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背景与经典的启发式教学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文本本身是否具有经典所要求的内容,而在于后世阐释者为适应经典的要求而作的阐释。《诗经》本质为诗,是文学的典型,而后代经学家为了自己学说的体系,强加《诗三百》以经学色彩。要理解《诗经》不同时代所作不同阐释,必须填补背景,才能理解各种诗论的意义。本文以《关雎》为例,加上教学实践,运用阐释学理论,解析经典的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经;阐释;背景;启发式教学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就有“风骚传统”,其中“风”就指《诗经》中的《国风》而言,代指《诗经》。然而无论是“诗无达诂”说也好,还是“经世致用”说也好,不同时期说诗者对《诗经》诸多篇目的解释各执一词,没有确解。《诗经》本质为诗,而经学阐释的渗入,诗歌如何成为了政治伦理的说辞,甚至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位置而成为政治哲学的附庸?如果不了解经学发展的背景与各种学说的成因,学生在理解时就会无所适从,莫衷一是。这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如果我们能够运用阐释学原理,对经典本身与解释者的历史背景都能进行填补,启发学生理解经典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关雎》是《国风》的第一篇,两千多年来说诗者对其主旨极为重视,但歧说纷呈。本文试图以《关雎》为例,加上教学实践,运用阐释学理论,解析经典的启发式教学。
  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两千多年来对这首诗的各种解释。最初对《关雎》进行解释并且影响后世思考方式的就是《诗大序》和《小序》。《诗小序》认为《关雎》篇主旨是:“后妃之徳也。”但没有具体展开论述。孔颖达则发挥:
  此篇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徳也。二《南》之风,实文王之化,而美后妃之徳者,以夫妇之性,人伦之重,故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是以《诗》者歌其性情。阴阳为重,所以《诗》之为体,多序男女之事。不言美后妃者,此诗之作,直是感其徳泽,歌其性行,欲以发扬圣化,示语未知,非是褒赏后妃能为此行也[1]。
  《正义》分析指出《关雎》中后妃的品德内涵、此篇位居《诗经》之首的原因。《关雎》的重要意义,由家庭伦理推衍到社会、国家,甚至宇宙。在这个意义上,《关雎》统摄《诗经》也就理所当然了。
  《大序》是解释整部《诗经》的,在《关雎》序后,其论曰:“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强调诗歌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关雎》才放在首位,这就确定了“建始之义,用为乐章之义”[2]。谈及诗教与诗歌创作的内容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正如孔颖达所说“上言用诗以教,此又解作诗所由”这说明了诗歌创作的动机与诗歌教育的目的所在。有“志”然后发为“言”,“言”“志”结合即为诗——有人说“诗”即“止于言”,这是从文字学解释,与文艺创作恐怕不完全一致——似乎很完美,但其中很多环节没有讲清楚:首先,什么是志,志仅指政治、社会、风俗还是包括个人私人感情?如果包括个人情感,那么后世提出的“诗缘情”则源出于此。其次,“志”如何发为“言”,这涉及文学创作的技巧,然而这一关键在《大序》似乎是不言而喻而被省略了。正是由于诸多环节被省略,所以诗歌的解释人言言殊。
  而今文经学家则以《关雎》是讽刺诗,并指明“康王缺德于房,大臣(毕公)刺晏,故诗作。”(《鲁说》)陈子展以为此说出于瞽矇讽诵之义,而非诗本义。[4]不论这是不是诗的本义,但解经者以为此诗有此讽刺功能,遂为后世作为谏书奠定了基础。同时,说诗者将诗中所指明确说为是刺康王,作诗人为毕公,这也开了后世索引考证的先河。诗作为文学体裁,要求很高的概括性,本来不一定有确指。而后世说诗者往往详于考证,牵强比附。或许正是因为有确切的人和事,那么“美”与“刺”才更有力度,所以说诗者也就尽力而为。
  《诗经》本质为文学,而后代经学家为了自己学说的体系,强加《诗三百》以经学色彩。无论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无论是赞美说还是讽刺说,大家都面临一个任务,那就是必须将《关雎》篇次与《诗经》的地位相联系。因此,不论《关雎》本义如何,关键是说诗者一定不能仅限于诗中内容阐发,而必须与经的要求相靠拢。这也就要解决《诗经》能与其他经学典籍并列的理由。司马迁认为:“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5]这也就是说,五经的意义不在于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感情,更多的是普适价值,不仅是人类社会,而且适用于万物宇宙,所谓四时调和,阴阳顺变,夫妻道和而能生万物。这也就是由人伦而推广到宇宙论。
  汉元帝喜好儒术,当时大儒匡衡就认为:“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源。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至。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化之端也。自上世以来,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6]夫妻人伦不仅是万物的起点,同时也是其根本。《关雎》就这样使得《诗三百》具有了经学的地位。正是由于这样的重要性,使得学人不敢有疑。直到朱熹,他还认为《关雎》是:“宫人之咏大姒、文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朱熹深谙文学,所以对于以《关雎》切关阴阳宇宙的说法是不自信的,所以仅停止在伦理道德层面阐释。他以道学家的眼光分析《诗经》,指出其中有二十余首是“淫奔”之作。如果祛除道德色彩,这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朱熹看到了《诗经》中的爱情主题。但由于自己的局限,他不敢怀疑《关雎》也是“淫奔”之类的爱情诗。由此可见,在唐以前这段时间,对《关雎》的阐释往往推测诗中的社会背景,强调伦理道德角度,进而上升到哲理高度,强调经学色彩。
  这个阐释传统从汉一直延续到宋,宋代《诗》学,新意日增。宋人议论毛序、郑笺传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欧阳修是疑经的,对于《诗经》,他主张从文学本身探讨,所作《诗本义》的方法“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8]。他说:“诗三百篇,大率作者之体不过三四尔,有作诗者自述其言,以为美刺,如《关雎》、《相鼠》之类是也;有作者录当时人之言,以见其事,如《谷风》录其夫妇之言,《北风其凉》录去卫之人之语之类是也;有作者先自述其事,次录其人之言以终之者,如《溱洧》之类是也;有作者述事,与录当时人语杂以成篇,如《出车》之类是也,然皆文意相属以成。”[9]欧阳修提出《诗经》作者如何达成“志”“言”结合的途径,认为《关雎》是“作诗者自述其言”,这也就从文学创作角度解诗。经学地位的崇高性使很多学者不敢轻易挑战其权威。直到清代方玉润才真正从文学角度读诗。他认为:“古人为学,务重实行,不事虚声……故作者之名不必问,而编纂之人无由询。”这样就摆脱了索引的束缚,直接从诗文本身探求诗意。他的方法是:“反复涵咏,寻文按义。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气读下,先览全篇局势,此观笔阵开阖变化,复乃细求字句研炼之法,因而精探古人作诗大旨,则读者之思与作者之思直能默会贯通,不烦言而自解耳。”经过自己的解读,他认为《关雎》是:“周邑之咏初婚者,故以为房中乐,用之乡人,用之邦国,而无不宜焉。”[10]
  从这以后,《关雎》的解释走上了恋歌的主题,大致认为是:“男子慕恋女子,想和他结成伴侣的恋歌。”[11]至于其细节则各有侧重,比如究竟是民间情歌还是贵族情歌?是失恋者的悲歌还是贺婚之诗?程俊英以为全诗写君子“求之不得”的痛苦,只能在想象中和她亲近[12]。由恋爱到结婚有巨大的挫折没能解决,因此婚后乐景完全是虚拟的想象,故而这首诗不是欢快的基调,而是单相思者的悲愁。叶舒宪用文化人类学观点方法对《诗经》的文化蕴含进行阐发,认为《关雎》是关于爱情咒与采摘母体的作品,始终采荇菜是进行巫术性洗濯,“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是“求之不得”后的巫术进攻[13]。不管如何,这类阐释者大多从诗句本身,以意逆志,虽各说各话,但大致不离爱情这一主题。
  二
  《关雎》之所以有由经学到文学的复杂阐释史,原因恰在于经学传统。汉元帝时大儒匡衡说:“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本性者也。”[14]刘勰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15]经,就是恒久不变,就是真理,就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是经,必须具备这个特点。《诗经》从“诗”到“经”就要克服具体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从而具有普适性。“经典能够自我保存正是由于它自身有意义并能自我解释;也就是说,它所说的话并不是关于已经过去的事物的陈述,即并不是仍需解释的文献式证明,相反,它似乎是特别针对着先师来说话。我们所谓‘经典’不仅需要首先克服历史的距离,因为在不断与人们的联系之中,它已经自己克服了这种距离。因此经典无疑是‘没有时间性’的,然而这种无时间性正是历史存在的一种模式。”[16]在这个意义上说,《关雎》诠释推衍到宇宙万物而不仅作为爱情诗歌,是经学性质决定的。
  然而经典以及经典的解释者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各有其“历史性”。我们在研究经典时必须明确其历史背景,尤其是各种诠释产生的环境与动力所在,这才能理出头绪。“解释者‘历史性’之所以不可能被取消,正是因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人的‘历史性’的解构就等于人的‘自我’之肢解。”[17]在春秋之前,就已有经。但经学形成于汉代,公孙弘凭借满腹儒家经典,骤然间官至卿相,这从利禄方面对当时的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另外,董仲舒又从理论上把儒家思想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相合,这就是《天人三策》,形成了“天人感应”学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又要想办法进言纳谏。《关雎》在经学家们眼中,事关社会、宇宙,所以汉代王式“以诗三百当谏书”。
  “儒家的历史叙述是证立普遍理则的手段,儒家历史叙述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是一种道德学与政治学,即具体性以论抽象性。”[18]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历代经学家都试图援古经世,为现实服务。而每个朝代遇到的具体问题又不同,一些经学家便经世致用,将经籍作为武器,“六经注我”。这样看来,解经者的“历史性”是一把双刃之剑,它既可以被用来开发经典中潜藏的意涵,也可以对经典解释造成某种效果[19]。《关雎》阐释,长期困扰于美刺说,便是由于学者过于苛求原本只是情感表达的一首诗歌。在阅读与学习必须理清各种阐释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同时了解学术史与思想史。
  三
  诗无达诂,一方面因为诗歌言语的概括性与多义性,使得难以确指。《关雎》运用的兴象手法最初是原初民的便捷工具,也让我们形成一种惰性,所以很多熟语也就在我们的语言中出现。随着大家认可并沉浸兴象思维之中,而这样也导致兴象模糊多义性,《关雎》也就可以从多方面论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不仅可以培养人的联想能力,具有情感熏陶的作用,而且还有指导日常行事的别种功能。正是如此,阐释诗歌也有诸多的可能。论诗角度大致可以分为:(1)文学审美的角度,通过涵咏诗句达到兴的效果(诗可以兴)。(2)人事索引的角度,通过文字内容了解社会(诗可以观),同时考察诗篇为何人何时何地为何而作,这也可看作“知人论世”的方法。(3)伦理教化的角度,凭着诗篇的功能,达到“美刺”的效果(诗可以群,可以怨),而这很大程度上是“以意逆志”。中国的民族特色表现在《诗经》诠释上便是道德教化意识强烈,所以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4)知识考证的角度,对诗篇中的字词训诂、名物进行考据(多识花草鸟木之名)。(5)哲理附会的角度,如郑玄作《六艺论》引《春秋纬演孔图》云:“诗含五际六情”。(郑玄以《泛历枢》云午亥之际为革命,卯酉之际为改正,辰在天门,出入候听,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也。然则亥为革命,一际也;亥又为天门,出入候聴,二际也;卯为阴阳交际,三际也;午为阳谢阴兴,四际也;酉为阴盛阳微,五际也,其六情者则春秋云喜怒哀乐好恶是也。)这又是一个极端。在当代又有所谓后现代,恰可以更好地推进《诗经》的阐释,因为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点、反两极思维的作法,为多样性的经典诠释提供了条件。这种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诠释者不再追求对一部经典的一种解释,而是看到了经典在各种场合的不同、多种用途,发现了传统诠释没有注意到、或者故意忽略的其他解释的可能[20]。
  不管如何说诗,我们必须了解时代背景,填补诗歌之外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东西诗歌的本义。
  参考文献:
  [1][3] 孔颖达. 毛诗正义(卷1)[M]. 阮元校勘. 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269.
  [2][4] 陈子展. 诗经直解[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4.
  [5] 司马迁. 史记(卷49)[M]. 北京:中华书局,1959:1967.
  [6][14]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9)[M]. 北京:中华书局,1956:953.
  [7] 朱熹. 诗集传(卷1)[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
  [8] 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卷15)[M]. 北京:中华书局,1965:121.
  [9] 欧阳修. 诗本义(卷2)[M]. 北京:四库全书本。
  [10] 方玉润. 诗经原始(凡例)[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 金启华. 诗经全译[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2.
  [12] 程俊英. 诗经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
  [13] 叶舒宪. 诗经的文化诠释[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0.
  [15]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篇[J]. 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
  [16][17][18] hans-george Gadamer,Truth and Method[M]. 黄俊杰编.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一):通论篇[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9-290,258,302,265.
  [19]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85.
  [20] 王晴佳. 后现代主义与经典诠释[M]. 黄俊杰编.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一):通论篇[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9.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摘要:當前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多元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山东大学的“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了外语专业如何从培养单科人才向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该模式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改革,在保证学生的外语学习质量的同时,突破单一学科限制,整合多学科资源,实行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模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我国已快速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在校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都面临着如何面对网络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本文试谈谈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经典文学名著的演出来强化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了解与理解以提高学生素质的尝试。    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培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学传统的专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著往往是教育学生的
期刊
摘要:实验室是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实现实践育人的根本途径。本文从实验室科学管理模式的建立、实验室以人为本环境的建设和教师育人本领的提高入手,阐述了构建实验室管理育人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育人的作用,达到实验室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实验室;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全方位育人    实验室作为高等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育人功能
期刊
自2011年起,重庆高等教育将立足实际,以服务国家特别是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国际视野为参照,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推动重庆高等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基本思路    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契机,围绕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高等教育的四个“更加”,即“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更加灵活、特色更加鲜明”。
期刊
一段时期以来,各地通过实施或启动实施省级“质量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项目,进一步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同时,力争在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一、落实“质量工程”,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自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各地高度重视,以内涵发展为工作取向,制订和出台相关文件,加大力度推进落实,启动实施了省、市、区
期刊
陕西省教育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分析了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陕西省贯彻国家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在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等方面提出许多重要举措,争取实现新的突破。根据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和2011年高教司工作要点,结合陕西高校实际,我们就如何聚焦本科教育、提升本科教学水平提出以下思
期刊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更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分析美国一流大学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结合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经验,探索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国际学术前沿,社会热点相结合,与本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强化专业特色的培养理念,在培养中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城市生态学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
期刊
摘要: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湖北经济学院开办“国际金融实验班”,对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做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科学制订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制度,营造创新氛围等。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推动下,一些综合性大学进行了“学院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建
期刊
摘要: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教材编写的重要性,并基于经管专业应用视角,比较分析了同济版《高等数学》和吴传生版《经济数学——微积分》的特点。最后与国外教材做了对比。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材;同济版《高等数学》;吴传生版《经济数学——微积分》;经管专业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等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几乎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求掌握其方法和相应的应用。然而每个学
期刊
摘要:面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讲授课程使之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是物流管理专业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本文把物流管理的核心思想——协同创新应用到教学中,提出了教师间的协同、学生间的协同、师生间的协同、师生以及企业协同多赢的教学模式,并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协同教育打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并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教学;创新教学    “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