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为动力 以创新求发展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lee1985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年起,重庆高等教育将立足实际,以服务国家特别是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国际视野为参照,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推动重庆高等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基本思路
  
  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契机,围绕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高等教育的四个“更加”,即“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更加灵活、特色更加鲜明”。
  
  二、主要措施
  
  1.以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为抓手,在社会实践教育上取得突破,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根据《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渝委发(2010)27号)精神,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计划,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每名学生每学年活动时间不少于30天。二是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组织大学生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农村开展“植树”、“带薪实习”、“到企业做工”、“三进三同”、“军事训练”、“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努力创建具有重庆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基地,各高校每个院系至少建立一个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四是各高校按照学生每年国家财政投入总额0.5%~1%的比例,落实社会实践专项经费。
  
   2.以“五说”论坛为抓手,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改革的思想就没有改革的行动。为了在全市高校进一步树立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我们在全市高校开展了“五说”论坛系列活动,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五说”即高等学校“书记校长说办学”、“分管教学院长、教务处长说教学”、“院系领导说专业”、“教师说课程”、“学生说学习”。活动的开展将促进我市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厘清办学思路,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切实将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转移到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3.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促进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积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二是深化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根据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积极探索导师制培养模式和“2+2”、“3+1”分段式培养模式;三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督导督察制度、教学激励与惩罚制度,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率:四是探索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考核体系,形成自主办学、社会评价、政府监管的新机制。
  
  4.以实施“质量工程”为抓手,探索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一是加大力度实施“重庆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继续发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项目的辐射作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二是鼓励探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建设重庆市“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实验区”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三是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新体制,设立“学生创业基金”,建立若干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创业。
  
  5.以重庆市“6+1”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管理
  以国家和重庆市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建立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对接机制,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链,形成多种形式的产教和科教联合体。发布《重庆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模(2010)》蓝皮书,建立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对布点较多、培养规模较大的专业原则上不予审批或严格控制,克服专业同质化倾向,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6.以重庆市市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抓手,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程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力资源支撑。
  
  [责任编辑:周杨]
其他文献
实验教育在现代生命科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因工程实验是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医学、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要实验技术课程。其涉及的知识面广,同时又处于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之中,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基因工程技术正以其巨大的活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展示着惊人的发展潜力和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面对生物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为体现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特别是研究机构以及生物高新
期刊
摘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银领学院,强化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为载体,对金融“银领”人才进行大规模、全程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标准和需求相脱节、财经类院校学生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难、专业教师脱离实践、高职教育办学封闭等一系列难题,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银领学院;“银领”人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期刊
摘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如何抢抓机遇,将育人为本、教学为重落到实处,形成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是高等教育实行文化管理的大势所趋。本文从树立先进的观念文化、创建优良的环境文化、完善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引领创新文化和构建合作文化等五个方面,就如何实现从文件到文化的转变,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文化;教学;管理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期刊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热点。本研究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视角,通过实证调查来研究学校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现状,揭示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期刊
摘 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于2008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该团队始终坚持在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中,规范课程设置,编写新型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方法,攻克科研难题,真正实现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引导科研,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关键词:教学团队;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资源建;教学科研相长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本文介绍了我校具有鲜明农林高校特色的基于开放、综合、创新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具体实践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开放式;教学改革    近年来,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要促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二是要努力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挑战的有效路径之一是要按“以人为
期刊
一、建设1000个重点专业,打造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高地  江苏省将以全省现有的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为基础,在“十二五”期间重点遴选建设1000个高校重点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将以国家和省人才需求为导向,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优势特色,做到“扶需、扶特、扶强”。通过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在凝炼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发挥重点专业
期刊
摘要:當前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多元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山东大学的“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了外语专业如何从培养单科人才向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该模式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改革,在保证学生的外语学习质量的同时,突破单一学科限制,整合多学科资源,实行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模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我国已快速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在校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都面临着如何面对网络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本文试谈谈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经典文学名著的演出来强化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了解与理解以提高学生素质的尝试。    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培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学传统的专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著往往是教育学生的
期刊
摘要:实验室是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实现实践育人的根本途径。本文从实验室科学管理模式的建立、实验室以人为本环境的建设和教师育人本领的提高入手,阐述了构建实验室管理育人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育人的作用,达到实验室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实验室;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全方位育人    实验室作为高等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育人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