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课程改革的战鼓已经重重地擂响,课程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课程改革不再“半抱琵琶犹遮面”,它直接面对广大教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它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只有和时代同呼吸,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因此,构建新型的、开放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
在构建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读中思,思中悟,努力构建“自学感知质疑解疑探究升华迁移应用”的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学感知
学习的愉悦来自学生主动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这样,学生始终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和乐趣,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
引导学生凭借“导读”、“预习”自读课文,提出疑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预习也可放在课堂上完成,指导学生自学导读,独立分析本单元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以及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预习提示自学课文,要求学生在自学中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在读中细想,读思结合,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给学生创设一个探索、创新的氛围。这样,以学生的自学代替教师详细的讲解,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质疑解疑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益的,这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教师不仅要热情鼓励好问的学生,而且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引导学生不断质疑。
学生变“学答”为“学问”,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只是给予点拨,随机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解惑”变为“质疑”。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空,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通过质疑、解疑,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有较多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练习机会,把思维和语言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巧妙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如教《于園》一课,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质疑。一个学生问:“至于园可无憾矣,该怎么停顿,怎样翻译?”学生的质疑问难,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大家开动脑筋,热烈讨论。经过讨论,学生逐步地理解了文本丰富的内涵,从而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
讨论时,教师重在引导、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议论品评活动中自己去尝试语言,鉴别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惊喜与成功的乐趣。
三、探究升华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课堂应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边读边悟,读中悟理、悟法。
我们可以试着放放手,对学生说:“你喜欢哪一节、哪一句?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你觉得怎么读好就怎么读!”学生会感到自己的想法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情感也得到升华,学习效果也会明显优于受教师摆布控制下的课堂学习。
四、迁移应用
学生在自学、质疑、探究中悟出一定的学习方法,摸索出一套自学的办法,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这种在课前、课堂上被激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不但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而且要迁移延伸到课后,在广阔的语言大环境中继续自主地学习,训练和运用。
例如,学习了《甜甜的泥土》之后,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又组织学生阅读一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让课文仅仅成为了一个例子,指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实现“大语文”教学观。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引导并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真正让学生能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使学生所悟出的方法能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构建开放型的语文课堂,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自由而开放、充满人文主义的精神乐园,这应该是每个教师的共同追求。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学)
它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只有和时代同呼吸,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因此,构建新型的、开放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
在构建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读中思,思中悟,努力构建“自学感知质疑解疑探究升华迁移应用”的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学感知
学习的愉悦来自学生主动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这样,学生始终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和乐趣,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
引导学生凭借“导读”、“预习”自读课文,提出疑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预习也可放在课堂上完成,指导学生自学导读,独立分析本单元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以及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预习提示自学课文,要求学生在自学中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在读中细想,读思结合,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给学生创设一个探索、创新的氛围。这样,以学生的自学代替教师详细的讲解,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质疑解疑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益的,这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教师不仅要热情鼓励好问的学生,而且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引导学生不断质疑。
学生变“学答”为“学问”,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只是给予点拨,随机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解惑”变为“质疑”。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空,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通过质疑、解疑,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有较多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练习机会,把思维和语言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巧妙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如教《于園》一课,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质疑。一个学生问:“至于园可无憾矣,该怎么停顿,怎样翻译?”学生的质疑问难,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大家开动脑筋,热烈讨论。经过讨论,学生逐步地理解了文本丰富的内涵,从而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
讨论时,教师重在引导、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议论品评活动中自己去尝试语言,鉴别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惊喜与成功的乐趣。
三、探究升华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课堂应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边读边悟,读中悟理、悟法。
我们可以试着放放手,对学生说:“你喜欢哪一节、哪一句?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你觉得怎么读好就怎么读!”学生会感到自己的想法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情感也得到升华,学习效果也会明显优于受教师摆布控制下的课堂学习。
四、迁移应用
学生在自学、质疑、探究中悟出一定的学习方法,摸索出一套自学的办法,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这种在课前、课堂上被激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不但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而且要迁移延伸到课后,在广阔的语言大环境中继续自主地学习,训练和运用。
例如,学习了《甜甜的泥土》之后,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又组织学生阅读一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让课文仅仅成为了一个例子,指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实现“大语文”教学观。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引导并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真正让学生能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使学生所悟出的方法能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构建开放型的语文课堂,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自由而开放、充满人文主义的精神乐园,这应该是每个教师的共同追求。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