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写到:“口语交际教学任务是规范小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可见,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小学生生活的内容日益丰富起来,这表现为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更是让这样的变革深刻起来。孩子们一旦在这种“单向”的信息空间里生活太久,就必然导致与人交流时缺乏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因此,要使小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口语交际应强调互动性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都离不开言语交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际交往无处不在,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语交际的能力非常必要。我校地处村镇,经济落后的先天环境决定了学生在平时的表达不够规范、清楚,语气、语调也欠妥,在生活中,与各类谈话对象(同学、师长)交际时能做到态度大方、礼节得体孩子更是凤毛麒角。
口语交际强调的是双向互动,具有交互性。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小学生由于好动的原因,大多数爱说、敢说,但如果叫他们静下心来先听别人说,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时常断章取义,连意思都没听明白怎么与人交际呢?而根本就没听的大有人在。所以就很需要教师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注意力集中,能复述别人的原话或主要意思,能接着别人的意思说下去,能正确适时地回答别人的提问。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口语交际课时常成为“看图说话”课,老师指着书上的插图逐字逐句地问学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有悖于教材的编写意图的。纵然一开始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但稍不注意就会上成说话课,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说话”课,无疑削弱了口语交际应有的互动性。
二、课外说话材料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来源,一是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说话材料,二是教师选取的课外说话材料。特别是低年级新教材中很多优美的文章,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所以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不过,两种材料来源相比较而言,后者占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说话内容,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如选材得当,就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亲和性更强,令学生有话可说。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课外说话的内容应该具备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口语交际中,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双方的谈话情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选择他们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毫无疑问,他们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往往会被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进行交际训练。由于捕捉了时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
三、引导学生口语交际要适度
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有待于教师具体指导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教他们从说一句句完整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几句连贯的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指导他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就不会感到困难。要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做到“心到口到”,就要求学生针对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及时做出调整。
小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能否做到姿势自然、态度大方也十分重要,低年级孩子有多动的特点,这就要靠教师适时的提醒和恰当到位的指导,变幻多样的形式,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后纠正,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孩子,同样有接受评价和评价他人的需求。教师要注意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但不管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引导学生评语言、评仪态。教师可带着学生评所说内容的有序性和思路。
总之,现代教育的真谛是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因此,口语交际课就要消除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畏惧心理,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激发学生说话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敢说,大胆说。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言简意赅、音高适量、态度大方、表述清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小学生生活的内容日益丰富起来,这表现为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更是让这样的变革深刻起来。孩子们一旦在这种“单向”的信息空间里生活太久,就必然导致与人交流时缺乏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因此,要使小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口语交际应强调互动性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都离不开言语交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际交往无处不在,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语交际的能力非常必要。我校地处村镇,经济落后的先天环境决定了学生在平时的表达不够规范、清楚,语气、语调也欠妥,在生活中,与各类谈话对象(同学、师长)交际时能做到态度大方、礼节得体孩子更是凤毛麒角。
口语交际强调的是双向互动,具有交互性。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小学生由于好动的原因,大多数爱说、敢说,但如果叫他们静下心来先听别人说,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时常断章取义,连意思都没听明白怎么与人交际呢?而根本就没听的大有人在。所以就很需要教师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注意力集中,能复述别人的原话或主要意思,能接着别人的意思说下去,能正确适时地回答别人的提问。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口语交际课时常成为“看图说话”课,老师指着书上的插图逐字逐句地问学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有悖于教材的编写意图的。纵然一开始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但稍不注意就会上成说话课,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说话”课,无疑削弱了口语交际应有的互动性。
二、课外说话材料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来源,一是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说话材料,二是教师选取的课外说话材料。特别是低年级新教材中很多优美的文章,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所以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不过,两种材料来源相比较而言,后者占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说话内容,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如选材得当,就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亲和性更强,令学生有话可说。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课外说话的内容应该具备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口语交际中,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双方的谈话情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选择他们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毫无疑问,他们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往往会被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进行交际训练。由于捕捉了时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
三、引导学生口语交际要适度
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有待于教师具体指导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教他们从说一句句完整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几句连贯的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指导他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就不会感到困难。要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做到“心到口到”,就要求学生针对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及时做出调整。
小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能否做到姿势自然、态度大方也十分重要,低年级孩子有多动的特点,这就要靠教师适时的提醒和恰当到位的指导,变幻多样的形式,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后纠正,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孩子,同样有接受评价和评价他人的需求。教师要注意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但不管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引导学生评语言、评仪态。教师可带着学生评所说内容的有序性和思路。
总之,现代教育的真谛是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因此,口语交际课就要消除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畏惧心理,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激发学生说话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敢说,大胆说。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言简意赅、音高适量、态度大方、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