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着318国道进入渠县境内,一幅绚丽的乡村“油画”便展现在眼前:一幢幢农舍黄墙蓝边,粉檐白脊,或散落于田间地头,或掩映于树林之间,别具风情o一路前行,公路两边少了杂草和“牛皮癣”,多了绿树、垃圾站和文明宣传栏;场镇小街上,少了临街小摊点,多了文明经营户;农家小院里,少了垃圾柴草堆,多了花坛水泥路…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兴奋和沉醉。
11月17日至19日,本刊记者在深入渠县境内的采访中发现,自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渠县整个社会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化:从曾经脏乱的场镇到如今美丽的农家小院,从随手乱扔、随口乱吐到带头戒除并互相监督:从乱搭乱建到统一按规划建设;从干部逼着群众干到现在群众逼着干部继续干;从请不来投资者到商家主动上门考察……这片有着2300多年建县历史的宕渠大地,正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逐步推进,徐徐展开一幅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恢弘画卷。
一个不眠之夜 渠县为什么有如此决心?
2008年9月21日,时针指向深夜十二点,渠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邓瑜华的办公室仍然亮着灯。
回想起前不久的广州之行,邓瑜华神色凝重。那是渠县在广州举行的一次项目推介会和乡友恳谈会,他亲自带队,重要部门的“一把手”全部参加。没料到会议刚开不久,乡友们纷纷质问:“到处乱糟糟的,我们怎么回乡投资创业?”“上次回老家,弄得我满身都是泥巴!”……一场推介会变成了“批斗大会”。
这个深夜,乡友们的责问声似乎还在耳际。
的确,长期以来,渠县的城乡环境十分落后,城区“高大密、一线天”,“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农村更是柴草乱堆、垃圾乱扔、污水乱流。
以前,好不容易邀请来客商,一到渠县,看到渠县的环境就皱眉头,拂袖而去。外商招不来,资金引不进,“人口多、项目少、交通差、财政难”的渠县,发展举步维艰。
强烈的危机感袭上他的心头,犹如针刺!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民生!此时此刻,邓瑜华对省委、省政府部署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精神的体会如此深刻。对于渠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讲,环境治理既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也关系党委政府形象,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治理城乡环境关系重大、势在必行。
大干一场,干就干好!邓瑜华下定决心:困难再多、压力再大,也要全力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财力有限,不能全盘重建,只能量力而行,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
紧接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战和攻坚战全面展开……
2008年9月24日,渠县召开第一次推进大会:
2008年12N 12日,召开第二次推进大会;
2009年3月20日,召开第三次推进大会;
2009年6月10日,召开第四次推进大会;
2009年8月13日,召开第五次推进大会;
一场持久战千年陋习根本转变
2008年9月26日下午,渠縣渠江镇八一街。此时,整条街道的居民几乎都或坐或立,在门口看一场“热闹”。远处,邓瑜华正带领机关干部在清扫街道。
“看他们能坚持多久!纯粹作秀!”
然而,这场在老百姓眼中的“作秀”行动,却一直坚持了3个多月。
原来,该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刚刚启动的时候,不光是群众,连很多干部都觉得这又是一个“面子”工程,不过是粉粉墙、扫扫地,敷衍检查而已,搞不了多久。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人”的工程,是革除千年陋习的艰难之举,如果干部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那么,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将一无所成。
必先自治,乃可治人。整肃干部作风成为渠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暴的前奏曲。
随后,县委所有常委分区包片,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谁的责任区内行动不彻底,没有成效,存在死角,无论是谁,一律问责。
从那以后,每周星期五下午,渠县大街小巷便出现了“干部清扫队”。所有县领导、各大局长、乡镇负责人均扛着扫帚走上街头。刚开始,有些干部觉得脸面拿不下来,心急火燎地扫完后,赶快走人,生怕被群众奚落。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震动了全县所有干部。那天晚上,渠县电视台对城区南大街和半边街的“脏乱差”进行了曝光,批评包片的两位县委常委。这次曝光给两位常委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们连夜召集相关部门,研究整改方案,组织干部群众“挑灯夜战”。
“看来这次县委是铁了心了!”基层干部都暗自感叹。
一周过后,“干部清扫队”又来了;一个月过后。干部还是照常来扫地;3个月后,仍然如此。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运英说,老百姓从看热闹、奚落,逐渐觉得不好意思,到后来主动要求自己扫。这个转变过程就是我们干部作风在社会层面引起的质的变化。
渠江镇党委书记高明文每周五都会与同事一起到几公里外的南坝村去搞大扫除。“我们扛着扫帚、铲子去,干完后又扛回来。几周下来,有的群众觉得过意不去,就说‘你们把东西放在我家里吧,下次来就轻松些。’到后来,他们又说,‘你们就不要来了,我们自己扫。’”
就是这3个多月的坚持,群众看到了党委政府的决心、诚心和真心。之前,该县在发动群众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最奏效的还是这3个月的“考验”。
一次能力的检阅 群众工作怎么做是决胜关键
渠江镇刚开始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时候,社区和村上的干部没少吃苦头,一天内就有8个干部挨打!这个现象不仅仅在渠江镇发生,那一段时间,书记县长接到最多的电话就是“某地干部又挨打了”。
阻力之大,超出预料。渠县后来是怎么成功化解这一危机的呢?
渠江镇南坝村10社共有384户农户,目前所有农房都统一进行了房屋美化和室内“三改”。
据70岁的张发友讲述,当初干部在这里推行农房美化时,大家很不情愿。“那东西又不承受重量,又不防水,涂它干什么,多此一举。坚决反对!”
怎么办?
据该县规划和建设局局长孙承伯介绍,包片干部决定先给几户进行美化,群众满意后,再继续推进。10多天后,村民熊伟、张云成、陈中文3户的农房美化工程结束。3家农房顿时大变样,非常漂亮。其他村民一问,油漆颜色是专业人员统一调兑的,既美观又实用,自己投些劳力之外,花不了多少钱。示范效应迅速激起群众的积极性,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这个社全部完成了房屋美化工程。
城区南大街是渠县最出名的“脏乱差”一条街。由于地处3侣国道,这条街上修车厂、洗车场到处都是,油污横流。很多商家占道经营,使得原本宽阔的马路变成了“羊肠小道”。
没有证照的坚决取缔,合法经营户必须统一搬进附近专门的市场,规范经营。
在永盛物流中心,记者看到很多家原本在南大街的汽修厂都搬到了这里,而这个奇迹是在一个月时间内发生的。石勇是现代汽 车修理厂的老板,去年刚投资30多万元在南大街建成汽修厂,这一搬就得损失10多万元。“我搬到集中区来,确实损失很大。但是大家都这样做,我不搬就不好,况且搬到这里来还免头一年的租金,场地也宽了一倍,我心里很平衡。”
记者随后来到和平社区,一幕街头情景剧正在上演。
“大妈,坐车在哪里买票?”渠江镇和平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大发询问路边卖菜老太婆。
“在车站嘛!”
“吃饭在哪里吃呢?”
“在馆子里噻。”
“睡觉呢?”
“在家里噻。”
“那么,卖菜呢?”
“……”,太婆顿时语塞。
罗大发说完,将手中的秤还给老太婆。“到菜市场去卖哈,如果大家都这样,你说这个马路那不就乱糟糟的了?你老人家走在上面也不安逸噻。”那太婆也觉得理亏,转身朝菜市走去。
罗大发告诉记者,给群众讲大道理,很多人反倒反感,这种通俗易懂的话语,对方听得懂,容易接受。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罗大发他们拆除的违章建筑、占道经营店铺有数百个。怎么拆完的?并不是说拆就给人拆除了,还得给人家找到经营去处,引导他们到规范市场去经营,解决他们的谋生问题。“我们不能只是堵,特别要做好疏导工作,要从老百姓利益的角度去处理事情。老百姓明白了,并不是不让他们挣钱生活,而是规范秩序,帮他找门路,就不会有怨言了。”
一个社区支部书记质朴的言语,道出了记者苦苦寻找的答案。渠县成功化解群众抵制环境综合整治危机的诀窍在哪里?就是他们有着良好的群众工作方法,就是他们很好地完成了“疏”与“堵”两大文章。一条街道的变迁治理过后为啥不反弹
11月18日一大早,记者的采访车刚在渠县最大的农贸市场——人民市场门口停下,5米开外的一家商铺女老板就吼了一句:“这个地方不能停车哈!”随即一位带着治安巡逻袖套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笑眯眯地为我们指点停车的地方。
在农贸市场门口,有一条不到lOO米的小街,当地人称为“半边街”。由于邻近农贸市场,这条街常年被认为是农贸市场的延伸,路面被莱贩肉贩占据,临街的铺面也把自家东西搬到人行道上“占地盘”。
去年12月21日,由县政法委牵头,多部门联合行动的一百多人的清理队进入半边街,两个小时内,就把街上的无证摊点、“牛皮癣”、乱搭乱建物和垃圾清理干净。10个多月过去了,半边街还是保持着整治后的整洁情形。
集中整治过后,如何保持面貌不反弹,是全国各地都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渠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后为什么能做到不反弹?
“再也反弹不回去了!整个县都是如此,门市、店铺都落实了‘六包’责任制。再说,群众已经适应了整洁舒适的环境,一旦反弹,他们绝不会答应。”县委办公室主任罗学闰如是说。
自该县第一阶段整治风暴过后,“领导挂包、辖区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实施、挂包部门连责”的工作机制被坚持下来。分片单位派出专人,定人定点轮流值班,除环卫之外,各部门还提供专项费用,分期分主题对所属区域进行深入治理。
去年10月10日,县环治办和县广播电视局开通了两部热线电话,欢迎居民对环境整治工作问题进行举报。一旦查实,将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进行曝光。同时,县环治办认真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每一件都仔细记录,快捷回应。
另外,通过“潆山论坛”等网站,县委、县政府广泛搜集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工作疏漏,随时调整工作方案,为环境治理工作的“干净、整洁、规范、有序”夯实了民意基础。
去年以来,渠县从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中新聘保洁人员320人,总数超过1000人的保洁队伍对县城主要街道实行定时段清扫、全天候保洁,对乡镇街道加大清扫保浩力度;新聘交通协警50名、城管人员40名。協助维护交通和市场秩序。
坚持以问责到位促进履职到位,是渠县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治理不反弹的一剂“良方”。自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渠县共问责干部19人,停职13人,免职1人。
一道亮丽的风景 农村风貌今非昔比
渠县是川东地区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在145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就占到126万。打造乡村风貌,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薄弱环节,也是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又要成本低,又要达到很好的效果,难啊!”渠县规划和建设局村建股股长陈满春说。光是在农房外貌方案上,县规划和建设局就做了7套方案,最后,乳黄色墙面、灰蓝色墙裙、红檐白脊的外貌整治方案获得通过。“渠县是黄花之乡。乳黄色是黄花的颜色,灰蓝色是黄花根色,这套方案很能代表我们县的文化内涵。”
5月12日,318国道沿线9个乡的刷墙工作“全面铺开”,20天后便在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奇迹般地顺利完成。“外墙喷涂,县上按每平方米15元给予补贴,农户只出人工和搓砂,整治出来后房屋非常漂亮,这样的事情大家都愿意做。”
沿线整治告一段落,纵深推进也形势喜人。截至目前,渠县已维修、美化4500余栋农房外墙。放眼宕渠大地,美丽的农房如同一朵朵小黄花,将这片土地点缀得生气蓬勃。
房屋漂亮了,相应配套建设也要跟上。该县结合农房“五改”,实施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和电网改造、燃气普及、沼气发展、红层找水等惠民工程。如今渠县的大部分村落基本做到墙体新、院坝净、道路畅、无杂物,形成了“一路一景观、一村一特色”的农村风貌。
记者来到中滩乡天山村苏万成家。苏大爷“嚓”的一声拧开沼气灶的开关,接了自来水倒进锅里,工夫不大,水就开了。“原先是挑水吃,每天还要上山砍柴,煮顿早饭好淘神哦!现在只要几分钟!现在我穿布鞋去赶场也不怕,你看我们的乡间水泥路好干净哦。”
苏大爷说,去年冬天,在广州的儿子打来了电话,让他到那边去长住养老。但是,现在他不想走了,房子这么漂亮,交通便捷,空气清新。城里居民有的,这里都能享受到。
今年5月以来,天山村建成通村水泥路6公里,通社(院坝)机耕道7条9公里,实现了户户通便民路。站在村里的制高点四处环顾,远处的一个个居民院落青瓦黄墙,点缀于阡陌纵横的水田之间,近处成片的香柚林已经挂上了满满的黄澄澄的果实。
跟苏大爷一样,为自己已经过上比城里人还生态宜居的生活而自豪的农民大有人在。在渠南乡“橘香农家”社区,“房屋生辉、庭院生财、人际生和、环境生美”,已经成为社区70余户居民共同打造出来的现实场景。“现在大家都不会房前屋后随处扔垃圾了,鸡也圈养起来了,各家都不单独养猪了,村里越来越像城里的别墅区了。”居民熊建中说。
而最能体现社区居民喜悦自得心情的,还是随处可见的民谣标语。“要想身体好,环境大家搞”、“环境大整治、农村变城市”、“以前打扫为过年,现在天天像过年”,无论是在路边的标语牌上,还是居民楼的墙面上,或者大门口贴的塑胶对联中,渠县城乡环境整治民谣让环治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根植于心。
采访结束,在回成都的列车上,记者不由感慨万千:观念之变,才有了环境的嬗变;环境的嬗变,更会有发展的裂变。今朝筑起凤凰巢,明天引得凤凰来。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后的美丽渠县,发展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11月17日至19日,本刊记者在深入渠县境内的采访中发现,自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渠县整个社会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化:从曾经脏乱的场镇到如今美丽的农家小院,从随手乱扔、随口乱吐到带头戒除并互相监督:从乱搭乱建到统一按规划建设;从干部逼着群众干到现在群众逼着干部继续干;从请不来投资者到商家主动上门考察……这片有着2300多年建县历史的宕渠大地,正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逐步推进,徐徐展开一幅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恢弘画卷。
一个不眠之夜 渠县为什么有如此决心?
2008年9月21日,时针指向深夜十二点,渠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邓瑜华的办公室仍然亮着灯。
回想起前不久的广州之行,邓瑜华神色凝重。那是渠县在广州举行的一次项目推介会和乡友恳谈会,他亲自带队,重要部门的“一把手”全部参加。没料到会议刚开不久,乡友们纷纷质问:“到处乱糟糟的,我们怎么回乡投资创业?”“上次回老家,弄得我满身都是泥巴!”……一场推介会变成了“批斗大会”。
这个深夜,乡友们的责问声似乎还在耳际。
的确,长期以来,渠县的城乡环境十分落后,城区“高大密、一线天”,“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农村更是柴草乱堆、垃圾乱扔、污水乱流。
以前,好不容易邀请来客商,一到渠县,看到渠县的环境就皱眉头,拂袖而去。外商招不来,资金引不进,“人口多、项目少、交通差、财政难”的渠县,发展举步维艰。
强烈的危机感袭上他的心头,犹如针刺!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民生!此时此刻,邓瑜华对省委、省政府部署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精神的体会如此深刻。对于渠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讲,环境治理既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也关系党委政府形象,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治理城乡环境关系重大、势在必行。
大干一场,干就干好!邓瑜华下定决心:困难再多、压力再大,也要全力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财力有限,不能全盘重建,只能量力而行,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
紧接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战和攻坚战全面展开……
2008年9月24日,渠县召开第一次推进大会:
2008年12N 12日,召开第二次推进大会;
2009年3月20日,召开第三次推进大会;
2009年6月10日,召开第四次推进大会;
2009年8月13日,召开第五次推进大会;
一场持久战千年陋习根本转变
2008年9月26日下午,渠縣渠江镇八一街。此时,整条街道的居民几乎都或坐或立,在门口看一场“热闹”。远处,邓瑜华正带领机关干部在清扫街道。
“看他们能坚持多久!纯粹作秀!”
然而,这场在老百姓眼中的“作秀”行动,却一直坚持了3个多月。
原来,该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刚刚启动的时候,不光是群众,连很多干部都觉得这又是一个“面子”工程,不过是粉粉墙、扫扫地,敷衍检查而已,搞不了多久。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人”的工程,是革除千年陋习的艰难之举,如果干部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那么,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将一无所成。
必先自治,乃可治人。整肃干部作风成为渠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暴的前奏曲。
随后,县委所有常委分区包片,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谁的责任区内行动不彻底,没有成效,存在死角,无论是谁,一律问责。
从那以后,每周星期五下午,渠县大街小巷便出现了“干部清扫队”。所有县领导、各大局长、乡镇负责人均扛着扫帚走上街头。刚开始,有些干部觉得脸面拿不下来,心急火燎地扫完后,赶快走人,生怕被群众奚落。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震动了全县所有干部。那天晚上,渠县电视台对城区南大街和半边街的“脏乱差”进行了曝光,批评包片的两位县委常委。这次曝光给两位常委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们连夜召集相关部门,研究整改方案,组织干部群众“挑灯夜战”。
“看来这次县委是铁了心了!”基层干部都暗自感叹。
一周过后,“干部清扫队”又来了;一个月过后。干部还是照常来扫地;3个月后,仍然如此。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运英说,老百姓从看热闹、奚落,逐渐觉得不好意思,到后来主动要求自己扫。这个转变过程就是我们干部作风在社会层面引起的质的变化。
渠江镇党委书记高明文每周五都会与同事一起到几公里外的南坝村去搞大扫除。“我们扛着扫帚、铲子去,干完后又扛回来。几周下来,有的群众觉得过意不去,就说‘你们把东西放在我家里吧,下次来就轻松些。’到后来,他们又说,‘你们就不要来了,我们自己扫。’”
就是这3个多月的坚持,群众看到了党委政府的决心、诚心和真心。之前,该县在发动群众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最奏效的还是这3个月的“考验”。
一次能力的检阅 群众工作怎么做是决胜关键
渠江镇刚开始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时候,社区和村上的干部没少吃苦头,一天内就有8个干部挨打!这个现象不仅仅在渠江镇发生,那一段时间,书记县长接到最多的电话就是“某地干部又挨打了”。
阻力之大,超出预料。渠县后来是怎么成功化解这一危机的呢?
渠江镇南坝村10社共有384户农户,目前所有农房都统一进行了房屋美化和室内“三改”。
据70岁的张发友讲述,当初干部在这里推行农房美化时,大家很不情愿。“那东西又不承受重量,又不防水,涂它干什么,多此一举。坚决反对!”
怎么办?
据该县规划和建设局局长孙承伯介绍,包片干部决定先给几户进行美化,群众满意后,再继续推进。10多天后,村民熊伟、张云成、陈中文3户的农房美化工程结束。3家农房顿时大变样,非常漂亮。其他村民一问,油漆颜色是专业人员统一调兑的,既美观又实用,自己投些劳力之外,花不了多少钱。示范效应迅速激起群众的积极性,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这个社全部完成了房屋美化工程。
城区南大街是渠县最出名的“脏乱差”一条街。由于地处3侣国道,这条街上修车厂、洗车场到处都是,油污横流。很多商家占道经营,使得原本宽阔的马路变成了“羊肠小道”。
没有证照的坚决取缔,合法经营户必须统一搬进附近专门的市场,规范经营。
在永盛物流中心,记者看到很多家原本在南大街的汽修厂都搬到了这里,而这个奇迹是在一个月时间内发生的。石勇是现代汽 车修理厂的老板,去年刚投资30多万元在南大街建成汽修厂,这一搬就得损失10多万元。“我搬到集中区来,确实损失很大。但是大家都这样做,我不搬就不好,况且搬到这里来还免头一年的租金,场地也宽了一倍,我心里很平衡。”
记者随后来到和平社区,一幕街头情景剧正在上演。
“大妈,坐车在哪里买票?”渠江镇和平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大发询问路边卖菜老太婆。
“在车站嘛!”
“吃饭在哪里吃呢?”
“在馆子里噻。”
“睡觉呢?”
“在家里噻。”
“那么,卖菜呢?”
“……”,太婆顿时语塞。
罗大发说完,将手中的秤还给老太婆。“到菜市场去卖哈,如果大家都这样,你说这个马路那不就乱糟糟的了?你老人家走在上面也不安逸噻。”那太婆也觉得理亏,转身朝菜市走去。
罗大发告诉记者,给群众讲大道理,很多人反倒反感,这种通俗易懂的话语,对方听得懂,容易接受。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罗大发他们拆除的违章建筑、占道经营店铺有数百个。怎么拆完的?并不是说拆就给人拆除了,还得给人家找到经营去处,引导他们到规范市场去经营,解决他们的谋生问题。“我们不能只是堵,特别要做好疏导工作,要从老百姓利益的角度去处理事情。老百姓明白了,并不是不让他们挣钱生活,而是规范秩序,帮他找门路,就不会有怨言了。”
一个社区支部书记质朴的言语,道出了记者苦苦寻找的答案。渠县成功化解群众抵制环境综合整治危机的诀窍在哪里?就是他们有着良好的群众工作方法,就是他们很好地完成了“疏”与“堵”两大文章。一条街道的变迁治理过后为啥不反弹
11月18日一大早,记者的采访车刚在渠县最大的农贸市场——人民市场门口停下,5米开外的一家商铺女老板就吼了一句:“这个地方不能停车哈!”随即一位带着治安巡逻袖套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笑眯眯地为我们指点停车的地方。
在农贸市场门口,有一条不到lOO米的小街,当地人称为“半边街”。由于邻近农贸市场,这条街常年被认为是农贸市场的延伸,路面被莱贩肉贩占据,临街的铺面也把自家东西搬到人行道上“占地盘”。
去年12月21日,由县政法委牵头,多部门联合行动的一百多人的清理队进入半边街,两个小时内,就把街上的无证摊点、“牛皮癣”、乱搭乱建物和垃圾清理干净。10个多月过去了,半边街还是保持着整治后的整洁情形。
集中整治过后,如何保持面貌不反弹,是全国各地都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渠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后为什么能做到不反弹?
“再也反弹不回去了!整个县都是如此,门市、店铺都落实了‘六包’责任制。再说,群众已经适应了整洁舒适的环境,一旦反弹,他们绝不会答应。”县委办公室主任罗学闰如是说。
自该县第一阶段整治风暴过后,“领导挂包、辖区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实施、挂包部门连责”的工作机制被坚持下来。分片单位派出专人,定人定点轮流值班,除环卫之外,各部门还提供专项费用,分期分主题对所属区域进行深入治理。
去年10月10日,县环治办和县广播电视局开通了两部热线电话,欢迎居民对环境整治工作问题进行举报。一旦查实,将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进行曝光。同时,县环治办认真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每一件都仔细记录,快捷回应。
另外,通过“潆山论坛”等网站,县委、县政府广泛搜集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工作疏漏,随时调整工作方案,为环境治理工作的“干净、整洁、规范、有序”夯实了民意基础。
去年以来,渠县从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中新聘保洁人员320人,总数超过1000人的保洁队伍对县城主要街道实行定时段清扫、全天候保洁,对乡镇街道加大清扫保浩力度;新聘交通协警50名、城管人员40名。協助维护交通和市场秩序。
坚持以问责到位促进履职到位,是渠县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治理不反弹的一剂“良方”。自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渠县共问责干部19人,停职13人,免职1人。
一道亮丽的风景 农村风貌今非昔比
渠县是川东地区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在145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就占到126万。打造乡村风貌,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薄弱环节,也是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又要成本低,又要达到很好的效果,难啊!”渠县规划和建设局村建股股长陈满春说。光是在农房外貌方案上,县规划和建设局就做了7套方案,最后,乳黄色墙面、灰蓝色墙裙、红檐白脊的外貌整治方案获得通过。“渠县是黄花之乡。乳黄色是黄花的颜色,灰蓝色是黄花根色,这套方案很能代表我们县的文化内涵。”
5月12日,318国道沿线9个乡的刷墙工作“全面铺开”,20天后便在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奇迹般地顺利完成。“外墙喷涂,县上按每平方米15元给予补贴,农户只出人工和搓砂,整治出来后房屋非常漂亮,这样的事情大家都愿意做。”
沿线整治告一段落,纵深推进也形势喜人。截至目前,渠县已维修、美化4500余栋农房外墙。放眼宕渠大地,美丽的农房如同一朵朵小黄花,将这片土地点缀得生气蓬勃。
房屋漂亮了,相应配套建设也要跟上。该县结合农房“五改”,实施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和电网改造、燃气普及、沼气发展、红层找水等惠民工程。如今渠县的大部分村落基本做到墙体新、院坝净、道路畅、无杂物,形成了“一路一景观、一村一特色”的农村风貌。
记者来到中滩乡天山村苏万成家。苏大爷“嚓”的一声拧开沼气灶的开关,接了自来水倒进锅里,工夫不大,水就开了。“原先是挑水吃,每天还要上山砍柴,煮顿早饭好淘神哦!现在只要几分钟!现在我穿布鞋去赶场也不怕,你看我们的乡间水泥路好干净哦。”
苏大爷说,去年冬天,在广州的儿子打来了电话,让他到那边去长住养老。但是,现在他不想走了,房子这么漂亮,交通便捷,空气清新。城里居民有的,这里都能享受到。
今年5月以来,天山村建成通村水泥路6公里,通社(院坝)机耕道7条9公里,实现了户户通便民路。站在村里的制高点四处环顾,远处的一个个居民院落青瓦黄墙,点缀于阡陌纵横的水田之间,近处成片的香柚林已经挂上了满满的黄澄澄的果实。
跟苏大爷一样,为自己已经过上比城里人还生态宜居的生活而自豪的农民大有人在。在渠南乡“橘香农家”社区,“房屋生辉、庭院生财、人际生和、环境生美”,已经成为社区70余户居民共同打造出来的现实场景。“现在大家都不会房前屋后随处扔垃圾了,鸡也圈养起来了,各家都不单独养猪了,村里越来越像城里的别墅区了。”居民熊建中说。
而最能体现社区居民喜悦自得心情的,还是随处可见的民谣标语。“要想身体好,环境大家搞”、“环境大整治、农村变城市”、“以前打扫为过年,现在天天像过年”,无论是在路边的标语牌上,还是居民楼的墙面上,或者大门口贴的塑胶对联中,渠县城乡环境整治民谣让环治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根植于心。
采访结束,在回成都的列车上,记者不由感慨万千:观念之变,才有了环境的嬗变;环境的嬗变,更会有发展的裂变。今朝筑起凤凰巢,明天引得凤凰来。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后的美丽渠县,发展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