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赛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静脉溶栓的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为发病的前6h使用溶栓治疗,对照组为发病6h后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使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再通率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患者的临床死亡病例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中,使用早期静脉溶栓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再通率,效果明显,临床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塞属于心血管的常见病症,也属于临床危险病症的一种,在患者发病后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抢救治疗,那么就可能出现临床死亡病例,危险性非常大。而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中,静脉溶栓治疗也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针对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静脉溶栓的时间等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本次研究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早期静脉溶栓进行研究分析,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63.2±5.1岁,所有患者均具有明确的临床病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病症,入院前患者胸痛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使用韩服硝酸甘油后没有得到缓解,患者的心电图出现2个活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心肌酶升高,负荷WHO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临床研究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63.1±5.0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63.2±5.1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级病史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心肌酶谱、凝血时间、APTT级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测定,使用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采用链激酶150万U0.9%氯化钠稀释,之后家去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脉泵入,时间在1h以内,同时给予患者每天300mg阿司匹林口服。按照组别划分,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溶栓时间均在患者病发后的6h以内,而对照组患者的静脉溶栓时间在病发6h以后,对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记录,并做好临床统计分析[1]。
1.3冠脉溶栓再通标准
研究中冠脉溶栓再通的标准为胸痛2h内消失或减轻、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2h心电图上ST段下降50%或以上、血清及镁酸酶峰值16h以下等两条以上为再通[2]。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0统计学软件处理,使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静脉溶栓治疗后,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两组之间的疗效对比当中,早期静脉溶栓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明显,患者的再通成功率较高,详细比较情况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再通率比较
组别 n 再通成功 再通率
观察组 42 33 78.57%
对照组 42 25 59.52
x2 1.236 1.368
P值 <0.05 <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3例,对照组4例反复室性心率失常,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血尿症状,通过治疗后好转,但在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2例,对照组出现5例患者抢救无效或治疗后短时间内再次复发抢救无效死亡,两组患者的临床死亡率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冠状动脉会出现突发性的完全闭塞,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等病症的出现,并在短时间内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尽可能的进行早期治疗,通过抢救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根据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治疗中,静脉溶栓一直都是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且临床效果较为良好,但在患者的治疗中,不同的静脉溶栓时间和药物可能会出现较大的疗效差异。经过文献研究,发现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冠脉再通成功率[4]。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参照,发现在早期溶栓治疗后,患者的冠脉再通成功率明显较高,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当中的静脉溶栓药物、用量及方法都相同,但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溶栓时间较早,均在病发后的6h以内,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比对照组高很多,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治疗中,早期静脉溶栓效果显著。同时,在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且临床上的死亡病例少于对照组,组间相比P<0.05,差异显著。早期静脉溶栓的死亡率低于病发6h后的患者。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上,采用早期静脉溶栓的效果明显,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的时间越快越好,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冠脉再通率,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而言,在某种程度而言,时间也就成为了患者的生命,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静脉溶栓时间需要尽早进行。
参考文献:
[1]韩清益,曹雪玲.急性心肌梗塞复苏后溶栓及中西医治疗12例[J].光明中医,2012,11(11)65-67.
[2]冯红军,程晓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前溶栓与住院溶栓疗效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1,4(04):32-34.
[3]张艳华,赵施竹.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0(20):67-68.
[4]李棣华,高晓婷.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与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0(10):25-27.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塞属于心血管的常见病症,也属于临床危险病症的一种,在患者发病后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抢救治疗,那么就可能出现临床死亡病例,危险性非常大。而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中,静脉溶栓治疗也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针对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静脉溶栓的时间等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本次研究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早期静脉溶栓进行研究分析,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63.2±5.1岁,所有患者均具有明确的临床病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病症,入院前患者胸痛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使用韩服硝酸甘油后没有得到缓解,患者的心电图出现2个活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心肌酶升高,负荷WHO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临床研究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63.1±5.0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63.2±5.1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级病史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心肌酶谱、凝血时间、APTT级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测定,使用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采用链激酶150万U0.9%氯化钠稀释,之后家去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脉泵入,时间在1h以内,同时给予患者每天300mg阿司匹林口服。按照组别划分,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溶栓时间均在患者病发后的6h以内,而对照组患者的静脉溶栓时间在病发6h以后,对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记录,并做好临床统计分析[1]。
1.3冠脉溶栓再通标准
研究中冠脉溶栓再通的标准为胸痛2h内消失或减轻、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2h心电图上ST段下降50%或以上、血清及镁酸酶峰值16h以下等两条以上为再通[2]。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0统计学软件处理,使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静脉溶栓治疗后,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两组之间的疗效对比当中,早期静脉溶栓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明显,患者的再通成功率较高,详细比较情况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再通率比较
组别 n 再通成功 再通率
观察组 42 33 78.57%
对照组 42 25 59.52
x2 1.236 1.368
P值 <0.05 <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3例,对照组4例反复室性心率失常,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血尿症状,通过治疗后好转,但在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2例,对照组出现5例患者抢救无效或治疗后短时间内再次复发抢救无效死亡,两组患者的临床死亡率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冠状动脉会出现突发性的完全闭塞,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等病症的出现,并在短时间内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尽可能的进行早期治疗,通过抢救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根据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治疗中,静脉溶栓一直都是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且临床效果较为良好,但在患者的治疗中,不同的静脉溶栓时间和药物可能会出现较大的疗效差异。经过文献研究,发现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冠脉再通成功率[4]。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参照,发现在早期溶栓治疗后,患者的冠脉再通成功率明显较高,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当中的静脉溶栓药物、用量及方法都相同,但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溶栓时间较早,均在病发后的6h以内,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比对照组高很多,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治疗中,早期静脉溶栓效果显著。同时,在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且临床上的死亡病例少于对照组,组间相比P<0.05,差异显著。早期静脉溶栓的死亡率低于病发6h后的患者。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上,采用早期静脉溶栓的效果明显,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的时间越快越好,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冠脉再通率,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而言,在某种程度而言,时间也就成为了患者的生命,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静脉溶栓时间需要尽早进行。
参考文献:
[1]韩清益,曹雪玲.急性心肌梗塞复苏后溶栓及中西医治疗12例[J].光明中医,2012,11(11)65-67.
[2]冯红军,程晓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前溶栓与住院溶栓疗效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1,4(04):32-34.
[3]张艳华,赵施竹.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0(20):67-68.
[4]李棣华,高晓婷.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与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0(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