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履生主编让我谈谈我们美术与设计学院,我觉得能够在《当代中国画》这一当代学术刊物上向全国展示一下我们学院的面貌,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更何况,我正在主持这个学院的工作,我觉得有责任让同仁和社会更加广泛地认识和了解现在的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毕竟她有自己存在的现实。
  


  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南树木葱郁的钟秀校区。由于南通地处长江之尾、黄海之滨,这里蓝天清澈,江海交汇,四季分明,与上海、苏南隔江相望,自古素有崇川福地的美誉,加之在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中,从周边的高速公路、铁路线、跨江的苏通大桥,都能够快速地进入或走出这一古人称道的清静之地,这就使得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文化自然而然地秉承了地域之气,悠润于江海汇通的灵韵之中。值得写上一笔的是,南通大学领导目光深邃,才思敏捷,高屋建瓴,从文化理念的高端上引领大学发展,使我们学院的人文追索、艺术教育、艺术作品的发生发展沿着张謇先生在百年前就倡导的办学理念,走“祈通中西”(南通清末状元张謇语,南通大学校训)之路,形成了与时代发展互动、“力求精进”(同上)的文化轨迹。
  多年来,这个学院的成长同样经历了一个认识自身、文化建设、自觉融合于长江三角洲生活现实并走向国际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自觉养成、努力拓展、大大小小的历史之痕与年轮的磨合增长,在国家文化演进的平台上逐渐展示出自身的存在价值。文化观念终于以现实的应有高度加入到大学美术教育和自身应有的艺术创作行列之中。艺术思维由于活力的上扬,导致了学术氛围对教学需求的相互支撑,教师的作品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全国专业性大展并获奖,并常年成为出版单位的创作基地,历年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教育人才和专业创作人才。学院现有美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美术学(分设中国画、油画、版画方向);艺术设计(分设染织设计、环境设计、装潢设计、动漫设计方向);工业设计(设产品造型设计方向)等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70人;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3个教研室和1个实验中心;美术学为校级品牌专业重点建设学科。近3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主持部省共建实验室项目1个、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6个。
  


  回顾来路,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支撑基础是原省属高校南通师范学院美术系及原南通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是乘2004年11月南通大学成立的东风合并组建了该院。这里有必要强调,原南通师范学院美术系建于1984年,是当年除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之外,江苏最早的高等师范美术专业。1992年被原国家教委选定为全国高师艺术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全国仅有7个单位被选定,是当时江苏省唯一被选定的美术教育改革试点单位)。1995年5月,被吸收为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高师专业委员会首批团体会员,1987年和1992年曾参加原江苏省教委组织的“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研究”和“高师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研究。1999年9月南通师范学院美术系首次招收美术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获得美术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工业设计专业在原南通工学院机械系诞生,当年招收首批本科生,并于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原南通工学院纺织系于2001年创办了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方向)专业,南通大学组建后与原师院美术系美术学艺术设计方向学科整合为艺术设计本科专业,2005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有意义的是,现在,这里集中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著名高校、海外名校毕业的教师群体,他(她)们来自大江南北,学习背景优良,思维活跃,积极向上,充满生气,形成合力,组成了一个良好的专业梯队。在这70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有62人(含双肩挑人员),有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含双肩挑),有博士2人,硕士33人。社会兼职有国家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高评委,国家、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画院特聘画师,国内各种艺术设计协会的理事等等,文化活动半径在欧美与东瀛之间。
  为了提高办学层次,我们学院主动派出教师参加国内各种专业学习或培训,并先后聘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袁运生教授、诸迪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许平教授,南开大学范曾教授,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研究所吴为山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范扬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奚传绩教授,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阮荣春教授,上海师大美术学院徐芒耀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徐坚教授等为兼职教授。常年进行国际性的学术互动,聘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建立了十六处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和学术访问点,组织中外学生进行教学对流活动,营造了应有的学术氛围。
  


  为了让学院办学的硬件与时俱进,我们积极行动,成功地申报了得到数百万投入的部省共建实验室项目,扩展画室、丝网版、铜版画工作室、家纺设计、工业设计实训室及动漫设计等专业设备,建立了力所能及的教学与艺术创作的空间。
  但是,教师们深知,不管外部条件如何,无论是自身还是对学生的培养,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建立与有效引导、实施才是最为首要的。文化认识的层次与定位尤其重要。大家始终认为,大学美术教育应以传播“真、善、美”的文化为天职,应以激发学子的艺术审美感知能力为根本,学生文化素养的具备才是我们努力的成功所在,应当用不懈的专业追求和相应的文化水准去面对流水不息的莘莘学子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为了这个境界,教师们自觉学习,以立德、精技为先,以大学精神主导自己的美术教学和专业创作。所谓“为师者必须立德方可立艺,行德者,必养其心,德在其中,其心始正”(见《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集》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所谓“书画之道,述心为上,心入画中,画能有诚,以诚换心,方可得教育之效(同上),都是我们平时对为师者德行要求、才艺定位、执教水平的明确认识和笃实操守。
  在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大家为大学美术教育氛围的形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从教学大纲到课程建设及教材的选择或编写,都以学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为研讨焦点。而永久性的课题是探索在当前这种全国美术招生的形势之下,如何激发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不断推动创造力的培养。特别是在面对信息社会文化流变中不断呈现的艺术新形态时,我们追求思想认识与艺术方法的相辅相成,探索如何将视觉语言的审美表达对应于思想认识和艺术感知中的习惯养成;如何以教师作品的视觉诱导将学生带入文化认识的应有高度,用审美的真实品格与境界,有效地抵御种种世俗的专业虚招和擦边动作,抵御伪艺术嘴脸对学子的不时干扰和“忽悠”。在执教之余所产生的创作,既展示了教师与艺术家身份重叠辛劳下的现实水平,更加重要的是体现出其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学术传播的数码时代,由于江海文化的养成,凭借追求海纳百川的文化认识和月映江流的艺术境界,我们的艺术思考与行为肩负着多重使命:以德为先,行艺术教育使命之本;以现实生活感受为因,传播高标的创作主线;以“真、善、美”的存在,让艺术文化延伸于健康的阳光通途之中,去影响我们的学子。无论是中国画的笔墨、油画的语言,还是艺术设计的视觉表达,都成为我们办学理念与专业追求的体现。
  


  欢迎朋友们到江苏省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来。在这江海平原的花园城市之中,我们可以晨睹江涌狼山日出,午踩黄海鱼浪,夜赏濠河灯辉,更可以感受到我们学院的文脉所在。
  
  吴耀华,1959年生于江苏如皋。现为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王非  1959年生,陕西合阳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非先生是我们在中等师范学校读书时的美术老师。印象中,那时的王非老师,虽然个头不高,身形清瘦,但额头宽阔,目光淡然而有神,所以给人以神清气朗的感觉。那时他经常穿着干净的灰色青年装,颇有些儒雅温和之风,
期刊
[摘要]  针对99篇舞蹈创作方面的学术论文,笔者通过分类后反复读解,细致研究,从百花齐放再现编导家们独特而卓见的创作观念;把握浓郁风格张扬作品个性是民间舞创作的生命;舞蹈作品结构、构图、主题动作深层思索个性见解;作品的舞台调度功能阐释各抒己见;古典舞创作中语言的“转化”必将衍生出新的审美内涵;中国舞蹈分类产生的利与弊需要理性认知等这六个方面,综述了作者们28个舞蹈创作研究精彩观点,它的呈现有利于
期刊
[摘要]本世纪初才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称“无形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已成为当下社会热点之一。2011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我国非遗保护进入历史新阶段。但“非遗”概念易误解,且易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割裂隔绝。我们认为,即便最典型的无形的音乐类“非遗”,也与其物质基础(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之间存在不可须臾分离的紧密联系。借鉴我国古代“形而上”、“形而
期刊
石迦  1972年生于陕西西安,四川仁寿县人。199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石鲁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终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长安佛教》执行主编,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在西安当代青年画家中,石迦无疑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实力派的后起之秀。在当下无数画家纷纷陶醉于肌理制作附庸时尚或从它类艺术中去寻找新奇、或从西方现代绘画中去刻求图式、急功近利求风格的时候,石迦始终坚守在自己的“点”
期刊
陈子林  1927年生,陕西乾县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1949年参军;1954年转业后考入西北人民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前身)美术系;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被下放到陕西县文化馆,从事基层美术工作;1980年调回西安美术学院院师范系任教;1993年离休。  br>    先生自幼爱画,十四五岁时入省立兴国中学读书,于冯友石先生门下学习书画。三年寒窗苦苦求索,深得冯先生垂爱,曾任兴国中学
期刊
张岩  1965年生于山东单县。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访问学者。       结识张岩,始于共同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的因缘,师门出入,一来二往中,渐知其人其学其艺,继而与之游,蒙其不弃,成为切之友。  张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从事古代书画研究和教学工作。旋又考取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深入对中国古
期刊
主持人语:  本期的焦点,是有关于一个国画家的“变”与“不变”的问题展开的。其实有关这样一个话题的,相关的论讨已经很多,且为时已久。但本期的不同在于:1.这个问题被放在2008这样一个新的时空维度上来谈;2.在90年代后半期国画论讨风波渐趋平息的时候,再度提起这样一个话题,除了少了些许的硝烟味,我想更多的是遵从了一个事实生发的本事基础上的再谈;3.社教与艺文环境的大不同,以及基于本土的经济生发,催
期刊
[摘要]传媒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剧变,这种变化影响着音乐的创作、表演与传播,也对音乐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学科因为与当前音乐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新兴学科,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正在由稚嫩的幼苗而逐渐成长,这个过程离不开前辈学者们的开拓与创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遂今先生作为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学科带头人,
期刊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艺文变故,我的一个总体的观感是,这是一个偏用了断裂手段的决绝时代。依照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是,这是一个理想主义极端狂热,而实用与拜金主义同样迷狂的时代,前者属于八十年代,后者大体即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实况。我向不以表象说服自己,故于此,我也不大以为然的。以我今日的凡眼看,这其中的变化,充满了吊诡的策略与合谋,当然,有关吊诡的说法,我大体是取了一个中立的不具褒贬的立意在里面的。之
期刊
姜丽娜  黑龙江鹤岗人。2004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2007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并获得硕士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