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毛泽东畅游长江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sw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与陈长江

  游泳是毛泽东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他小时候每逢夏天都要泡在家门前的池塘里。到湖南一师读书后,湘江就成了他的游泳池。尽管涨水时江面宽了很多,他仍能横渡,甚至寒冬也要游上几十分钟。1958年毛泽东解释《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批道:“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解放后,毛泽东游过黄浦江、钱塘江、珠江、湘江、长江等,一直游到1974年81岁止,陈长江是毛主席数百次搏击江河湖海的见证者。

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搏击风浪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工作非常繁忙,也因环境和条件所限,只能见缝插针在室内游泳池过一下游泳瘾。1954年仲夏,毛主席到北戴河开会,我带十几个人到北戴河打前站。毛主席吩咐搬来三四箱书,他每天审批文件、读书到破晓,非常劳累。一天下午,毛主席从书房走出来,他举起双手,伸了一下腰说:“走,去看落潮。”我们几名警卫队员随毛主席走到海边。毛主席本来只是想看落潮,却不料突然狂风大作,瞬间碧浪泛黄,大海咆哮起来。毛主席心情激动,大声说:“走!下海游泳!”我们几名警卫队员跟在毛主席身后劝他:“主席,今天风浪太大,等到天气好了再游吧。”毛主席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他边脱衣服边看着我们说:“你们害怕吗?”我们齐声回答:“不害怕。”毛主席说:“你们可以跟我下海,也可以不跟我去,在岸上看,也可以回家去。”我们都表示跟主席下海。
  毛主席迎着巨浪,冲到浪尖,又滑落浪谷,一直往大海深处游去。孙勇和我们十几名队员虽然围在毛主席周围,却束手无策,茫茫大海,水深浪急,人被风浪推着走,完全身不由己。虽然毛主席是游泳能手,但我们和岸上的人们都非常担心他的安全。我隐约听见毛主席在浪尖上大喊:“你们放心,都不要慌,现在是涨潮,只有被浪冲上岸,不会卷到海里去。”过了一会他又喊:“现在是考验你们的胆量呢。”就这样,毛主席在风浪中游了半个小时,我们年轻人都感到很累,而年过六十的毛主席仍精神抖擞。王稼祥夫人朱仲丽是医生,她见毛主席上了岸,高兴地迎了上去:“主席,风浪太大了,今后不要再冒险了。”毛主席说:“你们不要怕什么冒险,凡事不冒险,就不能成功。许多成功都是通过冒险才取得的。这取决于一个人有没有勇气,敢不敢于排除万难。我说你们要有决心和信心,当然不是盲目的冒险。”
  此后毛主席一发而不可收,不管天气好不好,都要下海,游泳成了他最好的休息。毛主席常说:游泳至少有三条好处:一是不受任何限制,天高海阔,自由自在,其乐无穷;二是在紧张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向大海,得到了放松;三是游泳最大的好处是不想事,让大脑很好休息。吃安眠药、散步、看戏、跳舞都不行,就是游泳可以做到。因为一想事就会下沉喝水。
  从1954年到1964年,11年间,除了1959、1961年上庐山开会外,剩下的9年夏天毛主席都去了北戴河,累计游泳上百次,我们确保了他游泳的安全。

毛主席在广州小岛游珠江


  1955年6月,毛主席來到广州,住在小岛。夏天的广州热气腾腾,毛主席在书房坐不住了,他放下手中的书说:“走,我们一起去游珠江,征服海浪。”过去毛主席到广州,除了在室内游泳池游泳,就是到越秀山的室外游泳池游泳,自从游了北戴河,就总想再游大江大海,他说:“游泳是同大自然斗争的运动,应该到大江大海中去游泳,锻炼。”以前在室内游泳,每次都提前告诉我们,以便做必要的准备。这次说走就走,我们只好跟在他身后。张耀祠赶快通知广州市公安局长苏汉华找两条船来,以便救护。
  我们跟着毛主席来到珠江码头,这时苏局长找来了船。一部分队员上了船,大部分队员跟着毛主席下了水,围在毛主席周围。毛主席看见岸上还有很多人,边游泳边喊:“喂,你们不要站在岸上,会水的都下来游吧。”罗瑞卿和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闻讯急忙赶来,一脸的焦急。罗瑞卿大声对毛主席说:“你游吧,还有一些客人等着你呢。”毛主席说:“转告他们,我游完了泳,谈话更有精神。”

毛主席畅游长江的由来


  1956年5月初,毛主席住在广州小岛,他提出要到武汉游长江。卫士长李银桥和警卫队长韩庆余带几个人到武汉试水,回来报告长江水流急,还有漩涡,不能游泳。罗瑞卿、王任重、汪东兴等人和保健医生也坚决反对,有人还说长江有“江猪”。毛主席生气地说:“无非你们怕我死在长江,你们怎么知道我会淹死呢?”他再叫副卫士长孙勇带一中队三名队员去武汉。他们乘船在武汉长江大桥桥墩附近,游了近万米,并没有发现“江猪”。毛主席非常高兴:“这就对了嘛,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谁说不能游长江,孙勇不是游了吗?”
  5月下旬,汪东兴、张耀祠等打前站,和武汉警卫部门制定安全措施,并选定码头,安排船只和救护人员。5月底,毛主席由广州飞到长沙,游了湘江。5月31日,毛主席乘飞机到汉口,当天游了长江,这就是后来毛主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句的缘由。路上毛主席说:“快要到长江边了,这次你们不要再说什么‘江猪’了,事实胜于雄辩嘛。”罗瑞卿说:“游长江是一件大事,主席你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毛主席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你们经常跟我在一起,还不知道我的身体?这次我给你们游出个花样来。”
  毛主席在罗瑞卿和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的陪同下,登上渡轮,迫不及待地询问在哪里下水,王任重回答:“在新亚码头。”毛主席双手扶着梯子走进水中,挥臂游去。我们一中队的队员抢先下了水,和毛主席秘书徐业夫、护士长吴旭君、卫士长李银桥、孙勇等几十人按事先规定的方位,把毛主席围在中间,消除了失防区。我看到毛主席轻松地变换游泳的姿态,潜水、侧泳、仰泳,只见他平躺在江面上,望着蓝天,任水漂流,正像他后来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的“胜似闲庭信步,极目楚天舒”。毛主席说:“你们会蛙泳、蝶泳、自由泳,我只会立正、稍息、睡觉、坐凳子。立正、稍息是基本动作,睡觉、坐凳子是日常生活,你们行不行呢?”其实毛主席在水中“睡觉”可以,其它就不行了,他笑着说:“我要从立正、稍息学起。”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游长江,格外兴奋,大家也都很愉快,有说有笑。两条大船停在2000米开外,三条小船距离我们300米远,排成三角形,罗瑞卿、汪东兴留在船上照看,无论哪个方位需要急救,都可以立即实施。
  长江水面宽阔,本来就水深流急,而这天又有大风,水里很冷,有些人已经上了船,而毛主席游了一个小时,仍兴犹未尽。我们担心毛主席的身体,几次劝他上船。毛主席则坚持要游两个小时,他说:“这里水上是夏天,水下是冬天,正好锻炼身体嘛。”
  第三天,毛主席提出再游长江。大家劝他在东湖里游一游就算了,毛主席摆摆手说:“东湖是静水,搏击风浪的乐趣,只有到长江里才能享受。长江可是一个天然的游泳池啊。”这一次,毛主席从武昌下水,穿过正在施工的武汉长江大桥,直抵汉口。上岸后毛主席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抒发横渡长江的畅快心情。6月3日,毛主席第三次游长江,这次是从汉阳游到武昌,再次穿过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毛主席说:“等到长江大桥建好后,天堑变通途了,我们再来游长江。”
  毛主席认为游泳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增强征服大自然的勇气。他说要游泳,谁也拦不住,在我的印象中,只有长江三峡是个例外。1957年6月,毛主席提出要游长江三峡,罗瑞卿亲自带了几个游泳好手赶赴三峡实地考察,沿江选择可以下水游泳的地点。游泳好手系上绳子,下水试游,遗憾的是,几乎每一处看起来相对平静的地方,都探出不少暗流和漩涡,从重庆到宜昌的地图标注得密密麻麻,根本不能游。毛主席最终打消了游三峡的念头。
  1958年1月,毛主席到广西南宁开会,提出游邕江。我们几个人先到江边查看,并下水试游,感觉江水相当冷,不太适合游泳。毛主席则表示一定要游邕江。第二天下午,毛主席登上当地的一条大船,来到江中。他用酒精擦了擦身体,就沿着梯子下了水。我们六名队员也随着毛主席下了水。毛主席说:“只要下定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就不怕冷了。”他在水中游了40分钟,感觉良好,而我们六名下水的队员中有三人患了感冒。
  1958年9月10日至9月14日,毛主席连续5天畅游长江,他从码头登上轮船,然后乘船驶入长江,再下水游泳。游泳结束后,毛主席视察了武汉大学、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
  1959年6月,毛主席回韶山老家,游了韶山小水库,然后上了庐山。1961年毛主席在长江游了两个多小时,才上庐山。1970年7月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在庐山上游泳,天气特别热,我为毛主席打前站。解放后毛主席三上庐山,基本上每天都要游庐山小水库,我从头到尾跟随。毛主席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游得很开心。他看我躺在水面上,总浮不起来脚,就教我把身体放松,保持平衡。我练了几次,果然脚浮起来了,躺在水上,像睡觉一样。

毛主席最后一次游长江


  1966年7月,毛主席来到武汉。7月16日,他站在编号W506的快艇上,观看为庆祝亚非作家会议举行的5000人横渡长江比赛。游泳队伍中托着毛泽东画像以及“毛主席万岁”的标语。11时比赛圆满结束后,毛主席从武昌大堤口下水,游了45分钟后,江面刮起五级风,波涛翻滚。快艇开到毛主席身边,而毛主席拒绝上艇,继续在风浪中游了30分钟,游程30里。7月16日毛主席游泳这一天,成为武汉渡江节,毛主席坐过的快艇被命名为“66-716”艇。艇上专设一间陈列室,摆放着毛主席当年用过的泳衣、电风扇、竹制藤椅等。2013年快艇在服役近半个世纪后退役,2016年10月,武汉横渡长江博物馆在汉口江滩公园竣工,收藏了毛主席坐过的快艇。
  以前毛主席游长江都是保密的,从未报道过,就是沿途的群众也很少知道。而1966年这次,毛主席是在两岸群众的欢呼声中进行的,成为万众瞩目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活动。7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毛主席畅游长江为题,作了4000~,字的详细报道,并刊登了毛主席挥手的大幅照片。报道说:“1957年,毛主席第四次横渡长江的时候,曾经教导过我们:长江,别人都说很大,其实,大,并不可怕。美帝国主义不是很大吗?我们顶了他一下,也没有啥。所以,世界上有些大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人民日报》社论《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政治口号。
  1967年7月15日,我们随毛主席乘火车到达武汉。本来为纪念1966年毛主席畅游长江一周年,毛主席准备再游长江。但由于武汉秩序很乱,无法游泳,7月21日毛主席匆忙离开武汉,自此以后再也没有游过长江。从1956年毛主席第一次游长江,到1966年最后一次游长江,他游过十几次,除两三次外,我都护卫在他的身边。

1974年毛泽东最后五次游泳


  我在毛主席身边20多年,为毛主席试水,进行水上护游和警卫任务,不下百余次,不可能一一记住,但毛主席最后五次游泳,我仍历历在目犹如昨天。
  1974年11月,毛主席在长沙住了几个月,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尤其视力下降显著,因他的老年白内障还不成熟,不能摘除。他看不了书和文件,这让他如坐针毡。11月19日,毛主席提出游泳。这一段时期以来,毛主席很少有兴致活动,他提出游泳,让我们很振奋,虽然担心他的身体状况,我还是迅速带几名队员去检查室内游泳池。下午4时许,毛主席来到游泳池,被人搀扶着下了车,进入更衣室换好衣服。我们几个护游人员早已在水中等候。毛主席被搀扶着来到游泳池边,步履蹒跚,行动艰难。我注意到毛主席的腿脚肿得像发面馒头,看来没有人搀扶他走不了路。毛主席以前总是习惯下水前在陆上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次却省略了。几天没见他似乎衰老得太多、太快了。在明亮的灯光下,我看见毛主席的头发白了很多,精神也大不如前。这时一个重大问题再次涌上我的心头,毛主席81岁了,还能下水游泳吗?按说我们应该劝阻,等健康恢复后再游泳,可我们深知毛主席的脾气,劝是没有用的,反而会惹他生气。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搞好护游。我迅速上前,搀扶毛主席顺着矮台阶往水中走,让他的双脚站在水里。然后我轻轻地撩些水到他腿上,让他感受水的温度,看能不能适应,可不可以下水。毛主席说:“可以游。”在我们的搀扶下,他一步步走向深水区。水及腰时,毛主席挣脱我们,扑入水中。我看到毛主席忽然間如鱼得水,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我们几个人围在毛主席周围,生怕出现什么不测。毛主席仰卧在水面上,像工间小憩。我看见他用宽大的手掌抹去脸上的水珠,这是他游泳得意时的惯有动作。令我们欣慰的是,毛主席在深水区游了一圈,又开始游第二圈、第三圈……这让我想起毛主席搏击长江的形象,他哪里像81岁的老人啊。
  继11月19日下午毛主席游泳后,11月20日,毛主席再游了40分钟;12月3日游了30分钟;12月4、5日各游35分钟。这五次游泳,我都全程陪伴。最后一次游泳时,毛主席非常不舍地对我说:“长江,这可能是最后的一次游泳了。”我说:“主席会好起来的,你还可以到大江大海去游泳。”我虽然这么说,但知道毛主席说的是对的,果然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游泳。
其他文献
2017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为改革者撑腰》的评论,由项南当年以非凡气魄支持福日公司一事切题,“闻鼙鼓而思良将”,称他是“改革开放的大将”……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提出可以搞中外合资、合作或外商独资办企业,并明确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但由于“左”的思想没有清除,对此没有取得一致认识,几乎每一个大的项目、每一个没有先例的举措,都意想不到地毁誉交织。第一家中外合资家电企
期刊
杨小凯(1948-2004)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生前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文革”期间曾因《中国向何处去》一文入狱十余年,入狱后以惊人毅力自学了英语、数学、经济学等课程。1978年4月,从湖南岳阳建新农场出狱后,杨小凯开始寻找“深造之路”。由于“历史问题”,他无法参加研究生考试,只能在湖南一家印刷厂做外文校对工作。在李锐、于光远等老先生的帮助下,1979年下半年,杨小凯借调至中国技术经济研
期刊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少有作家的命运像高长虹一般,从叱咤风云、轰轰烈烈到销声匿迹、不知所踪,乃至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名字仍是一个负面符号: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直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已过,高長虹才算被官方正名。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高长虹何许人也,有人认为他在文坛的崛起与消失,皆缘于他与鲁迅的关系,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一个文学青年的“狂飙运动”】  高长虹,原名高仰愈,出身于山西盂县书香
期刊
【从八旗共采到帝室私利】  产于奉天、吉林、高丽等地的人参称“辽参”,又称吉林参、高丽参,以野生者为贵。中国古时最重上党参,至清代,由于清室崛起于辽东,遂使辽东人参地位倍增,为参中王者。辽参产于深山人迹罕至处,采参时,必纠合数十数百人,携带粮草弓弩器具而入。山中到处是参天大树,不见天日,沿途要砍松枝烧火作标记。往往要在山中行上十余日,深入千余里,方有参源。  女真人一直将人参当作珍宝,严禁汉人、朝
期刊
在瑞典,有一位与诺贝尔齐名的人物。他一生五次进入中国西北探险,先后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塔里木河,揭开罗布泊之迷,发现丹丹乌里克、尼雅和楼兰古城,穿越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发现雅鲁藏布江源头并探察古丝绸之路。他终身未婚,自称“和中国结了婚”。他就是享誉世界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死考验  斯文·赫定1865年生于斯德哥尔摩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科幻冒险书中的人物着迷。15岁时,他见
期刊
邓小平与荣毅仁邓小平摆宴,为个体私营经济撬开口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会议闭幕才半个多月,翌年1月17日上午,工商界五位元老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古耕虞、周叔弢应邓小平约请,来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邓小平开门见山就说:“现在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大了,感到知识不够,资金也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过去耽误的时
期刊
一晃,春节就过去了。  朋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今年到哪玩?”我有些无奈地摇摇头:“当‘孙经理’,带娃。”我嘛,带的是外孙。大的外孙4岁多,在上幼儿园小班,幼儿园放寒假了。小的外孙1岁多,在家里,由奶奶带。  家里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在政法系统,所谓“为大家舍小家”,节日期间“保一方平安”去了;另一个做财务的,也说年终岁首各种忙。  我自己的岳母在福州,90岁出头了。春节前,妻子就说得一起去拜个年
期刊
叶名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人生际遇几乎是林则徐的“翻版”,他们担任的职务、履行的职责、受到的贬斥,几乎完全一样。不同的是,林则徐在国内寿终正寝,叶名琛却魂断异国——他不食英人食物,效仿春秋时的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至于二位的“身后名”,却有天壤之别——人称叶名琛为“六不总督”。  “六不”是一句联语——“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出自清末外交人士薛福成的手笔。
期刊
近代教育的兴起  1918年,任鸿隽从美国留学归来,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发表《何为科学家》的演讲,说起过去科举时代,读书人埋头用功的就是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所用的书自然是《四书味根录》《五经备旨》等;后来八股改为策论,提倡讲求实学、通达时务,所用的书,在四书五经之外又加上了《通鉴辑览》《三通考辑要》《西学大成》《时务通考》等,其中后面两书有声、光、电、化、重学、力学这些名词;再后来提倡科学,讲的还是
期刊
【来历】  貂皮是御寒的极佳之物。一说认为,寒冬之中,放一碗凉水在冰上,覆以貂皮,虽是冬夜,碗中水也不会结冻。  貂皮是中国古代制作衣帽的名贵材料,自然是产貂地区的重要贡品。汉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国前来朝贺时,献上貂皮。魏景元三年,辽东郡肃慎国遣使入贡,贡品中有貂皮四百。唐开元天宝中年,大室韦遣使来朝,贡貂皮等物。明代宫廷之中,“宫中征用,每年贩来貂皮约一万余张”。  有清一代,东北进献的贡品中,以
期刊