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病人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0月-12月在我院初诊为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病人的各种心律失常情况的检出率。综合评价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病人的诊断意义。结果:24h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对室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二、三联,短阵室上速、成对早搏、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患者经治疗后的动态心电图显示,其上述心律失常率有明显下降,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4h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诊断更为详尽、准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律失常型冠心病;24h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AECG)于1957年,由美国的物理学博士Norman J Hoher首次提出,又习称为Hoher心电图[1]。正常人體在1天中的各个时段,其心脏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其所表现出的心电信息亦不同。24h动态心电图能将病人全天的心电信息进行捕捉,提供心脏的全面信息。对于临床常规心电图易漏诊的一过性心肌缺血、短暂性心律失常等的诊断有独到之处[2]。我们对80例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常规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意义,现将实验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12月在我院初诊为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1例,女39例,年龄33岁-74岁,平均年龄55.7岁。所有患者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1.2 方法:患者就诊后,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情况,初诊患者为冠心病,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确诊。采用国产同步三导联心电图机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于安静状态下记录受检者心电图,纸速25 mm/s,增益10 mm/mV。采用国产HoL TER—STAR三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系统,用模拟V1、V3、V5导联监测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详细记录被检者检查过程中的各种症状发作和持续时间及生活作息情况。经确诊后,采取对症治疗,并与治疗后再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的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所有患者的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和24h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及治疗前后二种监测方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24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室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法,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经治疗后,动态心电图的上述指标检出率下降显著,而常规心电图检查则仅有室性早搏二率、三联和房性早搏二、三联率下降明显。
3 讨论
临床上,因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急性缺血。心肌缺血后引起局部心电波动,使得心脏的正常节律被打乱,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的预后差,因此及早、准确地检出严重心律失常,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相当部分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可通过病史、体征、发作时的心率、节律及临床表现进行初步确诊。但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律失常性质、程度还应通过心电图检查进行了解。
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间较短,反应的只是患者检查时的心电状态,不能全面反应出患者较长时间内的心电反应情况。动态心电图通过24h的监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患者日常状态下的心律变化情况,完整地反应了心肌的供血缺血情况,为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修正提供了有力的依据[3]。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在诊断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病情时,其检出率具有明显优势,且能真实反应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春梅.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12):701—702.
[2] 韩晓梅.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监测[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05:3.
[3]吴稚华,陈序,欧阳征鹏,等.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昼夜分布规律探析[J].华西医学,2008,23(5):1029-1030.
表1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例数(%)]
【关键词】 心律失常型冠心病;24h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AECG)于1957年,由美国的物理学博士Norman J Hoher首次提出,又习称为Hoher心电图[1]。正常人體在1天中的各个时段,其心脏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其所表现出的心电信息亦不同。24h动态心电图能将病人全天的心电信息进行捕捉,提供心脏的全面信息。对于临床常规心电图易漏诊的一过性心肌缺血、短暂性心律失常等的诊断有独到之处[2]。我们对80例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常规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意义,现将实验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12月在我院初诊为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1例,女39例,年龄33岁-74岁,平均年龄55.7岁。所有患者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1.2 方法:患者就诊后,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情况,初诊患者为冠心病,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确诊。采用国产同步三导联心电图机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于安静状态下记录受检者心电图,纸速25 mm/s,增益10 mm/mV。采用国产HoL TER—STAR三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系统,用模拟V1、V3、V5导联监测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详细记录被检者检查过程中的各种症状发作和持续时间及生活作息情况。经确诊后,采取对症治疗,并与治疗后再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的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所有患者的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和24h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及治疗前后二种监测方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24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室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法,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经治疗后,动态心电图的上述指标检出率下降显著,而常规心电图检查则仅有室性早搏二率、三联和房性早搏二、三联率下降明显。
3 讨论
临床上,因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急性缺血。心肌缺血后引起局部心电波动,使得心脏的正常节律被打乱,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的预后差,因此及早、准确地检出严重心律失常,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相当部分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可通过病史、体征、发作时的心率、节律及临床表现进行初步确诊。但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律失常性质、程度还应通过心电图检查进行了解。
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间较短,反应的只是患者检查时的心电状态,不能全面反应出患者较长时间内的心电反应情况。动态心电图通过24h的监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患者日常状态下的心律变化情况,完整地反应了心肌的供血缺血情况,为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修正提供了有力的依据[3]。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在诊断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病情时,其检出率具有明显优势,且能真实反应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春梅.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12):701—702.
[2] 韩晓梅.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监测[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05:3.
[3]吴稚华,陈序,欧阳征鹏,等.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昼夜分布规律探析[J].华西医学,2008,23(5):1029-1030.
表1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