室中挥毫泼墨,随心所欲,造乎自然。山中烟云时浮案间。或道成乎?或艺成乎?唯依仁游艺而已矣。
  夫画若有法,何不教亿万之众皆成画师。画若无法,何不废之学堂。惟画不可有法也,不可无法也。有诗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画非教而能之,亦非不学而能画者。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纯是天真,闲散舒畅,清正超迈,乃为逸品。凡画须工拙相半,不可全工亦不可全拙。使其皆工,则处处见雕琢痕迹。使其皆拙则散漫无精骨。意笔之画如此,工笔之画亦如是也。
  


  用笔当知密处见空灵,多而不厌其繁。疏处皆实地,少而不觉其空。通体一气,生动无碍。不见斧迹,而知其惨淡经营也。“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画者体察自然,以形喧言,文与画之性能皆备也。
  文为画之先,画乃文之极。胸存千卷书,意趣奇古,笔下自然风流。
  以手指月,意在月不在手。以笔墨造境,须在笔墨之外观之。
  以画写性灵。然未知法度便求性灵,笔力不逮,终无一得。
  画之力透纸背者,乃其笔墨精湛、意趣深邃,并非力夫所为也。
  画之潇洒出尘,有在章法之外者。乃胸中夙有烟霞,非务为高格调也。
  画有简约数笔,而逸气袭人者。非关学养,乃其天性使然。
  学画如登山。历尽艰辛,上一层则见高一层风景。然苦心戮力者未必即能上一层。有误入歧途,困于荆棘丛中者;有每况愈下全然不知者。待其年老体衰,知道已晚。更有甚者,忙碌一生,痴迷不悟,始终未能闻于道者也。岂不悲哉?或有幸一路高攀,占一小丘,以为登峰造极,沾沾自喜,睥睨同行,不求思进,不知山外有山。立意不高,其所作乞人亦不屑也。惟学者必无智无为,不以登高为高。每上一层获一乐趣而自足,乐此不疲。是终不为高,故能成其高。登至高处,入无垠之境,得逍遥而自在。后之学者昂其首未能度其高,不能量其博,视之不足见。惟其变化之无穷。盖得艺术之真谛者,天下无不向往之也。
  中国画有三个层次:其一,状物,将所见之物再现纸上,惟妙惟肖,此为写生家之本事;其二,写景,以所绘之物呈现诗景,画家即诗家,画中之诗声色不能拘,此较写生家进一层也;其三,造境,惟表达心境,笔墨间流露出浩然之气,咫尺之内,觉有万里之遥,非气质高迈者不能及也,此较诗家又进一层耳。
  杨诚斋有一言:“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当今画家常谈格调不重风趣。作品如假面具一般,有形无神。唯有真性情方能感人,方显高格调。
  


  今人评画,褒厚贬薄。孰不知厚有佳作,薄亦有精妙者。厚则重,薄则轻。鼓钹声为重,其洪亮。管弦多轻音,其悠扬。北人喜厚,南人好薄。以书法论,颜鲁公、李北海书风为厚,王右军、董玄宰书风为薄。以画论,范宽《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为厚。赵松雪《重江叠嶂图》、倪云林《渔庄秋霁图》则为薄。可见厚与薄皆有佳品。
  画有“真画”、“假画”者。真画者,画家之学识融入画中,借物抒情,以物造境。假画者,不动真情,以法理作画,描物而已,虽亮丽而无精神也。
   (王和平《壶天论画》)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王和平》,王和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当代中国画名家—王和平》,王和平,海潮摄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
  《王和平作品集》,王和平,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出版。
  
  延伸阅读·评论
  他的画风早在四十多岁就已成风貌。大家并不陌生。随着岁月的增加,功力亦是自然的。我最欣赏他一如既往的心态—平淡、温和。“人不知而不愠”,一心做自己的学问。故我们叫他“平和王”。
  他的平淡就是他的个性。在今天多变的社会里,大多人心浮躁,作品浮躁。王和平平淡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刘二刚)
  
  


  他的写意花鸟画无论是章法的营构,物象的塑造,还是运笔的力度,水墨的控制都能把握自如。
  他这个人就像一池明净的春水,清澈见底,一旦结识了可以终生为友,是那种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与之相处觉得轻松、融洽,无须任何防范,不会觉得累。他与人即使碰到意见不投,也未见他皱过眉头。纵然风乍起,似乎也吹不皱这池春水,他还是那样平静,那样坦诚。他的画很像他这个人。 (方 骏)
  
  他将传统中熟悉的题材与表现手法,以自己的笔墨将其在更善更美中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
  朴厚中见含蓄,这是王和平绘画的风格特征。他在纷繁噪杂的碰撞之中坚贞不渝地操守着自己的艺术道路,虔诚地走着他所向往的路。恬静无争,超然脱俗,不矫饰,不做作,富于和平之气。 (高伟川)
  
  王和平的画虽不出疏朗润淡一类,其间也可细分出或静谧以远和空疏而古之异。但其中以静谧一类更多地代表了他的主体风格。传统审美的笔精墨妙、人格修养、厚积薄发,是他一直遵循的,也与他的作画、生活相趋而成一体。言谈间透出的宽和与旷达正像他待人遇事时的态度,作画沉稳中的宁静,也如他本有的雍和华贵,端正典雅。画如其人,或许是自然的吻合。 (徐 琛)
  
  王和平是写意花鸟画家,他选择了文人写意的道路。读他的作品,我感到他的确是文人画精神上的传薪者。
  王和平的花鸟画散发着恬静、温润的气息。他的艺术创造了一个个充满和平与和谐的自然环境。花鸟画当然离不得花与鸟,但并非每位画花鸟的画家都能营造出如王和平的画里那一种平淡、天然、宁静的气氛。这是画家性格、心境的反映,最后又通过笔墨表现在画面上。儒学的精神概而括之曰:“中庸”。反射到文艺上,则是要求中和冲淡,温润醇厚,不激不厉的宗旨,在技法表现上,更是提出“过犹不及”的标准,董其昌在其《画旨》一书中,屡次提出要“尽去画史(士)纵横习气”。恽南田在题画中也含蓄地写道:“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淡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这种儒学正统的观点,相当长的时期给文人画的影响,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看,不是没有道理。中国画家历来讲究“功力”修养的深厚,其表现之一即在于“火候”,是以铸炼钢铁来作比喻,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所谓“炉火纯青”,无非是“灿烂之极复归平淡”,则“纵横习气”、“霸悍气”都在应克服之列。然而清纯平淡不是没有味道,而是在平淡天真的后面品味到更为悠长细腻的雅韵来。黄宾虹反复提倡的“内美”,即是此一精神。
  


  王和平对画境的追求,我感到与上述暗合。中国画的表述语言,第一要素是笔墨。王和平画风温厚,主要在笔墨运控得法。笔走中锋,舒缓自然如行云流水,较少有刚拗硬折之迹,不急不险,更不求急求险。在写意花鸟中,以软毫笔运多种墨色,尤其擅长于干、淡墨的使用,特别有润泽华滋之感。这不仅是一种技法语言的习惯,更深层的意思还在于画家审美理想的追求。王和平用墨用色都不过度,用墨方面,他极注意层次的丰富和过渡的细腻,不孟浪,不唐突。色彩的使用以和谐的美为目标,美而不俗,丽而不艳。可见画家之用心良苦。
  不知别人怎么看,我玩味他的作品愈久,愈是把他和清初杰出的画家恽南田放在一起。在王和平的作品里的确是有许多与恽南田相近的地方。由于篇幅所限,我只想做一点概略的提示。首先,虽然二位相距近四百年,一位是没骨花卉画家,一位是写意花鸟画家,但他们对花鸟世界代表的大自然的美是同样的痴迷的,是共同的性格使他们同样的留连、徜徉在充满生命和美善的花鸟世界里,因之从那画面表现的温和平静的个性,也颇相近。其次是在王和平的作品中所追求的文学精神、在题诗和款跋中表现的与大自然契合呼应的意境,我不敢直称他已能比肩先哲,但那心灵的境界无疑是有相通之处的。试举一诗:“晓雾初开云半湖,欹斜荷叶几枝枯,水禽飞起鸣高处,俯看群鱼啜绿蒲。”又有一跋:“清风里观飞禽来去,绿水中见游鱼聚散, 宁静忘言,心通神会,豁人性灵,识天地之和气,宇宙之逍遥,超物外而游于寥阔无垠之境。”读过《南田画跋》和《瓯香馆集》的,当有同感。 (孙 克)
其他文献
[摘要]本世纪初才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称“无形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已成为当下社会热点之一。2011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我国非遗保护进入历史新阶段。但“非遗”概念易误解,且易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割裂隔绝。我们认为,即便最典型的无形的音乐类“非遗”,也与其物质基础(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之间存在不可须臾分离的紧密联系。借鉴我国古代“形而上”、“形而
期刊
石迦  1972年生于陕西西安,四川仁寿县人。199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石鲁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终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长安佛教》执行主编,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在西安当代青年画家中,石迦无疑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实力派的后起之秀。在当下无数画家纷纷陶醉于肌理制作附庸时尚或从它类艺术中去寻找新奇、或从西方现代绘画中去刻求图式、急功近利求风格的时候,石迦始终坚守在自己的“点”
期刊
陈子林  1927年生,陕西乾县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1949年参军;1954年转业后考入西北人民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前身)美术系;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被下放到陕西县文化馆,从事基层美术工作;1980年调回西安美术学院院师范系任教;1993年离休。  br>    先生自幼爱画,十四五岁时入省立兴国中学读书,于冯友石先生门下学习书画。三年寒窗苦苦求索,深得冯先生垂爱,曾任兴国中学
期刊
张岩  1965年生于山东单县。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访问学者。       结识张岩,始于共同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的因缘,师门出入,一来二往中,渐知其人其学其艺,继而与之游,蒙其不弃,成为切之友。  张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从事古代书画研究和教学工作。旋又考取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深入对中国古
期刊
主持人语:  本期的焦点,是有关于一个国画家的“变”与“不变”的问题展开的。其实有关这样一个话题的,相关的论讨已经很多,且为时已久。但本期的不同在于:1.这个问题被放在2008这样一个新的时空维度上来谈;2.在90年代后半期国画论讨风波渐趋平息的时候,再度提起这样一个话题,除了少了些许的硝烟味,我想更多的是遵从了一个事实生发的本事基础上的再谈;3.社教与艺文环境的大不同,以及基于本土的经济生发,催
期刊
[摘要]传媒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剧变,这种变化影响着音乐的创作、表演与传播,也对音乐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学科因为与当前音乐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新兴学科,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正在由稚嫩的幼苗而逐渐成长,这个过程离不开前辈学者们的开拓与创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遂今先生作为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学科带头人,
期刊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艺文变故,我的一个总体的观感是,这是一个偏用了断裂手段的决绝时代。依照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是,这是一个理想主义极端狂热,而实用与拜金主义同样迷狂的时代,前者属于八十年代,后者大体即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实况。我向不以表象说服自己,故于此,我也不大以为然的。以我今日的凡眼看,这其中的变化,充满了吊诡的策略与合谋,当然,有关吊诡的说法,我大体是取了一个中立的不具褒贬的立意在里面的。之
期刊
姜丽娜  黑龙江鹤岗人。2004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2007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并获得硕士学位。
期刊
履生主编让我谈谈我们美术与设计学院,我觉得能够在《当代中国画》这一当代学术刊物上向全国展示一下我们学院的面貌,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更何况,我正在主持这个学院的工作,我觉得有责任让同仁和社会更加广泛地认识和了解现在的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毕竟她有自己存在的现实。    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南树木葱郁的钟秀校区。由于南通地处长江之尾、黄海之滨,这里蓝天清澈,江海交汇,四季分明,与
期刊
崔振宽(陕西)  1935年生于西安,祖籍陕西长安。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并留校任教,1981年调入陕西国画院任专职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何水法(浙江)  1946年生于杭州。198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商业联合会艺术市场联盟副主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员,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